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解读《黄帝内经》(前序)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提20世纪初的科玄论战
  世人都认为《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医书,只有学中医的人才会去读,更有人认为《黄帝内经》是一本天书,有一个中文系的博士生就说过,“我什么类的书都看过,就是不敢看《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让我望而怯步了”。
  问题就来了,如果《黄帝内经》仅仅是一部专业医书,又何必用“黄帝”来命名呢?中国历史上以帝王名称来命名的书又有几本呢?除了《黄帝内经》,没有第二本,只此一本。
  一本书既然以帝王命名,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因为《黄帝内经》是一部东方文明智慧之书,蕴含世间根本之道,其中很多论述更是远古的智慧,时间上远甚于孔子、老子、佛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受到这些远古智慧的影响,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
  中国文化有个典故,说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以前古代科举考试必学的十三经,只要拿出其中的一经《论语》,《论语》里面也只要拿出半部,就可以治理天下了,这就是“中国式的思考”。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整部不是更好吗?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辨模式是不一样的。西方人做一件事情,一定是要把事情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中国人做事有时却是一半清楚,一半糊涂。这一半糊涂并不是搞不清楚而糊涂,而是留出一半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独立思考,独立发挥。因为中国人的思辨模式认为,我们个体对某一件事情的认知,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对事情的认知就变成了多种多样,这种多样化的认知,就形成了另一半事情的“糊涂”。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有个大哲学家、大文豪,叫胡适,曾经批中医“毫无学理,不足为法。”他在28岁时罹患糖尿病,当时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诊断为糖尿病晚期,无药可治,这等于是判了他的死刑。但后来经京城名中医陆仲安先生施诊,数月后却症状全消而康愈了。胡适深感自身之病,西医诊疗而不治,求中医而治愈,故言道:西医科学,明白,但是不治病;中医不科学,糊涂,但是能治病。结论是:西医让你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你糊里糊涂的活。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一个当时被中国公认的大文豪、哲学家,却认为中医不科学。
  胡适是接受西式教育的中国学者,当时正是学界“科玄论战”之时,胡适是科学派,崇尚西医,他是用西医科学来理解中医,而且持同样观点的人当时不在少数,此事后来还演变成“胡适糖尿病公案”而闻名中外。这就是我们所要深思的,他们的观点,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或认知的不同?还是思考方式或思维层面的不同?
  那什么是“中国式的思考”?中国文化有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呢?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地理解《黄帝内经》,也就是说如何明明白白地用科学解读《黄帝内经》呢?
  首先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达尔文给科学也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其次,科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就是所有的实验可重复,不能重复的就是不科学。
  当十五世纪西方有了伽利略、牛顿的力学,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了量子力学,有了细胞学,就建立了西方科学。上世纪初的时候,西方科学进入中国,那个时候中国连“科学”这个词都没有,只能把科学称为“赛先生(Science)”。那科学发展到现在,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用我们东方式的思考来认识科学,用《黄帝内经》的眼光来界定科学,那科学是什么呢?今天我就用《黄帝內经》“天人合一”的思想,用我们“中国式的思考”来解读科学。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是一幅图,是用“天、地、人”三才构成的一幅图。《黄帝内经》:“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素问·三部九候论》天、地、人三才。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上下“一以贯之”。
  中国式的思考就是参悟这张图表,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
  从“天、地、人”三个层面发现问题,用“上、中、下”三个层面来分析问题,从“形、象、意”三个层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用来分析问题的定位图,也是中国式的、图像式的思考系统。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在上,人在中,地在下,人在天地之中,要与天地相和。天是纯阳无阴,地是纯阴无阳,人是有阴有阳。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形成了“道、形、器”三个层面的立体图,“意、象、形”形成了立体的三个层面的思考模式,那么“有无”呢?地是有形的,天是无形的,人的层面有阴有阳。无中可生有,有中可化无,有是看得到的形体,无是看不见的能量,人是身体和生命合成的。
  “地”的层面是技术,“人”的层面是知识,“天”的层面是智慧。技术是物质层面的,而物质是属“地”层面的;知识是能量系统,智慧是信息系统,属“天”层面的。如果从时间定位来看,过去代表“地”,现在代表“人”,将来代表“天”,其他概念以此类推。
  把这张“《黄帝内经》天、地、人格局图”定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张图来解读科学了。
   用“天人合一”来看西方科学
  由于西方科学是从研究物质发展起来的,故是从“地”的层面开始,也就是从物质层面开始。且西方科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世界,在哲学思考上就出现了唯物主义,找物质,从物质下手来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即使许多的精神现象,也都是从物质下手来寻找原因。在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发现了定理、原理、公理,于是在这些定理、原理、公理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
