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三大误区”及对策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kaqiu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形式缺乏新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目标承载过重、教学评价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面对相应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教学创新,永不止步”“鼓励真实,张扬个性”“目标简化,洗尽铅华”“等待,让改变发生”四种对策。本文就此谈论笔者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形式   内容   目标    评价
  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形式缺乏新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目标承载过重、教学评价急功近利”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语文教学走出“误区”呢?
  误区一:教学形式缺乏新意。
  语文课存在教学形式陈旧的问题,虽然教师们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课堂来说,基本的形式依然没有根本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千人一面的课堂结构,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学生怎么可能喜欢语文课呢?
  对策:教学创新,永不止步。
  针对教学形式缺乏新意的问题,我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取消了上课师生问好这种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前三分钟展示”。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4的“口语交际”是“小小新闻发布会”。由于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一节课下来学生仍然意犹未尽。于是,接连一个月,我就讓学生评说最近一天或几天发生的事,并将这一板块取名“家事国事”。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每天都怀着一份期待迎接语文课:把自己费尽心思网罗来的新鲜事和同学分享;听同伴新近知道的新闻。小小课堂,成为孩子们看世界的“窗口”。
  从此,每个月我都会把课前三分钟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走上讲台尽情展示。“小小故事园”“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我的成长”等成为我们班的“品牌栏目”。惊喜不断,日新月异,学生自然乐此不疲。
  误区二:教学内容远离实际。
  虽然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多元、个性解读。但是考试、课堂问答中,教师仍是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引。时间一长,学生就开始揣摩命题者的心思,开始说适于应答的话。一时间,诸如“舍己为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等冷冰冰的词语化作稚嫩的童声。老师们似乎也很享受这样的回答:听课老师满意、阅卷老师满意、学生家长满意、学校领导满意。这一过程中似乎我们也忘记了课是为谁上的,学生满意吗,长此以往,学生还会好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吗?
  对策:鼓励真实,张扬个性。
  需要解读文本时,每当学生搬出《课课通》《教材全解》之类的参考书答案的时候,我都会委婉地制止:“说错了不要紧,我想听你的真实心声。”写作文时,我总是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就算不那么“标准”“阳光”也要表扬!
  在我的倡导下,很多学生的习作语言焕发出了久违的生命活力, 更多的是无拘无束的酣畅表达:
  最近,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沉迷于游戏,他们有的视力下降了,有的成绩一落千丈,更可怕的是同学们之间生疏了,见面只谈充值卡和游戏里的事情。我不能恨家长,不能恨同学,不能恨电脑,只能恨你——游戏!(《我恨“你”》)
  “摇落深知宋玉悲”,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恩师教导,耳畔犹存。顿时感觉自己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此时此刻,我心中的悲哀、忧愁可以用《虞美人》中的名句诠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考试之后》)
  我希望长大,这样就可以穿高跟鞋,可以穿大人漂亮的衣服;我希望长大,这样就可以赚钱,减轻父母负担。
  同时,我又害怕长大。我害怕长大,是因为会离开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我害怕长大,是因为怕爸爸妈妈变老。如果有一天,他们长眠不起,我该怎么办?
  真希望时光停在我长大的那一刻——我既能长大,爸爸妈妈又不会变老,一直陪伴我,那该多好!(《长大》)
  儿童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一旦将他们的天性释放出来,那将是一个个强大的“小宇宙”!
  误区三:目标承载过于繁重。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课是“负重前行”。细细思量,不无道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习惯培养、工具与人文……恨不得将上下五千年都浓缩在一堂课上。于是,大量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充斥课堂;于是,语文课“臃肿”起来了,甚至不堪承受如此之重。
  对策:目标简化,洗尽铅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可谓语重心长、振聋发聩。语文课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一句话: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不厌其烦地分析,不知疲倦地讲授,不遗余力地煽情,只会与语文教学的初心渐行渐远。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把这三件事做好,语文想不好都难。这三件事做不好,想学好语文也难。”听过他的课的人都知道,于老师教语文从不分析课文。
  他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就指导孩子们读书、写字。字一个个写,书一句句读。“这是什么?”“谷子。”“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是的。”一段小萧红和祖父的对话,他带着孩子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直到孩子们揣摩到语气,读得声情并茂才罢休。
  第二课时是指导学生作文:读了萧红的童年,你也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接着,他出示了自己的一篇“下水文”(教师为学生做的范文)。妙趣横生的故事把孩子们带到了于老师的童年。孩子们在于老师的高明点拨下,唤起了对童年的回忆,写出了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童年趣事”。
  怪不得于老师不无遗憾地感慨:“我前几十年不知道如何教语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总算明白了该怎么教语文。”洗去那些强加在语文身上的铅华,“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崔峦语)
