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校学分制的逐渐深入推行,教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了解学分制下工作特征及工作职能的转变,在工作中正确定位,树立服务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并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组织、协调、指挥与指导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实现教务信息化管理,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关键词: 学分制 教务管理 职能转变
学分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分制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①教务管理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教学管理,其根本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各种门类的课程,通过教材和教师的投入,科学有效地组织成为有序、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工作应围绕着学分制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等主要特点展开,保证教学系统高效、有序、稳定、合理地运行。这就相应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正确定位,明晰工作职责,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工作特征的转变
传统学年制下的教务管理模式是按自然班级排课、一张课表上课、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相比之下,在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年限,自由选择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和地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激励老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相应地,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工作特征也呈现以下几点转变:
1.管理对象从群体转向个体。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前提,学分制下的管理对象从以往学年制下的班级为单位转为单个学生,因学生选课有较大的灵活性,个体差异显著,选课制、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分类、各授课教师及学生成绩管理等管理内容打破以往学年制下的稳定性,呈现出复杂性、不确定性,选课信息也因为可以跨年级、跨学院、跨专业而变得多样化、个性化。也就是说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爱好决定自己的选课,形成以选课结果为基础的课程班级,打破以往自然班级的界限,使得教务管理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大变化,教务管理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
2.弹性学制代替刚性学制。
学分制下没有严格的修业年限,采用弹性教学计划,推行弹性学制,代替以往学年制下的刚性学制,用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以根据每个学期开出的课程资源进行选课修读,也可以对没有及格的科目进行重修,直到修满学分为止。这就意味着不同于学年制下的同年入学同年毕业,学分制下的同年入学的学生,因选课不同会出现因免修、重修等情况下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年限不同,可以延长,也可以缩短。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而需自主学习的要求,又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成长规律。
3.与二级学院的静态合作变为动态合作。
与以往学年制下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计划不同,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涉及的各个方面内容都受制于以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的原则指导,日常教务管理会产生大量纷繁多变的信息,这就使得以往跟二级学院的静态合作变为动态合作,如此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
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②,为满足学生的自由选修,学院就必须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对覆盖面较大的必修课,开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程。这就要求各学院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多开课、开新课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结合学术研究新开有特色的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避免出现学生想上的课因人数限制上不了,不想上的课又不得不选的现象。总之,教务管理人员应通过与二级学院的动态合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及工作量核算办法,促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开出、开好高质量的必修及公选课程。
由于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进程参差不齐,各学院应选派熟悉专业课程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选课指导工作,学生选课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务信息网上办理相应的选课手续,自主选课、跨专业、跨年级等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选课信息及成绩管理信息量及毕业时间的不一致,造成教务管理信息量的骤增,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工作者建立高效的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务信息系统。这里是指课表管理信息、选课信息、考试管理及成绩管理等。只有完善以上教学信息,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保证信息畅通,实现教务管理人员与学生、老师之间的信息沟通。
二、学分制下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转变
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必须充分了解学分制内涵,全部工作内容都要围绕这教学这个中心任务展开。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了解教务管理的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教务管理系统的现代化,编制先进、适用的教务管理软件系统,严格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组织管理。
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是教学活动这个动态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制定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目标、下达教学任务和编制课程表等。以往学年制下的教务组织管理过分强调集中性、统一性和单一性,使教务组织管理丧失其个性及创造性,从而导致学校和学生难以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学分制下的教学组织管理因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而变得复杂化,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更新知识和提高进修,这就会增加教学组织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正常运转的保证,针对教学活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日常管理。它包括学生选课信息的管理,日常教师的调课、课表更改和教室借用。
学分制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选课制。教务管理工作者在选课活动中必须向学生进行学分制内涵的解读,讲明学分制选课的规则,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体现兴趣及个性特征,使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不出现重选、漏选。
由于学分制的选课淡化了自然班级的界限,教师们必须根据实际选修的学生名单进行授课及成绩输入,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借助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支持,结合自然行政班级和选课形成的课程班级信息,尽量推行学生个体管理。
在日常的调课等教学调度工作中,教务管理工作者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使得信息畅通、及时、准确,以保证授课学时的完整与准确,使教学正常运行。③
3.教学秩序管理。
教学秩序管理包括考务管理、日常教学检查工作、教学质量评估等。考试工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衡量学生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管理包括命题及试卷管理、安排考试日程、监考安排、考场巡视与试卷保管、评卷工作的组织与开展等项内容。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讲究原则,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做好考试作弊的处理工作,确保考试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学分制条件下,除了要对正常的期末考试进行组织、管理外,还要进行重修学生、延长学制的学生的考务管理工作。
日常教学秩序检查还包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配合教学评估专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等,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公平、客观地进行网上评教工作。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授课老师。④
4.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工作是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进入社会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它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及毕业管理。
