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0日,有心参加2012年“大选”的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抛出自己的两岸论述:以“宪法各表”替换“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再次在岛内引发争论。两岸关系议题是民进党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只要想参加“大位之争”,就必须严正对待。
现实的压力
有关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酝酿新的路线的传闻时有所闻,但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民进党的长远与终极目标是实现台湾政治独立。然而没有政权这只能是一句空口号。
不错,民进党曾一鸣惊人,打败了百年老店国民党,但那只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案例,不可复制。八年后,绿色政权毁在“贪污腐化”的陈水扁之手。此后民进党进行了极力大改组,蔡英文出任党主席。外界原本期待蔡英文领导民进党进行重大政治改革,实现新的转型。但民进党多次错失了良机,特别是对两岸关系一直遮遮掩掩,讳莫如深。
但岛内的政治现实是,民进党要想重新上台,关键之一不是靠绿营基本盘,而是要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与认同。而要想争取中间选民,激进的台独路线是民进党最大的弱点和命门。
马英九当政后,采取积极务实的两岸政策,两岸关系转危为安,由“紧张与危机”转为“和平与合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发展、大交流格局。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经济合作的认同度大幅提升,也成为马英九当局执政的最大政绩,民进党要夺回政权,就不能不面对两岸关系的重大历史性发展与主流民意对两岸关系支持的转变。
另一方面,台湾民众主体意识日益普及,国民党当局政治路线的本土化发展,也不断强化“台湾优先”与“台湾主体性”,与民进党的本土路线与两岸政策主张有趋同之势。民进党的本土政党优势在弱化。若不进行新的转型与两岸政策的调整,在未来选举中岛内民众仍可能宁可选择一个相对不滥的国民党,也不愿选择一个更滥的民进党。
从三个纲领性文件看变化
民进党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台过三个党纲性文件,即《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与《台湾正常国家决议文》。《台独党纲》是台独运动高涨下的产物,曾让民进党在台独的旗帜下迅速崛起,一举成为台湾第二大政治势力,给百年老店国民党政权造成很大压力。但物极必反,民进党台独活动的高涨与冒进又让自己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无法进一步壮大势力。在这种背景下,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诞生。民进党开始承认政治现实,承认“中华民国”,从此走向了温和台独路线。民进党再次腾飞,为2000年上台执政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然而执政后期,民进党在陈水扁的主导下大搞“台湾正名”与“公投制宪”活动,抛出了第三个纲领性文件——《台湾正常国家决议文》,谋求“正名制宪”。这一文件成为重新转向激进台独的标志,加速了民进党的下台。蔡英文出任党主席后,尽管提出“十年政纲”口号,但关键的政治主张与两岸政策主张至今没有出台。
调整的虚与实
当下,两岸关系议题既是民进党攻击马英九当局最有力的手段与武器,又是民进党发展与转型的最大困境。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岛内主流民意的大背景下,民进党所反对的恰恰是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其强烈的“反中”立场与两岸发展现实越来越远,除了满足深绿选民的心理需要之外,争取不到更多的中间选民,只能成为永远的在野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开始调整两岸策略。在五都选举中,民进党极力回避两岸议题,回避ECFA,大打“治理牌”、“远景牌”与“幸福牌”,收到预期效果,重燃上台希望。五都选举后蔡英文迅速成立智库,致力于两岸政策议题的研究与探讨。
与此同时,绿营内部也迅速掀起一股成立智库热与大陆政策讨论热。一场新的大陆政策大讨论在民进党内部逐步展开,不论结果如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由于蔡英文与民进党的两面性与反复无常,让人不无担忧:在选举不利时,蔡英文与民进党对两岸议题采取回避策略,在政治需要时则强烈攻击之。一方面,蔡英文表示民进党执政后将“公投废除ECFA”,批判马英九大陆政策“倾中卖台”;又表示执政后“将延续前朝政策”,强调延续马当局的大陆政策或采取务实的大陆政策。这是民进党政治人物的一贯手法。一切两岸言论都是以选举与政治需要来决定。从中不难看出,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调整是虚,谋求夺取政权是实;战略性调整是虚,策略性调整是实。
根子不拔改也难
台湾“独立”是民进党的“神主牌”,放弃“台独”,民进党等于没有了政治灵魂,更无从谈发展。笔者认为,民进党“台独”不弃,“反中”立场亦难改,“反中”与“台独”是一体两面。要“台独”,就得“反中”,“反中”亦是为了“台独”,这是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最大困境所在。更何况民进党连作为两岸关系发展基础的“九二共识”都不承认,又如何调整大陆政策?如何与大陆打交道?因此,是否承认“九二共识”是观察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关键所在。
去年12月19日,民进党中央发言人表示:两岸对话平台应是多元的,国共之间已经有了“国共论坛”,但不会有“民共论坛”,民进党主张的是多元对话,而且以民主和人权为对话重点。民进党的智库主要是研究对中国政策,而非和大陆对话。这一谈话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民进党强调目前只是“研究对中国政策”,还谈不上调整,更不是“要和大陆对话”;二是民进党作为在野党,不愿建立两岸党际之间的对话平台;三是民进党将民主与人权作为对话重点,是想将双方关系僵局归于大陆不谈民主与人权。这样的立场与思维,如何能改善与大陆的关系?