  误区四:评价急功近利。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教学的评价也走进了“急功近利”的怪圈。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向分数。殊不知,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长期浸润的过程,需要“熏锅底”般潜移默化地影响、叩击孩子们的灵魂。追求短暂的“功效”,必然扼杀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对策:等待,让改变发生。
  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说:“新教材专治不读书”,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本位,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语文不是“快餐文化”,不仅需要教师有“文火炖肉”的耐心,还需要教师有“静待花开”的从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春华秋实,春种秋收;吐丝化蛹,破茧成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美好的东西,哪个不需要等待?单纯地追求“快”,往往会扼杀事物的天性,扭曲其本性。
  引导学生读书、写作,与母语耳鬓厮磨——做对孩子一生有用的事情,做为孩子精神成长打底子的事情,这应该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
  综上所述,“教学形式缺乏新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目标承载过重、教学评价急功近利”是语文课堂的常见误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相应对策。结合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指明的“星光大道”——“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教,让语文课堂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宿迁学院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赏识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长处而给予重视或赞扬的行为。它能舒展被赏识者的心灵,激发被赏识者的内在潜能。教师当由衷地赏识学生,真诚地激励学生,唤醒每个学生认识自我、重塑自我的愿望,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谐发展。  【关键词】班会课 赏识 教育 尊重  案 例:近一段时间,班级里有几个学生家庭作业经常完成不了。我逐个找他们谈话,隐约感觉到师生交流出现障碍,效果不明显。于是,我决定利用班会课来教育开
期刊
【摘 要】师生言语交际的推进源于教学意图,进而根据教学意图设定教学目标并展开言语活动。换言之,达成教学目标赋予了师生课堂言语交际向前演进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教学语力。教师教学语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学生语用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并激发儿童的表达需求,设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凝聚教学语力,精准传递,抵达儿童经验,教师话语才会具备内在的灵魂和明确的导向。  【关键词】教学语力 凝聚 传递 抵达  每位教师
期刊
在朋友圈里看到冷玉斌老师这本《教书·读书》,颇为心动,于是果断买来阅读。  先说说这本书的封面,红蓝两色的楷书字体,“教书”和“读书”四个字重叠在一起,英文单词“Teaching”和“Reading”重叠在一起,上下各自形成“重影”效果。封面中间是两条斜交织的彩线。封面很简洁,但令人印象深刻,“教书”与“读书”的生活,“教书”与“读书”的时光,诚如字体呈现的效果一样,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相互浸润。
期刊
今天下午,读完台湾作家王淑芬的《我是白痴》,突然想起了许多事情,现在总是不知不觉就会想到“以前”“当年”“曾经”这些字眼,这大概就是老了的标志吧。  这本书封底的内容很吸引人:  我每天都很快乐。我认得“中”“大”“一”,我每天去给同学们提开水,路过操场时,我会停下来偷听榕树上的鸟叫。我还有一个朋友,叫“跛腳”,不过,你不能这么叫,他会生气的。  我有一个妹妹,她不许我告诉别人我是她哥哥,也不许我
期刊
【摘要】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在五六年级增设了Culture time文化学习板块,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与单元话题相关的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如何巧妙设计构建Culture time板块高效文化教学,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教学。  【关键词】Culture time 语构文化 高效文化课堂  英国语言学家罗伯特·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知识,
期刊
曾在一次研讨会上听到一位历史专业的教授说:“我从自己的学术研究过程中感觉到,任何一个学科和专业,只有建立在哲学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思考与发展。”笔者深以为然。作为教师来说,仅有出于提升职业素养而进行的专业阅读是不够的,真正能给你更深层次的思考、体验、感悟,让你对教育的本质有更深刻认知的,还需要有哲学阅读。  谈起哲学,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艰深晦涩的长篇论述,让人如坠雾中,似懂非懂。但
期刊
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成长为老师,而每一位老师都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刚刚踏入教师行列不久的我,当然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不必说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也不必说精湛的教学技能,更不必说严谨的工作态度,我第一个想到的问题便是如何让学生喜欢我。  为什么要让学生喜欢我呢?据我对身边学生的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门科目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这门科目的成绩。于是,我开始回忆自己当学生时的想法和感受,反过来想,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之首,可见他对其之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课的开端总是从“兴趣”开始,课堂上学生是否愿学、乐学,以及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是否有情趣。  漫步在《于永正经典课例评析》一书中,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趣味十足”。 徜徉书中,感觉于老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轻松、自在,细品之后忽然发现那是因为于老师有一
期刊
【摘要】思維导图的呈现方式较为直观,尤其能将多重思维显性化,符合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和思维记忆的特点,从长远来看,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本文主要讨论了思维导图的功用,以及如何以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 梳理文脉 人物关系 人物品质 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
期刊
【摘要】根據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基于整体视角解构文本:品文题,领悟命题的独特匠心;探谋篇,体悟结构的精致巧妙;摸思路,习得顺序的严谨紧密;理情节,领略艺术的独特智慧;揣组材,洞察主旨的凸显内容,最终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领悟匠心 探究布局 摸清思路 揣摩组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