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综述
1.品味艺术特色。
即品味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或主题思想表现的作用。如: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倒叙、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抑扬等),对塑造形象有什么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等)是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形象,修辞丰富多样等),给读者怎样的艺术审美情趣,等等。
2.联想迁移拓展。
“联想能力”的相关考点包括:由材料内容进行相关生活、语言、知识性积累及其他阅读积累的联想。“迁移拓展”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具体到小说,考生要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其有完整、准确的认识。答这类题,考生要先确定文章的主旨、观点;然后概括出所给材料的要点;再比较分析文本及链接材料,找出异同点,最后得出结论。
典例呈现
(2020年安徽卷中考题)
骆驼祥子
老舍
十八岁的时候,祥子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偶然,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還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①上一辆车,一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再来看看祥子的身材,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②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按照常规的审美标准,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③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④的。
这么说来,祥子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祥子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
(节选自《骆驼祥子》)
﹝注﹞①打:买。②杀进腰:把腰部勒细一些。③一边儿:同样的。④挺脱:北方方言,强劲结实,挺括舒展。
借鉴
1.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从写人方法的角度)
(2)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解析:第一个句子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第二个句子综合性较强,可从修辞、句式、语体等方面进行赏析。
2.从整本书看,样子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加以概括。
解析:联系全书,探究祥子形象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不仅有社会的原因,也是由祥子的性格弱点造成的。
3.《骆驼祥子》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刻画了其他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泼辣而有心计的____________,有残忍霸道的车厂老板____________,还有被祥子看作“孔圣人”的 。
解析:考査与祥子相关的其他人物:虎妞、刘四爷、曹先生,比较容易。这要求考生完整地读过《骆驼祥子》,才能在考场上迁移出答案来。
专项训练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训练
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的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1)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答:
(2)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句子,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答:
3.如果你來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
【褚振华/供稿】
1.品味艺术特色。
即品味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或主题思想表现的作用。如: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倒叙、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抑扬等),对塑造形象有什么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等)是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形象,修辞丰富多样等),给读者怎样的艺术审美情趣,等等。
2.联想迁移拓展。
“联想能力”的相关考点包括:由材料内容进行相关生活、语言、知识性积累及其他阅读积累的联想。“迁移拓展”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具体到小说,考生要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其有完整、准确的认识。答这类题,考生要先确定文章的主旨、观点;然后概括出所给材料的要点;再比较分析文本及链接材料,找出异同点,最后得出结论。
典例呈现
(2020年安徽卷中考题)
骆驼祥子
老舍
十八岁的时候,祥子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做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做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偶然,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還没有跑过,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①上一辆车,一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再来看看祥子的身材,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②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按照常规的审美标准,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③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④的。
这么说来,祥子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祥子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
(节选自《骆驼祥子》)
﹝注﹞①打:买。②杀进腰:把腰部勒细一些。③一边儿:同样的。④挺脱:北方方言,强劲结实,挺括舒展。
借鉴
1.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从写人方法的角度)
(2)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从语言运用的角度)
解析:第一个句子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第二个句子综合性较强,可从修辞、句式、语体等方面进行赏析。
2.从整本书看,样子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两三句话加以概括。
解析:联系全书,探究祥子形象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这种变化不仅有社会的原因,也是由祥子的性格弱点造成的。
3.《骆驼祥子》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刻画了其他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泼辣而有心计的____________,有残忍霸道的车厂老板____________,还有被祥子看作“孔圣人”的 。
解析:考査与祥子相关的其他人物:虎妞、刘四爷、曹先生,比较容易。这要求考生完整地读过《骆驼祥子》,才能在考场上迁移出答案来。
专项训练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实际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于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父的一点情义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训练
1.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的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1)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答:
(2)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句子,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答:
3.如果你來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答:
【褚振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