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dxp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解读,是文学作品内涵解析的主要分支。为此,本文结合《朝花夕拾》作品简介,着重从家庭小爱、社会大爱两方面,分析《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以达到精准把握文学作品内在意义,彰显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朝花夕拾;情与爱;文学赏析
  情感体会和感知,是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的主要方面,也是读者与创作者沟通的主要桥梁。想要读懂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升华自己的内在品质,准确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核心,适当的延伸与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互动交流要点。
  一、《朝花夕拾》简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其中收集了鲁迅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文集内容主要以记录鲁迅“回忆事”,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其中前七篇主要介绍了他的绍兴童年生活情境,分别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后三篇分别讲述了个人学习历程、作者对师友情的怀念以及对旧中国中寻找光明的把握之情,主要为《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2]。
  《朝花夕拾》是作者以自身为社会发展和人生经历分析的切入点,一方面是对个人生活、成长的基本情况进行回忆性叙述,一方面也由此映射旧中国社会中基层大众的生活状态,它具有历史性、纪实性价值。
  二、《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
  《朝花夕拾》是文学家内在情感的展现和记录,它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文学家”形象,还将社会发展的态势进行了详细的记录[3]。关于《朝花夕拾》中的思想分析,也主要是通过书本中情与爱的分析进行解读。
  (一)小家庭中的情与爱
  《朝花夕拾》是作者1925年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后的文学创作,运用文字和故事,将自己的理想和对社会的爱一股脑儿地呈现出来。他之所以在文学创作中能够以细腻、生动的文字将自己的情与爱表达出来,与鲁迅一生在小家庭中情与爱的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没落大家庭中的情与爱
  鲁迅出生在富足的小康家庭生活中,但祖父科场案导火索的出现,直接将周家推向了没落的状态。鲁迅作为大家庭没落中的成员之一,不仅需要体会来自生活方面的变化,还需要感受人情世故的沧桑和冷淡,这使鲁迅经历了悲惨的童年后迅速成长起来,但在30年之后再次回忆起往事时,作者将这些均看作是家乡的情感。比如,作者在《父亲的病》中,就真实地记录了周家没落后,几位医生对待“父亲的病”诊断、开方、作风等方面的表现,它不仅对庸医草菅人命的行为表达了愤恨之情,也对自己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所看到的人情冷暖等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评价[4]。
  作者在对童年故事回忆中,再次提及浓浓的关爱之情,这也是鲁迅故乡情中最为浓郁的组成部分,是故乡留在心中最为温暖的组成部分。故而,作者在《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故事中,分别通过童年时的小事件,将对故乡的眷恋、对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感情进行了回味。同时,慈爱的祖母、寿老先生以及阿长妈妈等,与作者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群体,在短暫、美好的童年所带来的爱,是读者通过《朝花夕拾》所能感受到的“故乡情”。同时,《朝花夕拾》中关于家庭情感的阐述方面,也在30多年后的回忆中,寄托了对于下一代孩子们童年成长的一种关爱和向往[5]。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大家庭”中的情与爱,并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式的故事回忆录,而是以“第三视角”为切入点,一方面运用冷静的情感基调,对大家庭没落后所带来的人情冷暖变化进行描述,一方面又通过细腻、平凡的生活细节,将“大家庭”中仅存的一点温存描绘了出来。
