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于丹教授评价今年的作文题“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指出了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思辨性。但是笔者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往年相比,有了更喜人的进步,那就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注重在诗意中张扬理性。
一、纵观真题
今年全国19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标题作文7套,话题作文1套,新材料作文11套。纵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发现,2009年高考题中的“兽首事件”类的时事性、政治性很强的作文题隐身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理性强、诗意浓的作文题目。
理性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题目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和情感;二是题目思维弹性大,写作空间广阔,适合多种文体写作。例如,命题作文中,江苏卷以“绿色生活”为题,倡导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紧贴社会现实,紧跟时尚生活观念。湖南卷以“早”为题,既关注社会生存状态,也关注个人生命状态;既适合议论文的分析说理,也适合叙事抒情,写作空间广阔。材料作文中,新课标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成才的规律,这对倡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具有导向作用。全国Ⅱ卷、浙江卷等作文题目都洋溢着浓郁的理性光芒。
诗意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文题目在表述方式上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二是作文题目所选择的素材具有很强的审美性;三是作文题目为考生创造出了一个想象性的诗意空间。例如,标题作文中,广东卷“与你为邻”这一题目本身就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后文将作具体分析)。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没有任何导语,但是在表述上,出题者没有直接用“梦想与现实”,而用“仰望星空”,这一浪漫的动词在传达理性思想的同时,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江西卷以“找回童年”为题,在导语部分一开始就引用迈克尔·杰克逊的《童年》里的歌词,这易引发考生对童年的回忆与思考,这样的题目既关注现实,又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从内容的角度,还是文体的角度来说,弹性大,自然有利于考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材料作文中,题目所选择的素材,要么是故事性很强的,如福建高考作文题运用了《格林童话》诞生的故事;辽宁卷的材料作文关注人性,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而几个故事亲切感人,易勾起考生的相关联想和丰富的想象,于诗意的表达中渗透深刻的理性思想。要么材料表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能给人以审美体验。例如四川卷作文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但是却用了一种比喻的手法,用点、面与立体的关系来暗喻人生哲理。在这次高考中甚至还出现了直接以诗歌作为材料的作文题,如安徽省高考题。这样虽然加大了审题的难度,但是这首诗歌本身就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阐述一种理性的思考,这不正是我们的写作应该追求的吗?
二、考题例说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功能,散发着理性的光芒;而且在题目的表达上、选材上努力追求诗意,给考生以审美体验。高考题目的变化和进步暗示着对考生作文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要求广大考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诉真情,既表现其理性思想,又要有诗意的表达。下面就以广东高考题为例,来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作具体的阐释。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继续继承广东传统,即在审题上不设置太大障碍,因此,初读这个作文题目就有一种纯朴而亲切的感觉。细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个作文题目还别有一番韵味。首先,这一作文题目既紧贴学生生活,又密切关照现实问题。每一位考生生活中都存在“邻”这一角色,而当今“以邻为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陌生人文化迅速发展,这一题目很明显是在对这一不和谐文化的强力矫正。同时,题目内容耐人寻味。“你”可虚可实,指向多元。“你”既可指我们身边或周围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可指历史上的、未来时空中的或者文学艺术中的某一个人,甚至也可以指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主义。“邻”,为何无法回避?又该如何选择?为什么要与“你”为邻?再者,面对这个作文题目,考生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广阔的写作空间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写作话题让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和思维方式选择写作的内容、写作的文体和话语的表达方式。考生在有话可说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说真话,写真文”,这样,理性自然就能在诗意中得以张扬。从今年的评卷现场来看,在考场上出现的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散文大量增加,考生说真话、抒真情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请看2010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
与你为邻
你,我的同桌,我最好的朋友。
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里,一起在公交站台等车,一起在绿茵场上驰骋,一起倾听啦啦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研究编程算法,一起约好报考深大计算机专业,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你高大健硕,眉宇间透出一股俊秀,班上的女生悄悄给你取了个外号――“小柏原崇”,而我却只得了个“许三多”的美称,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你的学习成绩虽然在班上不是最好的,但在球队,你是最好的,教练经常拿你当作榜样来训斥其他队员,用他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说:“要想踢比赛,首先学习成绩要好,进入大学里,会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末了总不忘补上一句:“像某某同学那样,踢球学习两不误。”
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那件让我烦恼的事,我生病了,尿血,是你旷课把我送到深圳友谊医院的结石科去。当时数学课正上到复数这一章节,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每天下课之后你都会来到医院看我,把你做好的课堂笔记给我看,第一次翻开笔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从没见你这么认真的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直到高考前那最紧张的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按规定,考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你说会放弃报考深大,因为深大在老家的招生人数较少,另外安徽的学习环境,使用教材与深圳不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今天,我们会同时走进考场,为自己的明天书写一份答卷,不同的是,我在深圳,而你在陌生的老家。
我知道,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和所有深圳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彼此为邻,相互依存。然而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的更多,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成为“高考移民”的一员,并为此放弃心仪的学校,使梦想走得更远……
我祝福你,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
这篇考场作文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句句打动人心;没有奇特的构思,却环环相扣;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却直击现实问题。考生通过分析自己熟悉的生活反思社会“高考移民”问题,用他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张扬了自己的青春,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这就是诗意,这就是理性,这就是真正的创作!
