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保驾沟通立德护航成长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教师应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面对现在孩子出现受挫能力差,不会管理自身情绪,沟通能力弱,导致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点问题便逃避或做出反常行为,无法安心学习等现状,本文依据儿童情绪管理和沟通理论,对班上出现的一个孩子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关键词】
  情绪管理 沟通能力 儿童 学习
  一、沟通受阻情绪失控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这是从知识、教书向育人走近了一步。学校是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让孩子在学校求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成长的快乐?这是所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现实中,网络信息的横行,家长的溺爱,不同教育理念间的冲击,家校配合间的磨合等等,使孩子无形中成了“试验品”。他们在享受现代信息社会、高科技产品带来的新奇与刺激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成长烦恼”。
  在网络和社会“快”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怒吼”儿童和“沉默”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便是:同伴间出现一点小的矛盾不是语言交流,而是怒火中烧,大打出手;同伴和师生交流中,孩子更多地关注自己,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做不到耐心倾听。一旦自己的意见没有引起别人的关注便大吼大叫,甚至摔文具、拍桌子;有的孩子遇到问题便选择逃避,当逃避也解决不了问题时甚至会做出难以预测的反常举动;有的孩子遇到不顺心的小事,便无心上课、做作业、吃饭,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种种现状表明,孩子的学习不光与身体和所处环境有关,更与心理有关,如何管理好自身情绪,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孩子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理论指引并肩成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孩子并肩站在一起,理解、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让孩子打心底接纳自己,为孩子可行的建议和方法,才能指引孩子成长,做到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儿童的情绪会影响学习和行为表现,当老师发现孩子在学校出现行为问题时,再关注情绪问题已晚,只能采取补救性的措施。通过在平时教育中渗透情绪管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和尊重他人的感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张春兴对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个体收到某种刺激后进而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能被个体所体验,却不为其所控制。它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进作用。情绪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儿童的情绪管理教育对儿童成年后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Goleman(1995)主张可将情绪管理分为情绪的评估与表达、情绪的调节和情绪的运用。其中情绪的调节即个体能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被激起的情绪,以此应对内外的情绪压力,从而维持身心平衡。[1]南京师范大学袁宗金副院长在《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中就指出:从儿童发展理论来看,儿童正是发展情绪觉察与管理能力的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如果能够发展良好的情绪觉察与管理的能力,对日后面对更为复杂的情绪经验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此能力是发展情绪适应及情绪智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各种情绪能力的根本。良好的情绪管理从预防的观点来看,可以预防青少年犯罪、逃学、退学、低成就与心理疾病等现象的产生,同时也能改善教师行为,提高对自我、对他人、学校的正向态度,具有非常积极的功能。[2]
  教育心理学家Stevenson提出“认知压力”概念来衡量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进行不同类型认知活动的积极力量。对于“认知压力”的情绪管理与家庭中亲子沟通密切相关,而家庭中常见的亲子沟通大多是围绕学业展开的。针对这一问题,池丽萍、辛自强在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中做了研究调查,拟在比较优生与后进生的亲子学业沟通行为的同时,考察亲子沟通行为是否对儿童的认知或思考产生不同影响,是否带来消极的情绪压力。结果表明优生父母的指责性沟通远少于后进生父母,而方法性指导更多;在指向问题解决的沟通行为方面,优生亲子沟通中更多地表现出“儿童主导沟通”,而后进生与父母的“常规指导沟通”则较多。[3]事实表明,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受家庭亲子沟通的影响,而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
  三、因材施教立德树人
  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的成长烦恼。在这样一个成长关键期,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信息的诱导,如果此时没有家长及时的亲子沟通,没有老师及时的引导,便很有可能产生一个个“怒吼儿童”或“沉默儿童”。他们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不知如何表达,遇到一点点不顺心便听不进任何劝阻,大发脾气、大打出手;抑或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与同伴、老师隔绝,积少成多,最后像火山喷发式地做出平时难以想象的行为举动。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在立德树人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让班级、学校少一些“怒吼儿童”和“沉默儿童”,多一些能够自我情绪管理的儿童;少一些“我要发泄”,多一些“我要表达”。让孩子学会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这样在面对学习和生活问题时才不会逃避,而是勇敢面对,积极解决。在班级种下“情绪管理”的种子,期待美丽花开!
