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ping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是新时期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一战略选择体现了“卓越”、“比较”、“群体”、“中心”、“发展”、“文化”的目标意蕴,必须相应地用追求卓越的精神、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全局战略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来全力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关键词:区域教育;南方教育高地;战略选择
  编者按:2010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2012年5月9日,汪洋同志又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发展路子。”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成为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赋予了广东先行先试的权利,广东理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之路。为了更好地认识“南方教育高地”,凝聚共识,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本刊特开设此专栏。
  201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庄严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我国南方教育高地”。这是当前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对于新时期广东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地”最初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指的是与周围地区相比,地势相对隆起的平地,成因上往往与地质构造有关。后这一概念被引入军事,所谓高地,表明其地势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南方教育高地”这一概念的提出,则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教育和人文内涵。本文从南方教育高地这一概念的目标意蕴出发,对这一战略选择作一初步探讨。
  一、南方教育高地是一个“卓越”的概念
  因为南方教育高地中的“高”本身就是一个上位的概念,表达的是“等级在上的”意蕴[1]。从自身而言和基于一种比较的视角,南方教育高地所表明的是教育品质的卓越和教育发展的优势。而这种卓越和优势是一种包容性卓越,即它不仅体现在基础教育上,还包括高等教育;不仅体现在普通教育上,还包括职业教育;不仅体现在硬件外延上,更体现在软件内涵上。正如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所指出的,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使之“成为深化我国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先行先试高地、前沿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形成实践高地、高新科技的创造运用高地、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培育高地、先进文化的创新引领高地、科学发展的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高地”[2]。
  这就必须用追求卓越的精神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是优质的均衡发展,即扬峰填谷,而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均衡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对高校实行科学定位和分类指导,每一层类的高校不仅要办出特色,而且要“创造品牌,争当一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教育领域普遍出现的一种被“卓越”和被“平庸”现象,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性普通高中”、等级学校等,实际上这些学校被制度性的“卓越”了,而这“卓越”的其余则可能是“平庸”;同样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也是被制度性“卓越”,其余高校却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地被“平庸”了。如果说这对于被“卓越”的学校(事实上从总体上说这些学校也的确非常优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于这些学校来说,可能因此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那么对于那些“被平庸”的学校来说,如此情况对其发展却不是福音。除了“被平庸”导致学校难以获得公平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外,当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此可能致使一些学校、教师、学生从“被平庸”演变为自甘平庸,最终成为真平庸。
  二、南方教育高地是一个“比较”的概念
  因为南方教育高地的“高”是相对于“低”而言的,高地是在一定的比较范围内形成优势和中心,而“周围地区”这一比较范围的设定决定了教育高地的相对性和非唯一性,在全国不同的区域可以形成不同的教育高地。如以“两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为主体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教育高地和以京津唐为主体形成的环渤海区域教育高地。与这两大教育高地的比较表明{1},南方教育高地的打造是有基础和可能的,同时又是任重道远的。
  除地理上的比较意义外,值得特别重视的是,“比较”这一词所包含的以下意蕴:一是南方教育高地的国际比较,也就是说要用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来认识和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绝不因“南方”而自我局限,以至固步自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系与结构、教育体制与机制及课程设置与教学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要尽可能着眼于国际水平与标准;二是南方教育高地的比较借鉴,通过国际和国内的比较借鉴,从而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三是南方教育高地的比较优势,即突出南方教育高地的“与众不同”,也就是说通过形成南方教育高地的鲜明特色来彰显比较优势。这就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当前广东正在大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研制并发布了《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确立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培养体制改革和保障机制改革四大改革任务,以实现教育体制机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保障能力显著改善及教育发展环境显著优化的目标,从而创造广东教育改革的新鲜经验,形成广东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再如《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于专科与本科同属高等教育阶段,而同时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又分属不同的教育系统,这里就有一个亟需破解的难题,即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问题,包括静态的定位和动态的连接,前者涉及到高等教育阶段不同层类,各自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及其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与衔接;而后者则涉及到教育在人的连续发展中所处的不同教育层次的差异与衔接(如从专科到本科)。   三、南方教育高地是一个“群体”的概念
  如果说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省更多的是表达某个教育主体(广东或珠江三角洲)的一种发展状态,包括应然的目标和实然的状态,那么南方教育高地突出了“群体”(多个教育主体的集合)的意义。《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粤港澳共同建设以紧密合作、融合发展为特征的我国南方教育高地”,这一战略选择意味着南方教育高地关涉区域的教育发展,将从以往“竞合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如果说前者立足于区域各主体自身利益目标、以取长补短为特征的共同发展,而后者则着眼于区域群体、以优势互补为特征的一体化发展。近年香港提出了一个教育发展目标,就是建设成为“大中华教育枢纽”,实际上也表达了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意愿。而且,这一融合发展将凸显南方教育高地的“群体”特色,同时南方教育高地的各区域主体也将纷呈个性,从而形成一种“马赛克式”的“群体”整合效应。这是区域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境界、新天地。这就必须用开放包容的精神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特别要重视寻求和构建为各方所认同的南方教育高地的共同核心价值,这就需要求同存异。尤其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紧密合作、融合发展的融合机制。比如建立三地高层的联合工作机制;引进香港知名大学来粤合作办学,这也是南方教育高地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当然这里有一个引进什么、如何引进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引进不仅要求所在,更要求其所用。如所引进的大学及学科专业应当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密切联系,尤其要注意与广东十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相关联。
  四、南方教育高地是一个“中心”的概念
  之所以说高地是“中心”,是因为从全局而言和基于一种整体战略思考,高地所表明的是一种重要地位,它对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一重要地位和影响正是“中心”应有之义。而对于南方教育高地来说,“中心”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蕴:一是这一教育高地的形成对相关区域乃至全国教育发展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二是南方教育高地的重要地位和全局性影响,将通过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得到充分彰显,而绝不是“一览众山小”的妄自尊大。这就必须以全局战略发展观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包括:(1)突出战略重点,尤其必须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2)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以此取得经验来引领和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3)注重战略时序,促进区域教育各层次、各方面的协调、有序发展。比如上个世纪末教育现代化以信息化为切入点,到今天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效益和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中的作用;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要破解面临的诸多难题(如“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问题等),必须重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南方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尤其要突出教师教育在南方教育高地打造中的核心地位,等等。
