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床上活动对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方法: 将我科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床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发生下肢疼痛、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的比例分别为10.00%、3.33%、0,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0.00%,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能有效减少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床上活动,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胆总管结石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指的是血液在下肢静脉腔内异常凝结,是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胆总管结石术是常见的腹部手术之一,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长时间保持平卧位,术后又因切口疼痛而不愿意主动活动,患者术后需平卧位6小时,有存在DVT的隐患,会影响到下肢血液回流,使下肢血流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故容易引发DVT[1]。DVT形成后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常常会造成下肢缺血性坏死,更甚者血栓脱落后还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2]。为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DVT的形成,减轻患者痛苦,我科自创了一套促进血液循环、防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的早期床上活动方法,通过周期性、定量化的活动锻炼达到预防DVT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5月~2014年6月来我科就诊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与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未合并慢性疾病,心肺功能较好。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6岁,平均(43.4±6.2)岁,体重41~76kg,平均(53.1±7.5)kg;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42.8±6.5)岁,体重42~74kg,平均(52.9±7.1)kg。排除胰腺炎、肠梗阻、胆道感染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麻醉清醒后进行四肢自由主动活动,胆总管结石术术后6小时后每隔1一2小时翻身一次,12~24h下床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术前在护士指导下学会活动方法,术后6小时内即可在护士的协助下进行床上双下肢活动,先是被动锻炼,随后逐步转变为主动锻炼。对有DVT高危因素的患者1h活动1次,没有高危因素的患者1.5~2h活动1次,每次15~20min,夜间适当延长时间间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连续床上活动3~7d。①腓肠肌运动:对腓肠肌进行由下而上挤压,挤压和放开各1s,交替活动10次;②足踝运动:足尖朝上,最大限度地屈伸踝关节,左右运动、旋转运动各10次;③曲膝松腿:取仰卧位,足沿床面往上屈腿,然后放平,左右交替活动各10次;④髋膝关节:仰卧位,双足离开床面,模仿踩自行车,双腿各踩10圈;⑤环转运动:取仰卧位,屈曲抬腿,膝盖向内或外旋转,左右交替旋转10圈;⑥抬腿运动:取仰卧位,腿伸直上提,放平,左右交替各10次;⑦膝外翻:取仰卧位,双膝外翻屈膝,膝盖往外翻至最大幅度,收回,做10次;⑧环抱挤压:双手自跟腱开始,由下向上缓慢滑行做环抱按摩,至大腿根部,每一平面按摩5次,左右各按摩10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DVT临床症状及DVT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下肢疼痛、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的比例分别为10.00%、3.33%、0,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0.00%,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DVT的发病主要和静脉血流减缓、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有关,其中以前两项为主。DVT常发生于术后1周内,约50%发生在术后第1天,甚至手术过程中就会形成血栓[2]。胆总管结石术中患者由于麻醉与静卧,肌肉处在松弛状态,血液流速减缓,尤其是比目鱼肌与腓肠肌静脉窦内血流基本是靠肌肉泵收缩作用而向心回流的,术中长时间保持平卧位以及手术对血管造成的损伤都可引发静脉壁受损、血流量减缓、血液高凝,进而导致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术前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胆总管结石术对局部组织与血管的刺激与损伤,会激活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凝血因子增加,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也为术中及术后DVT的形成提供了条件[3]。此外,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活动小,使静脉血流驱动力下降,血流停滞,引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
为预防DVT的形成,本研究根据DVT的形成原因以及下肢静脉分布特点专门为胆总管结石术而设置的,旨在促进双下肢与盆腔静脉血液回流。术后早期进行下肢活动,如下肢按摩、足趾屈伸、踝关节环转、膝关节屈伸等,可有效舒缩腓肠肌及比目鱼肌,使瘀滞在静脉或静脉窦中的血液泵出,静脉血流瘀滞减少后,可加快双下肢与盆腔静脉血流回流速度[4]。下肢环抱挤压与按摩,使得沿静脉血管血流方向出现压力梯度,进而推动下肢肌肉静脉窦内的大量滞留血液回流至心脏,有节律的机械性刺激,也会加快重新流动的血液流速,降低血液粘稠度。膝关节、足趾屈伸、旋转及抬腿等,都增强了下肢肌肉的收缩力度,加快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此外,早期床上活动还能促进下肢建立侧支循环,降低静脉压,减少静脉血瘀,减轻水肿,加速血液回流。本研究中,观察组早期活动后无1例DVT形成,而对照组则出现了6例。可见为有效预防DVT的形成,护士要做好宣传工作,向患者讲解DVT的形成原因,及其产生的不良预后,介绍术后早期活动的意义,并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
综上所述,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能有效减少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于浩,卢静.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7):5772-5773.
[2] 谢惠英.子宫全切术后早期双下肢按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05):34-35.
[3] 李春霞,谢春雷,李爱文,等.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01):37-39.
[4] 姜玉,郭菊香.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7):2885-2886.
