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全球化政治新秩序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zz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正如我们所知,帝国主义可能已经不再存在,但是帝国不仅是活生生的,而且势头正劲。正如迈克·哈特和安托尼奥·奈格里在这本大胆的书中所论证的那样,它是全球化的政治新秩序。认识到发生在全球的当代经济、文化和法律的变化是容易的,但理解它们却是困难的。迈克·哈特和安托尼奥·奈格里认为我们应该看到它们和我们对帝国的历史理解是一致的,这一帝国作为一种普遍的秩序不接受界限和限制。本书显示了这一正在出现的帝国与欧洲占统治地位和早期资本扩张的帝国主义完全不同。甚至,今天的帝国利用了美国宪政主义的一些因素,以及它的混合的身份和不断扩展的疆域的传统。
  帝国确认了一些概念的巨大变化,它们成了现代政治学,以及诸如国家主权、民族、人民等概念的哲学基础。迈克·哈特和安托尼奥·奈格里将这一哲学的转变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经济变化联系在一起,即同种族主义的新形式、新的身份概念、新的交流和控制网络、新的移民途径连接起来。他们也显示了跨国公司的力量,以及劳动和生产后工业化形式不断增长的优势,是如何帮助确定新的帝国全球秩序。
  除了分析,本书也是一部毫无愧色的政治哲学的理想主义读物。本书的视野超出确定今天世界秩序的剥削和控制的制度之外,它寻求着一种可供选择的政治典范样式,这种样式是真正民主的全球社会的基础。
  【书摘】 帝国正在我们的眼前出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当殖民制度已被舍弃,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障碍最终坍塌,我们已经见证了经济和文化方面交流的不可抗拒、不可扭转的全球化。伴随全球市场和生产的全球流水线的形成,全球化的秩序、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简单地说,一种新的主权形式正在出现。帝国是一个政治对象,它有效地控制着这些全球交流,它是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
  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换的全球化意味经济的关系已经变得越来越自主,脱离了政治的控制,结果是政治的权力正在衰落。一些人宣称,这一新的时代是一种资本主义经济的解放,它摆脱了政治力量强加于其身上的限制和扭曲。另外一些人则哀悼这一时代,把它作为制度的途径的关闭,通过这一途径,工人、市民能够影响或质疑资本主义利润的冷酷逻辑。确实,与全球化的进程相伴随,民族-国家的主权尽管依然是有效的,但已不断地衰落。生产和交换的主要因素--金钱、技术、人力、商品--越来越容易地越过国界,因此,拥有越来越少的力量去制约以上因素的流动,给经济施加它的权力。甚至最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在自身疆界的之内或之外,也不再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然而,民族-国家主权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主权"已经衰落。在整个当代的变革期间,政治的控制、国家的功能,以及管理的机制已经在继续统治着经济和社会的生产和交换。我们基本的假设是主权已经拥有新的形式,它由一系列国家的和超国家的机体构成,这些机体在统治的单一逻辑下整合。新的全球的主权形式就是我们所称的帝国。
  民族-国家正在衰落的主权和它们对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减弱的控制力,事实上是帝国主义正在降临的主要征兆之一。民族-国家的主权是帝国主义的奠基石,它由欧洲列强在整个现代当中树立。然而,依靠"帝国"这一概念,我们能理解某种与帝国主义完全不同的东西。民族-国家的现代体系所限定的国境对欧洲殖民主义和经济扩张来说是根本的。国家的边界确定了权力的中心,从那里,统治通过一系列渠道和界限,施加于外国的疆域。这些渠道和界限交替地方便和阻碍着产品的流动和货币的流通。帝国主义是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超出它们自身疆域的扩张。事实上,几乎所有世界的领土可能都被分割过,整个世界地图可能都以欧洲的色彩标明过:红的表示英国;蓝的代表法国;绿的标识葡萄牙,等等。无论现代的主权在哪里生根,它都建立一个利维坦式的怪物,控制它的社会领域,强加等级制的边界以保护其自身特点的纯粹性,排除所有他者。
  通往帝国之路出现在现代帝国主义的衰落之时。与帝国主义相比,帝国不建立权力的中心,不依赖固定的疆界和界限。它是一个无中心、无疆界的统治机器。在其开放的、扩展的边界当中,这一统治机器不断加强对整个全球领域的统合。帝国通过指挥的调节网络管理着混合的身份、富有弹性的等级制和多元的交流。帝国主义的世界地图明显的民族国家色彩,已经被合并、混合在帝国全球的彩虹中。
  当代帝国主义全球地理的转变以及世界市场的实现标志着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模式当中有一条道路。最为明显的是,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个世界的空间划分已显得过时,我们不断地发现,第一世界在第三世界当中,反之亦然。第二世界几乎无处不在。资本似乎面对着一个流畅的世界,或者说,是一个被新的、复杂的差异、同质、非疆界化、再疆界化的体制所限定的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过程的自身变化、流通渠道的建设和对新的全球流通的限定相伴随,结果是工业化的工厂的劳动在减少,其优先地位让位给交流性的、合作性的、富有情感的劳动。在全球经济的后现代化当中,财富的创造更倾向于我们将称为生态政治的生产,即社会生活自身的生产,在其中,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不断增长地相互重叠,相互投资。
