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邯郸市教育局提出新课堂创建工作以来,各单位积极响应,我区也是多措并举,稳步推进。期间制定出峰峰矿区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了峰峰矿区小学语、数、英、品科的新课堂观摩交流研讨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还有评选新课堂创建示范学校和申报生本教育实验校,以及新课堂督查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把新课堂的创建工作推向纵深发展。
我感觉尤其令人可喜的变化有两点:一是教师理念更新,行动跟进了。我们说,要让“讲堂变学堂”,老师首先得愿意“交权”,主动把讲台让出来,让更多的学生站上去表现。通过新课堂创建,发现有一部分老师已经这样做了,他们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他们认识到以生为本,逐步把权利下放,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关键处引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愿意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二是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了。课堂上举手的多了,敢于回答问题的多了。新课堂的开展确实激活了课堂,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从长远来看,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堂创建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导学案的使用欠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考试评价机制制约着新课堂的开展等等,下面我从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堂创建工作的一点点建议。
一、加强导学案的学习研究,科学使用导学案
(一)不同类型课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学案方式不尽相同。新授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备知识的落实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习题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总结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
(二)不是每一学科、每一节课都要有学案,同一节课的学案可以不一样。因为每位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理解会不一样,所设计的教案会不一样,加上每个班级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求每一学科都有学案,或者一节课有统一的学案显然不合实际。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前提下,同一节课的学案不仅可以进行分层设计、自主选择,也可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
(三)考虑学校和学生的负担,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宁可暂时不用。实践告诉我们:一份高质量的学案显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有效的帮助,但是,一份低质量的学案有时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有时我们还应考虑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所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没有高质量的学案不如暂时不用。
二、准确把握教材,正确设定教学目标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我们倡导“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有所获、有所长进。我在听完课跟老师交流的时候,会首先问: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老师得知道你这节课上下来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什么水平。是学会字词?是理解课文?是掌握写作方法?如果把教学目标比喻成太阳的话,教学设计就是九大行星,你得围着太阳转。也就是说,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最终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再一个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文。一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对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词、句、段要有深刻的理解。二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表达特点。三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上下来感觉很空,感觉没有语文味,跟老师的教材把握有很大关系。
三、课前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我们说新课堂的开展,不是让老师轻松了,应该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所以才有了这项活动的前半句“强力提师能”。新课堂考验的是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专业学识能力。所以,课前下足功夫,课上才能游刃有余。
四、传统课堂与新课堂更好地融合
根据研究发现,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贡献最大的是发现学习,其次是意义接受学习与机械接受学习,而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贡献不明显。这句话的前提是对中小学生而言,不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从这句话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新课堂的开展有阻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基本上属于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有它固有的弱点,但是如果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愿意学习;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有意义,是可以实现其主动性和有效性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该是这样,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我们也不排斥“接受式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要在10多年的学习阶段,把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接受继承下来,离不开“接受式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它强调问题意识和动手动脑的实践体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所以,站在单纯提高分数的角度我们喜欢传统课堂;站在人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我们喜欢新课堂。在倡导创新出新的今天,我的感觉是:传统和现代应该是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我们要的是两者比翼双飞,并驾齐驱,而不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我感觉尤其令人可喜的变化有两点:一是教师理念更新,行动跟进了。我们说,要让“讲堂变学堂”,老师首先得愿意“交权”,主动把讲台让出来,让更多的学生站上去表现。通过新课堂创建,发现有一部分老师已经这样做了,他们的角色已经发生转变。他们认识到以生为本,逐步把权利下放,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关键处引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愿意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二是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了。课堂上举手的多了,敢于回答问题的多了。新课堂的开展确实激活了课堂,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从长远来看,这些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堂创建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导学案的使用欠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考试评价机制制约着新课堂的开展等等,下面我从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堂创建工作的一点点建议。
一、加强导学案的学习研究,科学使用导学案
(一)不同类型课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学案方式不尽相同。新授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备知识的落实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习题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总结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试题考查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陷在哪里,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
(二)不是每一学科、每一节课都要有学案,同一节课的学案可以不一样。因为每位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理解会不一样,所设计的教案会不一样,加上每个班级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求每一学科都有学案,或者一节课有统一的学案显然不合实际。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前提下,同一节课的学案不仅可以进行分层设计、自主选择,也可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
(三)考虑学校和学生的负担,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宁可暂时不用。实践告诉我们:一份高质量的学案显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有效的帮助,但是,一份低质量的学案有时反而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有时我们还应考虑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所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没有高质量的学案不如暂时不用。
二、准确把握教材,正确设定教学目标
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我们倡导“一课一得”,就是强调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有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目标,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有所获、有所长进。我在听完课跟老师交流的时候,会首先问: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老师得知道你这节课上下来是为了让学生达到什么水平。是学会字词?是理解课文?是掌握写作方法?如果把教学目标比喻成太阳的话,教学设计就是九大行星,你得围着太阳转。也就是说,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最终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再一个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课文。一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对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词、句、段要有深刻的理解。二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表达特点。三是要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上下来感觉很空,感觉没有语文味,跟老师的教材把握有很大关系。
三、课前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我们说新课堂的开展,不是让老师轻松了,应该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所以才有了这项活动的前半句“强力提师能”。新课堂考验的是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专业学识能力。所以,课前下足功夫,课上才能游刃有余。
四、传统课堂与新课堂更好地融合
根据研究发现,对中小学生学习成绩贡献最大的是发现学习,其次是意义接受学习与机械接受学习,而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贡献不明显。这句话的前提是对中小学生而言,不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从这句话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新课堂的开展有阻力。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基本上属于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有它固有的弱点,但是如果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愿意学习;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有意义,是可以实现其主动性和有效性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应该是这样,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我们也不排斥“接受式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要在10多年的学习阶段,把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接受继承下来,离不开“接受式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它强调问题意识和动手动脑的实践体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所以,站在单纯提高分数的角度我们喜欢传统课堂;站在人的长远发展的角度,我们喜欢新课堂。在倡导创新出新的今天,我的感觉是:传统和现代应该是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我们要的是两者比翼双飞,并驾齐驱,而不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