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通宝”旋读折十大钱等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l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轰轰烈烈的北伐抗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金兵长驱直入直捣汴京,将北宋徽、钦二宗掳往北方,致使宋高宗急匆匆登基又急匆匆举国渡江南下,迁都杭州,史称南宋。这是发生在公元1126~1127年间的历史事件。
  公元1127午南宋定都杭州后始铸建炎元宝、通宝和重宝钱。织兴元年(1131年),始铸绍兴元宝和通宝钱,铸量比建炎稍多,但小平钱少见,另外,在“绍兴通宝”钱中,有一种旋读瘦金体折五、折十型大钱是试铸币未颁行的样钱,乃南宋稀世珍品。
  笔者有幸于2007年2月初集到一枚“绍兴通宝”旋读折十大钱(见图)。是品青铜质、半生坑(出土至少有十几年了),黑色稍附绿锈氧化层包浆,钱面钱背地章与边沿附有一部分硬绿锈。
  该品包浆自然,色泽古朴,字文工整,钱文旋读,书法瘦金,铁画银钩,雄健飘逸。
  经实测:直径3舟5厘米,穿径1.18厘米,厚0.3厘米,重13.28克。属广穿型折十大钱。
  该珍品藏泉大家张叔驯、罗伯昭先生各藏有一枚,十余年前据说杭州也发现一枚。据泉学大家王荫嘉先生考证,“绍兴通宝”始铸于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直读楷书,旋读瘦金,均为赵构御书。值得一提的是,旋读折五、折十大钱乃宫廷试铸之样,并未铸行,以前均定为孤品,尤其是折十广穿型大钱。今借《收藏界》杂志一角撰拙作附彩图展示诸位同好,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赐教。
  日本“庆应通宝”背“贰百”赏析
  杨学礼
  
  本“庆应通宝”,“庆应”系日本天皇年号钱,但因当时日本国内政治军事的变动,“庆应通宝”铜钱,仅使用了三年时间。江户幕府还政于日本天皇,从此结束了日本长达670年的封建军事独裁统治。“庆应”钱是日本在那一时期,币制过渡的天保初期试制品,其数量非常少,但版别多,是日本古钱币中的一朵奇葩。
  在上世纪40年代,我国老一辈钱币学家们就非常看重此钱,认为此钱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非常珍稀的。上世纪40年代我国钱币学家王荫嘉先生曾致函蒋伯埙先生,表明自己非常想得到“庚应明治大钱”,告知蒋伯埙先生如遇此钱,请蒋先生务必借此钱拓片一纸,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想而知,此“庆应通宝”古钱在我国上世纪40年代影响之大。
  日本矢部仓吉所著的《日本钱录增补》中,对“庆应”古钱列有五种版别的材质、尺寸及重量都有详细的说明。
  笔者早年前集藏一枚“庆应通宝”背“贰百”古钱币。其外径41.5毫米,穿径6.5毫米,厚2.6毫米,重23.5克,面缘背缘宽6毫米。此钱宽缘厚肉,黄铜材质,正面钱文为真书直读“庆应通宝”,背面右“贰”左“百”,上为银锭图案,下为花押图案。此钱钱文端庄有力,字型匀称饱满,清晰流畅,秀美规范,穿口、字口、周边圆润光洁,钱面、背、底章平整光洁,包浆自然,钱体锈色斑驳绚烂,鳞斑状绿锈散布钱身,是一枚老生坑钱币。
其他文献
郑板桥曾刻一方印章,日“青藤门下走狗”。因此,这个兀傲孤高、目空一切的怪人,却还有个有趣的别名,叫做“青藤门下走狗”,青藤就是徐渭。不仅板桥愿作青藤门下走狗,实际上,古今书画家,崇拜徐渭者不乏其人,石涛有诗:“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老涛不会论冬春,四时之气随余草”,表达了他对徐渭无限敬佩之情。扬州八怪之中的另一位李觯在题画诗中说:“青藤笔墨人间宝,世人得之真稀少”,现代大画家齐白石也曾表
期刊
本刊第八期发表之何开俊先生关于西周玉币一文后,有读者提出异议。现作复如下:首先此文标题及内文中“西周”二字。本应加引号,因为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确有东周、西周两个分封国家铸造过货币,但如不加引号。则使人误解为西周时期之物。而造成此疏忽,作为栏目负责人,我应负责任。  此文涉及其他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文中提及的玉币,是否为古玉?作为刊物编辑,我们只能从彩照图片判断,根据笔者多年玩玉的经验,文中的玉
期刊
