古诗自己会“说话”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离不开背景资料,离不开多媒体烘托,更离不开所谓重点词句的咀嚼。其实,每首古诗都是完整的作品,前后互为一个整体,共同营造出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品味,从容易理解的地方入手,活用资料,巧用媒体,学透重点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走进诗情画意,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片段一】感悟释题之妙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说课题。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大家对比两个同学的解释,看看有什么异同?
  生:一个同学选用“去”的意思,另一个同学选择用“到”的意思。
  师:那你们读读这两个句子,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觉得选择那个意思好?
  生:李白在黄鹤楼不可能送孟浩然到广陵,应该是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没有。所以,选择词语的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但是,这个就一定准确吗?过一会儿,你们又会有新的看法。
  (生似乎不信)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以作者的角度该怎么说?
  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我”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作者在题目中就完整地告诉我们地点、人物、事情,还能够引出有助于思考的问题。
  【赏析】学生初读古诗理解大意通常引用注释,对于注释不加选择,拿来就用,影响对古诗的学习。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充分利用注释本身的细微差异,引导学生活用现成的资料,选择尽量符合诗句意思的解释,而不是生搬硬套。针对学生选择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不是包办而是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解决,让古诗和学生充分“对话”。教师巧妙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既出乎意料,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提高了学习古诗的趣味,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和文本对话的质量。
  【片段二】感悟美景之别
  师:那时间呢?
  生:三月。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多简洁啊,为什么还要“烟花三月”?
  生: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生:比较美。
  师:繁花似锦的三月,大家喜欢做什么?
  生:春游。
  师:此时的名胜黄鹤楼游人如织,大家兴致勃勃,可是李白和老朋友呢?
  生:正在送别。
  生:有点伤心。
  师:谁来描绘一下前两句诗的情境。
  生:老朋友向西告别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故人面向西,与站在黄鹤楼下的李白告别,在春花似锦的三月下扬州。
  生:是老朋友向西和李白辞别。
  师:题目“之广陵”就是去扬州,为什么用“下”扬州呢?别急,朗读整首诗,思考了再讨论。
  生:说明扬州在黄鹤楼的下面。
  生:是下游。
  师:你来比画一下。(生比画)扬州不但是在黄鹤楼的下游,而且你还比画出两地江水的落差很大,船上又张开了船帆,行得——
  生:飞快。
  生:迅速。
  【赏析】这一诗句的教学一般紧扣“烟花”,直接告诉学生李、孟二人因分别而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如果真的这样,那李白就是平庸之辈,而非诗仙。优秀的作品是让语言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去感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再次利用古诗本身的资源激发学生思考、品味诗意,从“之广陵”与“下扬州”的异同之间,读出朋友匆匆离别的无奈,读出诗情的加速。同时反衬了背景:古人在烟花三月踏春是时尚、愉快的,而李、孟的分别却是与众不同。在快乐背景的映衬下,他们的离愁直染读者心灵。
  【片段三】感悟无声之境
  师:朋友相送,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李白和朋友说了些什么?诗中有吗?
  生:没有。他们好像什么也没有说。
  师: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互相交流。
  生:他们一下子就分别了。
  师:从哪儿知道?
  生:“下”,船行得快,来不及说。
  生:一下子就“远”了。
  生:“碧空尽”,一下子就消失了。
  师:是啊,朋友离别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你和亲人分别,和最好的朋友分别,会一直说吗?
  生:我很伤心,说不出。
  师:是的,情到深处人孤独,想说也说不出。朗读后两句诗,说说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生(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孤帆”说明作者眼中只有朋友乘坐的船。
  生:“远影”看出作者一直凝视着远去的孤帆。
  生:“碧空尽”,孤帆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作者还在眺望。
  生:作者对朋友的情感像滔滔江水。
  师:是啊,朋友分别挥手再见;朋友看不见了,眺望孤帆;船影不见了,抬头凝望那天空。寄托朋友情谊的形象逐渐消失,思念朋友的情怀油然而生,如滚滚长江水奔流不息。
  【赏析】教师知道关键诗句的体会需要铺垫,需要学生情感的迸发,才能感悟到位。一般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感情,多是让学生设想他们有说不完的话。从生活经验、古诗情境不难知道,真正感情深厚的朋友分别,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唯有泪千行,唯有喉梗塞,唯有手相送、目相视,即“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才是诗情,才有画意,也才是李白的杰作。在本教学片段中,师生合作还原分别场景,从人、船、帆、影的迅速消失,到“尽”,感悟到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抒发根本跟不上,所以寄托于长江水。
  【片段四】感悟真挚之情
  师:你从哪里看出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心的朋友。
  生:“故人”,老朋友。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他和谁告辞?
  生:和李白。
  师:怎么写成“黄鹤楼”?
