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0年短暂停留后,2011年高考广东历史试题继续推陈出新。表现在:一是从遥远的历史回归到身边的历史,怀揣着对现实的关切研究历史;二是一滴水映见大千世界,于细微处见大历史;三是从对历史学本身的思考出发还原历史观的多元性,拓展考核范围,提升思维品质。试题难易适中,鲜活灵动,具有选拔性、思想性和启迪性,考生普遍反映较好。
一、命题理念
1. 从研究方法到史学理论,重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过去几年频繁考查历史研究方法,但今年却重点考查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所谓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它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历史学科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从史学理论来看,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史观主要有天命观、天朝史观、循环史观、圣人史观、民生史观;而近代以来影响较大的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阶级斗争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西方史观的发展概势是:中世纪时主要是基督教史观;14世纪—19世纪主要经历了人文主义史观、理性主义史观、浪漫主义史观、客观主义史观、实证主义史观;20世纪主要有心理分析、文化生态、历史相对论、唯物论、唯心论和后现代主义史观等。今年第38题,拓展到对历史学本身的考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该题考查了纪传体史书、梁启超新史学、人文主义史学,历史分期、历史与历史学的区别等。该题妙在找到了课本知识与史学理论的结合点,将人文主义延伸到人文主义史学,同时将中国史学史与西方史学史有机结合,浑然天成。
2. 重视多元文化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多元文化观与历史思维这两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历史思维是“经”,多元文化观是“纬”。在尊重多元文化前提下获得的历史知识是历史思维的基础资料,而重分析与重推理的历史思维则提供了整理历史知识时所应该遵循的逻辑法则。第38题提供了多种史观,体现了思想及文化的多元性。在设置问题时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给予学生选择观点的机会,同时考查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体现了对历史思维的重视。第19题考查学生论证历史问题时思维的严密性,也体现了对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的重视。
3. 从社会史视角考查历史事件。
社会史是目前学术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史学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新史学。从社会史角度命题会使题目变得鲜活灵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离自己并不遥远。如第16题从社会史视角,分析辛亥革命对底层社会的影响,折射出社会改造的艰难。全卷涉及的社会史研究对象有乡村知识分子,乡村习俗,社会思潮、社会舆情,历史典故、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等。
4. 从文明史观角度重点考查制度创新。
一些学者认为制度创新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超过技术革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观点。第39题将探究的重点放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兴亡成败上。命题者似乎告诉我们,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腾飞,然而,世界上却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制度。该题留给我们一系列深沉的思考,体现了命题者对人类社会命运和前途的思考和关注。
5. 还原历史的时序性。
历史是时间的学科,今年试题比历年都要重视时间。如第16题、第17题,第21题,第22题、第38题第(2)(3)问、第39题前三问。涉及分数为58分。
二、命题技巧
1. 注重宏观历史视野和中观历史发展线索的考查。
整套试题立意高远,古今结合,中西融合,纵横拓展。每道选择题就是一个单元主题的浓缩;每道非选择题都注重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第38题要求考生任选一种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该题要求学生能跳出教材模块和单元的限制,以世界眼光来分析时代特征。
2. 由专题向主题转变,加强了题目的综合性。
选择题加大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程度。这是一个新现象,以往的选择题往往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模块综合的情况很少见。今年第12、15、16、18、21、23题都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这个新现象或许代表今后选择题的一个命题思路。与去年不同,今年两道非选择题都是中西结合题,而且不刻意追求考点覆盖面,不但如此,还进行了纵深挖掘,弥补去年遍地撒网,蜻蜓点水的缺陷。从总体布局来看,选择题尽量追求考点覆盖,非选择题追求一定的思想深度。
3. 增加材料,使创新题设置获得更大空间,更贴近学生实际。
除第20题外,其它题目均为材料题,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两道非选择题都提供了材料。材料题的命制技术也更加成熟。第一,使用的材料更加简洁、精辟、新颖、典型。第二,材料来源更加丰富,包括历史典籍、政府机构、历史典故、社会舆论、日记、表格、封面、历史著作、报刊杂志、言论等。第三,考查方法强调以材料反映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真正做到一滴水映见大千世界,于细微处见大历史。
4. 非选择题设问更科学,指向性和限定更明确,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后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另外,也改变了各小问之间环环相扣的做法。考生由于第一问做错,导致满盘皆输的悲惨局面不会再出现,这应该充分肯定。
三、考情分析
整卷难度系数0.56,区分度较好。选择题难度把握恰当,只有第17、21题得分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这两道题涉及到具体的历史时间,而这恰恰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非选择题虽然宏观性较强,而且第38题还具有创新性,但由于提供了充足的有效材料信息,所以得分率也不低。难度较大的一问是第38题(4)问,大部分学生可能分不清历史与历史学的区别,故很难从史学角度去理解。
四、备考建议
经过分析,我们给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1. 大胆突破,科学备考。
由于学科内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构建学生的时序观念,如何整合三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实践中,我们探索出高一、高二按模块教学,高三一轮按考纲复习,二轮按通史专题复习的有效备考途径。高一、高二已完成专题模块复习,因此,高三可以打破模块的限制。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按考纲复习是备考的必要步骤,而专题模块教学缺乏时序和整合,所以,在高考越来越重视时序的条件下,按通史体例整合专题知识是备考的关键。
