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整合,厚重扩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guoxun3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单篇教学是一篇篇地教,学习的是一篇篇课文的知识和技能。单篇教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有限。教育界兴起的群文阅读教学则改善了这一现状。群文阅读是指:“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王君老师一直致力于思考和探索群文阅读教学,而王君老师把青春语文的思想与群文阅读教学的结合,课堂呈现了“灵动整合,厚重扩容”的特点。
   一、灵动整合,打破文本壁垒
   (一)聚焦议题,深度融通文本
   王君老师的新课《经典文本中的角色突围初探——以八(上)第六单元为例》,是一个单元内的文本整合,难度很大,有五篇文言文,五首诗词作品。孙绍振先生曾说“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可能造成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为了更好地剖析经典文本的“个性”,一个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1]”“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认真研读了八(上)第六单元后,王君老师选择了文本中人物的“角色突围”作为破译文本的突破口,并将文本定位为主题型文本。角色是人的身份和标签,每个人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发展心理学中,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时期,正确认识人自身的角色很有必要。王君老师聚焦“经典文本角色突围”这一议题,整合了单元里的经典文本并打通融通了文本,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方式拓展学生的认识。王君老师设计了愚公生理角色的突围,周亚夫和文帝社会角色的突围,以及孟子学术角色的突围等。课中活动有朗读,有辨析提炼,有设计图,有听歌曲等,活动充分,整合方式多样而丰富。如朗读整合“年且九十”和“年且而立”的愚公对比语段、《青春》节选、充溢着浩然之气的孟子语句,如聆听《双截棍》歌曲等。活动新颖并都聚焦了议题,联系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从经典人物的角色突围中进一步地觀照了自身的角色。可谓深度融通了文本,寻找到文本与文本之间,文本与生活之间,文本与心灵之间的内在契合点。
   (二)精心设计,建构梯度课堂
   王君老师常常通过创造性的文本细读,挖掘出课文中蕴藏的不为常人所知的秘密,以创新性的整合设计,拓宽学生的思维路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养成多元思考、自主质疑的学习品质。在经典文本角色突围这一个群文教学课例中,王君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辨析一幅图,设计一幅图,解读一幅图。这三个活动是层级性的,教学过程呈现梯度化。
   第一个教学活动是《愚公移山》中的角色突围,王君老师出示了网上一幅热图与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是两幅差异较大的图,学生通过讨论与比较,发现年且九十的愚公不可能还那样身强力壮。王君老师片段选材,整合语句,紧扣文本,设计一段对比的语段。年且九十,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残年余力分别与年且而立,可拔山扛鼎也,汝虽青春壮年,春秋必盛,必诞虎子进行比较。比较是通往文本深处的重要路径,王君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两段对比的语段。在朗读中还原和辨析愚公年龄强化的程度,发现九十岁的愚公在坚持不懈的精神下,撕掉了身上的角色标签,做了一件年轻人都做不成的事情。
   当然仅分析文本还不够,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王君老师灵活地拓展材料,勾连了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节选)。王君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朗读中深化了对愚公精神的认识,从比较式地朗读到拓展材料朗读,学生在整合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本质。而教师的人生态度也传递在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嫁到学生身上,完成了语文的使命。
   主题型文本的群文阅读要着力于文本的“高端融合”[2],所谓“高端融合”,就是要在文本中挖掘适合这个时代学生的精神资源,教师要有意识的打通文本与现实生活,让课堂和教学贴近学生的心灵,贴近时代的热潮。王君老师联系现实,以故事推进,出示了褚时健70多岁再创业的故事图片和语文界钱梦龙、孙绍振、赵谦翔等老人家依旧活跃的图片,深情地讲述他们的故事。这一环节打通了文本与生活的之间的藩篱,拓展了学生的认知深度,启发学生在现实中也可以像愚公一样实现生理角色的突围,创造精神的奇迹。真正的好课就应该如此观照学情,挖掘切合学生现实需求的精神价值,渗透人文情怀,在无声无痕除处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
   第二个活动是设计一幅亚夫文帝之间的君臣关系图,有了第一个活动的基础,学生兴趣大大激发。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聚焦于课文关键细节——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以填补空白还原的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想象思考群臣会惊呼些什么。填补空白还原的方法能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发现语言背后蕴含的深意,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当然王君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继续抛出问题:“周亚夫的胆儿是谁给的?皇帝的胆儿又是谁给的?”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思考语言背后的深意。