  生:李白站在黄鹤楼下。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孟浩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李白看着他随船渐远,人影即将消失,他赶紧上到第二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还是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上到第三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仍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他赶紧爬上最高层,孟浩然——
  生:孟浩然依然站在船尾凝视着李白。
  师:孟浩然看不见李白了,依然——
  生:西辞黄鹤楼。
  师:直到黄鹤楼望不见,孟浩然还是面朝——
  生:西。
  师:他们是怎样的朋友?
  生:好朋友。
  生:特别好的朋友。
  生:知心朋友。
  师:浓厚的友情是双方的。李白看船眼里只有“孤帆”,看人只有“故人”。“孤帆”似故人,他为什么觉得孟浩然也孤独呢?
  生:因为李白非常关心孟浩然,怕他孤单。
  师:他们的感情似——
  生:长江水。
  生:似滚滚的长江水。
  师:李白真想送知心朋友到——
  生:到扬州。
  生:到广陵。
  师:题目就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
  生:李白在黄鹤楼目送孟浩然到广陵。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始终不放弃古诗本身的内涵,处处留心,让古诗自己“说话”。学生在前面几个片段学习之后,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可是意犹未尽。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师生对话,引发学生和李、孟对话,让学生身心浸润在朋友的深情厚谊中。学生和孟浩然告别、和李白告别,也就读活了古诗。孟浩然乘船下扬州,应该是面朝前,即向东,他却朝西辞别。有悖于常理,但不悖于人情。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平常中的不同,诗意才能跃然纸上。学生和古诗成功对话,来自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朋友是双方的、朋友之情是相互的,如果只让学生单独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而没有意识到孟浩然对李白的深情,那么学生的体验是残缺的,是不可能深入的,学习古诗也就浮于字词表面,谈不上积累和运用了。课文学到这,与开头首尾相应,对题目的多样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联兴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的灵动是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特点、知识阅历的前提下,师生双方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通过语言沟通、思维碰撞、智慧启迪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综合,最终让学生切切实实达到训练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最佳状态。具体地说,阅读教学中的灵动灵在不经意中的默契、看不出破绽的感应,灵在动态中运作、动态中发现、动态中积累与提升。  【片段一】“灵动”在于心灵交换  师:学完了课文,现在请同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程目标。这样,课程目标就由原来的“双基”发展为“四基”。显而易见,课标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学业、走出学校门前应该获得的保底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四基”,是助推学生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落实“四基”,结合自己的教
期刊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一般通过理答这一教学方式来实现。数学课堂一般是理性的、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安静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能静下心来思考吗?我们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吗?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充分梳理自己的思路呢?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将学生带入数学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享受中。把教师化作催生满园春色的春风春雨,和全体学生一起享受成功和快
期刊
在几何教学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合情推理的方法,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合情推理是数学发现与创造的源泉。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在教学“等腰梯形”这节课时,黄老师从等腰梯形出发,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实验活动,让大家对熟悉的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过渡到一般的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四边形
期刊
古樟树下好学文  ——上犹县中稍学校因地制宜创建古樟文化  走进上犹县中稍学校,古樟吐翠,幽香扑鼻。天刚蒙蒙亮,古樟成为鸟的天堂,声声鸟鸣悦耳动听。顿时,古樟树下沸腾起来,做操、练拳、晨读,处处洋溢着生机。  古樟树下是学生们的练笔场。只要一听说去古樟下观察、作文、写生等活动,学生们就会欢呼雀跃,兴致勃勃。在他们的笔下,有的描写古樟美得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婀娜多姿;有的描写古樟大得像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期刊
笔者有幸听了省级学科带头人匡远镇老师“简单推理”一课,匡老师在教学中,通过三个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简单推理过程,学习数学思考方法,有条理叙述思考过程,使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思想方法。  片段一 在活动中习得  师: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叫做“边说边演”。一支粉笔拿在手中,不在左手,谁来猜猜,在哪只手?并用手势表示。  生:粉笔在手中,不在左手,在右手(学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
期刊
目前,对阅读力内涵的理解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它包含三方面的能力,即获取信息、形成概念和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是从阅读力的心理发展层面作出的界定,但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阅读对象(文本)和阅读主体活动方式的交互融通,因为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活动主体与活动对象的接触方式。笔者认为,阅读力培养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对文本语言的“解构”和“重构”的统一。“解构”是一种理解的过程,“重构”是一种应用的过程,二者的结合
期刊
古诗词除了“意思”,当然更讲究“意象”。所谓“意象”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情境、格调和境界。《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情浓文美、意境深远,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境。执教者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研究诗文,触摸诗人的情怀。其中在教学“对话叙情”环节时,创设情境,通过表演,进行语言“补白”,揣摩、透视、研究人物的
期刊
“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有着平仄相谐的音韵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隽永的意境美。王玉环老师执教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引领学生在诵读想象中,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展示了古诗教学的无穷魅力。  【片段一】创境导入,感知画面美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天下的杭州西湖。  (课件播放杭
期刊
名师课堂管理的经典细节(八)  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课堂上,我的眼睛不是盯着教案,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生作个示范。 —— 聂在富  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  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