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美国加州中学生的平均成绩在美国50多个州里排在倒数几名,但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数总数居全美第一位,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各州。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加州的教育制度更注重鼓励学习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课作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平铺直叙、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难免苍白无力,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学生举例,激发创新动机
感性材料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而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举例主要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概念、原理,然后再举例分析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在以前学生资料贫乏、信息闭锁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曾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传媒及通讯工具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来源和知识容量明显增多。教师在上课时所举事例往往学生都有所了解。没有了新鲜感,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政治课不感兴趣,这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举例,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学生优先举例。
让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各种资料。一方面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右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我举证、正我感悟中,理解了知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就要求学生先举例,一个学生就讲了"出口三支小蜡烛,利润抵台大彩电"的故事。几支小小的蜡烛真能抵上台大彩电?这引起其他同学的极大兴趣。蜡烛在欧美国家的消费量非常大,山东金王集团于97年研制出了以植物油为主原料的蜡烛。这种蜡烛高度透明、无毒、无烟、无污染,燃烧时间是普通蜡烛的20倍,而成本与普通蜡烛相同,称为"科技蜡烛"。当时,中国出口外国的彩电每台赚四五个美元,而科技蜡烛一支能赚到近两美元,山东金王集团在两年时间里创外汇2500万美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事例讲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蜡烛"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蜡烛对我们有何启示?"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为国争光。通过让学生优先举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取得了最佳效果。
2、利用学生举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所举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更为关注,更为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我在讲到"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时,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讲了《山羊与北京》的事例。山羊与北京有什么联系呢?同学们兴趣盎然。我国在北京西部草原有124万只山羊,一年所产羊绒的价值为7千万人民币。但它每年带来的荒漠化,致使中国每年损失5400亿人民币,这7千万和5400亿是何等的差距啊!目前,沙漠正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逼近北京,直接威胁密云水库,北京周围环境日益恶化。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事例讲完后,我及时创设了问题境,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政府官员,怎么办?"有同学说,植树造林,增加草原的覆盖面;也有同学们说:干脆杀掉山羊,保卫北京。我又问:"假如你是山羊的主人,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回答: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杀掉山羊,保卫北京。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而且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实践证明,让学生举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的创新动机得到了激发,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训练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掘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1、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也是发散性思维,即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鼓励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生思路。例如,我在讲到"依法治国"时,问:胡长清案说明了什么?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党的宗旨;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当然也有一些过激的言论,如我国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想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及时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而对一些过激的言论,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加以分析。通过求异,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育。
2、鼓励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思源于疑,大胆质疑,努力释疑,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各种见解和作品。例如,我在讲到"农民起义和战争"时,有同学就问:"法轮功是邪教,太平天国是不是也是邪教?"此问一出,满堂惊奇。我问,为什么你说太平天国是邪教?这位同学说:"太平天国有教主,也信奉天父、天兄下凡。"我及时鼓励了这位同学的新见解,并联系邪教的特征给了这位同学满意的答复:"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与邪教有本质区别。但是,正是由于太平天国也具有邪教的一些特征,最终也导致了太平军自相残杀,是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之一。接着教师及时联系当前对法轮功的斗争,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教育。这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知识,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我在讲到"社会主义本质"时,有同学问:"99年11月1日我国开始收利息税,这能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在讲到"西部开发,需要大量人才"时,有的同学又问:"既然西部开发需要大量人才,我们为什么还要到西部挖人才(如引进教师)呢?"等等。对于这些质疑,教师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并联系课本知识和当前形势给予一分为二的答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是在这质疑、释疑中得到了培养、提高,政治课教学也就收到了明显的实效。
三、鼓励参与,发挥创新潜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特点,即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则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理和心理学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创新潜力,只不过有的同学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所限,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实践证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得到发掘。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演讲、调查、参观、竞赛、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中播种和采撷创新的果子。
例如,在讲到初三政治"诉讼"和"民事诉讼"有关内容时,我首提供《一字惹出两官司》案例。案例中说,99年9月21日,王某因故死亡,在整理王某的遗物时,发现对门的张某不久前写给王某的一张借据。借据是这样写的:"今借於王某现金五千贰佰元整。借款人张某某,1999年6月30日。"隔日王某的弟弟持借据找张某要帐,张某不但不承认还指着借据说:"你看看,’’今借於王某现金5200元’’是指我借给你哥哥5200的意思,落款’’借款人:张某’’是指借给你哥哥款的人是我,你哥哥死了,我还愁没处要帐呢,正好你还钱吧。"手拿借据的王家人糊涂了,讨债人变成了欠债人。后王家将张某告上法庭,让法官来判这个似乎是:"死无对证"的借贷纠纷。法院受理了此案。哪知在法庭上张某以没有文化将借款人理解为借给款的人、酒醉没有当时拿走借据,且"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等理由反诉要求法庭判令王家人返回借款和利息。这样一个官司就变成了两个官司。我利用这一案例,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并发挥学生的参与潜力:
