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田园中的生命沉思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198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生活已经远离追问和沉思,当然这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文化心理格局。实际上,在实践理性成为东方较为普遍的价值尺度之后,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华夏文化自身也陷入一种悖论之中——思与行的两相削弱。一旦追问生命,开始思考终极问题的时候,实践尺度的现实价值常常经不起这种反溯,一种“世与我相违”的熟悉感就开始升腾;一旦开始努力于日常,追求现时价值的时候,超越性的追问和反思就开始显得脆弱不堪,矫情、幼稚甚至肤浅。于是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无暇关照自身的生存困境,而在追求现实利益的价值选择上也处处碰壁,这样,心理上面对着价值选择的疑惑,又在现实中无法伸展肢体。
  这种困境由来已久,早在陶渊明的魏晋时代,也是如此。然而这种困境在陶潜的身上得到了一种权衡性的解决。
  陶渊明没有在现实日用的问题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反而在自身的生存体验中超越性地直面生命的困境。这一点自然有时代玄风的影响——老庄天人追问,在此时演变为思辨性的理性论证。玄言诗作的评价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因为文辞远奥而为人所不喜。与诗经以来的性情言志传统相比,玄言诗,离开了人们固有的生活轨迹,失去了切身的活泼和相关性,自然难以引起多数人的共鸣。不过,其中的沉思却是实实在在的生命问题。
  生命的有限与外物的无限是人类自有理性开始就意识到的问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困境也成为魏晋主要的辨题之一。时节的变化,日月的盈昃,这些自然现象的规律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生命的流逝。在生命自身的运动中也有高低起伏,有枯有荣的植物,对应着有顺有折的人生境遇。魏晋玄言诗一直力求说尽这些哲思,却终究仍是逃不过语对意义的拖滞,而主观解释自然的努力,又使自己显得刻意、做作而流于下乘。而陶渊明却用另一种境界重新审视了这些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我们日常所面对的和我们一直想避开的,正是那个看似平淡实则刺眼的“喧”字,首句的“人境”与“车马”在开篇就鲜明地昭示了自然与人的对立,这对立正是无处不在的“喧”。如何才能消弭这种对立?“心远”又代表了什么?陶渊明没有像玄言诗人那样走入理性论证,他只是把田园中最常见的景象娓娓道来,如一泓凉爽清泉,润及盛夏暑热中焦灼的心田一般,那一瞬,一扇非理性的深层直觉的大门被打开,另一种源自生命本真之处的自由光芒像一朵朵巨大洁白的莲花一样怦然绽放,日间的营营役役、喧哗躁动、困惑挣扎倏然洗脱,去伪存真的松爽与直面世界的自由之感征服性地占据了心灵。那里留存着人类最古老的赤子之心,远古世界的气息再次充满了宇宙之中,于是一个人和一座山对视,人在山中找回了远古的自由的记忆;山在人的记忆中再次爬升至新的精神高峰,这种“悠然”是如此的不易,这是一种不同于现实日用的果腹享乐欲望的达成,而是精神从喧嚣的苦难中的解放,伴随着自在自然与人走向融合、共同呼吸的净化过程中,人格得以自在地舒展,于是看菊则得菊的秋味真色,看山则悦山的静远光芒,看鸟则感鸟的自在真性,凡得所见,即自如自在,无一处龃龉,无一处失和,这即是庄子所谓“目击道存”的精神体验。
  一千六百年前,中华文化格局开始了儒释道玄的合流,华夏文化继百家争鸣后,再一次迎来了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版图的整理和扩容,然而思想领域最显著的成绩却实实在在地落实在陶渊明的生命体验之中,一个诗人在切身的耕作中,把握到生命与自然的相生相敬的共生秘密,从此改变了汉族知识分子生命不虞、信仰困惑的不安的文化心理的格局,并就此找到出处行藏的人生之路的另一种选择,这正是陶渊明田园沉思的真正意义。
其他文献
在云南师范大学美丽的校园内,矗立着一座奇特的碑石,它虽然只有l丈5尺高,8尺宽,但却仿佛顶天立地,吸引了海内外许许多多的目光。  它就是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在特殊时期成立的一所特殊大学。它不只汇集了当时我国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的顶尖学者和文化精英,也筑起了一座中华儿女威武不屈丹心报国的精神丰碑,它是我们民族愈挫愈奋不可征服的历史见证。  碑文:冯友兰  碑文一千多个字,堪称字
期刊
时方:因为很喜欢传统文化,自己也一直在学书法、读经典、泡茶、品香,而且很喜欢初尘居这种氛围,喜欢苏州,所以选择来到这里。修身养性并不是年龄大了之后才该做的事。人的心灵太浮躁了、太急躁了,应该让自己的生活慢一点,练练字,读读书,安心。  纤纤:亚文的生活就是我心目中最想过的生活,我一直都很想过这种隐居、世外桃源的生活。其实我很佩服亚文,能有这样的成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平时上班事情太多,实在不能做