  西方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科学的建立是从分析其公理开始,再通过实验实证总结出定理,运用定理分析与实证搞清原理,最后达到运用原理制造产品。所以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不断地实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修正,又不断地产生新的发现。也就是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自我否定走向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天、地、人”三才的图表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科学发展的几个进程:
  1.科学是从“地”的层面,从研究物质层面开始发展的。为了找到各种物质,建立了物理和化学体系,在分析世界的思维过程当中,始终用物质来理解世界,哪怕是人眼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要想尽办法,发明各种仪器,利用各种手段,一定要找到物质。并且一旦找到新的物质,就定义为科学发现,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因为发现了各种粒子物质而获奖。所以西方科学是以研究物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2.西方科学走向第二个层面,就超越物质了。当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科学就开始研究无线电波、超声波、阿尔法波、能量波等各种各样的波,走向了西方科学发展的第二个层面,能量层面(人)。
  3.随着晶体管的发现,发明了电脑,现在科学正在走向第三个层面(天),就是信息系统。
  所以西方科学是从物质层面开始,由“地”走向“天”的一个过程。
  用“天人合一”来看东方玄学
  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正好相反,一开始就是从信息和能量层面来探索和感悟世界,是从“天”走向“地”的一个过程。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理解,完全是从感应信息、感受能量来理解世界的,在这种理解的方式下得出的定义是: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由阴阳两股能量聚合而成,两股能量的聚合浓缩显现出来的象,是以木、火、土、金、水“五行”来显现的。所有的万物都是由五行能量所化生,“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五行可化万物。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理解,早在2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系统完整地阐述出了东方能量学,然而西方人搞不懂,甚至我们自己的哲学家也搞不懂,
  认为是“迷信”,可又不能否认它,所以赋予了一个名词,叫“玄学”。
  其实玄学与科学在分析、研究世界领域中所使用的方法,都属于实证判断的方法,只是由于东、西方对世界的理解和研究所走的路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科学关注的是物质,在找物质,研究物质,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一切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细微粒子组成的。科学的基础是实验、实证、逻辑、推理、判断、分析,全部是实证体系,就是说一个发现一定要可以反复验证,在同等条件下结果要是一样的,才是符合科学的。所以科学建立了一套实证的理论系统和实际的试验系统构架,建立了一个科学体系,一个物理、化学基本粒子的物象体系。
  而东方玄学关注的是能量,从大系统出发,从宏观系统出发,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就是说上看天,下看地,中看人,是把天地、阴阳,用图符体系来理解整个世界,完全是從天道上来验证所有的一切是不是符合天道。所以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大宇宙的,天地万物的万象体系。
  关注天与人、自然与人和谐的这种思想,在人类的农耕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最高峰。工业文明是西方造就的,东方发展了手工业,没有形成工业,因此近代中国在工业上落后了西方几百年。但是在研究人类当前现实的困境时,思想家们发现西方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个时候就想到了东方玄学。因为科学是通过实证建立了它的科学体系,可实证未必代表科学,佛学也是通过实证实修建立了它的系统,却被称为佛陀智慧,形成佛教。儒家学说同样是以教条方式被认真执行了两千多年,形成了中国的伦理学。玄学更是在大自然的实验实证当中奠定了中国道家的理论基础,形成道藏与道教。
  那玄学到底研究的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在这本书中要详细解读的。就从人来下手,从中医来下手。
  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我们已经知道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在哪里了,正是由于东、西方两种世界观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对人体的理解不同,也就产生了对人体疾病不同的诊疗方式和治疗手段,包括对病理的理解和看法也都不一样。这也是胡适一直都没有搞清楚中医是什么的原因。
  那中医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中医对治病的思考,是阴阳六经辩证,是立体图像化的分析,是哲学辩证系统;
  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是文化,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能量气血动态系统;
  中医的治疗方法,是针灸、汤药、开方、配伍体系,是实验实证系统。
  所以中医是集哲学辩证、文化、实证为一体的学问。
  譬如“人”,西医认为,人是由细胞组成的,而《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是由天地阴阳二股气和合而成的,是能量气聚而成的。再譬如西医讲“病从口入”,而中医说“病由心造”。病从口入讲的是“物质”这个层面,“病由心造”讲的是“能量”这个层面。两者看似体系、论点不同,实则是各自的文化影响了双方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这就是西方学者学习中医碰到的最大障碍,他们不但要学会中医的诊疗技术,还得要学会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学会中医,这就不是那么容易学的了。
  中国文化是把能量转化为图符,并形成阴阳变化消长的图符体系,再通过推演得出术数,形成术数系统,智慧地把宇宙的大系统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和运用的小系统。
  如何把宇宙的大系统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和运用的小系统呢?