1、参与活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吃一吃。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提出后,我首先组织参加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阅读有关案例,观看了有关审理案件的实况录像。而后又组织学生 到本地法庭观摩了法庭审理、判决案件的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本来对"诉讼"一无所知的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2、参与争辩。
政治课的基本理论。从正面讲,有时学生很难接受,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和辩论,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挥。如上述案例提出后,我以"假如你是法官"为题,你怎样审理此案,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提出后,课堂上当即热闹起来。有同学说,是王某借张某的钱,因为借据上的"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有同学说,是张某借王某的钱,因为借据在王某手里;也有同学说,王某已死,死无对证,此案无法审理。在讨论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赞同王某;另一种是赞同张某。最后,我又以"假如你是辩护律师"为题,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护。双方唇枪舌战,争辩激烈。赞同王某的同学还查阅了《新华字典》中"於"字的涵义,得知,"於"字是"于"字的繁体字,既可做"给"解,又可做"到"解。而且 ,借据又在王某手中,按一般借贷关系,应是张某借了王某的钱。当案情逐渐明朗的时候,教师及时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中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典型问题及时进行剖析。通过争辩,有的同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同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既理解了知识,又开拓了思路和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发挥。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常教常教,一定能在政治课教学这块辛勤的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接第6页) 利用家长资源,促发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的碰撞、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课上,师问:“同学们,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家长吗?”生:“我的爸爸,在XXX公司上班,他……”一个学生说:“我爸爸从来不跟我玩游戏,因为他觉得我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玩是没有用的。”“那你能体会家长的想法吗?”学生似乎似懂非懂轻轻地点头也摇摇头,随即,一段真实的视频,一段真情的剖白,使学生感动不已:百忙的爸爸在忙碌的工作中,心里时时刻刻惦记这生病的小孩;清洁工人妈妈一边扫地一边叨念着: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房间里爸爸妈妈正在争论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买I pad,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随即生成了一个一个感恩的火花。接着,学生聊起买I pad的经过,聊起妈妈天天唠叨我的学习的想法,聊起……
本次的教学,教师开发课堂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既能根据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又能尊重学生,使活动充满了融融的亲情。唤起学生爱家人的心理体验,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心里话的生成。让品德课真实起来,真正体现品德课生活的理念。
因此,有效的生成呼唤有智慧触觉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精心预设,促成智慧的火花,提高德育资源整合能力,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3]《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 2008年19期
[4]姚顺添:《品德课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广州教学研究 2008年434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课作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平铺直叙、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难免苍白无力,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学生举例,激发创新动机
感性材料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而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举例主要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概念、原理,然后再举例分析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在以前学生资料贫乏、信息闭锁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曾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传媒及通讯工具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来源和知识容量明显增多。教师在上课时所举事例往往学生都有所了解。没有了新鲜感,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政治课不感兴趣,这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举例,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学生优先举例。
让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各种资料。一方面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右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我举证、正我感悟中,理解了知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在讲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就要求学生先举例,一个学生就讲了"出口三支小蜡烛,利润抵台大彩电"的故事。几支小小的蜡烛真能抵上台大彩电?这引起其他同学的极大兴趣。蜡烛在欧美国家的消费量非常大,山东金王集团于97年研制出了以植物油为主原料的蜡烛。这种蜡烛高度透明、无毒、无烟、无污染,燃烧时间是普通蜡烛的20倍,而成本与普通蜡烛相同,称为"科技蜡烛"。当时,中国出口外国的彩电每台赚四五个美元,而科技蜡烛一支能赚到近两美元,山东金王集团在两年时间里创外汇2500万美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并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事例讲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蜡烛"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蜡烛对我们有何启示?"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为国争光。通过让学生优先举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学取得了最佳效果。
2、利用学生举例,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所举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更为关注,更为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我在讲到"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时,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讲了《山羊与北京》的事例。山羊与北京有什么联系呢?同学们兴趣盎然。我国在北京西部草原有124万只山羊,一年所产羊绒的价值为7千万人民币。但它每年带来的荒漠化,致使中国每年损失5400亿人民币,这7千万和5400亿是何等的差距啊!目前,沙漠正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逼近北京,直接威胁密云水库,北京周围环境日益恶化。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事例讲完后,我及时创设了问题境,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政府官员,怎么办?"有同学说,植树造林,增加草原的覆盖面;也有同学们说:干脆杀掉山羊,保卫北京。我又问:"假如你是山羊的主人,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回答: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杀掉山羊,保卫北京。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而且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实践证明,让学生举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的创新动机得到了激发,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训练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掘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1、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也是发散性思维,即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鼓励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生思路。例如,我在讲到"依法治国"时,问:胡长清案说明了什么?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党的宗旨;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当然也有一些过激的言论,如我国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想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及时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而对一些过激的言论,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加以分析。通过求异,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育。
