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苟有恒 久久自芬芳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ove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篆刻非小道,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精萃之一。随着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书法大展,一批批新人脱颖而出,值得称道的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最有影响力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在此展中能获奖者更是凤毛麟角,可谓浪尖上的人物了。淮阴吴自标可算是其中的一位。
  说到吴自标,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八届全国展上获奖的那批小古玺印,它们是那样的安然怡静,温文尔雅,且古韵绵亘,令人于偌大的展厅流连忘返,从此也让人记下了吴自标这个名字。此后好事不断,2005年《书法导报》举办的国际书法篆刻年展上吴自标又一次获得该年展篆刻最高奖——青年专业组二等奖着实让人瞩目。
  我与吴自标同列海上徐正廉先生门下,而他却进步神速。初次相识于第二届天津书法艺术节,那年我们是作为“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的作者前去观展的,记得在津门我们面对面了,还在用手机联系,随着后来我们促成淮阴——大丰两地书画联展成功举办,友谊日增。当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在郑州举办之际,我们再度作为篆刻入展者一同踏上中州大地,佛家讲一个“缘”字,我信。
  吴自标出身寒门,全凭一股对篆刻艺术执著的爱,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尽管下岗,可丝毫没有动摇他在方寸天地游戈的决心,当别人都在下海的大潮中拼搏之时,他仍于印海翱翔且越磨越烈,吴自标堪当“文痴者言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一类。
  吴自标篆刻虽出楚三门下,然能洞察自己之短长,摆脱当今愈破愈怪的流行印风的诱惑,不去追星赶潮,而是静下心甘坐冷板凳,他将视野聚焦于二秦古印中,还将斋室命名为“二秦书屋”,将审美定位在“古雅”、“恬淡”之间。十数年来他未忘徐师谆谆教诲,为人坦荡、真诚、友善,力争人品与艺品同步。他于上世纪末,加入中国书协,然与侪辈交往,从无那种“先进山门为师”的优越感流露。篆刻一道,简言之以刀代笔,故而古谓“铁笔”。他的刻刀偏大、偏沉,刻小玺亦如是,他的篆刻无论白文还是朱文皆以猛利的冲刀为之,惟于笔画密处,线条之交接处施以短切的刀法,将一根根线条赋予刚健之生命。因对二秦古玺的沉湎、投入,能将所查之文字巧妙的印化到方寸之间,故先后得到名家李刚田老师、西泠名家刘江先生之青睐。从他那一方方小古玺里,可以勾勒出吴自标创作时的那种悠然的心态,同时亦蕴涵了他多年的苦衷及对前途的憧憬。
  遥想自标当年初以黄牧甫为基,入徐师门后,刻过不少“徐氏印风”之印,皆能惟肖,可他心有不甘,经过多次的涅槃,以二秦为旨归,于强手如林的当今印坛占上一席之地,可喜可贺。
  关于吴自标近期篆刻,徐正廉老师作如是评:吴自标长线条细如毫发,但又不纤弱,参差穿插而交待明白,丝丝入扣。在作肯定的同时,徐师又说,长处在于太象秦汉印,短处也在太象秦汉印。象极了秦汉印,便达到了第一目标,以后就要往不象秦汉印上走,所谓“似与不似”之间,才是高境界。大家都知道篆刻亦是以瓜熟蒂落为旨归,篆刻家的成就当与其作品的真实水准划等号。深入传统是永恒的课题,而传统永远也不是事情的全部,而只是过去的精华部分。借鉴传统、表现传统对志存高远的印人来说只是一个过程,目的在于推陈出新,不为传统所囿,不被陈旧的审美定式与风尚所俘虏,觅得质的飞跃和突破。吴自标的章法安排已趋完善并有其独特的构制,而信步于二秦之间,可谓游刃有余。边款是印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吴自标于此花了大的功夫,不但在他的边款中觅得真、草、隶、篆四体,且薄意、浮雕、人物皆展于边款中,可谓丰富多姿,各臻其妙,特别是他的四边长篆书边款是那样的率意、豪放,这是他的真情所在。
  吴自标的可贵处,是具有特别清醒的头脑,近年来,他已不囿于石上跳舞,而是将舞台向外拓展,你看他的陶印、瓷印、紫砂印已初具风貌,已非昔日“闺秀”。且印风由工渐放、由细渐粗、由甜美渐趋生辣。我们相信有好的开端定有成功的结局。路在足下,前面的路还很长,“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与自标兄互勉。
  
其他文献
前一段时间,张铁峰办了一次展览,当时也开了一个研讨会,会上郎绍君提出“素人画”的概念,指的是农民没上过学,甚至文化程度也不高,但是他的画呢,很有味道。我觉得李秉正的修养比张铁峰高,叫“素人画”我觉得就不合适了。我认为把素人画和文人画结合起来叫“素文人画”更合适他。现在有“新文人画”,一些年青的画家用传统的语言表达对社会的一些看法,对现实的一些调侃;或者些许顽主的心态,一种隐逸的心态。我觉得李秉正
期刊