  五、南方教育高地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与地理意义上的高地概念所表达的相对静止不同,教育高地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教育高地有不同时期的特殊表征,这也意味着一定时期的南方教育高地的目标必然是阶段性目标。南方教育高地各个时期的目标不同且没有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南方教育高地的打造永远是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南方教育高地如果静止不变,当“周围地区”发展起来就极有可能从“高地”变成“洼地”。值得注意的是,南方教育高地的打造过程是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基础和前提的。这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比如,促进以人为本的教育可持续发展,包括为每个发展时期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相互衔接的教育发展目标,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加强教育发展的科学研究,正确把握教育规律,确保教育的科学发展。
  六、南方教育高地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高品质的教育高地必定是教育文化的高地。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项新职能,这里既包括高等院校促进社会的文化传承创新,同时又包括大学自身的文化传承创新。
  长期以来,广东教育的一块“短板”,就是教育文化的缺失和衰微。而且,广东教育文化建设发展上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许多学校不太注意文化的传承,或不知如何去传承创新文化。一些学校尽管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人们并不知道悠久的办学历史究竟为学校积淀下来哪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今天学校办学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有什么作用,比如对学校的适当定位、形成特色等能起到什么作用;有的学校把历史简单等同于文化,似乎有历史就必然有文化。但必须认识到,一所学校的历史悠久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厚重,也未必就是学校的财富。实际上,我们时常也可以见到一些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文化内涵却相当匮乏的学校。
  因此,必须以文化发展观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而且,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注意总结、概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对文化传统进行适当的现代转换,使之成为今天学校办学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办学历史才会真正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财富。
  (此文系作者在首期“广东省高校学习论坛”上的报告。)
  注释:
  {1}无论是从教育的普及发展水平、教育的质量水平,还是教师队伍状况、人均教育经费等方面,南方教育高地与另两个教育高地还有差距。但广东也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完善、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强烈等有利条件。详见广东省教育厅课题调研组:京津沪苏浙粤教育改革发展比较分析与政策建议,2010年8月。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2.415.
  [2]罗伟其.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思考与实践[N].学习时报,2011-01-04.
  (责任编辑 刘第红)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J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多年的实践性探索,设计出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的实习制度,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经验,对于高职院校实习制度设计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交替制;制度设计;实证研究  作为省级特色专业,J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从2010级开始,实施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的实习制度(以下简称交替制),即学生第1、2学期在校学习,第3学期顶岗实习,第4、5学期在校学习,第6学期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1-25  作者简介:刘原兵,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2012级博士生。(杭州/310028)  摘 要:韩国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历程曲折,阻力颇多,备受争议。但韩国政府从未间断政策层面的努力,从全斗焕政府开始就推动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本研究将系统梳理韩国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政策发展过程,全面阐释韩国首个国立大学法人——蔚山科学技术大学的法人化改革过程,深入分析法人化改革政策
期刊
收稿日期:2013-11-13  作者简介:闫俊凤,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徐州/221116)  *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协调发展研究”(2010SJGLX017)研究成果。 摘要: 生态学视阈下行业特色高校的学科建设,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既要考虑与行业之间的外部环境,也要考虑高校内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反思脱离行业后的
期刊
摘要: 生均经费支出水平的地区差距是导致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分析2009年地方高职院校各项生均经费支出的数据和极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三项指标,发现我国省际间高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其原因主要是高职教育投入的省级财政不中立,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不一。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提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转移支付水平,明确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的分担责任;欠发达地区要构建高职教育多
期刊
收稿日期:2012-06-28  作者简介:周贤日,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马聪,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广州/510630)  *本文系由课题负责人周贤日主持、马聪等参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青年项目“国外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研究”(项目编号CIA10015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美国高等院校的营运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捐赠。《美国高校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CGSS2003年和2008年数据估算了我国过度教育发生率,发现2008年过度教育发生率较2003年有所下降;进一步通过logistic向后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模型对个人因素、家庭背景以及劳动力市场等非教育方面的因素对过度教育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个人因素中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年龄和工作经验对过度教育发生率有显著影响,加入过政治团体的人、未婚人士、年轻人和工作经验较短者发生过度教
期刊
摘 要: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东省13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入学动机多样,总体能解决在学习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自身发展方向有更理性的看法;但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相对缺乏,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与帮助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学习;生活;调查;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
期刊
摘 要:后发大学相对于先发大学而言具有与生俱来的后发优势。香港科技大学运用其后发优势,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学术人才,移植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制度,模仿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高起点、高占位,定位世界一流,在学习、模仿世界一流大学中积聚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短短20余年创造了大学发展史上的奇迹,引起高教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后发大学的楷模。  关键词:香港科技大学;模仿;后发优势;世界一流大学  20世纪80
期刊
摘要: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探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影响因素,探索提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调查研究表明,增强心理韧性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应对压力和成功克服逆境有着积极作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生机制包含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期刊
摘 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根据江苏省1992-2010年的统计资料,从毕业生就业结构入手,重点研究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毕业生学科结构的对策措施,以期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学科结构;产业结构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