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区创设早期育儿环境的研究报告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mwj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随之日新月异地改革和发展着,社区学前教育已成为幼教事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成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前沿。综观分析发现:我国社区教育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篷车”教育已经发展到了21世纪初地域广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教育。但是,社区教育早期在我国发展还极不平衡,直接影响社区早期儿童养育的质量。
  2l世纪初,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谈话》中说:“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2000]23号文件中强调“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1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2001年11月,王湛副部长在全国幼儿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探索以社区为依托,多种正规与非正规托幼机构及家庭教育服务设施相结合的区域性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以上文件和讲话从幼儿教育和社区教育两方面强调了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要性。我们认为:幼儿园必须走出园门,与家庭、社区共同携手,挖掘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提高社区早期教育质量。社区应充分发挥其组织管理职能,挖掘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提高社区早期教育质量。
  我园地处成都市青羊北路社区,近十年来靠走家、园、社区三结合的道路,创出了开放办园的特色。
  对前期实践的反思
  我园1992年参加了教育部“八五”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注意到我园幼儿的家庭大多数居住在同一两个社区中,幼儿的行为与发展反映出相关家庭、社区的环境、文化、教育及其生活方式的特征。我们认为,家庭、社区、幼儿园都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的发展存在于相关环境的大系统中。为此,我们构建了“家、园、社区三结合,构建城市居民小区整体教育合力的幼儿家庭教育双指导模式”。幼儿园密切同社区配合,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使幼儿园教育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建立了“家庭活动角”、“家庭友好小组”“社区家教活动站”等活动实体,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教指导活动。社区早期儿童在离园后和休假日有和不同年龄层的小伙伴交往的条件和场所。家长之间有互相学习、交流家教经验和教育孩子的机会,使社区早期儿童家庭从中受益匪浅。社区也很乐意为我们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由此,初步形成了相互依托的关系,整合教育力量已具雏形,对社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九五”期间,幼儿园又对模式进行了试运转研究。在两轮的研究中,家庭、社区、幼儿园各自在原有基础—亡都有所发展,我们认为:家、园、社区三者教育形成合力,可以为早期儿童提供良好的养育环境。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还存在许多问题:①由于家、园、社区三者的结合是一种自愿、自发的松散型的相互合作,并没有专门的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一体化的网络机制。如:居委会在“八五”研究中建立起来的“家教活动站”,在“九五”期间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被麻将馆取而代之。②幼儿园作为社区内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虽然积聚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但幼儿园教师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开门办园的要求。③并未对社区广大的早期儿童养育服务,幼儿园的科研课题研究也仅限于实验班。这种教育对象的局限,空间的封闭,形式的单一使幼儿园开门办园没有真正落实。④幼儿园管理体制与开门办园的思想相对滞后。
  “十五”期间,我园在参加联合国儿基会与国家教育部的合作项目“2000—2005周期早期儿童养育和发展”的调研中,分别对”社区早期教育管理人员”、“社区早期教育机构负责人”以及“社区早期儿童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综合初步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早期儿童家庭强烈需要社区为其提供有效的、能满足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早期养育服务的条件,希望有良好的早期儿童养育环境。社区早期儿童家庭养育机构与社区环境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幼儿园作为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虽然积聚了学前教育的人力资源,但却仅限于对园内早期儿童发展的服务,还未对社区广大的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提供服务,特别是人园前的婴幼儿,在生活卫生习惯、个性等方面普遍存在诸多问题,说明科学的早期教育还非常欠缺。社区早期儿童教育的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也未成立早期儿童发展中心,没有早期教育的领导管理机构,没有早期儿童发展规划等等。现在的父母都很年轻,虽然有文化,但由于多数是独生子女,都缺乏养育子女的直接经验和切身体验,他们对于过去传统的家庭教育有所怀疑,感到不能再沿用那样的观念和方法去教育子女,但又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既有现代教育理念支撑,又切实可行、能解决教养子女中所出现实际问题的帮助和指导。因此,迫切希望社会能给他们以帮助和指导。广大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有要求得到社会帮助的强烈需求,幼儿园却不能及时做出反应。由于幼儿园与社会的分离,使我们与家长难以形成长期合作的基础,使幼儿园想要帮助家长时,会产生爱莫能助的感觉。同时,0—3岁、3—6岁由两种教养机构承担的教养任务,使两个阶段的教育严重割裂,使我们深感“幼儿园教育晚矣”。这些现象都在警示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挖掘利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加强对社区0—3岁婴幼儿的养育与管理,探索早期儿童一体化教育,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社区成员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布朗芬、布伦纳等人从生态学的立场研究人的发展问题,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研究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社区、家庭、幼儿园都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环境,因此,研究社区、家庭、幼儿园的交互作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养育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对社区学前教育的再认识
