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身历其境的《中国大观》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观》是我国民国时期的摄影画册,从开本、印刷数量到题材的范围之广都是规模空前的。
  1930年4月底,良友图书公司隆重推出大型摄影画册《中国大观》,画册尺寸为321×230×40毫米,重为2330克,封面和封底为深褐色,厚皮烫金字,三面刷金,中英文说明,彩色版30页,铜板纸精印。画册收录了上世纪20年代末,反映我国美术、政治、军备、教育、农工商、交通、名胜、都市、建筑、家庭、妇女、儿童、体育、电影、戏剧、社会的十六类照片千余张,绝大部分照片是各地报馆摄影记者或各地摄影爱好者提供,由伍联德、梁得所、明耀五、陈炳洪历经数月编辑,于1929年年底编成此册。
  1929年11月,良友公司开始为《中国大观》大造声势,从第41期至44期的《良友》画报,整版刊登《中国大观》的宣传广告。在第42期《良友》画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广告:“《中国大观》不是用深奥的文章来空说中国怎样好怎样不好的,文章解说,还是使读者读后生出空中楼阁,唯有《中国大观》全书用照片实地把中国现在的情形表现出来,使读者看了有如身历其境,可为万书丛中空前之巨著。”
  翻阅《中国大观》摄影画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名人对本书的题赞,为画册题赞的有:胡展堂、谭组安、孙科、孔祥熙、蔡元培、高剑父、张乃燕、刘湛恩等社会各界名流。其后便是发刊旨趣,本文摘取其中一段:“本公司致力出版,历有年所,爰搜集图片,编纂斯书:使外人阅之,知中国前途之有为,不再横加阻障;国人阅知,亦可鉴往开来,不再意存畏葸。是以本书内容,图画为纲,文字为辅,类分十六,图片千余。远至古代文物,近至现今新创,罔不包罗。精华荟萃,蔚为大观!”
  在编辑之初,主编伍联德就给《中国大观》制定了基调,画册要改变外国杂志上中国小脚女人和吸鸦片的长辫子男人等贫困衰弱的形象,在照片的征集和选用上,力求健康的、正面的形象,用完美的照片展现中国,让外国人知晓中国前途是光明的,并以此启迪本国民众。
  《中国大观》是1920年代末中國社会的缩影,每一类内容还要精细化分,比如美术类细分为:古书、新书、书法、雕刻、古玩、瓷器、摄影、首都;教育类细分为:学校、图书馆、学生生活、学生运动、学生体育、留学生;交通细分为:轮船、铁路、汽车、公路、民船、无线电、航空;家庭细分为:古式家庭、新式家庭、园艺、家畜、婚礼;妇女类细分为:妇女职业、妇女生活、妇女运动、新装、名媛。以照片的形式展示每一类的内容,而且每张照片均用中英两种文字加以注解,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中国大观》的副标题是“图画年鉴1930”。在该摄影画册出版之前,尚未出版过一本全国性的摄影年鉴,它的出版正好弥补这一缺憾。1930年代初,除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北平、天津等大城市之外,偏远地区的交通极不方便,很多地方没有公路只有崎岖不平的泥土路,旅行者只能雇用驴车作为交通工具,遇到窄小、年久失修的木桥,还要把驴车拆散,把驴牵过桥、轱辘滚过桥、车架搭过桥。而旅行者最头疼的还不是交通问题,是偏远地区的治安问题,匪患久治不绝,外来的旅行者有许多地方去不了。即使有个别旅行者比较任性,非要亲历游览全中国,其旅差费需数千元。当年一千元钱可以买16000斤上等大米,巨额的旅游费一般人很难支付得起。就算支付得起旅游费,个人或小团体旅行,如果没有当地政府或民间组织的支持,旅途中再遇上劫道的土匪,只能身无分文地讨着饭回原籍了。
  如此,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全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那么花12元钱订一本《中国大观》,真是既经济又实惠,还能规避了旅途风险。
  《中国大观》的出版还有另两层积极意义。首先,古今珍品,大都收藏在私人家中,不是亲朋挚友或报馆的朋友,藏家大都不愿把奇珍异宝展示于人,但以照片的形式公布于众,藏家还是乐于接受这种形式,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其次,当年媒体并不发达,国内政界、军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名人,民众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久而久之,人们会对某个人的相貌产生异样的猜想,甚至在民间还演绎成神乎其神的传言,画册上刊载名人照片,观者见到真相,传言不攻自破。
  《中国大观》出版发行以来,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画册的销售量也很不错,伍联德、余汉生、梁得所乃至由此突发奇想,希望组织一支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进行全国范围的摄影采访,以出版更高质量的摄影画册,这是后话了。
其他文献
作为曾常驻埃及的摄影记者,潘超越其实从未刻意地捕捉过与埃及食物有关的瞬间。不过,他还是拍了很多能够反映埃及人饮食文化的照片,有些是来自事件报道中偶然拍摄到的画面,有些则是在拍摄图片故事的过程中作为被摄对象生活内容之一而拍。他自认为,一直以来,他对于饮食的态度比较“粗糙”,始终信奉的是“吃饱”原则,不会刻意追求美味和精致的美食,因此很少主动想到为食物拍一张照片。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他对于埃及饮食文化