毛万宝 1961年生于安徽六安。1984车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浙江绍兴“兰亭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启功先生着手《兰亭序》研究始于20世纪6。年代初,发表于《文物》1954趣年第2期的《考》,可能是他最早一篇谈论《兰亭序》问题的专论,它写于1962至1964年间。在该考中,启功不仅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和《兰亭序》帖的书法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而且还对清末李文田从文到帖怀疑《兰亭序》的观点给
期刊
2003年,已届退休年龄的徐锡澄先生悄悄做了两件事。一是出了一本书法作品集(《徐锡澄书法集》,沈鹏题签,荣宝斋出版),一是在扬州与友人开了一个小型书展。同时请了一些友人观摩。在此之前,圈内人士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徐锡澄是个草书家。真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一次展出,竟使江苏书协主席尉天池也吃惊不小,虽然他们俩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但见到如此出色的草书作品,尉天池禁不住作了如下赞颂:“挚友锡澄书法作品,属
期刊
认识张铁林纯属偶然,纯属缘。  因编《中国书法全集》,每年去北京松竹草堂查资料,谈稿。而张铁林是松竹草堂的常客,一有空就往草堂跑。一回生,点点头,两回熟,就同桌随便吃饭,甲申夏,住松竹草堂几天,有三天与之共进晚餐。我吃饭平时就少,又不吃辣,故草草而毕。张先生见而说,你这样吃饭太没气氛,喜欢什么就吃什么,不必计较客套,就像北大某教授,头发光光的,皮鞋尖尖的,衣冠楚楚的,你永远看不到他光赤膊的那个情景
期刊
站在吴振立书法前,一下子就看到了一个人无比脆弱又无比坚强的内心。刊落浮华之后的静穆庄严中隐隐透出生命过程中的阴郁和痛楚。虽然平静天真的线条昭示着一个人从阴湿的雨季中走入秋日的阳光下,但是干涸的水渍仍然暗示着他独特的生命行程。吴振立书法的意义也正在于这样的复杂性和情绪性中,冷静形骸下包容的本真与关怀,有一种活着的感觉。   一部书法史虽然充斥着矫情平庸之作,但是几篇发自性情的经典已足以维系其中
期刊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和文化的开放,书法篆刻热的勃然兴起,88年南京印社承办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为当时篆刻艺术的全面复兴推波助澜。篆刻社团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社团活动有过一段令人瞩目的辉煌。然近几年来,全国印坛形势堪忧,甚至有不少社团已偃旗息鼓。与此同时,大型全国展已冻结多年,八届全国展、中青展中篆刻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篆刻活动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200
期刊
因为引用西方古典素描,特别是对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学院派与苏俄素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引入,今天考虑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感染力,成为院体教学的一贯的导向。在国画教学中,每一类画种的灵活运用,前瞻性的技法分析与理论扩展是我们中国画院体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时代性是当代艺术潮流中响亮的词汇,以古为新,或拆解原有意识构造和重新组合传统,或干脆抛开传统思维观念走进现代,将自身融入另一个更宽泛的艺术层面当中等
期刊
引言    作为晚明的画坛领袖,“南北宗论”的倡导者,董其昌以其南宗水墨文人画一路风格,影响海内,从者如云。一时以王维为祖师,以董、巨为标准图式的水墨渲淡的山水画风格成为文人画派的明显标志。然而,任何人都有其多面性,董其昌在水墨之余所作的没骨重彩画,以一种重构历史的方式出现,通过特定的传播方式,并经过多次的重构,对于清代以后画坛,尤其对于近代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近代画坛在西风东渐和中西绘画交
期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也不尽然。但对于书法家潘振元先生,他为人之大度谦和,待友之坦荡真诚,审美之高雅脱俗,学识之渊博精到,无不在他的书作中一气而贯,融会表现,形成了他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书品即人品。他的作品,是他人格品德作用于书法艺术点线张弛变化的写照,是他坦荡正直心胸的自然流露,也是他淡然处世、潇洒人生观的真实心声。读其作即可知其人。这点朋友之间早有定论,而我却在
期刊
编者按:今年适值翁同龢逝世百年,全国各大书画期刊几乎忘却了这位风云一时的书法大家,特发此专稿,以示纪念。本文所发翁氏书作均由常熟博物馆提供。     翁同龢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一生,与许多风云变幻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同时,这位清廷重臣、两朝帝师还赢得许多“天下第一”的美誉。青年时代,二十七岁便殿试一甲第一,“状元及第”。晚年在维新运动中,他积极支持变法,被推尊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