   主题型文本,主问题设计是关键,而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有赖于教师的激活与导引,教学中通过主问题设计和及时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慢慢走向对文本的深层思考。在学生的梳理过后,王君老师仍然执着地追问“周亚夫的胆儿是谁给的?皇帝的胆儿又是谁给的?”接着王君老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并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分析周亚夫和汉文帝的做法。王君老师将学生领入更广阔的思维天地里,站在两个不同的人物角色角度中进行思考。这时候王君老师适时地拓展了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和《中国文脉》的内容和康德的经典言论。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是公共空间,公共事务,公共角色。而周亚夫严明军纪,汉文帝尊重军规,汉文帝和周亚夫不是皇帝跟大臣的关系,而是两个都要保卫自己的国家的公民的关系。他们褪去了皇帝的外衣,褪去了大臣的大衣,他们是两个人,两个公民,在一个公共空间里遵守规则,为一个目标努力。周亚夫和汉文帝都实现了他们的社会角色突围:超越行政身份,突破尊卑封锁,重构公共空间,做事胜于做人。
   第三部分是解读一组画。王君老师首先出示了山东邹城的几块牌匾——“道阐尼山”“守先待后”“继往圣”“开来学”,王君老师没有一一进行解释,而是通过学习关于《孟子》的文章后去进行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王君老师巧妙地插入朱元璋的材料——朱元璋不喜欢孟子。王君老师紧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朱元璋不喜欢孟子。这个问题引领着学生又一次进入文本,朗读文本,认真地思考文本与拓展材料之间的关系。王君老师由浅入深的追问和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在根据孟子的三篇文本理解了孟子文字中的浩然之气后,王君老师又穿插了课外辅助资料并进行了朗读和点拨性的讲解。而孟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超前的思想当然令统治者不喜。王君老师又设置了一连串的联读。    三个主要的教学活动——辨析一幅图,设计一幅图,解读一幅图,王君老师都以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作为学生融入文本的一种手段,同时以丰富的拓展材料层次深入。教学内容始终聚焦于经典文本中人物的角色突围,而三个教学活动也让学生一步步的深化了角色突围的认识与理解。
   二、厚重扩容,实现角色突围
   何谓“厚重”,厚重指的是丰富而贵重,厚重感就是指这一节课丰富的信息量,文字后面蕴含的文化,社会,政治等等,有积淀的东西就有厚重感;课堂上的旁征博引,也会体现厚重感。
   何谓“扩容”,扩容就是在文本和学情的基础上丰富相应的教学内容,王君老师这一节课上拓展的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就是一种扩容。厚重扩容指向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和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课堂中拓展的一系列材料,信息量巨大,从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中国文脉》到孟子相关的輔助资料等等,拓展的内容丰富,而且有深度有广度,也契合教学的主题。随着课堂上对五篇文言文的解读,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也打开了,感受到了这节课的逻辑,学生渐渐明白老师的用意——打通文本,找寻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规律,任何经典作品,都必然在角色创新上努力。采用同样的方法,学生清晰地梳理出本单元五首诗词的角色突围方式:
   陶渊明《饮酒》体现知识分子角色突围——突围文人精神安顿的已有方式;
   杜甫《春望》表明性格角色的突围——突围柔弱文人的失魂逼仄;
   李贺《雁门太守行》实现战争书写者角色突围——突围战争文学的凄惨悲怆;
   杜牧《赤壁》凸显历史书写者角色突围——突围历史大事的定性解读;
   李清照《渔家傲》打破性别角色突围——突围女性之诗的婉约纤细。
   不仅仅是思维的打开,“角色突围”这一思想已经慢慢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可以在这一节课里汲取丰富的精神价值。哪吒说“不认命”的时候,这个“命”是什么?这个“命”有时候就是社会赋予我们的,甚至是我们自己已经在潜意识里不再抵抗的一种标签,一种角色。要创造出精彩的作品,要活出精彩的人生,颠覆旧角色,撕掉旧标签是必须的!”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是富有生命力的。王君的青春语文,不只指向课堂,更指向生活,不只指向语文,更指向生命。以厚重扩容思想,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生获得情感和思想的熏陶感染,是王君老师主题型群文阅读教学不变的追求。
   三、结语
   八上第六单元的这一节群文教学课例,是单元内的同质不同文类型的整合,王君老师以角色突围为切入点,通过灵动整合,打破文本壁垒;厚重扩容,实现角色突围,深度融通了课内与课外,无疑是创新的,带给学生的是心灵的震撼。王君老师以聚焦议题,深度融通文本;精心设计,构建梯度课堂;厚重扩容,实现内容突围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堂有意义的成功的课堂。这将为教师们如何不被教材单元内的课文禁锢,如何打通教材与课外提供一个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君,司艳平,俞春霞,陈晓东,孙秋备,魏志强,刘雪峰,陈海波.青春语文主题型文本精神价值的开掘路径——“青春语文”课堂铸炼备课沙龙(之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0):4-10.
   曹晶晶,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文言文向来是初中生最不喜欢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对文言文持有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无用论,一种是枯燥论。前者认为文言文不仅看不懂,更没有什么用处,在生活中完全用不上;持有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知识通常感觉乏味、乏趣、乏力,学起来不仅耗时间,还很费力,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学生之所以出现如此心理,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之时未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不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历来对朦胧诗解读的维度很多,笔者重点选择两个方面,并借助三位知名作家来阐释朦胧诗的艺术技巧和时代主题。   首先,是朦胧诗的灵魂“意象”,朦胧诗既借用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又以改造过的中国传统意象作为诗歌主要语言,并以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的逻辑对诗歌意象进行“蒙太奇”