期刊
在叶放看来,吃食也是风雅生活的一部分。  苏州名士叶放是苏州国画院高级画师,苏州名门之后,生于文人世家,长于苏州园林,也是一位设计园林的大师,喜爱呼朋引伴在自家园林南皮石记举办“雅集”,听曲、赏画、吃茶、闻香,精致的吃食自然也不少。  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三联生活周刊》的摄影记者蔡小川和叶放的合作,给予了美食照片不同的观感体验,让前者拍摄的每道苏州点心照片,也都成为了风雅生活的呈现。  吃,事关风
期刊
2月15日,佳能出人意料地同时推出3款APS-C画幅可换镜头相机,包括一款无反相机EOS M6,以及两款数码单反相机EOS 800D和EOS 77D。从技术上说,这几款相机并无太大创新,只是把高档机的功能下放了一些,并针对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情况调整了参数。  EOS M6可以说是针对索尼A6300和A6500推出的,将半年前推出的EOS M5去掉了电子取景器,体积、重量更小,价格也更便宜,从而赢得了
期刊
作为徕卡相机的精髓,M系列相机一直都是其最被重视的产品。近日,徕卡发布了M系列最新型号M10。  M10在M(Typ240)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它使用了一块全新的2400万像素全画幅CMOS感光元件,搭配新的Maestro-II图像处理器,拥有更好的宽容度和动态范围特性,并在高感表现上有一定提升。在机身厚度方面,徕卡M10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M(Typ240)的42毫米的缩减到了33.75毫米,成
期刊
提起面条,你一定会想起中国的拉面、炸酱面、刀削面、打卤面等各色面条;而说起香蕉就一定会想到非洲;提到玉米就会联想到美国;看到餐桌上有紫菜、海带、裙带菜就会想起日本……美食仿佛一辆直通车,使人们快速抵达一种文化的核心。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极具代表性的美食文化,因此食物通常是外界了解不同地域社会文化、生活习俗最便捷的途径。  来自美国纽约的摄影师摄影师亨利·哈格里夫斯(Henry Hargreav
期刊
近日,理光推出了今年第一款产品宾得KP数码单反相机。  这款相机的定位略低于去年11月推出的宾得K-3 II,但很多性能指标与K-3 II相同。它们都采用了2400万像素APS-C画幅CMOS感光元件、27点自动对焦系统、机身五轴防抖设计和防尘、防潮、抗冻设计,最高闪光同步速度、液晶屏尺寸和设计也相同,重量相差了不到100克。K-3 II  采用了双卡槽设计,在最高快门速度、最高连拍速度、电池续航
期刊
记忆中的味蕾是情感的闸门,敏感地牵动着人们内心最深的归属感。亦如近几年网络上出现的咸甜豆花、粽子之争,之所以大家争得如此面红耳赤,愤愤不平,大抵都是因为对家乡的食物认了真。各家各户“外婆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是一声故乡的召唤、一份记忆载体,同时也是一种安全感与满足感。  往深说,从饮食来观察地域、社群的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学一直以来的研究落脚点之一。吃什么、不吃什么,为什么吃、为什么不
期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涂鸦开始闯入我的视野。我常年生活、工作在巴西,闲暇时也经常去一些巴西城市或小镇旅行,我也曾游览过很多国家,见识过不同地区的涂鸦作品,而巴西的涂鸦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当地的政治、生活及文化等紧密相连。这些涂鸦作品大多以生活为背景,许多涂鸦的背后还有故事。巴西涂鸦已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成为象征巴西文化与民族性格的艺术名片。  从城市污染到街头文化
期刊
陈灿荣自述:  这组照片拍摄于2014年到2015年之间,我选择了客人离店后、服务人员尚未清洁整理之前的客房场景,所有拍摄对象完全是各地随机选定。20多年前我在酒店客房中见到这种场景时,就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拍摄这组《空房》系列照片的想法主要在于:客房作为人在旅途中的一个临时住所,是与家相对的一个陌生的空间。它是人“在路上”的临时居停之处,是一个没有经过居住者个人亲自营造、相对标准化的陌生
期刊
说到摄影,20世纪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便浓缩在“决定性瞬间”这个词语上。这种摄影哲学因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而深入人心,主张对现实进行朴实而不加修饰的誊写。摄影师在相机取景器后乖乖地等待着这个世界以某种神秘的组合呈现,当他期望的所有要素在某个时间点齐备时,他按下手中的工具——相机的快门。在那个时代,作为摄影师,他的职责到此已经履行完毕。  进入数字时代,现实生活中到处是照相机,几乎每个人都在拍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