内部的牵制
在绿营内部,不同的政治人物或势力,在“打马”、“反中”与追求台湾“独立”的基本立场上虽然是一致的,但在民进党的发展路线与对大陆政策的调整问题上则存在着矛盾与分歧。尤其是深绿政治势力或台独基本教义派,走的是激进台独路线,在绿营内部有相当大的市场与势力。在五都选举中,“一边一国连线”取得非常辉煌的战绩,成为绿营内部又一大派系。它们都对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转型与大陆政策的调整形成很大阻力。
不少民进党重量级政治人物在个人利益考虑下,也会对党中央的改革表达反对立场,形成强大的牵制力量。目前,争取党内提名、竞选总统候选人成为民进党政治领袖的最大目标,由此形成党内的竞争关系,也会影响到党的路线与政策调整。在党内权力结构中日益边缘化的吕秀莲一直不忘争取参加总统大选,期望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统”;在台北市选举受挫的苏贞昌日前在台北举行“感恩音乐会”,为党内大选提名暖身;已没有任何可能再参选的谢长廷也举行“感恩听友会”,为争取党内总统候选人“埋伏笔”。这些陈水扁时代的旧天王们尽管逐步退出民进党的权力中心,但仍会处处为难蔡英文的政治改革与路线调整,成为一种新的阻力。
随着党内大选提名时间的逐步到来,党内必会出现强烈的“反中”情绪,甚至相互比拼谁的言论与立场更绿,以争取到深绿群众的支持,这也预示着民进党转型的不易,大陆政策调整将非常困难。
现实的压力
有关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酝酿新的路线的传闻时有所闻,但都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民进党的长远与终极目标是实现台湾政治独立。然而没有政权这只能是一句空口号。
不错,民进党曾一鸣惊人,打败了百年老店国民党,但那只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案例,不可复制。八年后,绿色政权毁在“贪污腐化”的陈水扁之手。此后民进党进行了极力大改组,蔡英文出任党主席。外界原本期待蔡英文领导民进党进行重大政治改革,实现新的转型。但民进党多次错失了良机,特别是对两岸关系一直遮遮掩掩,讳莫如深。
但岛内的政治现实是,民进党要想重新上台,关键之一不是靠绿营基本盘,而是要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与认同。而要想争取中间选民,激进的台独路线是民进党最大的弱点和命门。
马英九当政后,采取积极务实的两岸政策,两岸关系转危为安,由“紧张与危机”转为“和平与合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大发展、大交流格局。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经济合作的认同度大幅提升,也成为马英九当局执政的最大政绩,民进党要夺回政权,就不能不面对两岸关系的重大历史性发展与主流民意对两岸关系支持的转变。
另一方面,台湾民众主体意识日益普及,国民党当局政治路线的本土化发展,也不断强化“台湾优先”与“台湾主体性”,与民进党的本土路线与两岸政策主张有趋同之势。民进党的本土政党优势在弱化。若不进行新的转型与两岸政策的调整,在未来选举中岛内民众仍可能宁可选择一个相对不滥的国民党,也不愿选择一个更滥的民进党。
从三个纲领性文件看变化
民进党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台过三个党纲性文件,即《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与《台湾正常国家决议文》。《台独党纲》是台独运动高涨下的产物,曾让民进党在台独的旗帜下迅速崛起,一举成为台湾第二大政治势力,给百年老店国民党政权造成很大压力。但物极必反,民进党台独活动的高涨与冒进又让自己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无法进一步壮大势力。在这种背景下,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诞生。民进党开始承认政治现实,承认“中华民国”,从此走向了温和台独路线。民进党再次腾飞,为2000年上台执政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然而执政后期,民进党在陈水扁的主导下大搞“台湾正名”与“公投制宪”活动,抛出了第三个纲领性文件——《台湾正常国家决议文》,谋求“正名制宪”。这一文件成为重新转向激进台独的标志,加速了民进党的下台。蔡英文出任党主席后,尽管提出“十年政纲”口号,但关键的政治主张与两岸政策主张至今没有出台。