  “天人相应”就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于天地之间,直立行走,头顶天,脚踏地,神机气立,可对接天地阴阳。清阳上升对接天,为阳,浊阴下沉可接地,为阴。《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宇宙的运作可以用我们的手去理解和感悟。
  宇宙在乎手:伸出我们的手,正反面代表“阴阳”,五个手指代表“五行”。祖先提示我们,用阴阳五行的思想体系,就可以理解宇宙的运行,万变不离于五。
  万化生乎身:所有天地间的阴阳五行变化,都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去感悟了解,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学习工具。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将我们动态的身体,作为学习工具来学习动态世界的方法,“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独有的取象类比的智慧学习方法。伸出我们的手,一二三四五,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五个思想体系:   一是“道”的起始,道生一,无中生有的源起体系;
  二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流变的能量消涨体系;
  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才文化的思想体系;
  四就是“四气”,寒热温凉,春夏秋冬的变化体系;
  五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制化的方法体系。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哲学体系,通过图符表达,多种可实证的参悟、体验、体会,是一个“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其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证、感应、领悟,找到感觉才能领悟,是超越于文字的。
  中国文化是有生命能量的,它是用感悟生命的方式来学习的,也是用生命的方式在传承。当我们用生命的方式去学习和对接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有一套自学系统,阴阳五行直接就可以使用,用于治国、治人、治病,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用于人体的健康养生。所以中国文化是一种大智慧的文化,它是“玄学”,但不是“悬学”,是超越于物质,科学背后的科学。
  中国文化是寻根的文化
  由于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总认为它是博大精深,其实就像我们看一棵神奇的大树,枝繁叶茂,由于它的枝叶太茂盛,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枝干,更找不到它的根,而无法了解它的枝干脉络体系,就会觉得很神秘。当我们了解它的根茎叶枝干的时候,还会觉得它神秘吗?
  那么中国文化的根在哪里呢?
  《黄帝内经》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是我们炎黄子孙思想的本源。在《黄帝内经》来讲,就是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病,因此中国文化又可以说是中医文化。读懂了《黄帝内经》,也就读懂了中医,中医是巧妙地实现了自然、文化与人体的链接,智慧地运用阴阳五行,把握相生相克,就可以识人、用人、治人、辨人、辨病、辨药。所以学中医就是学中国文化,学中医就是学道、入道、悟道的一个过程。
  中国文化是个寻找根本的文化,就如中医是通过表象来找病根,找到病根,这些事情就很简单了。可是往往很多人找不到病根,找不到病根的人会怎么描述问题呢?他会把事情讲得既复杂又模棱两可,讲得你也听不懂,他也听不明白,其实中国文化并不复杂,问题是我们用哪种方法去理解它,我们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我们学中国文化,是从三生万物的层面来下手,把中国文化的示现用万物来展开,那就非常复杂,就没完没了地学不完、没完没了地学不懂了。西方科学就是在“三生万物”的层面上来研究各种物质,通过对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研究分析,结果还是归结为基本粒子(东方归结为基本形态)。也就是说,“三生万物”是从哪里来的?是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过来的,所以只要掌握了几个基本粒子,其实就掌握了所有的万物。
  东方文化是从上往下走,认为万物是能量聚合而成,西方文化是由下往上走,认为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两种文化最终研究的结果发现,最终结论是可以共通的,甚至是互补的。
  所以学《黄帝内经》,学中国文化,要靠我们自己去悟。中国文化講的就是“悟”,为什么《黄帝内经》和养生放在一起?这其中就有很深的道理。本书是一本《黄帝内经》的导读之书,也是解析中国文化哲学思想体系的导引之书。2010年我曾出版过《智慧解读黄帝内经》,2013年又改编出版了《道解黄帝内经》,现在我再一次重新改编出版,书名为《科学解读〈黄帝内经〉》,我将从科学的角度,从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角度,从养生的角度,从中医与中国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地解读我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黄帝内经》。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的智慧是什么?我们如何去用好这个智慧?