  2.“新式家庭”中的情与爱
  “新式家庭”中的情与爱,主要是对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之间的手足之情的表达。作者在《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故事中,均有对周作人的描述,可见作者对于弟弟的手足情至深。故而,当周作人听信妻子的“谗言”,与鲁迅产生冲突,最终致使他带着朱安、母亲到搬出住所的种种行为,对鲁迅带来的打击自然是极大的。我们在鲁迅《朝花夕拾》回忆式故事的阅读中,一方面是从“新式家庭”的故事记录中感受作者浓郁的手足情深;另一方面也在作者的言语记录之间,感同身受的体会着这一部分情与爱的变化,对作者带来的打击。
  其一,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多个故事,多个方面上对手足情的积累进行了回忆。比如《五猖会》中,由作者与周作人一同偷偷赴会,欣赏《海仙乐谱》,又一同接受惩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们共同上学堂;《藤野先生》中,又有共同在东京读书的相关经历。这些与周作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几乎贯穿于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以及成年的各个阶段。虽然在作者的作品中,作者并未对兄弟进行独立性的故事描写,但多个组合起来,足以为读者展现出手足之情[6]。
  其二,作者在《朝花夕拾》系列故事中,也对手足之情的失去感到痛心,表达在多个与自己人生经历的变故中。比如,《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相关故事。而这里所说的“猫”,一方面是指动物本身,一方面也是指具有与猫相似一样品性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周作人也理解为“此类人”之一,作者在故事中记录了对于此类人厌恶的原因,也对此类人寄托了一定的怜悯之情,这正是作者在回忆录中,关于手足之情所产生的痛心之感记录形式。与其说作者在多次人生发生大转折时,均会想起手足情破裂带来的悲伤。不如说是长期不能愈合的伤口,在一次次的人生面临苦难时,被一次次地揭开。即,正是由于作者在手足情方面所受到疼痛性的冲击,才会更进一步加强关于人生中无奈、悲愤情感的体验。
  “新式家庭”中的情与爱方面的记录,更多地倾向于人之常情的记录。同时,在个人情感传达的基础上,还善于从个人的情感经历过渡到大众、社会中人与人逐渐的关联上,这也是《朝花夕拾》中情与爱的内在价值。   3.双重矛盾下的情与爱
  《朝花夕拾》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回忆,而情感作为永久性话题,自然也是作者回忆录中的第一部分。所谓双重矛盾下的情与爱,是因为作者一方面对“包办式”妻子朱安的愧疚之情,另一方面是对许广平的欣喜之情。我们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待社会的大爱之情,还能够对作者在小爱部分的双重矛盾心理。在这一部分的记述上,作者又将自己的形象回忆成了一个平民化的形象,这是一种来自成人内心的一种彷徨之感,这也是《朝花夕拾》中最为特别的情与爱。
  其一,作者对于朱安是愧疚之感。朱安是母亲为作者定的一门亲事,其目的是“传宗接代”“成家立业”。虽然作者对于朱安并没有太多的情感,但她作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作者对她有赡养之责,也有怜悯之情,鲁迅虽然遇到了许广平,但对于朱安却始终存着一丝愧疚。作者在《无常》《琐记》中,均通过回忆中的点滴小事以及30年后再次回忆这些故事时,对待身边人、身边事的思考时,始终将这一点作为其中的情感。同时朱安作为底层平民的代表,作者也由此进一步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
  其二,作者对许广平爱的欣喜。许广平与鲁迅是其在广州任教期间相识,作者之所以对许广平的爱是欣喜的,一方面是因为许广平能够与作者有共同话题,且能够在生活中相互扶持。作者在《范爱农》一篇文章中,将自己与许广平这种理想上的共同趋向,转换为“范爱农”的形象,以“范爱农”为例,映射诸多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爱国群体,自然其中也包含了许广平。另一方面,鲁迅与许广平在一起生活期间,逐步从最初的共同理想,向着共同的民族事业而奋斗。他们彼此之间既是妻子与丈夫,又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她是鲁迅信仰支撑的扶持者。