2、鼓励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思源于疑,大胆质疑,努力释疑,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各种见解和作品。例如,我在讲到"农民起义和战争"时,有同学就问:"法轮功是邪教,太平天国是不是也是邪教?"此问一出,满堂惊奇。我问,为什么你说太平天国是邪教?这位同学说:"太平天国有教主,也信奉天父、天兄下凡。"我及时鼓励了这位同学的新见解,并联系邪教的特征给了这位同学满意的答复:"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与邪教有本质区别。但是,正是由于太平天国也具有邪教的一些特征,最终也导致了太平军自相残杀,是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之一。接着教师及时联系当前对法轮功的斗争,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教育。这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知识,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我在讲到"社会主义本质"时,有同学问:"99年11月1日我国开始收利息税,这能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在讲到"西部开发,需要大量人才"时,有的同学又问:"既然西部开发需要大量人才,我们为什么还要到西部挖人才(如引进教师)呢?"等等。对于这些质疑,教师及时加以鼓励、表扬,并联系课本知识和当前形势给予一分为二的答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是在这质疑、释疑中得到了培养、提高,政治课教学也就收到了明显的实效。
三、鼓励参与,发挥创新潜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特点,即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则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理和心理学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创新潜力,只不过有的同学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所限,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实践证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得到发掘。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演讲、调查、参观、竞赛、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中播种和采撷创新的果子。
例如,在讲到初三政治"诉讼"和"民事诉讼"有关内容时,我首提供《一字惹出两官司》案例。案例中说,99年9月21日,王某因故死亡,在整理王某的遗物时,发现对门的张某不久前写给王某的一张借据。借据是这样写的:"今借於王某现金五千贰佰元整。借款人张某某,1999年6月30日。"隔日王某的弟弟持借据找张某要帐,张某不但不承认还指着借据说:"你看看,’’今借於王某现金5200元’’是指我借给你哥哥5200的意思,落款’’借款人:张某’’是指借给你哥哥款的人是我,你哥哥死了,我还愁没处要帐呢,正好你还钱吧。"手拿借据的王家人糊涂了,讨债人变成了欠债人。后王家将张某告上法庭,让法官来判这个似乎是:"死无对证"的借贷纠纷。法院受理了此案。哪知在法庭上张某以没有文化将借款人理解为借给款的人、酒醉没有当时拿走借据,且"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等理由反诉要求法庭判令王家人返回借款和利息。这样一个官司就变成了两个官司。我利用这一案例,从以下两个方面挖掘并发挥学生的参与潜力:
1、参与活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吃一吃。可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为目标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亲身体验来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案例提出后,我首先组织参加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阅读有关案例,观看了有关审理案件的实况录像。而后又组织学生 到本地法庭观摩了法庭审理、判决案件的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参与活动,本来对"诉讼"一无所知的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求知的欲望。
2、参与争辩。
政治课的基本理论。从正面讲,有时学生很难接受,但通过争辩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效果较好。争辩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争论和辩论,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争辩后,教师再及时加以总结。通过争辩,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发挥。如上述案例提出后,我以"假如你是法官"为题,你怎样审理此案,让学生参与讨论。案例提出后,课堂上当即热闹起来。有同学说,是王某借张某的钱,因为借据上的"借於"就是"借于"的意思;有同学说,是张某借王某的钱,因为借据在王某手里;也有同学说,王某已死,死无对证,此案无法审理。在讨论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最后,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赞同王某;另一种是赞同张某。最后,我又以"假如你是辩护律师"为题,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护。双方唇枪舌战,争辩激烈。赞同王某的同学还查阅了《新华字典》中"於"字的涵义,得知,"於"字是"于"字的繁体字,既可做"给"解,又可做"到"解。而且 ,借据又在王某手中,按一般借贷关系,应是张某借了王某的钱。当案情逐渐明朗的时候,教师及时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中发言积极的同学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同时也指出他们的不足。对同学们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典型问题及时进行剖析。通过争辩,有的同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同学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既理解了知识,又开拓了思路和视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发挥。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常教常教,一定能在政治课教学这块辛勤的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上接第6页) 利用家长资源,促发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的碰撞、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课上,师问:“同学们,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家长吗?”生:“我的爸爸,在XXX公司上班,他……”一个学生说:“我爸爸从来不跟我玩游戏,因为他觉得我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玩是没有用的。”“那你能体会家长的想法吗?”学生似乎似懂非懂轻轻地点头也摇摇头,随即,一段真实的视频,一段真情的剖白,使学生感动不已:百忙的爸爸在忙碌的工作中,心里时时刻刻惦记这生病的小孩;清洁工人妈妈一边扫地一边叨念着: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房间里爸爸妈妈正在争论到底要不要给孩子买I pad,是有益还是有害呢?
随即生成了一个一个感恩的火花。接着,学生聊起买I pad的经过,聊起妈妈天天唠叨我的学习的想法,聊起……
本次的教学,教师开发课堂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既能根据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又能尊重学生,使活动充满了融融的亲情。唤起学生爱家人的心理体验,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心里话的生成。让品德课真实起来,真正体现品德课生活的理念。
因此,有效的生成呼唤有智慧触觉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精心预设,促成智慧的火花,提高德育资源整合能力,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2]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3]《小学德育》华南师范大学 2008年19期
[4]姚顺添:《品德课捕捉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广州教学研究 2008年4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