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政教育过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就业观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d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人才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就业环境 业观 思政工作
  
  一、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和问题的认识
  
  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校生总数已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从1988年的9.1%上升到22%,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人数年年攀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由2002年的145万增加到2007年的495万,净增350万,增幅达242.1%。“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学生毕业总数将超过2600万人。不断增加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和就业难度,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出现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劳动力就业矛盾突出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是由我国人口基数劳动力总量过大与就业需求不相应的矛盾决定的。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来自四个方面:下岗职工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学、高中毕业生和转业军人就业。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最近几年需要就业的人员保持在2500万以上,而我国现有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数量庞大的就业需求,劳动力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状况。
  (二) 高校教育模式与市场错位,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结构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延用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高校扩招后,师资严重不足,软硬件等教学条件跟不上,所开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社会要求脱节。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跟不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需求,大多数高校蜂拥而上热门专业,不考虑办学条件和教学特色,造成培养出来的人才挤压和过剩,而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一时又难于培养,造成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三) 高校的教学层次和学科分类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有各类高等院校1700多所,其中专科和高职院校占60%以上,其余为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中有一部分是研究型、博士型的重点大学。资料显示我国研究型大学承担了22%的本科生培养任务,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大多数会与其他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市场上竞争。重点大学的学生相对一般院校来讲具有专业训练、学术熏陶、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而一般层次的本科院校无论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对学生综合训练等方面,还是在毕业生就业竞争方面,都与重点大学存在较大差距。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必定会对处于劣势的一般院校毕业生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科专业结构上的矛盾突出,大学生在选择学科专业时较多的集中在热门专业,造成就业压力过大。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使文学、经济学、教育学和管理类等学科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而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需要的工学人才则欠缺。
  (四) 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的矛盾,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客观原因外,还有毕业生的主观因素。据西南财大“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评估系统”项目组与中国零点调查公司合作开展的《中国企事业对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需求调查》发现,大学生大都只想去企事业单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民营企业占招聘毕业生企业总数的46%,在民营企业发达的江、浙地区,这个比例就更高,而国有企事业单位只占22%。调查显示有35.4%的毕业生愿意去党政机关,18.9%愿意去国有事业单位,17.8%选择教学科研,13.6%选择国有企业,15%选择到外资企业,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这种供需结构的巨大差异必然加重就业的困难。西南财大与零点公司调查还表明在已就业的大学生当中,有13.2%因不能满足企业对其工作技能的要求而遭辭退,有16.2%因自觉能力差而主动离职,即每3名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就有1人因工作能力欠缺而被辞退或离职。在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与民营企业中离职率更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二是在学校所学专业与技能非企业所需;三是职业技能欠缺。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适应就业需求的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年来高校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诸多思想问题,都应引起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客观上讲,仅仅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解决不了学生就业的思想问题,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突出适应大学生就业要求的针对性,在思想认识上能为大学生就业解疑释怀。
   (一)正确认识就业难的现状,教育大学生客观、正确地对待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仅2005年就有1200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各类失业下岗人员和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毕业共计在2500万以上,而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多。专家预测21世纪前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1世纪前20年中国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种供大于求、供求失衡的现象将持续数年。
  (二)强化就业意识,教育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把握时机、准确定位、选择职业
  在个人求职、就业过程中,就业观念的更新比技能培训更为重要。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愿意自己创业,并敢于实践的人逐年递减;最愿意去的单位虽然近来有所变化,非公有制与民办企业渐渐被毕业生认可,到基层艰苦地方去就业的意识正在加强,但一些传统观念中“吃皇粮”的部门和单位,大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仍然是大学生的首选,而农村西部地区却遭冷遇。
  大学毕业生求职的期望值与单位的用人标准相比仍然偏高,一些企业认为不少大学生仍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如希望用人单位提供管理部门岗位,生产第一线则少有人选择。还有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也给高校和用人单位带来新的问题,由于就业形势严峻,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给用人单位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伪造个人档案材料。许多大学生在选择单位时,想到的是先把户口等眼前利益解决了再说,一旦找到更好的去处,便随意毁约,这样不但给企业带来损害,影响自身形象,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因此在择业中加强对毕业生的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思政教育要帮助学生彻底转变就业观念,正确面对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切忌将择业理想化
  走出校门面对生存和发展问题时,要首先解决生存,其次才是发展,告诫毕业生千万要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树立“一切从零开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砚,帮助毕业生树立“择业过程是磨砺人生的必然过程和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的观念,勇敢地去迎接挑战,接受社会市场的检验。
  (四)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理、缓解心理压力