这里介绍两枚新疆迪化宝迪局铸造的钱币,一枚为宝迪当八十大钱,另一枚为宝迪当十大样尔宝样钱。  迪化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位于天山中段北麓。汉为蒲类国,唐为北庭大都护府。乌鲁木齐在准格尔时期为厄鲁特部蒙古人的游牧之地,清初置乌鲁木齐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灭准格尔后改名迪化,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于离旧城八里处建立迪化新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设迪化直隶州
期刊
巴蜀之地——四川,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之美誉。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早在200万年以前就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而古蜀文化的代表——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批8广世神品更是举世罕见的古史奇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华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的陶瓷制造业,同样也是历史悠久,窑场众多,炉火旺盛。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种类齐备的各种陶制品,始烧于东晋、烧造
期刊
翻开自己的钱币册,醒目地见到我早年集得的一枚“福建通宝”钱。此钱外圆直径为29毫米,内圆孔径为5毫米。正面是上下右左对读式仿宋体“福建通宝”四个字。背面圆孔上下铸“二文”面值字,左右为铁血十八星旗(又称当时的陆军旗)及五色旗。据有关资料,辛亥革命胜利后,福建省革命党人宣布拥护共和,成立了福建省军政府,为稳定金融和适应社会流通需要,当即铸造了这样的钱币。为了使新铸的钱币有别于数千年封建帝制时铸行的方
期刊
背文“东国”的朝鲜“乾元重宝”    背文为“东国”的“乾元重宝”(见图),不是我国唐代所铸,而是朝鲜高丽王朝所铸。  我国唐代所铸的“乾元重宝”,于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铸,以一当十与“开元通宝”小平钱并行。钱文“乾元重宝”四字隶书,上、下、右、左直读,第一个字“乾”字写作“鱼钩乾”,即“轧”字。次年复铸重轮“乾元重宝”,在背廓内侧加铸一轮窄瘦内廓,谓之“重轮”,以一当五十与“开元
期刊
在方孔钱中,常出现一种花穿现象。这种所谓的花穿,是指方孔钱的穿廓部位在外形上有一些微妙的变化,其钱穿孔呈八角,穿似花朵,新颖别致。  花穿现象,最早出现于秦代“半两”方孔钱上,随后,历朝各代,均有着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秦汉时期的花穿钱,孔边上的“凿口”较深,位置较正,八角穿形精美;隋唐时期,多为中穿深口,花形比较规整;宋代花穿钱,已达到巅峰,特别是在对子钱中,几乎都能寻觅到花穿钱,但到了南宋淳熙七年
期刊
西夏惠宗李秉常,毅宗李谅祚长子。拱化五年(公元1067年)毅宗李谅祚死,八岁的李秉常即位,改元乾道。公元1069年改元天赐礼盛国庆。公元1075年改元大安。大安二年亲政。大安年间(公元1075-1085年)铸“大安通宝”隶、真二体年号小平钱。所见“大安通宝”多为隶书直读,一般直径2.4厘米,重4克。  1981年在内蒙林西县出土的二十万古钱中,首次发掘了一枚震惊泉界的奇珍之品。目前面文为西夏文的钱
期刊
笔者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及过,辽铸年号加“元宝”钱并非自圣宗统和年始有,而是在其祖辈穆宗朝时就已铸有“应历元宝”钱。这里为与广大泉友共同交流鉴赏,愿将这枚“应历元宝”公示出,以共睹为快。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谅教。  该钱外径37.2毫米,厚2.3毫米,穿径8毫米,光背,重19克。从图(实物)可见,其钱文风貌与众泉书所载的“应历通宝”小平钱几近相同。其“元”字为右排元,这与辽前期所盛行流通使用的“开元通宝
期刊
砝码,度量衡中衡器也,又称为“权”,古语权衡利弊就是从这里出的。在本人多年收藏的铜砝码等衡器中,有一枚清代壹百两鼓形铜砝码,是本人之最爱,其为清代乾隆年间所颁衡器的实用物证。该壹百两铜砝码为黄铜制,呈鼓形,上下平底,重3738克,面铸阳文“照布政司壹百两部法校准”,腹围阴刻“乾隆六十年闰二月二十九日较准”。此砝码为传世品,品相保存完好,包浆浓厚,实为清朝器物。  清朝度量衡由户部掌管,“布政司”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