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4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他们往往带着好奇心听每一堂数学课,总希望在每节课中,老师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有趣的东西,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做法:
一、设计有趣多变的课堂导入
万事开头难,精彩的课堂导入,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注意力能迅速集中,如在教学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只要你们从1数到20就能知道它是谁”,学生们一脸疑惑但又兴致勃勃数到了20,老师把这些数字连成了一只兔子,这样即复习了数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
二、把游戏穿插到课堂中,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辅以游戏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两位数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异同”知识点时,我先准备了3个小头饰,在课堂上选一名平时特别马虎的学生饰懒洋洋,而平时比较认真的学生饰喜洋洋。可随意叫一名学生饰村长。“村长”先给“懒洋洋”出一道进位加法“36+27”,粗心的“懒洋洋”就把个位相加满十的小“1”给忘了,结果得数是“53”,“村长”和“懒洋洋”争论起来,可由喜洋洋来评理。喜洋洋讲明白了,用红粉笔在十位的右下边标出小“1”的位置。粗心的学生就会记住这个小“1”了。退位减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满十的加法时,开始学生掌握不好,我们做了1棵果树,上面结满了五颜六色的果子,每个果子上都有不同的数字,让学生进行摘果子比赛。回答对了,喜欢的果子就是他的了。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果子,你争我抢地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习了知识。
三、适当的激励评价,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讲得真精彩”等赞扬和激励的话加上教师身体语言的交流,就能点燃学生的情感火把,使他们真切地获得自信与成功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们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激励评价也可以来自同伴的。和谐的课堂文化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还需要同伴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激励评价还可以来自自我的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时,应让学生明确:首先要肯定长处,不要谦虚;其次要承认差距,不要虚伪,并且要敢于发言,不要保守。
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从“会学”中获取知识的源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引导学生“会学”,并使学生从“会学”中获取知识的源泉,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事先让学生用硬纸板自画自剪直径为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圆,并准备好一条带子和直尺。课堂上,教师按照课本的方法,演示圆在直尺上滚一周,再用直尺量带子的长度,记下来,最后算一算每个圆一圈的长度分别是它的直径的几倍。既要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又要动脑筋想,还要为得数的差异争得面红耳赤,然而他们在争论后醒悟过来,发现规律以后,任凭怎样算,结果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时教师便乘势揭示什么叫圆周率,并告诉学生,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已经推算出圆周率的植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通过演示、讲解和学生自己操作与推导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到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心直径×圆周率”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避免了被动地接受,生吞活剥地背公式、记概念,而且活跃了思维。由于学生自己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会到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由“乐学到会学再到学会”。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但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而且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内容时,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小组里有多少人,男生多少,女生多少,激发学生认数、运算、应用的乐趣。也可以模拟超市商店创设这样的情景:让一名学生扮演店主,其他学生来商店购买物品,通过选买商品、人民币找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随时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如可以让学生记录班级的出勤情况,早晨7点前到学校的小朋友有多少,7~8点到学校的有多少人,迟到的小朋友有多少,没到的小朋友又有多少,从而渗透应用题教学和统计知识。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他们往往带着好奇心听每一堂数学课,总希望在每节课中,老师都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有趣的东西,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做法:
一、设计有趣多变的课堂导入
万事开头难,精彩的课堂导入,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注意力能迅速集中,如在教学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只要你们从1数到20就能知道它是谁”,学生们一脸疑惑但又兴致勃勃数到了20,老师把这些数字连成了一只兔子,这样即复习了数序,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再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快乐的动物旅游团一行32个人来到了森林饭店。森林饭店的主人猫咪笑呵呵地告诉导游“:我们饭店里还有5张空桌子,请随便坐。”导游猴儿一听急了:“才5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猫咪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转向屏幕,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兴趣。
二、把游戏穿插到课堂中,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辅以游戏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两位数进位加和退位减的异同”知识点时,我先准备了3个小头饰,在课堂上选一名平时特别马虎的学生饰懒洋洋,而平时比较认真的学生饰喜洋洋。可随意叫一名学生饰村长。“村长”先给“懒洋洋”出一道进位加法“36+27”,粗心的“懒洋洋”就把个位相加满十的小“1”给忘了,结果得数是“53”,“村长”和“懒洋洋”争论起来,可由喜洋洋来评理。喜洋洋讲明白了,用红粉笔在十位的右下边标出小“1”的位置。粗心的学生就会记住这个小“1”了。退位减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满十的加法时,开始学生掌握不好,我们做了1棵果树,上面结满了五颜六色的果子,每个果子上都有不同的数字,让学生进行摘果子比赛。回答对了,喜欢的果子就是他的了。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果子,你争我抢地回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习了知识。
三、适当的激励评价,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讲得真精彩”等赞扬和激励的话加上教师身体语言的交流,就能点燃学生的情感火把,使他们真切地获得自信与成功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们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激励评价也可以来自同伴的。和谐的课堂文化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还需要同伴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激励评价还可以来自自我的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时,应让学生明确:首先要肯定长处,不要谦虚;其次要承认差距,不要虚伪,并且要敢于发言,不要保守。
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从“会学”中获取知识的源泉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引导学生“会学”,并使学生从“会学”中获取知识的源泉,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事先让学生用硬纸板自画自剪直径为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圆,并准备好一条带子和直尺。课堂上,教师按照课本的方法,演示圆在直尺上滚一周,再用直尺量带子的长度,记下来,最后算一算每个圆一圈的长度分别是它的直径的几倍。既要动手量一量、算一算,又要动脑筋想,还要为得数的差异争得面红耳赤,然而他们在争论后醒悟过来,发现规律以后,任凭怎样算,结果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时教师便乘势揭示什么叫圆周率,并告诉学生,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已经推算出圆周率的植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数据。通过演示、讲解和学生自己操作与推导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到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心直径×圆周率”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避免了被动地接受,生吞活剥地背公式、记概念,而且活跃了思维。由于学生自己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会到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由“乐学到会学再到学会”。
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但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而且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内容时,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小组里有多少人,男生多少,女生多少,激发学生认数、运算、应用的乐趣。也可以模拟超市商店创设这样的情景:让一名学生扮演店主,其他学生来商店购买物品,通过选买商品、人民币找零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随时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如可以让学生记录班级的出勤情况,早晨7点前到学校的小朋友有多少,7~8点到学校的有多少人,迟到的小朋友有多少,没到的小朋友又有多少,从而渗透应用题教学和统计知识。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