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是数学活动的主人。做为站在新课程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体验
1案例主题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开放学生的全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和构建过程。
这节课,教师通过“猜测—体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可能性”。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摆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位置,教师成了组织者,参与者。以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活动贯穿全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2过程描述
活动一 猜球活动,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初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课的刚开始玩个“猜一猜”的游戏:这里有1颗漂亮的玻璃球(举起双拳),它就在其中的一只手里,你猜猜它会在哪只手里?学生会猜左手或右手。而当展开空着的右手时,教师就问:到底在哪只手里呢?猜猜看!为什么呢?
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确定它发生的结果,有些事情可以确定它发生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为接下来的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作好铺垫。
分析:通过“猜一猜”这个既简单又有趣的活动,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的吸引到了“可能性”的学习内容上。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动二 摸球比赛,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
猜测。讲台上放着一个盒子,盒子装着的都是黄球(8个)。在活动之前先让同学们猜猜会是什么颜色的球?然后再说: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就来摸摸看!
体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球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摸,请一个同学上来做记录,用“正”字记录。前4次,每摸一次都先让学生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猜黄球的学生越来越多,白球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同学们猜的都是黄球。
推想。为什么你们猜的都是黄球呢?学生推想出:从盒子里任意摸一个,而且有这么多的同学摸,摸到的都是黄球,那盒子里一定都是黄球。
验证。那盒子是不是一定都是黄球呢?把球倒出来进行了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确实因为盒子里装的都是黄球,所以从这样的盒子里任意摸一个,而且随意摸几次都一定能摸到黄球。(板书:都是黄球,一定)
改变条件。然后改变条件:把这些黄球全部换成白球让你们摸,你们说一定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把1袋白球倒进盒子里。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白球!这时候教师追问:有可能摸到黄球吗,为什么?学生就会很明确地说不可能摸到黄球,因为盒子里没有黄球!(板书:没有黄球,不可能)
分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允许学生猜测,促使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增强探究的信心。学生进行了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经历了“猜测—体验—验证”的过程,从而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尝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这里把“一定”和“不可能”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讨论、交流,一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的理解与体会。二来活动要讲究有效性,即有效果和有效率。“一定和不可能”是确定现象,相对于不确定现象“可能”要好理解一点,在活动的安排上也就简单一些。毕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归根结底就是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所以说,活动安排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突出重难点。
活动三 摸球活动,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
(1)猜测。接着教师把一袋黄球也倒进盒子里,让学生猜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这时候学生会猜:黄球或白球。
(2)体验。到底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一定会摸到黄球吗?接下来就展开小组活动。每组桌上都有1个盒子,在摸球之前,教师说一下要求:摸前先把盒子摇匀,然后任意摸一个,记住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出后,再把球放进盒子里,轮到下一个同学摸球。就这样小组同学按顺序轮流摸球。小组长要把每个同学摸到的颜色都记录下来!
(3)验证。请小组长来汇报每一组的摸球情况:有的组摸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黄球,也有白球。有的组摸到的有黄球,也有白球,黄球摸到5次,白球3次。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得出结论:因为盒子里有黄球有白球,所以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有可能是黄球,也有可能是白球。(板书:有黄球有白球,可能)
活动四评价应用,发展思维,体验价值
抽学号选出幸运学生
师:你是几号,有可能抽到你吗?
生:有可能,大家都有可能(教师任意抽出一张学号)
师:猜猜抽到的是男生的可能性大?还是女生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男生的大,因为我们班里的男生多。
师:猜猜抽到的学号是一位数的可能性大?还是两位数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
(打开纸条,公布学号。)
3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做到学有所获,学有实效,得到真正地发展。
3.1情境创设,体验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贴近生活去学数学,又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
3.2实践操作,体验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体验学习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我们对某些事情有亲身经历,但这种经历没有引起我们的内心感受、反应和联想,那么这种经历只是一种经验。 “可能性”这一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也经历过,但他们大部分还不能对一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节教师给了他们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体验到了“探究者”的成功,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3.3应用拓展,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末,教师通过让学生猜谁是“幸运观众”这一生活实际中常常碰到的事情,让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感受到教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数学学习的魅力,数学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活动体验
1案例主题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给学生提供思维材料,开放学生的全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和构建过程。
这节课,教师通过“猜测—体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可能性”。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摆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位置,教师成了组织者,参与者。以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活动贯穿全过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愉快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2过程描述
活动一 猜球活动,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初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课的刚开始玩个“猜一猜”的游戏:这里有1颗漂亮的玻璃球(举起双拳),它就在其中的一只手里,你猜猜它会在哪只手里?学生会猜左手或右手。而当展开空着的右手时,教师就问:到底在哪只手里呢?猜猜看!为什么呢?