同时,考场上也出现了不少诗意与理性完美结合的议论文。如一考生在文章的开篇就引用了纪伯伦《沙与沫》:“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语言饱含哲理,又富有诗意,寥寥数语就给文章增加了一种韵味。行文中,作者更是妙语连珠,“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考生高度关注社会现实,思想深刻,见识广阔,语言幽默,于轻松诙谐中直击社会现实,于诗意中张扬着理性。
由此可见,不是我们的考生丢失了诗意,而是我们的题目有时候让考生们不得不丢失诗意!试想2009年广东高考题——“常识”,这一本身缺乏想象空间和诗意特性的题目又如何能让学生写出有理性又有诗意的文章来呢?
总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能让考生在诗意中张扬理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题目高度关注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可悟、可思、可评;二是作文题目弹性大,为考生提供了富有诗意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写作空间,既适合分析议论,也适合叙事抒情,真正做到了以考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考生的个性和差异;三是作文题目本身越来越注重诗意表达,开始避免语文作文考题的政治化、时事化和苍白化,更加追求表述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这种变化无疑是中学教育“以人为本”的一种进步,可喜可贺!
三、备考启示
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将给中学语文教学和备考带来重要的导向作用。
转变思想是前提。在高中教学和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功利性思想越来越浓,怎么能得高分,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于是,考场上矫揉造作者有之,高谈阔论者有之,堆砌词藻者有之,仿套搬用者有之。近年来,在陈妙运教授的大力倡导下,“写真文,说真话”的朴实文风越刮越浓,“我手写我心”成为写作的第一要义。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观念是能否应对当今高考的关键。教师在教学和备考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用脑去思考生活,用情去抒写生活。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叙写自己熟悉的事,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自己的作品如自己的孩子般打上重重的个性化的印记。
学会思考是关键。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让思考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这种思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大事的分析评论,更应该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小事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学生们才能用一颗细腻的心去关注自己、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更好地分析理解社会和国家大事。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引导:一是每课一评。在每天开课前的五分钟,围绕着某个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选择),展开讨论,老师适当点拨,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维。二是每日一记或每周一记。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零散的有感悟的事以随笔的形式及时记下来,能强化情感体验,捕捉灵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每周一练。即每个星期要进行一次正规的课堂作文训练,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四是每月一展。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把自己一个月的写作成果进行一次整理,归纳相关素材,提升优秀作品;老师将班级的主要议题和优秀作品以黑板报、班刊等形式进行总结,展示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动机。
文学积累是根本。很多学校进入高三复习之后,语文教学课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授和练习训练课,原本生机勃勃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学阅读成了高三学子的奢侈品。在文学积累缺失的状态下,学生的思想再深刻,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了。其实,目前广东就有在高三语文备考中大胆改革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就是典型的代表。据介绍,该校高三语文备课组本着“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原则,大胆地打破了一般学校高三语文的复习模式,在上学期仍以引导学生文学鉴赏为主要内容,下学期才开始进入高三的考点复习。几年的实践证明他们是成功的,2009年全年级平均分110.4分,2010年全年级平均分111.5分,而且汇集了全区的大部分高分考生。在这样的复习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在高考场上获得了高分,而且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也许我们没有国华纪念中学那样的勇气,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每日必读。每天利用早读或课堂的部分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读,进行语言积累。二是将记叙文、散文等文学创作纳入作文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许多学校,尤其是学生素质相对不高的学校,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将议论文写作训练作为主要训练文体,而淡化甚至放弃了记叙文、散文的写作训练。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冷静客观,心灵越来越麻木迟钝,语言表达越来越枯涩乏味。而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应对当今的高考。三是加大选考部分文学类文本的复习比重。受到高考选考类文本得分情况的影响,实用类文本复习成为高三选考部分复习的重点,许多学校淡化甚至放弃了文学类文本的复习,这就更加减少了高三学子与文学作品对话的机会,学生完全成了高考的机器。而加重文学类文本的复习比重,一方面进行了考点复习,同时通过鉴赏阅读,提高了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技巧,积累了语言,提高了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总之,在今后的高三作文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大胆打破传统的功利教学思想,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让学生的理性在诗意中张扬。
责任编校彭琳
一、纵观真题
今年全国19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标题作文7套,话题作文1套,新材料作文11套。纵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发现,2009年高考题中的“兽首事件”类的时事性、政治性很强的作文题隐身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理性强、诗意浓的作文题目。