关键词:早期床上活动,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胆总管结石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指的是血液在下肢静脉腔内异常凝结,是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胆总管结石术是常见的腹部手术之一,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长时间保持平卧位,术后又因切口疼痛而不愿意主动活动,患者术后需平卧位6小时,有存在DVT的隐患,会影响到下肢血液回流,使下肢血流减缓、血液黏稠度增高,故容易引发DVT[1]。DVT形成后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常常会造成下肢缺血性坏死,更甚者血栓脱落后还可能导致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2]。为预防胆总管结石术后DVT的形成,减轻患者痛苦,我科自创了一套促进血液循环、防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的早期床上活动方法,通过周期性、定量化的活动锻炼达到预防DVT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5月~2014年6月来我科就诊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经B超与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未合并慢性疾病,心肺功能较好。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6岁,平均(43.4±6.2)岁,体重41~76kg,平均(53.1±7.5)kg;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42.8±6.5)岁,体重42~74kg,平均(52.9±7.1)kg。排除胰腺炎、肠梗阻、胆道感染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麻醉清醒后进行四肢自由主动活动,胆总管结石术术后6小时后每隔1一2小时翻身一次,12~24h下床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期进行床上活动,术前在护士指导下学会活动方法,术后6小时内即可在护士的协助下进行床上双下肢活动,先是被动锻炼,随后逐步转变为主动锻炼。对有DVT高危因素的患者1h活动1次,没有高危因素的患者1.5~2h活动1次,每次15~20min,夜间适当延长时间间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连续床上活动3~7d。①腓肠肌运动:对腓肠肌进行由下而上挤压,挤压和放开各1s,交替活动10次;②足踝运动:足尖朝上,最大限度地屈伸踝关节,左右运动、旋转运动各10次;③曲膝松腿:取仰卧位,足沿床面往上屈腿,然后放平,左右交替活动各10次;④髋膝关节:仰卧位,双足离开床面,模仿踩自行车,双腿各踩10圈;⑤环转运动:取仰卧位,屈曲抬腿,膝盖向内或外旋转,左右交替旋转10圈;⑥抬腿运动:取仰卧位,腿伸直上提,放平,左右交替各10次;⑦膝外翻:取仰卧位,双膝外翻屈膝,膝盖往外翻至最大幅度,收回,做10次;⑧环抱挤压:双手自跟腱开始,由下向上缓慢滑行做环抱按摩,至大腿根部,每一平面按摩5次,左右各按摩10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DVT临床症状及DVT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下肢疼痛、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的比例分别为10.00%、3.33%、0,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0.00%,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DVT的发病主要和静脉血流减缓、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有关,其中以前两项为主。DVT常发生于术后1周内,约50%发生在术后第1天,甚至手术过程中就会形成血栓[2]。胆总管结石术中患者由于麻醉与静卧,肌肉处在松弛状态,血液流速减缓,尤其是比目鱼肌与腓肠肌静脉窦内血流基本是靠肌肉泵收缩作用而向心回流的,术中长时间保持平卧位以及手术对血管造成的损伤都可引发静脉壁受损、血流量减缓、血液高凝,进而导致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术前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胆总管结石术对局部组织与血管的刺激与损伤,会激活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凝血因子增加,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也为术中及术后DVT的形成提供了条件[3]。此外,术后患者由于手术创伤,活动小,使静脉血流驱动力下降,血流停滞,引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
为预防DVT的形成,本研究根据DVT的形成原因以及下肢静脉分布特点专门为胆总管结石术而设置的,旨在促进双下肢与盆腔静脉血液回流。术后早期进行下肢活动,如下肢按摩、足趾屈伸、踝关节环转、膝关节屈伸等,可有效舒缩腓肠肌及比目鱼肌,使瘀滞在静脉或静脉窦中的血液泵出,静脉血流瘀滞减少后,可加快双下肢与盆腔静脉血流回流速度[4]。下肢环抱挤压与按摩,使得沿静脉血管血流方向出现压力梯度,进而推动下肢肌肉静脉窦内的大量滞留血液回流至心脏,有节律的机械性刺激,也会加快重新流动的血液流速,降低血液粘稠度。膝关节、足趾屈伸、旋转及抬腿等,都增强了下肢肌肉的收缩力度,加快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此外,早期床上活动还能促进下肢建立侧支循环,降低静脉压,减少静脉血瘀,减轻水肿,加速血液回流。本研究中,观察组早期活动后无1例DVT形成,而对照组则出现了6例。可见为有效预防DVT的形成,护士要做好宣传工作,向患者讲解DVT的形成原因,及其产生的不良预后,介绍术后早期活动的意义,并鼓励患者进行早期活动。
综上所述,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能有效减少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于浩,卢静.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7):5772-5773.
[2] 谢惠英.子宫全切术后早期双下肢按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05):34-35.
[3] 李春霞,谢春雷,李爱文,等.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01):37-39.
[4] 姜玉,郭菊香.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7):2885-2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