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情怀办学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万国斌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以教育家的情怀办学”。什么是教育家的情怀?万国斌认为,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教育目标,而要实现这样的办学情怀,教师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有情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情怀的学生。
  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才能带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周三晚上,城关中学校园内一片寂静,二楼一间教师办公室里的灯光显得格外醒目。办公室里,教学副校长沈彬正和另外七名老师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原来,他们正围绕七年级数学新授环节的一个设计在争论——负责设计的惠淼淼老师认为这个环节新颖有趣,体现出了“乐学”的思想,代瑞却认为,“乐学”应建立在有效甚至于“高效”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地追求“乐”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让课堂“华而不实”。
  沈彬和另外七名老师并不是城关中学的老师,而是思源实验学校的老师;他们所教的学生也不是城关中学的学生,而是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2016年初,思源实验学校开工建设,原定于2017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校按计划招收了学生,但因种种原因,工程未如期竣工。招收的学生怎么办?校委会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决定采用分散办学的办法。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将学生分别安排在水坪镇中学、城关镇中学、县实验中学等五所学校就读;思源的学生单独编班,由思源学校临时专职教师进行教学。老师们自发地为这种临时教学方法取了一个名字,叫“一校五点”。
  为了强化管理,学校给每个点指定了负责人,担负“点”上师生的管理及教学教研等工作。沈彬和他的团队除每周三在“点”上举行例行研讨活动,每周五下午集中到思源实验学校开展集中学习外,还想出了和所在學校优秀教师结对子的法子。数学老师惠淼淼是一名刚入职的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他与城关中学的明道银结成对子后,明老师手把手地对他进行指导,让他很快成长起来。2018年全县优质课竞赛中,他以优异成绩获得第一名,教学积分远远超过平行班。
  2018年春,经过艰苦的努力,学校正式投入使用。分散在“一校五点”的师生结束了四处奔波的生活,全部回到校本部。“居”虽然安了,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109名教师全部是通过招考或者调入的方式进入思源的,每个人的教育经历、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差异较大,对学校推行的“乐学·高效”课堂理念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虽然在“一校五点”期间,学校采取种种方式对师生进行了一系列培训,但集中起来后才发现,由于理解程度的不同,各“点”的推行力度、深度大相径庭,以至于集中起来教学时,师生之间一下难以适应。怎么办呢?思源校办主任韩昌贵介绍,学校采用“以训代奖”和“双师制”的方法,在短期内成功地破解了这道难题。
  “以训代奖”就是通过把老师送出去培训的方式,对工作成绩突出、上进心强,或者某些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派涂小艳、王正华、秦振江、刘烁、沈小莹、陈月红等就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没有走出去看,觉得自己还行。走出去之后,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比自己想象得更很精彩。”六年级数学老师李云珍说,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后,忽然感觉自己像是“井底之蛙”。
  “双师制”教学是用互联网 课堂教学的方式,是线上名师通过远程视频同时为多个教室的学生同步上课,负责高品质课堂讲解。线下配置辅导老师进行适时的课堂补充、辅导、答疑等,负责学习效果与反馈。通过线上与线下深度结合的方式,成为智慧课堂的新型教学形式。思源实验学校是全县唯一一所建有直播室的学校。学校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与北京四中合作,让他们的优秀教师现场为思源的师生上课。记者采访时,正巧观摩了一节“双师课”。这节课由北京四中的语文名师李硕棠主讲。李老师通过网络,“面对面”地给思源实验学校七(五)班的学生上课,随堂老师林海则负责学生的组织和课堂管理工作。“李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大开眼界,连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有教学技巧与方法。”课结束后,林老师如是说。
  教学模式要因时而变,永葆活力
  “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不断变革的模式,任何一种模式一旦固定下来了,很容易让教师产生惰性,这种惰性反过来又制约了我们的创新。”对于“乐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万国斌深有感触。
  为了将“乐学·高效”课堂落到实处,思源实验学校在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创新教学模式。并在全校教师心目中形成“高效源自乐学、乐学基于创新”的课堂教学观。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教师,大家一致认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否,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感兴趣;如果教师因循守旧,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或者继续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等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会很快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接地气”;必须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充满“孩子气”。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既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让每一节课都能与学生学习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是任务,而是活生生的生活反映和现实观照。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大增,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乐学·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思源实验学校涌现出不少典型案例和优秀教师,该校六年级语文老师刘烁就是践行“乐学·高效”课堂的优秀代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乐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刘烁谈起了他的“乐学经”:
  新授课的第一节课,常规的基本模式就是介绍作者、解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这样的模式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乐学·高效”课堂上,学生就非常“乐”学了。以《卡罗纳》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邀请一名谈谈自己的妈妈,在学生兴趣盎然地讲完妈妈的某一件事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回忆妈妈关爱自己的事,并讲给大家听,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话锋一转:有一个孩子,他和我们差不多大,却永远失去了妈妈,他的名字叫 ——卡罗纳(教师板书课题)。   卡罗纳失去妈妈后,第一天来到学校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打开课本,用心读一读,轻松快乐的开课与卡罗纳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落差。学生在这种落差中走进文本,潜心阅读,整体感知了文本内容。
  这只是“乐学·高效”的一个剪影。刘烁老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乐学·高效’课堂,不仅“逼迫”着每一名教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把最精彩,最原生态、最接地气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呈现给学生,更要让学生们真正爱上学习,不再单纯把学习当作一种应付式的任务。”
  “乐学·高效”课堂不仅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2018年秋季,在第五届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暨学科素养大赛中,学校送到协作区赛课的教师中,有18名老师获全县一、二等奖,小学音乐老师刘佳、美术老师谭云文、甘玉婷和英语老师杨奕涵被竹溪县教育局聘为“双师直播主讲教师”,四位教师代表竹溪县教师分别为全县的小学生讲授音乐课和美术课……
  不要压岁钱,只收贺岁言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育应当遵循“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育人为本”的原则,思源实验学校立足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育人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突出了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
  “老师,我过年没有收压岁钱!”“老师,我把压岁钱都退给了长辈!”“老师,爸爸妈妈都夸我懂事了,不要压岁钱了!”这是今年春季开学时,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在向老师“表功”。
  2018年冬季寒假放假之前,思源实验学校从传统文化习俗入手,借助传统节日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在全校发起“不要压岁钱,只收贺岁言”活动,引导学生过健康年,过“新新年”,改变春季开学后学生攀比压岁钱的不良风俗习惯。记者在问到如何说收“贺岁言”时,七(5)班学生杨佩说:“长辈们祝福我们成为有用之才,我们祝愿年轻的长辈工作顺利,年纪大的长辈身体健康。”
  该校党支部副书记周明乾介绍,这项活动属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板块。当时,正处于寒假期间,但学校决定“德育不放假”,活动的目的是针对学生乱花钱、爱攀比等现象开展的。
  “我没有想到孩子的变化这么大,以往春节期间,还嫌压岁钱给得太少了,不高兴。今年突然不要,或者少要。学校这么好的倡议,让孩子们在坚持传统佳节的过程中,又树立了新风,我要为学校的老师们点赞!”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评价学校的这份“德育作业”。
  “不要压岁钱,只收贺岁言”活动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缩影,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则是全方位的,是立体化的。
  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学生,这些学生远离父母,性格内向,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差,这个现实促使学校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自学生入校那天开始,学校就结合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现有的道德水平,为学生扎牢道德的“篱笆”,从“热爱祖国、热爱学习、遵纪守规、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勤奋努力、同学交往、助人为乐、宽以待人、人格尊严、坚强品质”等方面予以引导、规范、提升。经过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式的道德教育,学生的道德水准大为提高。
  八(3)班卢锦同学的父亲在工地干活时出了意外,导致手臂骨折,再加上母亲患有关节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卢锦同学便主动地担负起了家庭重担,利用暑假去龙王垭茶场采了一个半月的茶叶,挣了两千块钱。卢锦同学认为自己主动为家庭分担责任是再正常不过的,正如她告诉记者的那样:“学校要求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具备担当精神,都应该有责任心。而我担负一点正常的家庭责任,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呀!”