理性强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题目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关注人性,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和情感;二是题目思维弹性大,写作空间广阔,适合多种文体写作。例如,命题作文中,江苏卷以“绿色生活”为题,倡导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紧贴社会现实,紧跟时尚生活观念。湖南卷以“早”为题,既关注社会生存状态,也关注个人生命状态;既适合议论文的分析说理,也适合叙事抒情,写作空间广阔。材料作文中,新课标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成才的规律,这对倡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具有导向作用。全国Ⅱ卷、浙江卷等作文题目都洋溢着浓郁的理性光芒。
诗意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文题目在表述方式上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二是作文题目所选择的素材具有很强的审美性;三是作文题目为考生创造出了一个想象性的诗意空间。例如,标题作文中,广东卷“与你为邻”这一题目本身就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后文将作具体分析)。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没有任何导语,但是在表述上,出题者没有直接用“梦想与现实”,而用“仰望星空”,这一浪漫的动词在传达理性思想的同时,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江西卷以“找回童年”为题,在导语部分一开始就引用迈克尔·杰克逊的《童年》里的歌词,这易引发考生对童年的回忆与思考,这样的题目既关注现实,又贴近学生生活,无论是从内容的角度,还是文体的角度来说,弹性大,自然有利于考生个性化的表达。在材料作文中,题目所选择的素材,要么是故事性很强的,如福建高考作文题运用了《格林童话》诞生的故事;辽宁卷的材料作文关注人性,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而几个故事亲切感人,易勾起考生的相关联想和丰富的想象,于诗意的表达中渗透深刻的理性思想。要么材料表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能给人以审美体验。例如四川卷作文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但是却用了一种比喻的手法,用点、面与立体的关系来暗喻人生哲理。在这次高考中甚至还出现了直接以诗歌作为材料的作文题,如安徽省高考题。这样虽然加大了审题的难度,但是这首诗歌本身就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阐述一种理性的思考,这不正是我们的写作应该追求的吗?
二、考题例说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功能,散发着理性的光芒;而且在题目的表达上、选材上努力追求诗意,给考生以审美体验。高考题目的变化和进步暗示着对考生作文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要求广大考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诉真情,既表现其理性思想,又要有诗意的表达。下面就以广东高考题为例,来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作具体的阐释。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继续继承广东传统,即在审题上不设置太大障碍,因此,初读这个作文题目就有一种纯朴而亲切的感觉。细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个作文题目还别有一番韵味。首先,这一作文题目既紧贴学生生活,又密切关照现实问题。每一位考生生活中都存在“邻”这一角色,而当今“以邻为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陌生人文化迅速发展,这一题目很明显是在对这一不和谐文化的强力矫正。同时,题目内容耐人寻味。“你”可虚可实,指向多元。“你”既可指我们身边或周围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可指历史上的、未来时空中的或者文学艺术中的某一个人,甚至也可以指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主义。“邻”,为何无法回避?又该如何选择?为什么要与“你”为邻?再者,面对这个作文题目,考生叙事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广阔的写作空间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写作话题让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和思维方式选择写作的内容、写作的文体和话语的表达方式。考生在有话可说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说真话,写真文”,这样,理性自然就能在诗意中得以张扬。从今年的评卷现场来看,在考场上出现的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散文大量增加,考生说真话、抒真情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请看2010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
与你为邻
你,我的同桌,我最好的朋友。
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里,一起在公交站台等车,一起在绿茵场上驰骋,一起倾听啦啦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研究编程算法,一起约好报考深大计算机专业,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你高大健硕,眉宇间透出一股俊秀,班上的女生悄悄给你取了个外号――“小柏原崇”,而我却只得了个“许三多”的美称,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你的学习成绩虽然在班上不是最好的,但在球队,你是最好的,教练经常拿你当作榜样来训斥其他队员,用他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说:“要想踢比赛,首先学习成绩要好,进入大学里,会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末了总不忘补上一句:“像某某同学那样,踢球学习两不误。”
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那件让我烦恼的事,我生病了,尿血,是你旷课把我送到深圳友谊医院的结石科去。当时数学课正上到复数这一章节,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每天下课之后你都会来到医院看我,把你做好的课堂笔记给我看,第一次翻开笔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从没见你这么认真的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直到高考前那最紧张的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按规定,考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你说会放弃报考深大,因为深大在老家的招生人数较少,另外安徽的学习环境,使用教材与深圳不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今天,我们会同时走进考场,为自己的明天书写一份答卷,不同的是,我在深圳,而你在陌生的老家。
我知道,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和所有深圳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彼此为邻,相互依存。然而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的更多,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成为“高考移民”的一员,并为此放弃心仪的学校,使梦想走得更远……
我祝福你,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
这篇考场作文没有华丽的语言,却句句打动人心;没有奇特的构思,却环环相扣;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却直击现实问题。考生通过分析自己熟悉的生活反思社会“高考移民”问题,用他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张扬了自己的青春,抒发了自己的真情,这就是诗意,这就是理性,这就是真正的创作!