学籍信息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级、休学、停学、复学、转学、退学、毕业资格审查与毕业、学位审核等各类信息;成绩管理是学籍管理中的重头戏。准备完备的学籍信息、成绩信息是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学位资格审核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务管理人员要增强学籍管理意识,层层把关,完整、准确地根据每次考试的情况记载每个学生的成绩,形成成绩管理系统,以备查询。学籍管理是一项既繁琐、复杂、工作量大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务管理人员既要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又要具备处理各类突发问题的艺术性。
三、学分制下教务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操作者,除了要完成常规的工作外,还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在学生选课、课表管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要树立服务意识,成为一名好的服务者。
教务管理工作者直接面对学生和教师开展日常工作,工作量大、繁杂、重,这需要教务管理工作者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其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服务的目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为合理的教学安排,并能让学生和教师及时、高效地了解教学信息和动态发展。只有树立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才能把为老师、学生服务作为宗旨,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2.要是一名业务素质过硬并掌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优秀管理者。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有熟练的教务管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原则、要求、程序等,具有组织各种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协调能力,善于分析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总结探讨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务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还必须掌握管理知识和相应管理技能、技巧,根据教学活动的规律,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使复杂的教学工作变得条理清晰,效果良好。
一个好的教务管理工作者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拥有组织管理能力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务工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是因为教务员的工作需要接触各个层次的人,上至校院领导、教务处,中至教师,下至学生,只有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才能创造出有利于自己工作和个人发展的环境”。⑤总之,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做到既有原则性又有艺术性。
3.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教务管理理念。
教务管理工作者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评价教学质量,才能制定出适应高校发展的合理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使管理工作真正地服务于教学过程。⑥一个优秀的教务管理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工作得到创新。只有了解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明白教学目标和运行的全过程,才能知道哪个环节不合理、不科学,从而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运行过程正常运转。
总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目的性、计划性、适应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的素质及能力也是学分制改革实践的关键。随着我校学分制的逐渐深入推行,教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了解学分制下工作特征及工作职能的转变,进行正确的服务和管理角色定位,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组织、协调、指挥与指导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实现教务信息化管理,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注释:
①王欢,李华.我国学分制实施障碍的制度背景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
②刘丽娟.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0,(12):89-90.
③④王丽波.学分制条件下教务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06,(7).
⑤曹林.在黑龙江大学教务员暑期研讨会上的发言.2001.8.
⑥王丽波.学分制条件下教务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江苏工业学院怀德学院教研课题(JJY0902008)。
关键词: 学分制 教务管理 职能转变
学分制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分制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①教务管理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教学管理,其根本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各种门类的课程,通过教材和教师的投入,科学有效地组织成为有序、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过程。
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工作应围绕着学分制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弹性代替刚性,以选课代替排课等主要特点展开,保证教学系统高效、有序、稳定、合理地运行。这就相应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正确定位,明晰工作职责,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工作特征的转变
传统学年制下的教务管理模式是按自然班级排课、一张课表上课、一个模式培养人才,相比之下,在学分制下,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年限,自由选择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和地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激励老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相应地,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工作特征也呈现以下几点转变:
1.管理对象从群体转向个体。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前提,学分制下的管理对象从以往学年制下的班级为单位转为单个学生,因学生选课有较大的灵活性,个体差异显著,选课制、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分类、各授课教师及学生成绩管理等管理内容打破以往学年制下的稳定性,呈现出复杂性、不确定性,选课信息也因为可以跨年级、跨学院、跨专业而变得多样化、个性化。也就是说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爱好决定自己的选课,形成以选课结果为基础的课程班级,打破以往自然班级的界限,使得教务管理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大变化,教务管理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
2.弹性学制代替刚性学制。
学分制下没有严格的修业年限,采用弹性教学计划,推行弹性学制,代替以往学年制下的刚性学制,用学分绩点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以根据每个学期开出的课程资源进行选课修读,也可以对没有及格的科目进行重修,直到修满学分为止。这就意味着不同于学年制下的同年入学同年毕业,学分制下的同年入学的学生,因选课不同会出现因免修、重修等情况下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年限不同,可以延长,也可以缩短。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而需自主学习的要求,又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成长规律。
3.与二级学院的静态合作变为动态合作。
与以往学年制下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计划不同,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涉及的各个方面内容都受制于以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的原则指导,日常教务管理会产生大量纷繁多变的信息,这就使得以往跟二级学院的静态合作变为动态合作,如此才能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
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②,为满足学生的自由选修,学院就必须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对覆盖面较大的必修课,开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程。这就要求各学院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多开课、开新课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结合学术研究新开有特色的课程和跨学科的课程,避免出现学生想上的课因人数限制上不了,不想上的课又不得不选的现象。总之,教务管理人员应通过与二级学院的动态合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及工作量核算办法,促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开出、开好高质量的必修及公选课程。
