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祠的菊花

来源 :青涩枝叶上的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
  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的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黄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
  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有就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
  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喝,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
  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
  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
  祠不大,却修葺得很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
  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
  
  链 接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觉察到。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一块大磨石问:“你看那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答:“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进一步诱导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久而久之,磨损而成。由此可见,‘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知识就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被忘掉。”
  由于陶渊明循循善诱的开导,少年终于悟到了为学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道理。
其他文献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
期刊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生命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绺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
期刊
总是在万家灯火时分,拖着几被掏净智慧之汁的脑壳和榨干水分的躯体回家。直到无数个屋之眸,以一室温暖的灯光拥抱着我,丝丝倦意消遁了,整日在繁华一都流浪的魂,才又找到了她心灵的归宿。   不知从何时迷恋起窗口的。过圣诞节日的心情尽管一年年淡下去,每年平安夜还是要带孩子们到尖东看灯,其实看的是被装饰了的窗口。这儿有最现代化的新颖玻璃大厦,窗口映现的是光影、七彩流波、变形的都市建筑群像。那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窗
期刊
婴儿长大,大人变老,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昨日随风飘去,明日迎风又来,世界从不管我们,太阳也是,月亮也是,星星也是,真好!    有人说杜甫是青铜器,沉稳、厚重;李白则是唐三彩,瑰丽而皎洁。可我以为李白更像是一派精神氛围,一脉气象,他的底蕴涂抹着唐朝盛世精神的昂扬与高蹈。  李白属于我们每个人心灵底处渴求的声音。达则“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穷亦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期刊
1    9月1日,是大学开学的第一天。成在父亲的陪同下,从一辆出租车上下来,俩人挎着大包小包,一脸喜悦地向学校里走来。  让人想不到的是,衣着朴素、行事低调的成,竟是一名“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每年上交的利税就有几千万。虽然家里很有钱,可是,父亲对他的管教一直很严,根本没有“富二代”那种张狂和自大,相反,他还有点怯弱,不善言谈,和人一说话还脸红。父亲常说他这么大了,怎么还像
期刊
秋夜,坐火车路过河南宜阳。车厢的灯光不知什么原因灭掉了。火车呼啸行使,速度虽然很快,却可看清寥廓的星空。秋风萧瑟,秋月朗润。清辉如水,月华如练,遥远天际的星光努力的发出光芒。这让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一位本地人,他就是李贺。  李贺的一生就是那颗滑落天际的流星。他只度过了短暂的廿七年华。那是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章节。与流星一样,当它达到最闪光的那一顶峰时,生命也随之消耗殆尽。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按照宗室谱
期刊
你是三千年前的戍卒,  走在回家的路上,  你应该高兴而快慰,  为何“雨雪霏霏”?  为何“我心伤悲”?  难道这是厌战的心扉?  难道雨雪也为你流泪?    为何采薇一天天灿烂,  你的心却一天天枯萎?  采薇的发芽,采薇的嫩叶,  棠棣花光艳明媚,  怎么预示着战事的频仍疲惫?  你是兵卒,你是一杆冲锋的枪,  就要“四牡翼翼”,防范长矛与刀锥。  曰归曰归,只是奢望的抚慰。    你在唱一
期刊
“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古诗源》卷四·沈德潜)    焦仲卿,你为何有死的决心,  没有生的耐心?  何谓无礼节?何谓自专由?  从小诗书浸染,  昼夜作息勤勉,  纤纤细步礼仪全,为何被驱遣?  你是否想到,  珍爱的,一旦失去将永远遗憾,  生活的主角,应由你扮演。    磐石蒲苇的坚韧,  怎敌
期刊
一滴水,  从湘西吊脚楼悠悠的山岚滴下,  滴在了翠翠心中盛开的虎耳草  如伞的叶片上面。  水珠里的月光,  映照着祖父那苇古老的渡船,  与牵起两岸的那根绳缆;  映照着父母爱与憎的对歌,  吊脚楼的嘘叹;  映照着大老天宝表面的冷淡,  寂寞闯滩;  映照着会唱歌的竹雀,  静静地思念。    凤滩,茨滩,青浪滩,  难道人生不是闯滩?  不许哭,做一个大人,  不管什么事都不许哭。  要硬
期刊
笑着去看沧海桑田,笑着去看日月如梭,笑着去看那些花儿的凋谢。笑着,沉默着,罢了清明梦一场,不过换来一句“海海人生浪尽漂泊,恋恋东梦爱本寂寞。”    近日,一则新闻在家长圈里引起热议。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名中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出言不逊,被罚637美元,如今这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餐馆打工挣钱 “还债”。课堂上就因为几句言语不敬,处罚如此之重,可能出乎中国家长的想象,就没有比罚款更好的教育方法了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