  【参考文献】
  【1】Goleman,D.Emotionalintelligence.NewYork:BantamBooks.
  【2】袁宗金.儿童情绪管理的意义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
  【3】池丽萍,辛自强.优差生亲子沟通与认知和情绪压力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
其他文献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作者在晚年受到了各种排斥之后,自身抱负不得施展,隐居在上饶时所写的作品,本词的主要风格在于平静而悠闲。从作者一直希望宋朝恢复大业来看,这样的悠闲的乡间生活并不是作者追求的一种安定,但乡村生活却能够激发作者一腔报国热血,作者一直希望抗金保宋,收复失地。然而现实与愿望往往背离,悠闲的乡村务农煮茶场景与硝烟纷飞的战场有着天壤之别,但远离一线的生活太久,也的确让作者从乡村生活中获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总有学生面对标题,苦苦思索,还是无从落笔。究其原因,乃肚中无“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呢?本人结合作文教学感悟,浅表如何引导初中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激发情感,唤起搜集素材的意识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的作用。”学生的内心总有一些不吐不快的话,教师若能激
期刊
【开课背景】  1998年,我从一所村办小学调入乡镇中心小学工作。我工作的地点在新校区,说是新校区其实就是一座新教学楼伫立在40亩的荒地上,我们诗意地称其为“荒原上崛起的希望”。我所任教的是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那时候,进城打工潮正热,班上大多数孩子是寄宿在学校的。经过一周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生的自理能力太不给力了:不会搓澡,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宿舍内务,用餐浪费,连餐后擦嘴的习惯都没有……如何让学生
期刊
【摘 要】  笔者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是写作的好教材,而且常常比单纯的“习作”训练更具有吸引力。于是,我尝试把书面作文与口语交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说话写话,打好作文的基础,翻开作文教学的新篇章!  【关键词】  作文研究 口语 提高写作能力 三年级  很多家长都向老师诉说孩子习作的困惑:孩子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孩子不喜欢写作文,怎么办?如何提高孩子写作水平,是我一直以来思
期刊
【摘 要】  合作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现在已被广泛的采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合作教学的方式被引进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活泼、生动、创造学习的良好局面,显示出它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合作意识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合作教学 实践与探索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若是演习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必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而语文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  新课标中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教材等有充分的了解,而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情况,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真正走近文本,让语文教学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以学定教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
期刊
【摘 要】  所谓泛化,即从特殊的、具体的,逐渐向一般的、具有共性的方向拓展的过程。在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中,结合材料及写作要求,引导学生适度泛化,这无论是对提升作文教学效率,还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具有积极意义。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把握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学会适度泛化呢?对此,笔者将结合高中作文教学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中 任务驱动作文 适度泛化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
期刊
《夹竹桃》的作者是被誉为“学界泰斗”的季羡林先生。季老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语言学者,他的散文向来追求文中有“真情”,强调语言质朴、情感醇厚的写作风格。有人形容他的文风是“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季羡林先生也在他的《漫谈散文》中提到:“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
期刊
【摘 要】  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就是从训练入手,全面提高学生智、情、意,一个过程性的教育,不可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养成教育可以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推理道德实践四个部分。当前养成教育的现状是小学生道德认识不够深刻,道德情感令人担心,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情感当然就不能培养出较高的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养成教育从小的方面说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推理能力。  
期刊
【摘 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教育方式,可以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之中形成合力,推进班级的建设和完善学生的培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加强家庭和学校的配合,提高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有机结合 工作实践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