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消渴丸口服药物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40例,采用消渴丸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选用格列喹酮药物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8周。
结果:两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过8周药物治疗后血糖检查均有所下降,两组间血糖下降幅度有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神经传导速度均有差异(P<0.01),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血糖下降幅度明显较好与对照组(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消渴丸治疗,疗效好,有较明显的治愈效果,其药物治疗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变化。
关键词:消渴丸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98-0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前医学界对其病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且无良好的治疗对策[1]。笔者对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愈后随访复查,对其治疗后的血糖变化以及治愈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表明消渴丸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8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43-61(平均54.8岁)岁,周围神经炎病期为2个月-5.5年。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消渴丸每次10粒,3次/d,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口服格列喹酮片每次15~30mg,2次/d;两组均采用口服药物治疗8周。
1.3诊断标准。笔者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变化显示作为实验治疗标准性[2]。
1.4疗效标准。根据医疗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3],患者治疗分为显效:患者病状消失,空腹血糖监测显示血糖降至良好或针对治疗前下降50%,患者餐后检查2h血糖<8.5mmol/L;患者治疗有效显示为:糖尿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空腹血糖有所下降(25%~35%),患者餐后2(h)血糖<10.0mmol/L;无效为: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其病症无明显性改善而加重,患者空腹检查血糖指标未到达以上所述的标准。
1.5统计学方法。选用FOXPRO数据库,采用SAS 6.12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以及X.2检验统计数据,P<0.05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未出现低血糖以及其他明显性副作用,从而说明两组患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三个主要并发症之一[4],其具有高致残率等临床特点,且病发率在90%以上。当前中医普遍认为糖尿病与“瘀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则主要由于气滞血瘀、气血亏耗引起,这也就导致了糖尿病人血液粘稠度的普遍偏高和微循环的障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晰,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血管障碍、代谢紊乱等均可能导致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通过上文研究发现对2型糖尿性周围神经病变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消渴丸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消渴丸药物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以充分的发挥其降血糖的作用[5],降低对患者内脏功能的损伤。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以血糖失去平衡导致,所以对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采用调理内分泌代谢失调的药物进行改善,消渴丸口服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治疗效果,可以良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变化,以及降低血糖,其药物治疗并发症较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后基本未出现明显性副作用[6]。
参考文献
[1]廖丽锦,黄霞,李颜屏等.六味地黄丸辅助消渴丸治疗2型气阴两虚糖尿病探讨[J].糖尿病天地(临床).2009(12):547-550
[2]陈龙云,胡华.滋水润金汤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4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05):35-37
[3]李剑军,陆丽芳,林东源等.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05):17-18
[4]李可建,马丽虹.益气养阴方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4):310-313
[5]陈艳军.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7):148-149
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40例,采用消渴丸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选用格列喹酮药物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8周。
结果:两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过8周药物治疗后血糖检查均有所下降,两组间血糖下降幅度有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神经传导速度均有差异(P<0.01),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血糖下降幅度明显较好与对照组(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消渴丸治疗,疗效好,有较明显的治愈效果,其药物治疗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变化。
关键词:消渴丸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98-01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前医学界对其病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且无良好的治疗对策[1]。笔者对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愈后随访复查,对其治疗后的血糖变化以及治愈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表明消渴丸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8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43-61(平均54.8岁)岁,周围神经炎病期为2个月-5.5年。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消渴丸每次10粒,3次/d,而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口服格列喹酮片每次15~30mg,2次/d;两组均采用口服药物治疗8周。
1.3诊断标准。笔者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治疗前后,以及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变化显示作为实验治疗标准性[2]。
1.4疗效标准。根据医疗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3],患者治疗分为显效:患者病状消失,空腹血糖监测显示血糖降至良好或针对治疗前下降50%,患者餐后检查2h血糖<8.5mmol/L;患者治疗有效显示为:糖尿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空腹血糖有所下降(25%~35%),患者餐后2(h)血糖<10.0mmol/L;无效为: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其病症无明显性改善而加重,患者空腹检查血糖指标未到达以上所述的标准。
1.5统计学方法。选用FOXPRO数据库,采用SAS 6.12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检验以及X.2检验统计数据,P<0.05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未出现低血糖以及其他明显性副作用,从而说明两组患者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三个主要并发症之一[4],其具有高致残率等临床特点,且病发率在90%以上。当前中医普遍认为糖尿病与“瘀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则主要由于气滞血瘀、气血亏耗引起,这也就导致了糖尿病人血液粘稠度的普遍偏高和微循环的障碍。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晰,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血管障碍、代谢紊乱等均可能导致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通过上文研究发现对2型糖尿性周围神经病变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消渴丸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消渴丸药物对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以充分的发挥其降血糖的作用[5],降低对患者内脏功能的损伤。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是以血糖失去平衡导致,所以对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以采用调理内分泌代谢失调的药物进行改善,消渴丸口服药物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治疗效果,可以良好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变化,以及降低血糖,其药物治疗并发症较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后基本未出现明显性副作用[6]。
参考文献
[1]廖丽锦,黄霞,李颜屏等.六味地黄丸辅助消渴丸治疗2型气阴两虚糖尿病探讨[J].糖尿病天地(临床).2009(12):547-550
[2]陈龙云,胡华.滋水润金汤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4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05):35-37
[3]李剑军,陆丽芳,林东源等.消渴丸治疗2型糖尿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05):17-18
[4]李可建,马丽虹.益气养阴方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4):310-313
[5]陈艳军.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7):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