  如果我们把幼儿的行为和发展放到以社区为背景来思考,就必然会考虑对幼儿的行为和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中究竟是哪些因素能够激活幼儿的主体行为呢?当幼儿生活环境的系统中,某个子系统并没有产生整合的优势时,它或许会因为其它子系统的作用而发生变化。但是,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产生于内在的相互吸引,也就是说,家、园、社区教育环境会因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家、园、社区的相互联系产生于相互发展的需要之中。
  
  (一)真实的生活环境能够激活幼儿的主体行为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其专业的优势,而“优势”也有其不足,那就是幼儿整日生活在人为的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规定性较强,熟悉的人和事多,幼儿的被动行为多。为此,幼儿心灵对外界的体验,对外界的关注就会因长期得不到激发而泯灭其灵性。幼儿园内、外的生活,虽是一墙之隔,却使幼儿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通过与社区的联系,我们带幼儿到社区访问了“养鸟人”。当幼儿跳着、跑着向社区茶园中的养鸟人奔去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感受自由的快乐,他们自然地接触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大胆、自然地提出好多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孩子们真正想知道的事情,有的是教师预设的,大多是孩子们生成的。例如:“您喜欢鸟为什么还要把它关起来?是您喜欢玩吗?”养鸟人丰富的养鸟知识,完全能满足孩子们求知、交往的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他们感受到作为社会成员的兴奋,感受到被接纳,体验到自信。接着,在创建国家级文明示范社区活动中,我们配合社区并参与到了“爱我家园,从我做起”的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培养幼儿爱护社区的意识;定期到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家中慰问,并结合社区开展的老年节活动,为老人表演精彩的节目,培养幼儿同情心及关爱别人的情感等。
  教育贴近幼儿生活,就能激发幼儿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兴趣,主动去关心和感受。到社区环境中学习,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幼儿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索和交往等,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发展,这正是新《纲要》所提倡的;到社区环境中学习,扩展了幼儿学习内容、学习对象和学习空间,这样的学习活动,在丰富了幼儿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地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和看待世界的方法,获得了幼儿园以外的教育效果;到社区环境中学习,使我们找到了教育与社会融合;与生活融合的课程,从中我们深刻地领会教育就是为了使孩子们幸福地成长;到社区环境中学习,为教师和幼儿提供了共进共长的条件。长期以来,传统的封闭式的幼儿教育,使教师的教育技能局限于在园在班内的只面对幼儿的教育,当走出园门,教师所面对的是开放的环境,需要教师具有组织、协调、沟通和交往的能力,这将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这证明社区环境的优势与幼儿能否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密切相关。幼儿个体的充分发展又是社区人高质量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优质的幼儿园教育必须以社区为依托。
  (二)优质幼儿园教育与社区密切相关
  幼儿园是社区内正规的早期教育机构。幼儿园的生存之本即生源,来自社区。幼儿园的安全受到社区的保护,从地域上、从行政隶属上,幼儿园是社区内的一部分,幼儿就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社区的环境、变化,社区人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无不在生活的形态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育的结果通过幼儿的行为体现出来,环境影响着幼儿行为和幼儿日常活动的质量。幼儿园教育的质量要极大地依赖于社区环境。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与社区早期教育融为一体,协同发展。我们过去在家、园、社区三结合的家教指导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感到幼儿园必须向家长、向社区敞开大门,以开放的心态将自己和谐地融人社区环境中,与家庭、社区共同携手。只有挖掘利用教育资源,使三者教育有机融合,形成整合教育,才能突破狭隘的封闭的幼儿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拓展教育视野,使早期教育真正达到优化。
  (三)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十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强化社区功能,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以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社区幼儿的成长牵动着千家万户人的心,独生子女政策更使人们对其子女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有迫切的需要,因此,幼儿教育与社区、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建设需要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早期教育领导的管理机构,从而整合社区的学前教育资源,更好地为社区人服务。幼儿园是社区学前教育的社会代表者,应当发挥其专业优势,承担面向社区全体早期儿童教育的职责和为早期儿童家长提供养育服务的任务。
  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幼儿园以其专业角色代表成为社区幼教发展的中心,对社区早期教育起示范、辐射、培训、指导等作用,以社区早期儿童发展为本,积极创设良好的社区儿童养育环境,在提高社区整体管理效益,促进社区建设中做出努力。
  (四)实施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1、社区与幼儿园是实施社区早期教育的合作者。为此,在社区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下,青羊北街办第一个建立了我市社区早期养育服务中心。从管理机构上将正规学前教育与非正规学前教育整合起来,保证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以社区为依托,创设早期儿童养育环境成为社区和幼儿园共同的目标。从大教育观来看,以社区为依托,是先进社区人的观念,是共同发展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幼儿园必须依靠社区,通过与社区的融合获得发展。同时,社区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专业教育优势服务于社区早期教育,促进社区早期教育的发展。
