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江辉的小说,第一感觉是扑面而来的烟火气。不管是办公室的流浪猫,还是楼下的马路菜场,抑或是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都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甚至在《木鹊》这样充满想象和反讽的文本里,也能读出一种人间烟火味,木匠张班在梦中出售了手工制作的木鹊,第一时间惦记的还是买房子、还清亲戚的欠款这样的生活琐事。在叙述的方式上,作家也采取了一种亲历的视角,如《一只猫的纵身一跃》开头的“老刘断断续续说过一只猫的事”,《马路菜场的习惯用语》开头的“老石家的楼下有一个马路菜场,他常常给我们讲一些趣事”,以及《我们共同研究的恋爱》开头的“这是我自己碰到的事”。这种讲故事的口气,使读者迅速进入小说文本中,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江辉的故事里,大多是日常生活的细节,而较少有那种跌宕起伏的人生。作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让日常生活自然流淌进作品中。
不论是非虚构还是虚构,在作品中读者看到的始终是鲜活的现实生活。《马路菜场的习惯用语》里,嘈杂的路边菜市,杀鸡的、卖黄鳝的、挑青菜的、骑摩托车的,共同构成了一幅小城生活图景。《我们共同研究的恋爱》讲了一个大龄男青年老柴的相亲经历,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大家饿着肚子等待老柴相亲回来的场景。没有耸人听闻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小说中只有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摹与再造。
在作家的笔下,日常生活是经过了重重的加工与过滤的。小说里写到的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在单位捡到一只流浪猫、去楼下马路边的菜市场买菜、一群年轻教师为同事的相亲出谋划策,或者是为了钱手工制作一只会飞的木鹊。作家没有宏大叙事的野心,描绘这些市井生活的片段,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或是为生活中的这些小人物立传,而是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遭遇。但是,这种日常生活书写,当然不是简单地对生活场景的复刻,而是经过了作家的过滤和筛选。作家抓住了一些闪光的生活瞬间,在生活中淘金,打捞出日常生活中的动人之处。比如一只被捡回来的小猫,通过“纵身一跃”的方式完成了对主人的报恩;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一句不咸不淡的“要死啊”,串联起了平凡人的庸常生活;介绍的相亲对象居然与给前辈老柴介绍的是同一个人,“我”出于对老柴的照顾与关心而毅然放弃;投资失败的木匠在梦里造出了会飞的木鹊,木鹊飞上天的瞬间,似乎那些鸡零狗碎的生活已经被消解了。这些生活瞬间的加入,使得小说越出了普通生活的平淡庸常,逐渐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这种对日常生活片段的选择与书写,与作家的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遭受了身体上的疾病后,作家迫切需要一种情绪的出口,来安放自己的病痛。因此,江辉选择了从身边之事、记忆之事写起,以平淡的视角来叙述身边的人和事,达到一种疗愈的目的。正如作家自述:“以文学为载体,把浑浊的病苦放进去,任它去发酵、过滤。大凡发酵过的东西,都会变得清冽、沉静”“我把文学当药吃”。这些类似的表达,都是希望借由写作来处理情绪,通过文学与个体生命之间的碰撞,达到疗愈的作用。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作家尽量采用一种冷峻的、不动声色的表达方式,以朴素的文字紓解内心苦痛。在作家这里,文学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这极大地影响了小说的记录和表达方式。显然,作家的目的不在于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者讲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而试图以文学入药,应对个体的现实困境。
对于作家来说,在疗愈的过程中,文学治愈的不仅是身体的病苦,也有对心灵的慰藉。观察、体验和想象的过程,也是处理自己内心的过程。通过写作,作家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小说《木鹊》里,张班造第一个木鹊“是因为没钱”,而“再造一个木鹊,是因为想钱”,“想化手艺为现钱,改变现状”。这种毫不掩饰的对金钱的渴望,反映出了张班想要逃脱当前生活方式的迫切愿望。小说里有这样的细节:张班对妻子讲述了自己成功卖出木鹊拿到350万的梦。妻子听了很兴奋,马上拿来计算器分配这笔钱的使用,还给乡下亲戚250万,再买个小房子,生活似乎就恢复了正常。在小说结尾,妻子叫醒了正在做梦的张班,而张班又发现似乎自己的梦其实才是真实的现实。在真与假、虚与实的变换中,在对欲望的客观叙述中,隐秘地传达出了作家的人生观念。通过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也折射出作家面对外部世界变化时的现实批判与价值取向。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时,作家的立场显得格外重要,在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时,才不会显得犹豫和困惑。从这一点来说,写作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了当下的现实生活,并且给予了精神上的超脱。