  在思源实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教师的悉心教育下,在学校德育活动的熏陶下,学生們的品德正发生着悄无声息的提升。
  德育工作不是狂风,狂风易把花枝吹折,更不是暴雨,暴雨易将花儿打落;德育工作是和风,是细雨,只有和风才能让学生感受温暖,只有细雨才能“润”学生于无声之处。
  责任编辑 吴锋
其他文献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以人教版教材《数学广角——推理》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巧设陷阱,引发冲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制造一些悬念,设计一些疑问,能促进学生的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开展一次神秘的古堡寻宝游戏。我们邀请了一位嘉宾,它是佩奇和乔治其中的一位,你们猜一猜它是谁?(学生意见不一)我听到大家有的说是佩奇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原点,是教学设计的蓝本。如果要深度解读文本,深挖文本细节不失为一种视角。下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为例进行解说。  《背影》写的是父子情深,语言朴素又不失典雅,简净而又细致,且饱含深情。而“父子情深”正好体现在文中的许多细节上。因此,解读《背影》不仅可以准确把握主旨,还能让学生自然领悟“父与子的深情”,理解生活中父母的行为,从而实现传统经典文本的语言价值和情感
素材之于写作,犹如砖瓦之于建筑。没有砖瓦就不能建成房屋,没有素材也就难以写成文章。  谈到写作教学的难处时,不少教师会将其归咎于学生阅历不丰富,缺乏写作素材。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因为一个人只要具备意识,就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思考,而观察和思考所得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如此看来,以年龄、阅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丰富的素材,从本质上讲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确实存在有的人能很快找到素材,有
初读戴望舒的《雨巷》(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后,学生都认为这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诗中弥漫着“爱而不得”的单相思所带来的浓郁的伤感氛围。受生活阅历、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所限,学生表现出这一普遍性的“前理解”完全在情理之中,也在笔者的预料之内,但对《雨巷》文本意义的把握若就此止步,这样的阅读教学显然是浅而狭的。为促使学生的“前理解”向理解迈进,笔者采用了两种措施。  一、多读善
竹溪实小以阳光教育理念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加强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构方面的改革。通过几年实践,逐步形成了阳光课堂“四步式”教学模式。  一、模式内涵  “四步式”教学模式中的“四步”指导、学、议、练。  “导”是模式的关键,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这个步骤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展示实物、朗诵诗词、音画渲染、借题发挥、类比迁移、忆旧引新等方式方法导
“慧心课程”是以品德与社会为基础开发的融合性校本课程。它以“创新与实践”为总目标,鼓励学生在任务情境下,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并结合自身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分析情境,更深入地思考和完善任务解决方案,促进课堂对话的深入开展,学科教师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允许自由表达,引导积极思考  课堂上,教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
“健康课堂”是省教育厅基教处主持立项的重点教科研课题,开题至今,已近三年。三年来,《湖北教育》始终积极参与,推动课题发展。2013年,《湖北教育》(综合资讯)约请专家学者从理论层面对课题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解读与规划;2014年至2015年,《湖北教育》(教育教学)关注课堂,推出了全省近30所学校对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2016年,《湖北教育》(教育教学)继续开设专栏,总结推介各区域、学校健康课
教育学博士后,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致力于教育哲学、教育基本原理研究,并以教育存在论、教育价值论等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已出版《教育——人性建构》《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教育存在论》《基于教育存在论的教育价值论研究》等专著。  湖北教育:“小灵通”打小报告后,教师中断预设,让熊威武拿出作业的处理方式妥当吗?  薛忠祥:由于“小灵通”的小报告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的注意力和心思
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于2017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与人教社2006年版教材对比,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思想、价值取向、编排体例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笔者结合教材做具体分析。  编排思想:弘扬求真的唯物史观  真相是历史的生命之所在。中学历史教材作为最严肃的出版物,应本着客观的态度、求真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还原史实,让历史真实可信。统编教材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引入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采
奥林小学结合“尚美悦行”校训,提出“在家做最美孩子、在校做最美学生、在社会做最美小公民”的“尚美”德育课程三维培养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开设了行规教育、节日文化、志愿服务、校外实践四类课程。  行规教育课程促习惯养成  学校以《中小学生守则》为依据,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创编了《培育好习惯 争做美少年》德育校本教材,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设置不同场景,将行规教育融入到有趣的故事、激烈的讨论和深刻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