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客教育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应用型人才创客的十大特质,为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确立了“创客型人才”的分类标准及内涵。通过聚焦“创客式教育”的五大内涵,探索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客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形势变化。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 000余所,其中90%是地方高校,成为人才培养主战场,他们大多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一系列产业发展战略新举措,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重点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众多“创客”脱颖而出[1]。
创客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创客为所在的行业提供更多新鲜的思想、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产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创客,“要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并在之后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从而使创客在中国社会被大众广泛关注。
一、基于创客培养的教育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时代潮流中,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客观问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成为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之一。其核心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其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创客教育,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客教育通常有两种理解[2-4],一种是“创客的教育”,旨在培养创客人才,通常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创客课程,搭建创客空间,配备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通过一定的实践进行实施;另一种是“创客式教育”[2,3],旨在应用创客的理念与方式去改造传统的教育,通常需要将创客运动倡导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理念融入传统的人才培養全过程,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我们认为,针对应用型人才,基于创客理念的创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聚焦创客教育内涵,需要从创客人才的培养理念、创客文化、创客师资、创客教育组织等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协同推进。创客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更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融合,尤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企业、协会、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2,4,5]。
基于“创客培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创客,而是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主动转变教育视角,开创性地将每一位学生视为“创客”进行培养,使他们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创客特质。
如何将“视每个学生为创客”的培养理念深入贯彻,须做好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多类型、多层次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使人才育人理念扎根于全体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心中,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强调“创客的主体地位”,围绕创新创业意识唤起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通过发挥“创客”自身的创新潜质及主观能动性,实施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塑造学生创新品质、激发学生创业潜力上取得突破,使学生具备创客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皆创客、处处能实践、时时可转化”。
二、基于创客特质,确立应用型人才分类标准
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称得上是创客?或者,创客具有哪些特质?通过广泛调研和大量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十大“创客”特质[8],即坚定的成才信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清晰的自我认知、原始的创新动机、突出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成都大学长期以服务地方经济及产业发展为己任,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希望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成都大学的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十大“创客”特质和能力要求,为充分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确立了应用型“创客型人才”培养的层次分类标准(见图1)。
(1)应用创新型。应用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全校所有的专业中选拔出2%的优秀学生,通过组建张澜学院、足球学院和国际护理学院,探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该模式采用一对一学业导师全程指导、自主选择专业、海外游学制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流的应用型研究骨干人才。
(2)产业卓越型。产业卓越型人才,以培养产业精英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卓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通过构建多层次(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多类别(涵盖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新闻人才)的“卓越教育计划”,面向产业
界,按照华盛顿协议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国际认证标准,采用“3+X”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阶段融合学习模式,打通校企联合培养通道,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精英人才。
(3)行业复合型。行业复合型人才,以培养行业骨干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紧扣区域经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打破学科定势、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强化多学科交叉渗透和深度融合,打造与区域产业对接的文化创意产业、健康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合作和教师教育“六大专业平台”[10-12],突出产教融合。同一平台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实行“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12],打通平台内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与产业紧密衔接机制,提升学生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满足产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培养行业骨干人才。 三、聚焦创客教育内涵,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体系模块化。立足创客特质培养,优化基于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定期进行修订。依照华盛顿协议的国际标准,根据毕业要求的能力达成反推课程模块构建的合理性,整合课程内容,设置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创业等不同能力培养模块,重点在创新创业模块,以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其次,实习实训项目化。强化包括课内外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企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学分比例。所有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均实现项目化和案例化。最后,校企合作多样化。以多元化校企联合培养为路径,广泛实施订单式、课程嵌入式、企业主导型和校企互动型等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开展创新创业1 000门课程建设计划,鼓励校企联合共建系列创客课程模块,确保“创客式”校企联合培养的落地生根。
(2)变革学习方式,凸显学习成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延伸课堂教与学。线上学习通过自主建设和引进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在线资源开放平台,为“创客”们提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个性化、协作式线上学习支持,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创新能力。而线下则以互动式、小班化、混合式教学为主,实施“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课堂改革计划,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打磨创客师资,提供专业指导。校内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认定和管理办法,将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专项培训。派出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强化国际合作师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拓展教师国际视野。采用校外引进、特聘高端专家及大量海归人才,邀请海内外知名科学家、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等校外创客导师参与对学生授课和指导。
(4)搭建创客空间,助推创新创业。创客空间不仅意味着一种新业态,也是一种新文化,高校创客空间是“创客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14,15]。通过搭建“专业+开放”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校内+校外”多层次多类别实习实训平台、“教育+孵化”全方位创业孵化平台、“支持+服务”数字化资源平台等创客空间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科研需要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有力支撑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助推创新创业
工作。
(5)完善保障体系,營造创客文化生态。健全体制机制,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营造创客文化氛围[15,16]。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活动等创客活动,制订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通过举办名师大讲堂及其他各类论坛等活动,营造全员实践育人的创客文化氛围。
四、实践成效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实施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了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1)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优质人才。学校已相继培养优质毕业生2.5万名,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获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年麦可思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工业、动漫游戏、旅游与新闻媒体等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用人单位广泛反映学生基本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学生能力满足岗位需求。
(2)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学生的创客主体性被充分激发,其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理论课程学习、实验实习实训、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以来,在校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0项(其中,国家级79项);被授权专利著作权等10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 494项,获奖总数连续三年持续增长。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各级各类卓越人才。自2011年成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院校以来,学校逐步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实施“卓越教育计划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的现场考察和专业认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同时获得了认证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 敖凯.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兴产业”[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7):30-31.