  《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录题材的文集,作者在短短的10篇故事中,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了阐述。关于个人情感部分的书写,始终藏在完整的故事之下,这种淡淡的潜在情感的传承,也更进一步证明了作者博爱之情。
  (二)大环境中的情与爱
  《朝花夕拾》中深层内涵的解读,不再局限于作者所记录的个人经历之上,而是在多个故事之下所蕴藏的对于民族、国家的情与爱。
  1.成长路上的情与爱
  鲁迅在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四个阶段,分别经历了不同形式的人生形态,每一次成长阶段的跨越,均是对人生变化的一次感悟。对于鲁迅来说,成长路上的每一次冲击,均是一种特殊的成长方式。
  其一,童年的自由自在,到少年感知人情世故。作者在《朝花夕拾》的故事中,运用了7篇的故事内容,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进行了回忆性概括,而童年到少年部分几乎贯穿于这7篇文章之内。但与其他回忆录不同,作者在对于回忆故事记录期间,对其中隐藏了关于人情世故的引申变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作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记录了长妈妈与“我”的故事。其中关于长妈妈的形象塑造上,不仅有旧社会普通劳动者形象(长妈妈教我在新年里说吉祥话),还有家庭雇佣形象的设定(她是管理我的衣食住行)等。这些细小的故事中,均很好地将长妈妈的形象特征呈现出来。在某些层面上,长妈妈的形象,就是那些成长路上各色普通大众的形象缩影。
  其二,青年求学路上的坎坷遭遇。作者对于青年求学路上的记录,主要是通过《藤野先生》文章进行描述。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对自己求学经历进行了描述,其中不仅包含了对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進行了解释,还描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照顾和启发。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记录,主要是表达了对于老师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参与到新民主主义事业中的决心,这是作者个人情感和大爱有机结合的直接体现,它是个人情感与社会情感相互转换的结合点。
  其三,成年后爱国事业中的多次受阻。鲁迅参与到“用文救人心”的民主实践活动中来,一方面来自人民群众麻木不仁的生活态度的冲击,一方面来源于旧势力、国外入侵势力的阻挠。比如,作者在《狗·猫·鼠》中,对于像猫一样的人的厌恶,这里就是指国内思想传统的阻碍势力;而在《范爱农》一篇文章中,通过积极表达自己对新民主主义、新生活的向往,对外国压迫势力发起了攻击;他在《父亲的病》中关于“庸医”的描绘,也是表达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之情。
  2.时代变幻中的情与爱
  时代变化中的情与爱,是指作者在经历了个人家庭变故的情况下,社会大环境方面所反映处理的变化。因此,针对《朝花夕拾》中情与爱的分析上,自然也要从时代变幻的视角下进行情与爱的分析。
  其一,对于基层劳动者的赞美。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是一代伟人,也同样是一名普通人。对于世界的变化和观察,是站在最底层进行的个人为经历勘察和分析。故而,作者对于时代变迁中世界生命上的阐述,最先是从劳动者的视角上进行转变趋向的研究。比如,作者在《无常》中所描绘的无常鬼形象,并不是冷血的、可怕的形象。相反,他与阎王之间的对话中在以“暂放他还阳半刻”的对话中,将基层劳动群体的善良、质朴等想象进行了设定。同时,也从“长妈妈”的形象描述上,将基层劳动者那种质朴、自然的个性特质,很好地展现出来。作者在《朝花夕拾》回忆文集中,详细地刻画了多样性劳动者的变化特征,也正是这种潜在性本质的展示,为作者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提供了坚实的民族基础。
