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陶菊隐先生商榷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最近,读了陶菊隐先生所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下简称《史话》)一书,觉得有一本系统的叙述北洋军阀统治年代的著作,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史话》还存在着不少的史实错误,虽然该书于一九七八年三月第二次印本中有“重印说明”,提到这次重印“改正了一些明显的史实错误”。现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供出来,或者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一
  
  《史话》一书引用了不少当时的电文,并写出代电,又注明月日。这里就有一些错误。现举两例。
  在第一册第120页中有:
  “二月十二日,清帝发表退位诏,其内容如下:(略)”
  同册第121页中有:
  “同一天(指清帝发表退位诏的二月十二日。——笔者)袁发表了表明自己态度的‘真’电……”
  “真”字是上平韵中每月十一日的代号,不是十二日。要用上平韵,十二日应为“文”电。
  又如,在第一册第182页中有:
  “……五月十五日,袁就根据陆军部的呈请,用总统命令撤销黄兴的陆军上将。五月十七日,奉天军师长张作霖秉承袁的旨意发表删电,痛数黄兴……”
  据此看来,张作霖发表电报的日期是十七日,不能解释作十五日。
  “删”字是上平韵每月十五日的代号。要用上平韵,十七日是“”字。
  
  二
  
  《史话》一书对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也写错多处,现举几例。
  如第一册第40页中有:
  “……一九一一年四月(三月),清政府被迫先行成立一个以奕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的内阁……”。
  照此看来,内阁成立的时间是一九一一年公历四月,农历三月。
  这一点的叙述错了。奕内阁是在一九一一年公历五月八日即农历四月初十日与撤销军机处的同时成立的。除了原军机大臣毓朗担任军谘大臣外,改组前的军机大臣奕、那桐、徐世昌,都原封不动地成了新内阁的总理大臣或协理大臣。
  关于“九·一八”事变,第七册第92页写道:
  “……以上情况,说明直系在东北作战,即使能够打出关外,随之而来的将是外交上的突发事件,象一九三二年爆发的北大营事变一样。”
  这里所说的“北大营事变”,不知是否指的“九·一八”北大营事变。如果是的话,应该是一九三一年。如果不是,那么,另外还有一个一九三二年的“北大营事变”吗?
  关于西安事变,第七册第217页中写道:
  “……被提拔为旅长和师长,并且成为一九三七年西安事变活捉蒋介石的知名人物。”
  “西安事变”明明是一九三六年,为什么写作一九三七年?
  关于清帝国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的时间,《史话》第一册第85页写道:
  “袁在北方的两个危险力量已经消除了,清政府也已被迫完全接受了他的六个条件,十一月九日(九月十九日),通过资政院的选举形式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
  史实是:在公历十一月一日,即奕内阁辞职的同时,袁就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而不是十一月九日。
  另外,《史话》第一册第35—36页中,提到光绪帝和西太后的死,以及对袁世凯的影响,也是有毛病的。其中写道:
  “一九○八年,保守派巨魁西太后和作为新政偶像的光绪帝一同死了……”
  在36页中又写道:
  “袁从来没有象这天一样吓得魂不附体。……他因戊戌告密取得了西太后的信任,但正是由于他的告密,害得光绪帝终身被软禁并且受到西太后的百般虐待。如果西太后死了,光绪帝还活着,这个仇能够不报吗?”
  “光绪帝死得突然是历史上的一件疑案。有人说是西太后在咽气之前把他毒死了的,也有人说是袁下手毒死的。袁惯于用毒药杀人,所以当时发生了后一种揣测之词。”
  先从时间上说,光绪帝是在一九○八年公历十一月十四日死的,西太后是次日死的,比光绪帝晚死一天。如果再结合《史话》中的一些原话,就不难看出《史话》一书中在这个问题上的几个毛病。
  首先,如果按照有些人的揣测“是袁下手毒死的”,那么,光绪帝死在西太后之前,是袁自己干的事,还会不知道吗?假设说,即使是西太后死在前,袁又毒死了光绪帝,那也用不着担心光绪帝报仇呀!其次,就说不是袁下手毒死的,按照另一种揣测,“是西太后在咽气之前把光绪帝毒死了的”,这也可以说明光绪帝死在西太后之前;那么,西太后会秘不发丧吗?不会!因为西太后对光绪帝的死是幸灾乐祸的,她恨不得把这个她认为的大好消息立刻传遍全国,以作为对“帝党”的打击;哪怕是秘不发丧,作为军机大臣兼外务会办大臣的袁世凯,断无不知之理,根本不存在什么“如果西太后死了,光绪帝还活着”等设想。
  当时,袁世凯所害怕的,并不是什么“如果西太后死了,光绪帝还活着”等语。他真正害怕的是以下几个无法回避的现实:①光绪帝死后,博仪继承帝位;博仪的父亲载沣(光绪帝的亲兄弟)监国摄政,很可能为他的哥哥报仇;②满清贵族的排汉忌汉此时更上一层楼;③满清的上层人物中,对袁疑忌最深的首脑人物——铁良,此时正担任陆军部尚书,兵权在握;④当时的“后党”,尽是些老朽腐败、也没有兵权的家伙,然而“帝党”却是些力图革新的人物,这些人又大多是手握兵符的满族少年亲贵(如良弼),而袁又是“帝党”最凶恶的敌人;⑤此时的袁世凯并没有绝对的把握推翻清政府而建立袁氏王朝。
  以上诸因素,是对袁世凯的最大威胁。
  除此之外,《史话》中对徐世昌和锡良等人的叙述,不仅时间上有差错,而且也自相矛盾。看一看第一册第19页:
  “袁的老朋友徐世昌直线地往上爬,一九○七年东三省官制改革时,外放为第一任东三省总督。”
  在同页最后一段又有: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徐内调为邮传部尚书,接任东三省总督的是由云贵总督调过来的蒙古人锡良。”
  在第20页中又写道:
  “锡良仅仅做了几个月的东三省总督就因病辞职。赵尔巽又从四川总督调过来复任东三省总督。”(按:“复任”二字也不当。赵原在东北任盛京将军。——笔者)
  在同册第46页中有:
  “一九○九年,司戴德(美国驻奉天总领事。——笔者)和英国濮兰德与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签订了‘锦瑷铁路借款草约’。”
  仅从这四段来看,时间上的差错及自相矛盾之处就足以使人感到混乱了。
  要按前几段的摘录,可以说明徐世昌自一九○七年外放东三省总督,一直到一九一一年内调为邮传部尚书,这几年中他一直担任东三省总督,锡良只是在一九一一年才接了徐世昌的任,而且“仅仅做了几个月的东三省总督就因病辞职”,那么,锡良怎么会在一九○九年同司戴德、濮兰德签订“锦瑷铁路借款草约”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为了说明真象,仅在此作一史实简述。
  徐世昌于一九○九年(宣统元年)农历正月即公历二月——也就是在西太后死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被免去东三省总督的职务,内调为邮传部尚书;云贵总督锡良也在同时被调为东三省总督(云贵总督一职由李经羲担任)。而“锦瑷铁路借款草约”也的确是锡良在东三省时签订的。这就是说锡良当了两年多的东三省总督(而不是“仅仅做了几个月”),一直到一九一一年公历四月农历三月才因病辞职,由四川总督赵尔巽继任东三省总督。
  