2. 加强学科能力培养。
如何加强学科能力培养?建议有二:一是认真研读并在复习备考中贯彻《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四大项十二小项的考核能力目标。在材料题增加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关键了。二是认真上好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一单元,教会学生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3. 加强宏观教学。
鉴于近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题着眼于宏观历史线索与单元时代特征的考查,我们提出要重视第一轮专题整合复习,抓主干核心知识,要一步到位,打破课标、教材专题模式,完全按考纲“大板块之下的小专题”来组织复习,这是十分重要的。2011年高考试题风格证明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14道题几乎每一道都是从宏观单元特征着眼进行考察,而抛弃了细枝末叶的微观内容。
4. 重视通史时序。
由于新课标教材按模块教学,割裂了原本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因而,学生的历史时序容易错乱。我们提出第二轮单元通史复习,参照过渡教材的大单元体系,构建通史知识网络,回复历史的时序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事实证明,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正确的,今年文综历史题如第16题、第17题,第21题,第22题、第38题第(2)(3)问、第39题前三问都必须利用时间进行解答,涉及分数达58分。主观题第39题“以大专题形式呈现,要求考生按单元通史思维,整合政治经济文化来作答”。我们提出的一、二轮备考复习模式经受了两年文综高考的检验,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建议各校老师克服保守的心理,认真领会实施,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创新题层出不穷,学科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浓,考查范畴也越来越广,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视野广阔的教师才能适应当前课改的需要。这也是高校专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殷切期望。建议高中历史教师不但要阅读历史教育方面的期刊,还要更多的关注学术期刊。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订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研究》《史学集刊》《近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力争做一位学者型教师。
6. 高一、高二要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认真上好研究性学习课程。
7.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能从不同文化与价值的角度理解历史、阐释历史,而不能将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绝对化的历史结论。
8. 关注现实,关怀社会。
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从不追求表面化的社会热点,而是追求社会热点背后所体现的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个难题也许是永恒的难题。如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改革与革命、工业与农业、环境与发展、工业化与环境、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等等。教师应交给学生一对慧眼,透过社会现象发现其本质。
(作者单位: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 )
责任编校 李平安
一、命题理念
1. 从研究方法到史学理论,重视对学科素养的考查。
过去几年频繁考查历史研究方法,但今年却重点考查了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所谓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它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探寻历史学科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规律。从史学理论来看,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史观主要有天命观、天朝史观、循环史观、圣人史观、民生史观;而近代以来影响较大的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包括阶级斗争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西方史观的发展概势是:中世纪时主要是基督教史观;14世纪—19世纪主要经历了人文主义史观、理性主义史观、浪漫主义史观、客观主义史观、实证主义史观;20世纪主要有心理分析、文化生态、历史相对论、唯物论、唯心论和后现代主义史观等。今年第38题,拓展到对历史学本身的考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该题考查了纪传体史书、梁启超新史学、人文主义史学,历史分期、历史与历史学的区别等。该题妙在找到了课本知识与史学理论的结合点,将人文主义延伸到人文主义史学,同时将中国史学史与西方史学史有机结合,浑然天成。
2. 重视多元文化观和历史思维能力。
多元文化观与历史思维这两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历史思维是“经”,多元文化观是“纬”。在尊重多元文化前提下获得的历史知识是历史思维的基础资料,而重分析与重推理的历史思维则提供了整理历史知识时所应该遵循的逻辑法则。第38题提供了多种史观,体现了思想及文化的多元性。在设置问题时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给予学生选择观点的机会,同时考查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体现了对历史思维的重视。第19题考查学生论证历史问题时思维的严密性,也体现了对研究方法和历史思维的重视。
3. 从社会史视角考查历史事件。
社会史是目前学术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史学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新史学。从社会史角度命题会使题目变得鲜活灵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离自己并不遥远。如第16题从社会史视角,分析辛亥革命对底层社会的影响,折射出社会改造的艰难。全卷涉及的社会史研究对象有乡村知识分子,乡村习俗,社会思潮、社会舆情,历史典故、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等。
4. 从文明史观角度重点考查制度创新。
一些学者认为制度创新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超过技术革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观点。第39题将探究的重点放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兴亡成败上。命题者似乎告诉我们,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腾飞,然而,世界上却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制度。该题留给我们一系列深沉的思考,体现了命题者对人类社会命运和前途的思考和关注。