  其二,对于儿童群体的怜悯。关于对《朝花夕拾》的解读,外部世界环境的整体变化,不仅体现为结合国家中成年人世界的变化,还要从国家未来的视角上给予剖析。故而,作者在《朝花夕拾》的相关故事讲述中,也着重对旧社会下的文化、思想带给儿童的负面摧残,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实际现状进行了描绘。比如,《五猖会》中主要描述了作者与周作人一同参加五猖会,后在父亲的斥责声中,逐步泯灭掉了孩子的天真和灵巧,最终只有按照成人模式而成长的人偶模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关于儿童群体的记录内容较为丰富,一方面是由于《朝花夕拾》原本就是回忆性文章,其内容中由关于自身亲身经历的记录,作者能够以第一视角,对旧社会环境下儿童成长中所受到的各种摧残以及压迫等由更加直观的描述。另一方面是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鲁迅在对比学医期间,不同国家学生对待问题分析层面的思维差异性,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现有的儿童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发展层面的干扰,这也是对民族奴性的一种引申性思考。   社会变迁中的情与爱,是《朝花夕拾》表层故事下所隐藏的大爱精神之一,作者在关于大爱的解读上,能够以客观的视角进行群体特征的分析,没有将其局限在个人主观视角上,这是《朝花夕拾》深层含义解析的价值所在。
  3.民俗民风中的情与爱
  对于《朝花夕拾》中情与爱的分析中,是以作者所生活的环境为背景,进行的一个个小故事内容的记录。故而,其中自然也不能缺少关于地域民俗等方面的记录和阐述。作者在一个故事下所描述的民俗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将故事叙述得更加完整,还是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这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步和传播的主要方式。
  其一,《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就是关于浙江地区民俗习惯的记录,而《阿长与<山海经>》中,又详细记录了关于春节的民俗习惯;在《二十四孝图》中,又对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即,作者通过回忆中的各类小事,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其中既包含了作者对浓浓的家乡味道、平安、繁荣景象的期望之情,又有对优秀传统民俗传承的引导趋向。
  其二,民俗民风中的情与爱,也通过运用对比的方式来体现,将当前国家处于危难之时的焦虑之情。通过对于《朝花夕拾》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作者所讲述的每一个故事中,均有关于传统民俗故事的记录。而在每一篇文章结束前,作者总是运用上三言两语,对文章的写作内容进行了总结。这种鲜明的民俗民风记录后的反思,正是在民俗民风的情况下,对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民族大义,针对新民主主义实现价值的肯定。同时,作者在关于民俗民风方面内容阐述上,更注重如何通过民俗民风的阐述,详细的解读了沟通群众进行内在价值分析时,更注重探讨关于如何实现当前的转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设计。而在长妈妈、无常、隔壁妇人等基层形象的描绘中,分析了如何才能够通过新民主主义工作的开展,将传统的民族化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很好地衔接起来。
  三、结论
  综上所述,论《朝花夕拾》里的情与爱,是文学艺术内在价值分析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没落大家庭中的情与爱、“新式家庭”中的情与爱、双重矛盾下的情与爱、成长路上的情与爱、时代变幻中的情与爱、民俗民风中的情与爱等方面,分析了《朝花夕拾》里的深层价值。因此,文章研究结果,为近代文学解读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姚咏梅.跨媒介环境下的名著阅读——以《朝花夕拾》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4):26-27,35.
  〔2〕程东霞.《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塑造[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6):148-150.
  〔3〕李友谊.“一线三读”走进经典——以《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指导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215-216.
  〔4〕戴瑶瑶.《朝花夕拾》中的教师形象分析及启示[J].汉字文化,2020(6):85-86.
  〔5〕吳辰怡.“玩”出一点滋味,消除与经典的隔阂——《朝花夕拾》名著阅读活动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3):72-74.