江辉的语言是粗粝的。作家偏爱短句,也有一些口语化的表达。这有助于还原现实生活的质感,读来也有一种野生的生命力。比如写到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写在市民广场试飞木鹊,都采用了一些偏口语的表达,刻画出鲜活的生活细节。但同时小说中有些句子的表达稍嫌拖沓,语言有时不加节制,会给小说带来一种冗长的感觉,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文本的连贯性,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有理由对江辉的作品抱有更大的期待。
不论是非虚构还是虚构,在作品中读者看到的始终是鲜活的现实生活。《马路菜场的习惯用语》里,嘈杂的路边菜市,杀鸡的、卖黄鳝的、挑青菜的、骑摩托车的,共同构成了一幅小城生活图景。《我们共同研究的恋爱》讲了一个大龄男青年老柴的相亲经历,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大家饿着肚子等待老柴相亲回来的场景。没有耸人听闻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小说中只有对现实生活场景的描摹与再造。
在作家的笔下,日常生活是经过了重重的加工与过滤的。小说里写到的都是平常的生活琐事:在单位捡到一只流浪猫、去楼下马路边的菜市场买菜、一群年轻教师为同事的相亲出谋划策,或者是为了钱手工制作一只会飞的木鹊。作家没有宏大叙事的野心,描绘这些市井生活的片段,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或是为生活中的这些小人物立传,而是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遭遇。但是,这种日常生活书写,当然不是简单地对生活场景的复刻,而是经过了作家的过滤和筛选。作家抓住了一些闪光的生活瞬间,在生活中淘金,打捞出日常生活中的动人之处。比如一只被捡回来的小猫,通过“纵身一跃”的方式完成了对主人的报恩;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一句不咸不淡的“要死啊”,串联起了平凡人的庸常生活;介绍的相亲对象居然与给前辈老柴介绍的是同一个人,“我”出于对老柴的照顾与关心而毅然放弃;投资失败的木匠在梦里造出了会飞的木鹊,木鹊飞上天的瞬间,似乎那些鸡零狗碎的生活已经被消解了。这些生活瞬间的加入,使得小说越出了普通生活的平淡庸常,逐渐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这种对日常生活片段的选择与书写,与作家的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遭受了身体上的疾病后,作家迫切需要一种情绪的出口,来安放自己的病痛。因此,江辉选择了从身边之事、记忆之事写起,以平淡的视角来叙述身边的人和事,达到一种疗愈的目的。正如作家自述:“以文学为载体,把浑浊的病苦放进去,任它去发酵、过滤。大凡发酵过的东西,都会变得清冽、沉静”“我把文学当药吃”。这些类似的表达,都是希望借由写作来处理情绪,通过文学与个体生命之间的碰撞,达到疗愈的作用。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作家尽量采用一种冷峻的、不动声色的表达方式,以朴素的文字紓解内心苦痛。在作家这里,文学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这极大地影响了小说的记录和表达方式。显然,作家的目的不在于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者讲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而试图以文学入药,应对个体的现实困境。
对于作家来说,在疗愈的过程中,文学治愈的不仅是身体的病苦,也有对心灵的慰藉。观察、体验和想象的过程,也是处理自己内心的过程。通过写作,作家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小说《木鹊》里,张班造第一个木鹊“是因为没钱”,而“再造一个木鹊,是因为想钱”,“想化手艺为现钱,改变现状”。这种毫不掩饰的对金钱的渴望,反映出了张班想要逃脱当前生活方式的迫切愿望。小说里有这样的细节:张班对妻子讲述了自己成功卖出木鹊拿到350万的梦。妻子听了很兴奋,马上拿来计算器分配这笔钱的使用,还给乡下亲戚250万,再买个小房子,生活似乎就恢复了正常。在小说结尾,妻子叫醒了正在做梦的张班,而张班又发现似乎自己的梦其实才是真实的现实。在真与假、虚与实的变换中,在对欲望的客观叙述中,隐秘地传达出了作家的人生观念。通过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也折射出作家面对外部世界变化时的现实批判与价值取向。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时,作家的立场显得格外重要,在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时,才不会显得犹豫和困惑。从这一点来说,写作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了当下的现实生活,并且给予了精神上的超脱。
江辉的语言是粗粝的。作家偏爱短句,也有一些口语化的表达。这有助于还原现实生活的质感,读来也有一种野生的生命力。比如写到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写在市民广场试飞木鹊,都采用了一些偏口语的表达,刻画出鲜活的生活细节。但同时小说中有些句子的表达稍嫌拖沓,语言有时不加节制,会给小说带来一种冗长的感觉,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文本的连贯性,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有理由对江辉的作品抱有更大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