  许多人将统治全球化进程和新世界秩序的最高权威安放在美国身上。支持者们赞美美国,把它作为世界的领袖和惟一的超级大国,诋毁者宣布它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压迫者。两种观点都基于这种假设:美国已经完全披上了欧洲国家现已脱下的全球权力的外衣。假如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么,20世纪就是美国的世纪;或者说,现代是英国的,后现代是美国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者们能够提出的最致命的控告是:美国正在重复着昔日的欧洲帝国主义者们的所作所为;同时支持者们宣布美国是一个更为有能力的、更为仁慈的世界领袖,它对欧洲的错误予以了矫正。然而,我们的基本假设是一种新的主权的帝国形式已经出现,这种假设与以上两种观点相矛盾。美国不能,而且确实一个民族-国家今天不能成为帝国主义者计划的中心。帝国主义已经过去了。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欧洲的一些国家曾经有过的方式,将成为世界的领袖。
  美国确实在欧洲占据了优势的位置,但是,这种优势不是产生于同昔日的欧洲帝国主义者的相似,而是来源于它们的差异。这些差异通过集中于美国宪法适当的帝国(而非帝国主义者)的基本原理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里,我们用"宪法"指称 着形式上的宪法--它是伴随着各种修订和法律机构的书面文献--和实际的宪法--它是社会力量构成的不断组合和再组合。《联邦党人》的作者托马斯·杰斐逊和美国意识形态的其他创始人受到古代帝国模式的激励。他们相信他们正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创造开放的、扩展疆域的新帝国,在那里,权力有效地被分散在网状系统中。这种帝国的思想在美国宪法的整个历史得以生存和成熟,并且现在正以全球的规模,以它充分实现的形式显现出来。
  我们应该强调在这里我们不是用"帝国"来作为隐喻,因为,这种隐喻会要求去证明今天的世界秩序同罗马、中国、美洲的帝国的相似性。进一步地说,帝国只是一个概念,它主要是要求一种理论研究。帝国的概念的基本特征是没有边境,它的规则是没有限定。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帝国的概念假定了一个体制,这一体制成功地包括了空间的整一性,或者说真正地统治了整个"文明的"世界。没有国界限定它的统治权。其次,帝国的概念表示它自身与其是一个发源于征服的历史的政权,不如说它是一个成功地终止历史并因此永远固定正在存在的事态的秩序。从这种对帝国的观点出发,这就是事物将永远如此的方式,这就是事物过去一直意味着如此的方式。换句话说,帝国不是代表着历史的运动中转瞬即逝的规则,而是一种没有短暂的疆界,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是位于历史之外,或位于历史终点的体制。第三,帝国的规则操纵着所有延伸到群体世界每个层面的社会秩序的登记注册。帝国不仅管理着疆域和人口,而且也创造了它安置自身的世界;它不仅统治着人类的相互交往,而且直接寻求统治人性。
  它统治的对象是完全的社会生活,因此,帝国代表着生命力量的典范形式。最后,尽管帝国的实践不断地沐浴在血中,但帝国的概念一直是用于和平的--一种在历史之外的永久而普遍的和平。
  我们所面对的帝国持有巨大的压迫和毁灭的力量,但是事实不应该使我们以任何形式为了旧有的统治形式感伤怀旧。通往帝国的道路和全球化的进程对自由的力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当然,全球化并非是单一的事情,我们把多种类型的进程理解为全球化,这些进程不是统一的、单义的。我们认为自己的政治任务不是简单地抵制这一进程,而是去重新组织它们,再次引导它们通往新的目标。维持着帝国的芸芸众生的创造力也能够自主地构造一个反帝国,一个可供替代的全球流动和交流的政治组织。反抗和颠覆帝国的斗争以及建立一个真正的替代物的斗争,将因此在帝国自身的区域发生。确实,这种新的斗争已经开始出现。通过这些斗争和许多酷似它们的争斗,大众将创造新的民主形式和新的宪政力量,它总有一天带领我们穿越和超越帝国。
  在我们对从帝国主义到帝国的道路的分析中我们所遵循的谱系学,将首先是欧洲人,然后是欧洲-美国人,这并非因为我们相信这些地区是新思想和历史创造绝对或优先的源泉,而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地理之路,正如我们将主张的,沿着此路,激励今日帝国的概念和实践,已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的发展步伐而发展。鉴此,在这个意义上,帝国的谱系学是欧洲中心的,然而,它现在的力量不限于任何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起源于欧洲和美国的规则逻辑现在在全球进行着统治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反抗帝国并卓有成效地预见可供选择的全球社会的力量,不会将自身限制在任何地域。这些可供选择的力量的地理学是一种新的地图绘制,它等待着书写,或者它今天确实正通过抵抗、斗争和大众的期望被书写。
  (EMPIRE,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获中文简体字本专有出版权,将于2001年推出这部世纪转折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中文本。)
其他文献
摘 要:基层公共图书馆阅读是国民进行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是在课堂学习之外,有利于国民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场所,实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有利于促进国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所以有效地开展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显得很有必要。下文将从我国的阅读推广活动、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实效以及如何在我国开展公共图书馆推广活动这三个方面对本文进行阐述。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探析 
期刊
摘 要:迪士尼作为由动画、电影、主题公园产业发展中历史悠久,商业化结合的成功范本,享有盛名。它被作为最具代表的产业化运营模式被广为效仿。迪士尼的成功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前期动画脚本的创作与改编、多渠道的文化传播等,中期的科学技术的研发与运营使动画电影放映成为现实,以及最后的主题公园建成后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三者商业化结合的借鉴优势,并进一步提出对我国电影产业化与商业化的
期刊