由于学分制下学生选课的进程参差不齐,各学院应选派熟悉专业课程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选课指导工作,学生选课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务信息网上办理相应的选课手续,自主选课、跨专业、跨年级等的个体差异造成学生选课信息及成绩管理信息量及毕业时间的不一致,造成教务管理信息量的骤增,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工作者建立高效的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务信息系统。这里是指课表管理信息、选课信息、考试管理及成绩管理等。只有完善以上教学信息,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保证信息畅通,实现教务管理人员与学生、老师之间的信息沟通。
二、学分制下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转变
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参与者,必须充分了解学分制内涵,全部工作内容都要围绕这教学这个中心任务展开。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了解教务管理的工作职责,积极推进教务管理系统的现代化,编制先进、适用的教务管理软件系统,严格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组织管理。
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是教学活动这个动态过程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制定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目标、下达教学任务和编制课程表等。以往学年制下的教务组织管理过分强调集中性、统一性和单一性,使教务组织管理丧失其个性及创造性,从而导致学校和学生难以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学分制下的教学组织管理因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而变得复杂化,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更新知识和提高进修,这就会增加教学组织管理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正常运转的保证,针对教学活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日常管理。它包括学生选课信息的管理,日常教师的调课、课表更改和教室借用。
学分制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选课制。教务管理工作者在选课活动中必须向学生进行学分制内涵的解读,讲明学分制选课的规则,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体现兴趣及个性特征,使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不出现重选、漏选。
由于学分制的选课淡化了自然班级的界限,教师们必须根据实际选修的学生名单进行授课及成绩输入,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借助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支持,结合自然行政班级和选课形成的课程班级信息,尽量推行学生个体管理。
在日常的调课等教学调度工作中,教务管理工作者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使得信息畅通、及时、准确,以保证授课学时的完整与准确,使教学正常运行。③
3.教学秩序管理。
教学秩序管理包括考务管理、日常教学检查工作、教学质量评估等。考试工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衡量学生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管理包括命题及试卷管理、安排考试日程、监考安排、考场巡视与试卷保管、评卷工作的组织与开展等项内容。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讲究原则,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做好考试作弊的处理工作,确保考试工作的正常运行。在学分制条件下,除了要对正常的期末考试进行组织、管理外,还要进行重修学生、延长学制的学生的考务管理工作。
日常教学秩序检查还包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配合教学评估专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等,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公平、客观地进行网上评教工作。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还可以自主选择授课老师。④
4.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工作是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进入社会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它主要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及毕业管理。
学籍信息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级、休学、停学、复学、转学、退学、毕业资格审查与毕业、学位审核等各类信息;成绩管理是学籍管理中的重头戏。准备完备的学籍信息、成绩信息是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学位资格审核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教务管理人员要增强学籍管理意识,层层把关,完整、准确地根据每次考试的情况记载每个学生的成绩,形成成绩管理系统,以备查询。学籍管理是一项既繁琐、复杂、工作量大又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务管理人员既要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又要具备处理各类突发问题的艺术性。
三、学分制下教务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操作者,除了要完成常规的工作外,还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在学生选课、课表管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要树立服务意识,成为一名好的服务者。
教务管理工作者直接面对学生和教师开展日常工作,工作量大、繁杂、重,这需要教务管理工作者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其服务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服务的目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最为合理的教学安排,并能让学生和教师及时、高效地了解教学信息和动态发展。只有树立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才能把为老师、学生服务作为宗旨,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2.要是一名业务素质过硬并掌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优秀管理者。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有熟练的教务管理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原则、要求、程序等,具有组织各种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的协调能力,善于分析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总结探讨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务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还必须掌握管理知识和相应管理技能、技巧,根据教学活动的规律,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使复杂的教学工作变得条理清晰,效果良好。
一个好的教务管理工作者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拥有组织管理能力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务工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是因为教务员的工作需要接触各个层次的人,上至校院领导、教务处,中至教师,下至学生,只有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才能创造出有利于自己工作和个人发展的环境”。⑤总之,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在工作中做到既有原则性又有艺术性。
3.要具备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教务管理理念。
教务管理工作者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评价教学质量,才能制定出适应高校发展的合理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使管理工作真正地服务于教学过程。⑥一个优秀的教务管理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工作得到创新。只有了解教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明白教学目标和运行的全过程,才能知道哪个环节不合理、不科学,从而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运行过程正常运转。
总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目的性、计划性、适应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关系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的素质及能力也是学分制改革实践的关键。随着我校学分制的逐渐深入推行,教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了解学分制下工作特征及工作职能的转变,进行正确的服务和管理角色定位,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组织、协调、指挥与指导各方面人员的活动,实现教务信息化管理,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注释:
①王欢,李华.我国学分制实施障碍的制度背景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1).
②刘丽娟.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0,(12):89-90.
③④王丽波.学分制条件下教务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06,(7).
⑤曹林.在黑龙江大学教务员暑期研讨会上的发言.2001.8.
⑥王丽波.学分制条件下教务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江苏工业学院怀德学院教研课题(JJY09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