[2] 杨现民,李冀红. 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94-96.
[3] 何克抗.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 教育研究,2016(4):12-24.
[4] 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 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0-44.
[5] 郑燕林. 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5(3):21-29.
[6] 邱化民,赵春雪,呼丽娟. 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5(10):30-33.
[7] 胡莹莹. 高校创客空间的主体性缺位问题探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6(2):71-72.
[8] 俞建华,戴健华,张媛,等. 关于创客特质析解与创客成长链的思考[J]. 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8):63-66.
[9] 张秀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10] 周激流,赵钢,唐教谦,等. 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1(6):16-17.
[11] 周激流,赵钢,唐毅谦,等. 以大专业平台整合资源 建立三方互动育人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2):48-49.
[12] 唐毅谦,曾玉玲,陈琳. 建构大专业平台 创新课程体系——以成都学院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52-155.
[13] 杜小丹,叶安胜,李焰,等. 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14):34-36.
[14]杨绪辉,沈书生. 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J]. 教育研究,2016(3):28-33.
[15] 刘燕. 创客文化的特质与教育变革[J]. 中国青年研究,2016(1):79-83.
[16] 步德胜. 高校创客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6(10):73-75.
[基金项目:20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网络空间数字虚拟资产保护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YFB0800605),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四川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C16A001),成都大学2017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cdjgb207005,cdjgb207002,cdjgb207024)和校级教改一般项目(cdjgb207063)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
关键词:创客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形势变化。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 000余所,其中90%是地方高校,成为人才培养主战场,他们大多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新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一系列产业发展战略新举措,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重点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众多“创客”脱颖而出[1]。
创客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创客为所在的行业提供更多新鲜的思想、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产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创客,“要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并在之后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从而使创客在中国社会被大众广泛关注。
一、基于创客培养的教育理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时代潮流中,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的客观问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跟不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成为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之一。其核心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其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开展创客教育,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客教育通常有两种理解[2-4],一种是“创客的教育”,旨在培养创客人才,通常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创客课程,搭建创客空间,配备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通过一定的实践进行实施;另一种是“创客式教育”[2,3],旨在应用创客的理念与方式去改造传统的教育,通常需要将创客运动倡导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理念融入传统的人才培養全过程,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我们认为,针对应用型人才,基于创客理念的创客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聚焦创客教育内涵,需要从创客人才的培养理念、创客文化、创客师资、创客教育组织等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协同推进。创客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情,更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融合,尤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如企业、协会、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2,4,5]。
基于“创客培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视角,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创客,而是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主动转变教育视角,开创性地将每一位学生视为“创客”进行培养,使他们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创客特质。
如何将“视每个学生为创客”的培养理念深入贯彻,须做好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多类型、多层次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使人才育人理念扎根于全体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心中,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强调“创客的主体地位”,围绕创新创业意识唤起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通过发挥“创客”自身的创新潜质及主观能动性,实施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塑造学生创新品质、激发学生创业潜力上取得突破,使学生具备创客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人人皆创客、处处能实践、时时可转化”。
二、基于创客特质,确立应用型人才分类标准
针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称得上是创客?或者,创客具有哪些特质?通过广泛调研和大量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十大“创客”特质[8],即坚定的成才信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清晰的自我认知、原始的创新动机、突出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扎实的专业知识、突出的实践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成都大学长期以服务地方经济及产业发展为己任,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希望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成都大学的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立足于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十大“创客”特质和能力要求,为充分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确立了应用型“创客型人才”培养的层次分类标准(见图1)。
(1)应用创新型。应用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全校所有的专业中选拔出2%的优秀学生,通过组建张澜学院、足球学院和国际护理学院,探索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8]。该模式采用一对一学业导师全程指导、自主选择专业、海外游学制等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流的应用型研究骨干人才。
(2)产业卓越型。产业卓越型人才,以培养产业精英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卓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通过构建多层次(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多类别(涵盖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新闻人才)的“卓越教育计划”,面向产业
界,按照华盛顿协议基于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国际认证标准,采用“3+X”的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阶段融合学习模式,打通校企联合培养通道,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精英人才。