摘 要:工程审计是一项整体性的审核工作,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工程审计对审计人员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不但要求妥善处理活动的中心人物、遵循审计准则,还要求善于总结经验,识别出各种类型的风险,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就建筑工程审计的风险控制与过程控制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对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审计;风险控制;过程控制  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越来越膨胀,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期刊
摘 要: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发展势头最猛的终端之一,越来越深受大家欢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三网融合的迅速发展同样也给传媒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手机视频依托当下传媒政策的大环境,以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受众需求为关键点,以科学技术为前进动力,进行资源整合。本文立足于手机视频微时代的具体特征,来分析它的内容融合与建构发展,从而提出相应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微时代;手机视频;融合;趋势
期刊
2012年以来,煤价一路跌至谷底,持续低迷的煤炭市场行情,给我们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用企业文化的纽带来调整职工的思想观念,应对职工精神危机,对我们破冰前行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及作用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
期刊
摘 要:从古至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厚的群众文化底蕴,在社会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价值的探索,奠定了一定的人文环境。基于此点,本文分别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进行探析,以为今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功能;文化价值;探析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而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压力随之增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微信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迅猛,作为微信的一项重要功能,微信公众平台已有200万公众账号(据官方资料报道截至2014年1月)。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 模式为理论基础,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分析山东文化对外传播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从而有效推动山东省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其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政府微信公众平台;山东区域文
期刊
摘 要:文章对当前河南省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管理者应加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注重长期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作用,加强薪酬管理的规范性和组织特色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有效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河南省;人才激励;机制  一、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对人才激励的认知不够明晰  计划经济时代不合理的人才体制仍对我省较多企事业单位产生较
期刊
中国物流行业在不断推广和扩大,现代农村农业物流势在必行且前途光明,然而虽然已有的物流项目给出了很好的思路与借鉴,但要在农村物流上做出类似的成果,甚至一个可行的方案都要更复杂并且任重而道远。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Urban Logistics)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  农村物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期刊
摘 要: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是在准确地识别出贫困对象的基础上,通过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将扶贫资源配置到户。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准优选富民产业,整合力量培育富民产业,确保富民产业惠及到户,持续的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富民产业;精准扶贫;有效载体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繁重,是甘肃省贫困地区扶贫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离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