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与“教读”“自读”组成了阅读教学的三驾马车,确立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也掀起了整本书阅读研究的热潮。整本书阅读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教师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因此此类研究多数停留在教师如何实施课内导读的层面,其实质还是着眼于教师“如何教”,没有充分关注学生“读什么”“如何读”“读得怎样”。教学的起点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1]。因此为了全面掌握学
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写作与阅读是其重点内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知识素养,使得学生不断累积语文素材,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提供保障。根据以往阅读教学实践来看,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种,课内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兴趣,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范围,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名著导读教学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实践方式,以教材为基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
语文情意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知识、技能、方法等目标,更多地与思想情感、审美价值、文化精神等挂钩。语文情意教学目标虽然重要,但在教学设计中,其存在表述不清和评价不明的问题。为此,我们拟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来进行语文情意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评价设计,以期有所启示。   一、语文情意教学目标的价值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施行,语文教育教学
《周亚夫军细柳》是王敏芳老师在2018年《“浙派名师”第十六届“名校·名师·名课”初中语文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上执教的优秀课例。精准的定位,精心的设计,精巧的结构,精细的研读,让听课者大为折服,拍手称赞。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教学影响,是因为王老师为大家展示了这一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架构,包括文本解读的思路,教学设计的抓手。一个阶段以来,关于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关系的处理问题,专家们振振有词,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对生活事物的思考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领略生活的百态与百味。虽然说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很明显的应试指向,但作为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哪怕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还是可以看到教师在努力寻找着生活与语文的关系,而语文教学也就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个要素,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壶口瀑布情状和态势的游记散文,热情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全文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联想等表现手法,写出瀑布的声响、形状及伟力,给人震撼。作者在寫景同时注入丰富的情感,由身边的壶口瀑布感受到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们历尽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带领学生从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入手,鼓励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课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壶口瀑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它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具体落实。为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笔者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在了解小说故事
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列于首位,并指出:“能将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起着基础的作用,好比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字词句方面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在语言运用方面很见艺术力。以往的《祝福》课例,教学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四要素的赏析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分析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