(3)行业复合型。行业复合型人才,以培养行业骨干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紧扣区域经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打破学科定势、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强化多学科交叉渗透和深度融合,打造与区域产业对接的文化创意产业、健康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合作和教师教育“六大专业平台”[10-12],突出产教融合。同一平台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实行“平台+模块+插件”课程体系[12],打通平台内各专业之间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与产业紧密衔接机制,提升学生综合实践与应用能力,满足产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培养行业骨干人才。 三、聚焦创客教育内涵,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体系模块化。立足创客特质培养,优化基于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定期进行修订。依照华盛顿协议的国际标准,根据毕业要求的能力达成反推课程模块构建的合理性,整合课程内容,设置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创业等不同能力培养模块,重点在创新创业模块,以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其次,实习实训项目化。强化包括课内外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企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学分比例。所有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均实现项目化和案例化。最后,校企合作多样化。以多元化校企联合培养为路径,广泛实施订单式、课程嵌入式、企业主导型和校企互动型等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开展创新创业1 000门课程建设计划,鼓励校企联合共建系列创客课程模块,确保“创客式”校企联合培养的落地生根。
(2)变革学习方式,凸显学习成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延伸课堂教与学。线上学习通过自主建设和引进MOOC、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在线资源开放平台,为“创客”们提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个性化、协作式线上学习支持,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智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与创新能力。而线下则以互动式、小班化、混合式教学为主,实施“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课堂改革计划,教师通过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打磨创客师资,提供专业指导。校内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认定和管理办法,将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纳入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专项培训。派出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强化国际合作师资创新意识和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拓展教师国际视野。采用校外引进、特聘高端专家及大量海归人才,邀请海内外知名科学家、杰出校友、优秀企业家等校外创客导师参与对学生授课和指导。
(4)搭建创客空间,助推创新创业。创客空间不仅意味着一种新业态,也是一种新文化,高校创客空间是“创客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14,15]。通过搭建“专业+开放”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校内+校外”多层次多类别实习实训平台、“教育+孵化”全方位创业孵化平台、“支持+服务”数字化资源平台等创客空间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科研需要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有力支撑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效助推创新创业
工作。
(5)完善保障体系,營造创客文化生态。健全体制机制,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改革教学管理制度,营造创客文化氛围[15,16]。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活动等创客活动,制订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通过举办名师大讲堂及其他各类论坛等活动,营造全员实践育人的创客文化氛围。
四、实践成效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实施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了我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1)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优质人才。学校已相继培养优质毕业生2.5万名,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获用人单位好评。近三年麦可思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工业、动漫游戏、旅游与新闻媒体等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用人单位广泛反映学生基本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学生能力满足岗位需求。
(2)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学生的创客主体性被充分激发,其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理论课程学习、实验实习实训、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3年以来,在校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0项(其中,国家级79项);被授权专利著作权等10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 494项,获奖总数连续三年持续增长。
(3)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各级各类卓越人才。自2011年成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院校以来,学校逐步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实施“卓越教育计划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的现场考察和专业认证,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同时获得了认证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 敖凯.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兴产业”[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7):30-31.
[2] 杨现民,李冀红. 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94-96.
[3] 何克抗.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 教育研究,2016(4):12-24.
[4] 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 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0-44.
[5] 郑燕林. 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5(3):21-29.
[6] 邱化民,赵春雪,呼丽娟. 主体性发展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2015(10):30-33.
[7] 胡莹莹. 高校创客空间的主体性缺位问题探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16(2):71-72.
[8] 俞建华,戴健华,张媛,等. 关于创客特质析解与创客成长链的思考[J]. 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8):63-66.
[9] 张秀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10] 周激流,赵钢,唐教谦,等. 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1(6):16-17.
[11] 周激流,赵钢,唐毅谦,等. 以大专业平台整合资源 建立三方互动育人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2):48-49.
[12] 唐毅谦,曾玉玲,陈琳. 建构大专业平台 创新课程体系——以成都学院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52-155.
[13] 杜小丹,叶安胜,李焰,等. 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14):34-36.
[14]杨绪辉,沈书生. 创客空间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与构建路径[J]. 教育研究,2016(3):28-33.
[15] 刘燕. 创客文化的特质与教育变革[J]. 中国青年研究,2016(1):79-83.
[16] 步德胜. 高校创客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6(10):73-75.
[基金项目:20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网络空间数字虚拟资产保护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YFB0800605),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四川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C16A001),成都大学2017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cdjgb207005,cdjgb207002,cdjgb207024)和校级教改一般项目(cdjgb207063)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