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确定它发生的结果,有些事情可以确定它发生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为接下来的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作好铺垫。
分析:通过“猜一猜”这个既简单又有趣的活动,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的吸引到了“可能性”的学习内容上。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动二 摸球比赛,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
猜测。讲台上放着一个盒子,盒子装着的都是黄球(8个)。在活动之前先让同学们猜猜会是什么颜色的球?然后再说:你们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就来摸摸看!
体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球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摸,请一个同学上来做记录,用“正”字记录。前4次,每摸一次都先让学生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猜黄球的学生越来越多,白球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同学们猜的都是黄球。
推想。为什么你们猜的都是黄球呢?学生推想出:从盒子里任意摸一个,而且有这么多的同学摸,摸到的都是黄球,那盒子里一定都是黄球。
验证。那盒子是不是一定都是黄球呢?把球倒出来进行了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确实因为盒子里装的都是黄球,所以从这样的盒子里任意摸一个,而且随意摸几次都一定能摸到黄球。(板书:都是黄球,一定)
改变条件。然后改变条件:把这些黄球全部换成白球让你们摸,你们说一定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把1袋白球倒进盒子里。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白球!这时候教师追问:有可能摸到黄球吗,为什么?学生就会很明确地说不可能摸到黄球,因为盒子里没有黄球!(板书:没有黄球,不可能)
分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允许学生猜测,促使学生动脑思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增强探究的信心。学生进行了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经历了“猜测—体验—验证”的过程,从而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尝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这里把“一定”和“不可能”两种情况放在一起讨论、交流,一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的理解与体会。二来活动要讲究有效性,即有效果和有效率。“一定和不可能”是确定现象,相对于不确定现象“可能”要好理解一点,在活动的安排上也就简单一些。毕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归根结底就是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所以说,活动安排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突出重难点。
活动三 摸球活动,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
(1)猜测。接着教师把一袋黄球也倒进盒子里,让学生猜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这时候学生会猜:黄球或白球。
(2)体验。到底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一定会摸到黄球吗?接下来就展开小组活动。每组桌上都有1个盒子,在摸球之前,教师说一下要求:摸前先把盒子摇匀,然后任意摸一个,记住自己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摸出后,再把球放进盒子里,轮到下一个同学摸球。就这样小组同学按顺序轮流摸球。小组长要把每个同学摸到的颜色都记录下来!
(3)验证。请小组长来汇报每一组的摸球情况:有的组摸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黄球,也有白球。有的组摸到的有黄球,也有白球,黄球摸到5次,白球3次。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得出结论:因为盒子里有黄球有白球,所以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有可能是黄球,也有可能是白球。(板书:有黄球有白球,可能)
活动四评价应用,发展思维,体验价值
抽学号选出幸运学生
师:你是几号,有可能抽到你吗?
生:有可能,大家都有可能(教师任意抽出一张学号)
师:猜猜抽到的是男生的可能性大?还是女生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生:男生的大,因为我们班里的男生多。
师:猜猜抽到的学号是一位数的可能性大?还是两位数的可能性大?为什么?
、、、、、、
(打开纸条,公布学号。)
3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做到学有所获,学有实效,得到真正地发展。
3.1情境创设,体验数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贴近生活去学数学,又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抓住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
3.2实践操作,体验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体验学习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我们对某些事情有亲身经历,但这种经历没有引起我们的内心感受、反应和联想,那么这种经历只是一种经验。 “可能性”这一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也经历过,但他们大部分还不能对一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节教师给了他们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体验到了“探究者”的成功,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3.3应用拓展,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末,教师通过让学生猜谁是“幸运观众”这一生活实际中常常碰到的事情,让学生通过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数学的思考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感受到教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数学学习的魅力,数学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