  三
  
  《史话》一书对有些历史人物的职称等问题,也有一些毛病。如在第一册第16页中写道:
  “到了一九○六年(光绪三十二年),朝廷中满族排挤汉族的风潮发展到顶点,……
  “有名的彰德秋操在这一年举行。……清政府派兵部大臣铁良、直隶总督袁世凯为阅兵大臣。”
  按清代的官制,这时的铁良,并不是兵部大臣。这得从几个方面说明问题。
  在清代末期,除外务部外,中央各部的首脑一律称为尚书。
  清代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机关,在一九○六年农历九月改组各部之前称为兵部。兵部的首脑是兵部尚书。改组之前,满族人铁良仅在一九○五年以户部右侍郎的身份署理过几个月的兵部尚书,就又调任户部尚书。在一九○六年农历九月改组各部之后,各部只设尚书一员,不分满汉,兵部就改称陆军部(海军另设机构管理),才由铁良担任陆军部尚书(不是大臣)。一直到一九一○年(宣统二年)正月,铁良因病离职,二月正式免职,由陆军部右侍郎昌署理。直至同年农历十一月,昌被实授。也就是昌被实授后,陆军部尚书才改称陆军大臣,侍郎改称副大臣。可是,这个时候的各部首脑(除外务、陆军、海军而外)仍称尚书,不称大臣。一直到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四月改制——也就是奕内阁成立之后,各部尚书才一律改称大臣。
  由此可以看出,铁良在第二次调任这个最高军事机关的首脑时,机关名称是陆军部,职称仍是尚书,而不是“兵部大臣”。彰德秋操也正是在他担任陆军部尚书时举行的。
  这是《史话》一书中官制差错的一个例子。
  另外,还有一个新军编制的差错问题。
  在《史话》第一册第57页以“工兵营首先发难,黎元洪被推为鄂军都督。革命军炮轰楚豫兵舰”为标题的第二节中写道:
  “三十一标工兵营的革命同志特别多,他们的情绪也特别紧张。”
  从这几句话,可以认为工兵营是三十一标(团)所属的一个营。
  其实不对。
  首先发难的工兵营,是直属于陆军第八镇(师)的,从不隶属于哪个协(旅)或哪个标。每镇只有一个工兵营,所以该营的番号是工程第八营。该营驻地在紫阳湖附近,它和三十一标根本没有隶属关系。不管哪个国家或何种性质的部队,步兵团下边从来也不会配属一个工兵营。而三十一标是第八镇第十六协所属的一个标(步兵团),驻地在左旗。首义之前,该标在标统曾庞大率领下,随端方到四川镇压四川人民的保路风潮去了。当武昌首义时,该标留省的留守人员加伤病员总共只有近百人,所以对首义的贡献也不太大。
  以上诸问题,见解难免草率,错误之处很可能不少,尚望指正。
其他文献
正确评价唯心主义之一    在哲学史研究中,应该坚持党性原则。正如列宁指出的,“最新哲学象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列宁选集》第2卷第365页)解放以后,我国哲学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与哲学史工作者自觉学习贯彻党性原则分不开的。但是也有右和极“左”方面的干扰。右的方面是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这种倾向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极“左”方面的
期刊
一个夏天的夜晚,老王正躺在竹椅上纳凉,仰望着群星闪烁的晴空,陷入沉思。这时,同院的小李拿了一张《人民日报》,坐到了老王的对面,开始了一番有趣的对话:  小李:老王,你又在思考什么问题?  老王开玩笑地说:我正探索星空的奥秘。  小李:你现在还是暂时从星际空间回到人世间来吧,我今天倒要同你探讨探讨有关人性的奥秘。  老王:你又有了什么新发现?我倒要听听你的高见。  小李:前天的《人民日报》你读了没有
期刊
清·李调元的《雨村曲话》评明·屠隆(赤水)所作《彩毫记》(是以李白作为主人公的),说“其词涂金绘碧,求一真语、隽语、快语、本色语,终卷不可得。”这个评语大致公平。或谓《彩毫记》第二十折“乘醉骑驴”叙述李白骑驴过华阴县衙门而不下驴,门卒与之争吵,县官命唤李白进,问是何等样人。李白答:“我是海上钓鳌客。”县官又问:“以何物为钩线?”李白答:“我以四海为鱼池,三山为钓台,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县官又问:
期刊