5. 还原历史的时序性。
历史是时间的学科,今年试题比历年都要重视时间。如第16题、第17题,第21题,第22题、第38题第(2)(3)问、第39题前三问。涉及分数为58分。
二、命题技巧
1. 注重宏观历史视野和中观历史发展线索的考查。
整套试题立意高远,古今结合,中西融合,纵横拓展。每道选择题就是一个单元主题的浓缩;每道非选择题都注重宏观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第38题要求考生任选一种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该题要求学生能跳出教材模块和单元的限制,以世界眼光来分析时代特征。
2. 由专题向主题转变,加强了题目的综合性。
选择题加大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程度。这是一个新现象,以往的选择题往往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模块综合的情况很少见。今年第12、15、16、18、21、23题都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这个新现象或许代表今后选择题的一个命题思路。与去年不同,今年两道非选择题都是中西结合题,而且不刻意追求考点覆盖面,不但如此,还进行了纵深挖掘,弥补去年遍地撒网,蜻蜓点水的缺陷。从总体布局来看,选择题尽量追求考点覆盖,非选择题追求一定的思想深度。
3. 增加材料,使创新题设置获得更大空间,更贴近学生实际。
除第20题外,其它题目均为材料题,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两道非选择题都提供了材料。材料题的命制技术也更加成熟。第一,使用的材料更加简洁、精辟、新颖、典型。第二,材料来源更加丰富,包括历史典籍、政府机构、历史典故、社会舆论、日记、表格、封面、历史著作、报刊杂志、言论等。第三,考查方法强调以材料反映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真正做到一滴水映见大千世界,于细微处见大历史。
4. 非选择题设问更科学,指向性和限定更明确,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后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另外,也改变了各小问之间环环相扣的做法。考生由于第一问做错,导致满盘皆输的悲惨局面不会再出现,这应该充分肯定。
三、考情分析
整卷难度系数0.56,区分度较好。选择题难度把握恰当,只有第17、21题得分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这两道题涉及到具体的历史时间,而这恰恰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非选择题虽然宏观性较强,而且第38题还具有创新性,但由于提供了充足的有效材料信息,所以得分率也不低。难度较大的一问是第38题(4)问,大部分学生可能分不清历史与历史学的区别,故很难从史学角度去理解。
四、备考建议
经过分析,我们给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提出以下建议:
1. 大胆突破,科学备考。
由于学科内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构建学生的时序观念,如何整合三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实践中,我们探索出高一、高二按模块教学,高三一轮按考纲复习,二轮按通史专题复习的有效备考途径。高一、高二已完成专题模块复习,因此,高三可以打破模块的限制。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按考纲复习是备考的必要步骤,而专题模块教学缺乏时序和整合,所以,在高考越来越重视时序的条件下,按通史体例整合专题知识是备考的关键。
2. 加强学科能力培养。
如何加强学科能力培养?建议有二:一是认真研读并在复习备考中贯彻《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四大项十二小项的考核能力目标。在材料题增加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就显得非常关键了。二是认真上好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一单元,教会学生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3. 加强宏观教学。
鉴于近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题着眼于宏观历史线索与单元时代特征的考查,我们提出要重视第一轮专题整合复习,抓主干核心知识,要一步到位,打破课标、教材专题模式,完全按考纲“大板块之下的小专题”来组织复习,这是十分重要的。2011年高考试题风格证明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14道题几乎每一道都是从宏观单元特征着眼进行考察,而抛弃了细枝末叶的微观内容。
4. 重视通史时序。
由于新课标教材按模块教学,割裂了原本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因而,学生的历史时序容易错乱。我们提出第二轮单元通史复习,参照过渡教材的大单元体系,构建通史知识网络,回复历史的时序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事实证明,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正确的,今年文综历史题如第16题、第17题,第21题,第22题、第38题第(2)(3)问、第39题前三问都必须利用时间进行解答,涉及分数达58分。主观题第39题“以大专题形式呈现,要求考生按单元通史思维,整合政治经济文化来作答”。我们提出的一、二轮备考复习模式经受了两年文综高考的检验,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建议各校老师克服保守的心理,认真领会实施,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创新题层出不穷,学科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浓,考查范畴也越来越广,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视野广阔的教师才能适应当前课改的需要。这也是高校专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殷切期望。建议高中历史教师不但要阅读历史教育方面的期刊,还要更多的关注学术期刊。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订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研究》《史学集刊》《近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力争做一位学者型教师。
6. 高一、高二要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能力和思维的培养,认真上好研究性学习课程。
7.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能从不同文化与价值的角度理解历史、阐释历史,而不能将活生生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绝对化的历史结论。
8. 关注现实,关怀社会。
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从不追求表面化的社会热点,而是追求社会热点背后所体现的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个难题也许是永恒的难题。如公平与效率、计划与市场、改革与革命、工业与农业、环境与发展、工业化与环境、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等等。教师应交给学生一对慧眼,透过社会现象发现其本质。
(作者单位: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 )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