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物教学面向生活化的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sc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作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初步学习自然生命科学,了解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起着重要启蒙作用。而初中的生物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如何让学生能够精确深刻地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成为生物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可以将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必可将生物理论知识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让学生更为真切感知到生物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就如何将初中生物教学更加面向生活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
  当前我国的教育已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除了重视成绩外,也应当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等方面。因此,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积极地将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必然能够大大激发学生们探索生物学知识和生命学的热情。如何将初中生物教学更好的面向生活化成为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此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
  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试题轰炸,纸上谈兵,极大磨灭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实际课堂当中,教师应更为大胆的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走进大自然,更加贴近生活。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相关内容时,如探讨植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教师可以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思考,课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带来自己能够找到的植物种类,展示并互相补充,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能更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再如探讨种子的萌发,根的结构和类型,芽的结构和类型等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培养种子,观察种子如何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哪些因素会影响种子的生长,让学生自主去解剖根和芽,观察细节。更为具体一些,如:让学生透过各种途径搜集大豆发芽所需要的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并在家中亲自动手“生豆芽”,每天早中晚三次观察黄豆的变化情况,并做详细记录课堂上与大家交流分享并讨论。
  将教学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课堂教学,才是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的,也必然是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二、教学科学化,具象化,生活化
  在大多数人看来,生物知识十分神秘且深奥,特别是对思考与理解能力不高的初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高质量学习教材理论知识不太容易。如果可以很大程度地将理论知识具象化,通过科学的实验仪器让学生切实观察到,通过视频将知识展示出来,相信生物的知识对学生来讲会更加易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细胞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显微镜让学生观察细胞;在教学水绵结构知识时,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水绵的具体结构及其形状等特征;在教学人体腹腔构造的知识时,教师可直接在生物课堂上展示人体构造模型,这样不但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投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在学习细菌和真菌时,由于细菌与真菌过于微小,我们很难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只能通过一定的事件或事物的前后变化来体现它们确实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与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教师可将同学们可能都遇到过的“扁桃体发言”或“脚癣”等引入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更真切感知细菌和真菌的特点,最终更透彻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將生物教学科学化,具象化,生活化,生物知识也变得更加简单了!
  三、固定答案的作业不是好作业
  笔者认为在生物学习当中,有固定答案的课后作业不是好作业。固定答案意味着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才能完成,这些繁杂的记忆内容及过量的书面作业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也很难激发出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有悖于新课改理念,有些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在确保学生基本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积极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作为课后作业,使得学生可借助研究与观察的形式,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及掌握程度。
  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作业相比,可较为容易地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可提高学生用教材理论知识指导生活问题的能力,可显著提高作业质量。
  四、总结
  生物学科作为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
期刊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知道两种颜色加到一起会变成其他颜色。   2.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   3.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大胆尝试。  二、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种颜料,塑料瓶,水,彩虹糖。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三、活动过程  (一)引入部分   1.用學过的手指操组织幼儿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  2.故事  教师讲述:小免姐
期刊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初中学习是重要的人生历程,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自主性日显重要;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
期刊
自从体育纳入中考以来,就受到学校、社会、家长的关心与高度重视,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身体机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如何在学校体育中让学生体质锻炼达到健康的标准,又能在面对体育中考时将50分收入囊中,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近年来我个人对体育中考备考的几个观点:  一、明确目标,重视体育中考备考工作  初三学生体育中考是贯彻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于不重视学生体质、随意挤占学生体育课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作为新时代社会的人民教师,无疑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提升自我,才能成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的,不断进步成长的优秀教师。  现代社会的教育在不断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电脑、平板等等电子产品已经普遍进入了学习时代,为学生、为老师,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通过在平板上发文件,做题,以寻求更高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的基础教育更加牢靠。随着时代的进步
期刊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科学的定义:“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较好的社会适应力。”而已患有身体(听力)残疾的聋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不容乐观:受听觉障碍的影响,聋生的生活圈子窄小,社会适应力较差,看问题常常带有片面性,心理比较脆弱,自卑感强,猜疑心重……面对已患有身体(听力)残疾的聋生,如何让他们的心灵插上健康的翅膀,让他们平安地度过青春期,是每个特教教师的
期刊
假期里,我阅读了好多的书籍,也看了好多的报刊及电视新闻,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随处可见、随处可听。  这句话让我回想起了我报考教师的初心。我是一名幼师毕业的教师,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终于如愿进入了教师队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路走来,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好的老师、好的领导和同事,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学校给了我幸福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得我在24年来能够安心从事教学工
期刊
一、活动目标  1.了解面具有吸水性,具有粘性的特点,加入水后面粉会变成糊状或团状感知面粉的不同。  2.对制作面制品有好奇心和兴趣,有成功感。  二、活动准备  面粉、水、小盆、擀面杖、面板、蜂蜜、油、白糖、电饼档等。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木头人》组织学生  (二)谈话导入  1.师:“今天我们早餐吃的什么呀?知道他是用什么做的吗?”  2.面粉能做馒头还可以做什么?你们都爱吃什么?老
期刊
观察对象:欣欣  年龄段/班:中班  观察时间:2019年3月11日  观察背景:  在对欣欣家访的过程中,欣欣妈妈问我:“每天我都给宝宝念故事,可是并没有感觉到亲子阅读带来的效果,欣欣对书不太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疑惑地看着欣欣妈妈,心里想:“怎么可能呢?”记得每次我讲故事时,她都是听得最认真的一个。每次故事讲完以后,欣欣都抢着回答我的问题,根本不像是个对图书没有兴趣的孩子。  观察目标: 
期刊
特级教师丁有宽说过“育苗人要有爱苗心,对三类苗只能追加肥加工,不能厌弃拔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证明,要转化学困生,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学困生要充满爱心;二是要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多动、好奇、喜新、模仿、爱问、争胜是儿童的天性,而学困生只不过是向不利于学习的方面发展了某些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些特点,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而不是用成年人的标准衡量他们,要求他们。因此,取学生之所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