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力”与“美”交融的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改已历时十年有余。在新课改的舞台上各种新名词、新术语、新思想、新理念“你方唱罢我登场”,这让语文新课改的舞台十分热闹,也备受关注。十年的岁月淘去的是虚华和浮躁,留下的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本色本真的关注。
  语文的本真,应该是紧扣文本,美读、美感、美思、美悟;语文的本真,应该是重视过程,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的本真,应该是师生和谐,增强吸引力、发挥想象力、体现生命力、提高创造力。简言之:挖掘语文本真,打造“力”与“美”交融的语文课堂。
  一、从“美读”切入,让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
  “美读”是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操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美读,区别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费时读,亦不同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广泛读,课堂美读,是带着自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文本作者心灵相通的情感朗读。
  教一篇散文,特别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美读”是最佳的教学手段。教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就可以大胆进行“美读”的尝试。
  首先是请一名朗读基础比较好的学生配着音乐给全班“美读”全文,这样可以带着全班进入课文优美的意境,并体味作者蕴藏其中的情感,这样的美读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大家去感受美。其次是“美读”课文第三段。第三段是议论性的文字,作者语言幽默而且富于意蕴,通过美读,激发疑问,开展辩论,这样的美读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着大家去欣赏美。再次,“美读”课文第四段,第四段为情景交融的文字,是作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优美体现,这样的美读充分调动了全班学生的感官体验,吸引着大家去探索发现一个情与理的世界。最后,全班共同“美读”文章最后一段,感悟“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的力量,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意蕴。
  课堂“美读”实际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美读文章,让学生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读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吸引着全体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感悟美的过程。
  二、以“美感”贯穿始终,创造充满想象力的课堂
  “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具体感受,它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一种特殊创造。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画面进行拓展思维,进行再创造性想象,使无声的铅字变为栩栩如生的景观,无形的画面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亭台楼榭、奇山怪石。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枯燥的知识为形象的景观,使自己身临其境,更深的体味作者的感情轨迹,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学生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美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它应该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而想象力是获得“美感”的关键途径。
  在平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名家作品,这些作品的每个毛孔都透露着美感,因此在进行这些作品的课堂教学时,美感体验和想象再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苏轼的《赤壁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
  《赤壁赋》是苏轼在中国古典文学长廊中创作的一篇经典美文。在这样的文章中,美感素材随处可见,美感教育应充满课堂,我们通过轻轻吟诵、细细品读、慢慢咀嚼,更重要的是想象再现,从而去发现文中饱含着的俊逸的绘画美、浓郁的音乐美和深邃的哲理美。开篇的秋江夜色图和扣舷而歌图,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和再现赤壁之下秋江之上的场景,从而感悟作者的洒脱与飘逸。歌声,箫声,对话声,同样需要通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想象去体味歌声的明快悠扬,箫声的婉转低回,对话声的哀伤与从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样深邃的哲理美如果不充分联想到苏轼的不幸人生遭遇,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是无法去充分体味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同样是一份现代散文的大餐。意境之美、绘画之美、语言之美历来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荷塘月色》之“三美”。全文朦胧、优美而又带点感伤的意境美是要纵观全篇,整体感知的;而文章在重点写景段落中采用的通感手法,同样是让我们体现文章意境美的关键之处,“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审美活动中,运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荷塘月色》中的绘画美有三种:静态美、动态美、诗意美,分析绘画美的方法是从字词理解入手,进而体会或静或动,或传神或充满联想性的画面之美之妙。语言美,也可说是音乐美,比喻、排比、拟人、通感的修辞,美丽的色彩、和谐的音调、鲜明的节奏,叠词、整散句结合的用词造句手法,无一不可作为美感分析的材料。
  美感是作品本身的,同时又是读者的直观感受,而搭建作者意图和读者理解之间的桥梁便是读者的想象力。一个语文老师最大的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懂得运用他的想象力,去理解文本,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
  三、对文本细节的“美思”,使语文课堂更富生命力
  对文本细节的“美思”,就是抓住文本中充满美感的细节之处,进行赏析、思考、借鉴,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意味的理解和思考。“美思”是“美感”的进一步升华,它超越感知、理解层面而走向思考、对照、借鉴的层面。文本中的很多精彩的细节,可能是作者妙手偶得的灵感,也可能是苦心经营的精制加工,更可能是天才与勤奋的结合,它是文章的精华,在实际教学中决不能放过,而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自我比照和借鉴,从而获得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独特感悟,并由此而增强课堂的立体感和生命力。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有许多精彩而耐人寻味的细节需要“美思”。