  2、构建家、园、社区整合教育运行机制
  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图
  早期儿童养育服务中心是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机构,该机构人员由社区管理者、幼儿园专业人员及社区志愿者组成,负责对家、园、社区三者所建立的服务实体进行指导、管理并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在幼儿园建立“亲子苑”和“家教指导站”,开展融亲子游戏、家教指导为一体的活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家庭,成立“家庭活动角”、“家庭友好小组”,为婴幼儿创设游戏、交往活动的良好条件,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社区建立“早期儿童活动中心”、“家教活动站”,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游戏、娱乐的场所,为家长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有效地促进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成长。以上活动均围绕婴幼儿健康成长这一主题进行,各项活动相互联系,有效地发挥家、园、社区整体教育合力,共同创设早期儿童养育环境,促进早期儿童良好发展。
  我们的实践刚刚起步,我们的思考有待深刻,我们将继续在这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作者单位系成都市第九幼儿园、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责任编辑:洪 曾
其他文献
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人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跟随打工的父母四处漂泊的流动儿童人数急剧上升,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流动儿童最为集中。
期刊
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在上海召开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研讨会。
期刊
中央两办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说明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明确要求教育部门要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太原市教育局基于对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人成才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把家庭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发挥主导作用,列入议事日程。于1997
期刊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期刊
从宏观上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大体系中的三个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家庭教育是基础性体系,学校教育是主体性体系,而社会教育则是环境性体系。它们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相对独立。
期刊
河北省霸州市教育系统在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实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不仅启动了“跨世纪园丁工程”,在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方面未雨绸缪,而且在优化家庭和社会育人环境方面另僻蹊径,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在提高下一代素质的同时,进行“前素质教育”,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水平,把学校、家庭、社会教
期刊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家教传统的民族,面对已经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家庭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传统,达到双赢。本文从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理念出发,对传统家庭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家庭教育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深入阐述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和出路。
期刊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养护、教育子女的内容、方式方法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过度亲职就是变化中的一种现象。过度亲职是指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①这使得家庭教育从放纵、溺爱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就从过度亲职的表现人手,分析成因,寻求解决的对策。希望对家庭教育有所启迪和帮助。  一、过度亲职的危害  (一)过度
期刊
青岛市家长学校研究会始建于1998年6月,归教育局领导。其常设机构5人;专兼职研究人员24人,主要来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本市中小学有经验的干部、教师。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为中心,以“家长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宗旨,面向全市,从事家长学校及家庭教育的指导与研究工作。五年来,研究会的工作深入扎实,成绩显著。1999年被评为青岛市先进社会团体;2000年被评为山东省家庭教育先进集体;2
期刊
一、问题提出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至关重要,它的独特功能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情感是维系一切的桥梁”,亲子关系是否融洽,亲子沟通是否顺利,是家庭教育成败最重要的因素;研究此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家庭亲子沟通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并有效地沟通亲子关系,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亲子沟通理念的有效实践,推进学校、社会、家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