期刊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生活在人类有史以来物质最丰盛的时代,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数不胜数的消费名目,让我们对物欲的追求有了永无止境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是不幸的一代,那些完全机器化生产,过度包装的物品,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遗忘了工具最初的模样,食物本真的味道。  味道的遗失,更是我们的遗憾,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略过了食物从生长收获到生产的全部过程,直接拿到了精心加工后的成品,早已忘记了混合着
期刊
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能给21世纪的人类什么启示?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  选择开明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这已成为经典性的话语。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班彪说:“从谏如顺流”,(《文选·王命论》)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礼器》)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
期刊
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从对亲人的爱开始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这就是儒家经常强调的推己及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脚,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第一条是否定地说,第二
期刊
《围炉夜话》,清代王永彬作。凡二百二十一则,以“安身立命”为总纲,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和《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如书名所言,寒冬之夜,至交相聚,围拥火炉,畅谈文艺,惬意之至。正因作者预设的听者是朋友,所以语言亲切、自然、诚恳。其见解倒并不见得多么独到,但当你真正读进去时,就会被那种
期刊
关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故事的本事,古今学人有不少的探索。其中联系五溪峒蛮的本事探索,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当然同时也用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去阐释,其中像乌托邦的理想,可以说是人们用来把握这个故事的最常见的一种阐释方式。在我看来,清人沈德潜的说法可谓一言定谳:  此即羲皇之想也,必辨其有无,殊为多事。  渊明的羲皇之想,是其生命中的重要情结,羲皇即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羲皇上人是渊明对个体生命状态的一种
期刊
流传至今仍未绝响的琴曲有3000余首,若论其中最能展现琴之行云流水、叮咚有致的曲子,当论《流水》不疑。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曾将最能代表人类语言和音乐的声音投放到“航行者”号太空船上送入宇宙,而不多的几支乐曲当中,有一首恰恰便是由管平湖老先生所奏的琴曲《流水》,至今此曲依旧在浩浩宇宙中不绝回荡。星际如尘,却于其中丁零着来自地球的水流滴沥,江河浩瀚。  一滴水,自空山远谷盈盈滑落,一路汇聚河流,
期刊
陶渊明,字元亮,刘裕篡晋建宋后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他的生年有七八种说法,本文取袁行霈先生主倡的“七十六岁说”,即生于公元351年(晋穆帝永和八年),卒于公元427年(即宋文帝元嘉四年),这在其《自祭文》和颜延之的诔文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卒后至交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君诔》中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故世称“靖节先生”。他出生在庐山脚下的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市),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期刊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在酒中酝酿出来的,时刻都弥漫着酒的醇香与气节。中国文人在历史上,是一群没有社会势力,但是单纯的、浪漫的、理想化的一群人,无论是嵇康、阮籍、陶渊明,还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生活和诗文中无不弥漫着酒的芬芳,而能识酒中之深味的,从饮酒体味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人之一,“携将酒去,载得诗归”,一代诗风,一代酒豪。要想深入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