  归有光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琐碎事娓娓道来,并没有唐宋大家的纵横捭阖,桐城文派的缜密净利,但是却自成一格,情致悠长醇厚,行文朴实无华中蕴藉风流。“前辟四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你看,一间“陋室”在作者笔下显现出何等的风致。日影,月光,兰桂,竹木,雨泽,微风,动和静,有声和无声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愉悦的美感。而文章更动人的细节是情感细节。“儿寒乎,欲食乎?”是一位慈母的舐犊之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是一位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期望之情;“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是一位妻子和丈夫新婚燕尔、娇憨呢喃的恩爱之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飞鸿雪泥,从前种种留不住了,项脊轩还在,却也只落得物是人非,只有那枇杷树静静伫立,作者看尽世事变迁,深味人间离合悲凉,却于无一字悲、无一笔伤中有了“多可喜,亦多可悲”的艺术效果,有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力量。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是看似平静,实则惊天动地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展现出人格的魅力,亲情的力量,爱情的珍贵,富含生命力,只有通过“美思”才能深深体味。
  对文章细节的“美思”,可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比如采用聚焦放大法、咬文嚼字法、切换对比法、链接联系法等。“美思法”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深度,而且让学生更多地去感悟生命,思考人生,这样的课堂是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用“美悟”点睛,让创造力成为语文课堂的豹尾
  “悟”者外觉、内省也。“悟”的初级境界是表达,中级境界是传播,最高境界是实践。而“美悟”就是感受美、表达美、传播美乃至实践美。语文教学的“美悟”当然最终要落实到创新实践上来,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悟”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通过外觉刺激内省,具有自主、独立的特点;二、从接受到实践,具有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特点。
  高中语文教材里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这两篇文章的教学可以尝试用“美悟”点睛,让学生积极创造实践的收尾方法。
  《秋声赋》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悲秋文字。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作者虽然在文章的前半篇极写自然界的秋声凄切悲凉,秋景肃杀寂寥,但其目的不是宣传悲秋,而是通过层层转折,引出无声之秋对人的戕害,从而叫人们不要忧心劳形,自我戕贼,宣扬的却是一种“自足自安”的思想。故与一般的悲秋作品不同。
  《秋声赋》的创新写法可以作为课堂“美悟”的一个重要抓手,首先我们要读懂文章真正的思想,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作者的创新性写法,从而可模仿本文进行练笔,采用“和而不同”的方法写一篇同题或同类作文,将作者的独特写法化为己用。
  《可以预约的雪》这篇文章是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开始,由花及人,从一件生活小事中帮我们理清了人生中“变”与“常”之间的关系,“常”是表面的、理想的,而“变”是本质的、现实的,在面对现实的“变”时,我们可以通过永远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积极地看待人生中无法回避的“变”,那么,我们的人生将由不可把握、不可预约变成可以把握、可以预约。
  林清玄的文章清而不玄,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深邃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创作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当然我们不仅是借鉴文章的形式,更要懂得如何去挖掘自己的人生,挖掘的生命的内涵。因此对《可以预约的雪》的课堂结尾采用模拟借鉴的方式是相当有效而且必要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和体验,而且要让学生深刻思考美、独特感悟美并最终创造实践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现美,辨别美,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是挖掘语文本真,打造“力”与“美”交融的语文课堂的终结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人文视角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比如通过细节导入课题、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恰当挖掘教材内容、选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升高中课堂语文教学中对细节的运用等均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魅力所在。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课堂教育教学中,把握细节往往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开出智慧的花朵。俗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材料解读  1.材料类型  本次作文材料属于名人名言式。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
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  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  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别”字样,本诗题目中
《小狗包弟》是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章讲述了作者家中一条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病态思想的人们为了自己而出卖良知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毫不留情的解剖,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和勇气。  文章题为《小狗包弟》,但作者并未直接从包弟写起,而是写了一条无名小狗与一位邻居艺术家的故
明代著名散文家,人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有“明文第一人”的美誉。归有光散文源出司马迁之《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极为朴实,感情十分真切,被誉为“明文第一”的确是名至实归。  归有光散文,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乃至主仆之间的深情。这一类散文,言近旨远,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细节生动,画面优美。《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篇最能体现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其中尤其以《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