  如果我们去感受,那么《黄帝内经》就处处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不去感受,那《黄帝内经》就像悬在天上的天书一样,让人难懂。
  (节选自《科学解读〈黄帝内经〉》)
其他文献
我们之所以提出“新慈善”的概念,不是为标新立异,而是将其与以往的传统慈善相区别并加以分析和研究,以利更好地开展今后不同情况下的慈善工作。  这里,我们暂且将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施救等慈善行为,称之为传统慈善。如1998年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超强自然灾难中的慈善救助、捐赠行为。  这次在武汉、湖北乃至全国发生的新冠疫情,是历史上罕见的灾难。在短短数月,全球大暴发,数以百万人
世界自然基金会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简称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1961年成立,总部位于瑞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帮助人类和自然发展,在10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工作,在全世界拥有超过500万支持者。  使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使命是保护自然并减少对地球生命
“食物起点餐厅”,1992年成立于美国,为无家可归和处在劣势地位的人们提供烹饪培训和就业岗位,帮助其改变生活现状,同时提供短期食物救助。“食物起点餐厅”的成人烹饪计划提供厨房和生活技能,让人们走上成功的道路。  口号:美味的食物,更好的生活。  使命:为贫困,无家可归和饥饿者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  “食物起点餐厅”的定位  真正解决无家可归,贫困和饥饿的问题。  ◆有能力的人渴望克服那些使他们难以
在动物世界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那里的小动物都很大方懂得给予别人。小熊也是其中的一员,但他却十分小气,在众人眼中他就是一只铁公鸡。  有一天小熊在街上逛着。他发现街上的人都围着小鹿,他走近一看发现人们都在表扬小鹿,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小鹿把自己很多心爱的东西,送给饥饿贫困的小动物。小熊看到嫉妒了:“哼,为什么你能够被人称赞而我却不行!我也一定会做出让别人都表扬我的事。”  他在回家的路上很郁悶。自己应
摘要:博爱是孙中山思想的重要学说之一,它根植于中国传统道德与西方伦理碰撞融合的土壤。孙中山对红十字会的关注和社会救助理念的完善,吸纳了中国古代与近代慈善文化的精粹,融合了西方慈善公益福利的元素,试图建立“天下为公”的法治社会。从慈善文化视角再探孙中山的博爱观,对认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转型不无裨益,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人文道德和当代社会建设治理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慈善文化;博爱观念;社
家里洗衣机脱水时,里面发出很响的“咣咣”声。维修人员上门拆开一看,是一枚硬币掉进了机器里。  维修人员将那枚硬币取出后,顺便将洗衣机内部清洗了一遍,说洗衣机用久了要清洗,否则会滋生病菌,沾到衣服上对身体不太好。洗衣机修好了,师傅提着维修箱出门,跟我说再见。我并没有立刻“砰”地关上门,而是扶着门对着楼梯口的师傅道再会。我开着门目送他,直到他拐过楼梯口,才轻轻关上门。  我能想到,此刻即使外面寒风割面
慈善教育,从广泛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爱的教育。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零星地渗透着,如今把它提高层面,作为一个科目进行教育,足以证明慈善的重要性。可以说慈善教育是一种现代社会急需的唤醒教育、责任教育;从长远看,也是一种促进民族团结的教育。自2012年11月5日县慈善教育试点工作启动仪式以来,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着行之有效的慈善教育模式。  一、从书本了解慈善文化  市慈善总会分发的《慈善读本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系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乡,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勤耕作,多善举,慈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清朝末年,郭沫若先生之父郭朝沛,悬壶济世、施药济困的大爱善举至今广为传颂。为传承和弘扬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在基层治理中的补充作用,2020年6月,乐山市慈善总会、沙湾区民政局联合在沙湾区铜河街道办事处启动了引导慈善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启动近一年以来,以“汇聚铜河大爱·助力基层治理”
慈善若是一张唱片,那么爱便是它的主打歌。  ——题记  何为慈善?  是为了满足自己那不断膨胀的虚荣心吗?还是为了成为老百姓时时挂在嘴边的“大善人”的这种噱头?又或是为了加大媒体曝光率呢?  不,不是的!  慈善,只是对社会的感激和对受到苦难人民的同情;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世上活得更加心安理得;不过是为了让那一张一张朴素的面庞浮现迷人的笑靥吧!这才是慈善。  罗曼·罗兰说:“善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
在河南行政版图上可以看到:一只腿状图从河南西北方向伸向了山东,这就是被誉为伸向山东的“金钢腿”——河南省台前县。  一、台前精神赞  台前县,这个几乎与改革同步成立的建制县。建县初期“一条马路一杆灯,一支喇叭全城听”是它的真实写照。这里的三十多万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劲、韧劲、干劲,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在一穷二白的新建区上不断创造奇迹。这里的34万人民勤劳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