一个札记    哲学史书上说,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什么矛盾呢?流行的意见说,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与他的辩证法相矛盾。只有很少的人指出,是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与他的辩证法相矛盾。我是不赞同前者,而拥护后者的。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方法论,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则是在回答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谁是本原的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心主义既可同形而上学结合,也可以同辩证法相结合;唯物主义也是。  
期刊
读《生活的路》    和一些搞创作的同志谈天,常常议论到一个题目:青年题材很需要,但不好搞;尤其是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问题很敏感,很难表现。确实,这类议论不无道理,几年来这类作品并不多见,篇幅较大一点的更找不出来。有人慨叹地说:这是一个难碰的“禁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关系到千百万青年的切身利益,也联结着广大父母和家庭,自然引起亿万人民的关注。“四人帮”时期,也有过一些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
期刊
回回民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又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但历代统治者不仅横加压迫,甚至根本不承认他们是一个民族。抗战时期在延安出版的《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以马列主义观点,科学地论证了他们是一个民族,简述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说明了党的民族政策。文化大革命以前曾经重印。现在由民族出版社再次出版。(贺众)    贺众  台湾老作家杨逵及其作品      杨逵先生是台湾高龄健在的老一代著名作家。1906年生于台
期刊
读了彭总“谷撤地,薯叶枯,丁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的诗句后,不禁想起一九五八年的一些情况来。当时一些所谓新生事物,不太久也销声匿迹了。但彭总的枉屈,在他有生之年竟没有昭雪。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但经验教训还是应该记住的。列宁说过,“我们的肩膀上应该长着自己的脑袋”。对于世界上复杂的情况,我们不是应该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想一想么?可是现在有些同志,还在“进”和“退”的问题
期刊
读《水浒》后,虽未作统计,但有个印象:写书中人物吃肉食时,多是吃牛肉,次为鹅肉,再次为羊、鸡、马肉(如“肥羊”、“嫩鸡”、“杀牛宰马”。未见有零售马肉者);吃猪肉的时候少,但有,如“镇关西”郑屠便是卖猪肉的。吃鱼,则是在特殊环境下才有。至于吃鸭子肉,我还没有这个印象。  为什么《水浒》上的人物多是吃牛肉、鹅肉,而不大吃猪肉、鸭子肉?难道那时养猪、养鸭者少?是施耐庵信手写来,还是与那时的社会经济、人
期刊
在西方文学里,二次大战后有哪些杰出的作品?考虑到近三十年来的历史,二次大战前的作品有哪些开始具有突出的地位?  据1979年6月3日一期《纽约时报书评》报道,该杂志就上述问题征询了一些作家的意见,现将有关作家的回答及作品名摘要列下:  鲁道夫·阿尼依姆(Rudo1f Arnheim):  在最近的文学作品里,最好的可说是埃尔萨·莫朗特(Elsa Morante)的《窗帘》(La Storia),英
期刊
一九三六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开始连载的时候,老舍先生写信给编者说:“这是我的重头戏,好比谭叫天唱《定军山》,是给行家看的。”当时,很可能有人讥笑这是“儿子都是自己的好”。因为,那时候,只有把自己的儿子叫作“犬子”或“小犬”,才配算是“谦虚”。四十多年过去了,历史和实践证明的却是:老舍先生说的是老实话,“骆驼祥子”这个中国洋车夫,后来成为几乎全世界都知道的“国际名人”。  祥子的成名,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