调整的虚与实
当下,两岸关系议题既是民进党攻击马英九当局最有力的手段与武器,又是民进党发展与转型的最大困境。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岛内主流民意的大背景下,民进党所反对的恰恰是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其强烈的“反中”立场与两岸发展现实越来越远,除了满足深绿选民的心理需要之外,争取不到更多的中间选民,只能成为永远的在野党。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开始调整两岸策略。在五都选举中,民进党极力回避两岸议题,回避ECFA,大打“治理牌”、“远景牌”与“幸福牌”,收到预期效果,重燃上台希望。五都选举后蔡英文迅速成立智库,致力于两岸政策议题的研究与探讨。
与此同时,绿营内部也迅速掀起一股成立智库热与大陆政策讨论热。一场新的大陆政策大讨论在民进党内部逐步展开,不论结果如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由于蔡英文与民进党的两面性与反复无常,让人不无担忧:在选举不利时,蔡英文与民进党对两岸议题采取回避策略,在政治需要时则强烈攻击之。一方面,蔡英文表示民进党执政后将“公投废除ECFA”,批判马英九大陆政策“倾中卖台”;又表示执政后“将延续前朝政策”,强调延续马当局的大陆政策或采取务实的大陆政策。这是民进党政治人物的一贯手法。一切两岸言论都是以选举与政治需要来决定。从中不难看出,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调整是虚,谋求夺取政权是实;战略性调整是虚,策略性调整是实。
根子不拔改也难
台湾“独立”是民进党的“神主牌”,放弃“台独”,民进党等于没有了政治灵魂,更无从谈发展。笔者认为,民进党“台独”不弃,“反中”立场亦难改,“反中”与“台独”是一体两面。要“台独”,就得“反中”,“反中”亦是为了“台独”,这是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最大困境所在。更何况民进党连作为两岸关系发展基础的“九二共识”都不承认,又如何调整大陆政策?如何与大陆打交道?因此,是否承认“九二共识”是观察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关键所在。
去年12月19日,民进党中央发言人表示:两岸对话平台应是多元的,国共之间已经有了“国共论坛”,但不会有“民共论坛”,民进党主张的是多元对话,而且以民主和人权为对话重点。民进党的智库主要是研究对中国政策,而非和大陆对话。这一谈话反映了三个问题。一是民进党强调目前只是“研究对中国政策”,还谈不上调整,更不是“要和大陆对话”;二是民进党作为在野党,不愿建立两岸党际之间的对话平台;三是民进党将民主与人权作为对话重点,是想将双方关系僵局归于大陆不谈民主与人权。这样的立场与思维,如何能改善与大陆的关系?
内部的牵制
在绿营内部,不同的政治人物或势力,在“打马”、“反中”与追求台湾“独立”的基本立场上虽然是一致的,但在民进党的发展路线与对大陆政策的调整问题上则存在着矛盾与分歧。尤其是深绿政治势力或台独基本教义派,走的是激进台独路线,在绿营内部有相当大的市场与势力。在五都选举中,“一边一国连线”取得非常辉煌的战绩,成为绿营内部又一大派系。它们都对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转型与大陆政策的调整形成很大阻力。
不少民进党重量级政治人物在个人利益考虑下,也会对党中央的改革表达反对立场,形成强大的牵制力量。目前,争取党内提名、竞选总统候选人成为民进党政治领袖的最大目标,由此形成党内的竞争关系,也会影响到党的路线与政策调整。在党内权力结构中日益边缘化的吕秀莲一直不忘争取参加总统大选,期望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个“女总统”;在台北市选举受挫的苏贞昌日前在台北举行“感恩音乐会”,为党内大选提名暖身;已没有任何可能再参选的谢长廷也举行“感恩听友会”,为争取党内总统候选人“埋伏笔”。这些陈水扁时代的旧天王们尽管逐步退出民进党的权力中心,但仍会处处为难蔡英文的政治改革与路线调整,成为一种新的阻力。
随着党内大选提名时间的逐步到来,党内必会出现强烈的“反中”情绪,甚至相互比拼谁的言论与立场更绿,以争取到深绿群众的支持,这也预示着民进党转型的不易,大陆政策调整将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