同时,考场上也出现了不少诗意与理性完美结合的议论文。如一考生在文章的开篇就引用了纪伯伦《沙与沫》:“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语言饱含哲理,又富有诗意,寥寥数语就给文章增加了一种韵味。行文中,作者更是妙语连珠,“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们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考生高度关注社会现实,思想深刻,见识广阔,语言幽默,于轻松诙谐中直击社会现实,于诗意中张扬着理性。
由此可见,不是我们的考生丢失了诗意,而是我们的题目有时候让考生们不得不丢失诗意!试想2009年广东高考题——“常识”,这一本身缺乏想象空间和诗意特性的题目又如何能让学生写出有理性又有诗意的文章来呢?
总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能让考生在诗意中张扬理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题目高度关注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可悟、可思、可评;二是作文题目弹性大,为考生提供了富有诗意的想象空间和广阔的写作空间,既适合分析议论,也适合叙事抒情,真正做到了以考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了考生的个性和差异;三是作文题目本身越来越注重诗意表达,开始避免语文作文考题的政治化、时事化和苍白化,更加追求表述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这种变化无疑是中学教育“以人为本”的一种进步,可喜可贺!
三、备考启示
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将给中学语文教学和备考带来重要的导向作用。
转变思想是前提。在高中教学和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功利性思想越来越浓,怎么能得高分,老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于是,考场上矫揉造作者有之,高谈阔论者有之,堆砌词藻者有之,仿套搬用者有之。近年来,在陈妙运教授的大力倡导下,“写真文,说真话”的朴实文风越刮越浓,“我手写我心”成为写作的第一要义。因此,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观念是能否应对当今高考的关键。教师在教学和备考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引导学生用眼去观察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用脑去思考生活,用情去抒写生活。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叙写自己熟悉的事,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让自己的作品如自己的孩子般打上重重的个性化的印记。
学会思考是关键。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让思考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这种思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大事的分析评论,更应该表现为对日常生活小事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学生们才能用一颗细腻的心去关注自己、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更好地分析理解社会和国家大事。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引导:一是每课一评。在每天开课前的五分钟,围绕着某个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选择),展开讨论,老师适当点拨,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思维。二是每日一记或每周一记。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零散的有感悟的事以随笔的形式及时记下来,能强化情感体验,捕捉灵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每周一练。即每个星期要进行一次正规的课堂作文训练,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四是每月一展。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把自己一个月的写作成果进行一次整理,归纳相关素材,提升优秀作品;老师将班级的主要议题和优秀作品以黑板报、班刊等形式进行总结,展示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动机。
文学积累是根本。很多学校进入高三复习之后,语文教学课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授和练习训练课,原本生机勃勃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学阅读成了高三学子的奢侈品。在文学积累缺失的状态下,学生的思想再深刻,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了。其实,目前广东就有在高三语文备考中大胆改革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广东国华纪念中学就是典型的代表。据介绍,该校高三语文备课组本着“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原则,大胆地打破了一般学校高三语文的复习模式,在上学期仍以引导学生文学鉴赏为主要内容,下学期才开始进入高三的考点复习。几年的实践证明他们是成功的,2009年全年级平均分110.4分,2010年全年级平均分111.5分,而且汇集了全区的大部分高分考生。在这样的复习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在高考场上获得了高分,而且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也许我们没有国华纪念中学那样的勇气,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每日必读。每天利用早读或课堂的部分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读,进行语言积累。二是将记叙文、散文等文学创作纳入作文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许多学校,尤其是学生素质相对不高的学校,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将议论文写作训练作为主要训练文体,而淡化甚至放弃了记叙文、散文的写作训练。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冷静客观,心灵越来越麻木迟钝,语言表达越来越枯涩乏味。而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应对当今的高考。三是加大选考部分文学类文本的复习比重。受到高考选考类文本得分情况的影响,实用类文本复习成为高三选考部分复习的重点,许多学校淡化甚至放弃了文学类文本的复习,这就更加减少了高三学子与文学作品对话的机会,学生完全成了高考的机器。而加重文学类文本的复习比重,一方面进行了考点复习,同时通过鉴赏阅读,提高了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技巧,积累了语言,提高了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总之,在今后的高三作文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大胆打破传统的功利教学思想,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让学生的理性在诗意中张扬。
责任编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