   应该看到大学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思想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压力,从刚进校门时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对毕业就业期望值很高,去沿海城市、三资企业、考公务员等),到面对如今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一些人不知所措,甚至怨天忧人,有些人通过考研、考博来缓和就业难题。面对社会的市场的选择,部分学生对就业难产生的恐惧心理是值得思政教育高度关注的问题。思政教育应该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心理,让他们有能力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就业信心,正确认识自我,看到主流趋势的光明前景;二是未雨绸缪,做好充公准备,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去迎接社会的挑战;三是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促使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掌握和提高就业的技巧、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积极探索做好毕业生就业思政工作的方式和机制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就业问题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和积极探索开展毕业生就业思想工作的方式和新机制。
  (一)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毕业生教育有机结合,找准切入点,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毕业生工作始终,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创新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帮助和解决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化解就业心理障碍,鼓励激励大学生勇于接受就业挑战。
  (二)思政工作要经常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与走向。分析研究社会就业情况,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新特点,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三)与就业指导中心相配合,协助学校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心作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调动思政教师参与毕业生工作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帮助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参与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模式工作。
  (四)在做毕业生工作时,重点要放在培养毕业生就业信心、增强就业意识、提高自我效能上,帮助他们树立迎接挑战的斗志、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对应挫折的能力,以足够的耐心和理性的选择,从容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以和谐文化为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7-05-10.
  [2]哪些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7-05-09.
  [3]大学生就业遭遇“供需结构”的难题[N].中国教育报,2007-05-17.
  [4]王尚银.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引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9.
其他文献
[摘要]体育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和美育融为一体,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终身体育锻炼为目的,是校园体育活动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文化素养的反映。因此,构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体育 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05-01  一、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的
非法集资犯罪存在的司法疑难问题主要涉及在行为定性上。本文中,笔者着重分析该罪罪与非罪界限争议,并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Judicial problems of illegal fund-raising exis
[摘要]高校辅导员日益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优秀学生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不明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辅导员角色定位、角色转换、由于职业角色定位不清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和对策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国内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以期对推动辅导员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历史沿革 角色定位 角色转换    随着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青年少的违法犯罪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所在,也是教育界、法学界以及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难题。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各地未成年犯罪始终呈现出上
摘 要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清算制度的优劣直接体现出我国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水平。当前,我国的公司清算制度尚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无法实现对公司员工、债权人、股东等的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破产清算程序与普通清算程序的界限过于模糊,两者长期存在着冲突,同时在清算小组是否应该承担民事责任方面也不明确。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公司清算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几点可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业余体操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单一的三级训练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各种新型的训练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贫乏的业余体操训练注入了新的血液,进一步推进了我国业余体操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业余体操 训练模式 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0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
[摘要]分析篮球规则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特性、德育作用以及对高校学生德育影响的途径,拓宽高校德育渠道,促进高校学生德育建设全面发展。  [关键词]篮球规则 高校学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4-0107-01  篮球运动是在我国校園体育中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体育项目之一,这一特点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规矩不成方圆,篮球运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学校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日益增强,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平等相待,在人格上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这都要求职工学校的教育者走出旧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启发和尊重工作对象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职工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    尊重人是
摘 要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法院调查取证制度备受争议。本文从民事诉讼模式的职权主义和司法能动性两个语境对其由来进行了分析,认为对程序性事项和涉及实体权利义务的证据收集应当区分对待,并对现有的制度提出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 调查取证 裁判 调查令状  作者简介:薛海蓉,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审判员,研究方向:房地产、涉外商事等。  中图分类号:D925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内蒙古高校竞技体育竞赛训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依据高校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转变内蒙古现有的“直线性”隶属关系的组织管理体制,协调整合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训练培养体系。  [关键词]内蒙古 高校竞技体育 竞赛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