  〔6〕唐朝花.从“朝花夕拾壶”看线条构造出的筋纹器之美[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3):98.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以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展开分析,先简单阐述了语境文化的含义,再分析了语境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最后又提出有效运用语境文化提升英美文学翻译品质的策略,期待能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语境文化;英美文学翻译;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学审美需求被进一步提升,需要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的工作人员提供更加优质的作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
期刊
相遇梨云落,不是似曾相识,是曾离别。  与绝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我生于互联网初起的时代,年少时我亦沉迷过网络世界,结交了很多天南地北的网友。那时总喜欢把“相识是缘,朋友永远不会忘记朋友”挂在嘴边,以为很多情谊真可以跨越天南地北的距离,打破网络与现实的曲径。结果,逐渐疏远那时认为最为重要的好友、最先断绝联系的却也是我。  太阳越大,影子越深。时间会让人迷茫和恐慌,跟自己说的承诺,也许在某一个时刻就已经
期刊
最美清江  八百里清江画廊  孕育了土、汉、苗三族文化  川流不息的江水  喂养了数千年的土苗人家  崇山峻岭是恩施的风貌  清江的流动  让干辙变得富饶  歌舞是土家人的笙箫  一曲《龙船调》  传遍了鄂西男女老少  每至清江河畔  总爱  总愛撑起一叶小船  任凭  任凭江水一路狂欢  倚坐小船,闭目微感  任冷风拂面  只爱  只爱清江壁画群岚  风情土家  小时候  住着吊脚楼  家家户户
期刊
摘要:在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文学生产机制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变化,《兄弟》作为余华于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从侧面印证了生产机制变化对文学造成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文学生产相关内容进行调查,重点探讨当代文学生产中的《兄弟》,从商品化生产背景和文学生产背景两个方向分别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文学生产;兄弟;商品化生产背景  《兄弟》这部长篇小说是著名作家余华在两年时间里
期刊
像我们这样的人  你笑我竟然相信童话  你笑我居然还不长大  你笑我何苦恋恋放不下  你笑我怎么就忘了你  你笑我总是太过痴情  你笑我浮浮沉沉半生  还是这么傻  你笑我多次回望  却还是弄丢了自己  你笑我遍寻芳香  却依旧习惯孑然一身  你笑我这样的人  已经在逐渐老去  无法避免  变成一个有故事的人  你笑我们一次分离  就失了很多年  你笑我们一次挥别  付出一切才懂得后知后觉  你笑
期刊
摘要:文章先分析了《快乐王子》故事的社会背景,随后介绍了《快乐王子》中的人物特征,最后针对作者王尔德的社会正义观进行了系统解析,包括对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进行抨击、批判讽刺社会对于穷人的冷漠、在社会问题解决方面进行质疑、揭露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矛盾性,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快乐王子;王尔德;社会正义观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在19世纪80年代创作的童话故事,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受经济危
期刊
摘要:《劝学诗》蕴含了宋代文化内涵和特质,是诗人学者为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所创作的。《劝学诗》彰显了说教的特点,起到了寓教于诗的效果,在宋代诗歌中极具代表性。基于此,本文对《劝学诗》的形成展开分析,并就《劝学诗》作伪原因进行考述,其中包括《劝学诗》非宋真宗作品的那一部分。  关键词:劝学诗;形成过程;作伪  一、绪论  (一)研究现状  针对《劝学诗》的形成过程及作伪原因,不同研究学者参与研究,整理相
期刊
摘要:《恨赋》是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文学价值比较高,流传至今,受到许多学者的追捧,《恨赋》语言特色较为独特,属于中国文学的瑰宝,艺术魅力和价值都比较高,作为江淹的代表作,从 《恨赋》中可以感受到江淹的文学成就,以及当时创作的心境,全赋结构非常紧凑,重视排章选句,文章简单但却非常有气势。  关键词:特色管窥;恨赋;语言艺术  一、《恨赋》文学价值  《恨赋》是极具代表性的抒情小赋,文学体裁较为特殊,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的发展机制下,文化创意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功夫熊猫》以丰富的剧情画面、传统的中国功夫受到人们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对《功夫熊猫》中主要的武术元素进行分析,研究《功夫熊猫》造成的文化冲击及反思,重点探析《功夫熊猫》对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启示,以期促进中国武术进一步传播发展。  关键词:功夫熊猫;武术国际传播;文化启示  无论是功夫还是熊猫,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功夫熊猫》
期刊
摘要:音乐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哲学家柏拉图也将音乐视为个人成长的重要教育手段。为了提升对音乐的鉴赏与认知,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而声势律动在相关的音乐培训中至关重要,它不仅提升人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在律动中找到音乐美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帮助人们缓解心中烦闷的情绪,使得心态变得更加细腻、柔和,从而激发音乐学习兴趣、促进身心平衡发展。本文基于音乐培训,就声势律动在音乐培训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