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儒家礼教文化时我国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儒家礼教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服饰影响尤其深远,可以说我国传统服饰已经充分的与儒家礼教文化进行了融合,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服饰等级,丰富了封建礼教思想,推动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发展。基于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服饰的规定与审美均更加严格。本文对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进行深入研究,能够相应的了解到儒家礼教文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服饰的欣赏与审美体系,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一、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形式
受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服饰在形式、纹样、色彩和配饰方面均展现了其独有的艺术形式。首先,就传统服饰的形式而言。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儒服比较具有代表性,形式基本为过度宽松的袖口和超过膝盖的长度,一般会在衣襟、袖口和领口处增加皂缘,并且需要使用衣带系紧。同时,儒服为方领,取端庄和方正之意(如图1所示)。其次,传统服饰的纹样方面最具有影响力的应该为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当中,“日、月、星辰”最常用,寓意带来光明;“群山”令人们敬仰;“龙”纹比较多变;“花虫”比较突出;“宗彝”多维猿猴或者老虎,寓意智慧与威猛;“藻”代表纯洁;“火”会赶走黑暗;“粉米”可行养人之功;“黼”表示做事应该果断;“黻”则代表要惩恶扬善。通过十二章纹能够恰当的展现人们的官阶或者地位。再次,就传统服饰的色彩而言。色彩当中包括正色与间色,正色包括赤、白、黑、青、黄,属于高贵的代表色系。间色包括红、紫、绀等,属于卑贱的代表色系。最后,就传统服饰的配饰而言。配饰大多为骨、玉、金、铜等制品,且玉制品比较多见,能够体现高贵的地位与高尚的品德。
二。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思想内涵
(一)“文质彬彬”思想内涵
“文质彬彬”当中的“文”主要是指服饰美,亦可以说是服饰上的纹饰和文采比较美,“质”主要是指资质美,亦可以说是伦理品质良好。儒家著作《论语·雍也》当中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质和文没有达到平衡,若质超过了文,则会显得粗野,若文超过了质则会显得浮夸。儒家礼教文化当中认为,只有文和质达到平衡方能够合乎礼数。由此,儒家的中庸思想被恰当的体现于中国传统服饰之上。例如,在传统服饰的色彩当中,虽然儒家比较重视五色正色,但是并不会完全单一的使用正色,反而会恰当的配合间色,以达到色彩当中的和谐。
(二)“天人合一”思想内涵
儒家和道家均比较认可“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定交融性和统一性。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代的人们一直在追求天、地和人的和谐与统一。该思想对中国传统服饰亦具有一定影响。例如,中国古代服装在形式上追求的主要为整体“包”文化,目的在于对人体进行遮盖,亦形成独立的精神空间。此外,中国传统服饰在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上衣下裳的规矩,主要是通过服饰代表对天地的崇拜。对于服饰的颜色,在古代帝王冕服制度当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帝王的服饰均会根据季节而出现颜色的变化:春季为青,夏季为朱、秋季为白、冬季为元。总而言之,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传统的服饰均与自然运行规律存在着密切关联。
三、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道德展现
(一)展现忠孝道德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血缘亲情,古代更是存在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在该社会当中,国将君作为最高的主宰,家将父作为最高主宰。因而,臣子必须要对君忠顺,子女必须对父母孝顺,由此方能够符合当时的儒家礼教文化道德。该忠孝道德亦展现在中国传统服饰当中。例如,明代“忠靖冠服”和清代的“忠孝带”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忠君道德思想。此外,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忠孝道德思想当中,“善事父母”亦十分重要。子女需要通过服饰保护身体,着装要不能够违反孝道,且要重视“饰终”,由此体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
(二)展现君子道德
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当中能够展现一定君子之道,即产生了一系列的贵族男子服饰及其相关规范。例如“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等。就中国传统服饰当中比较常见的“冠”而言,根据儒家礼教文化影响形成了一套十分严格的穿戴方式。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的男子在其二十岁时方能够行冠礼,且比较隆重,表示其已经成人。同时,只有身份在士以上阶层的男子方能够行冠礼。再例如比较常见的服饰配饰“玉”,玉的佩戴亦有着比较严格的规矩,通过玉本身能够展现君子的道德品质,因而男子佩戴玉时应该保证“在不佩玉,左結佩,右设配,居则设佩,朝则结佩,斋则情结佩而爵鞯”。
(三)展现妇女道德
自古以来,服饰与妇女之间的关系便十分密切,妇女的传统服饰受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经常能够从侧面或是作者直接的反应出当时的儒家礼教文化内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男女地位偏于平等,但是发展至西汉以后,便逐渐出现了“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规范女子言行的标准,由此出现了曲裾深衣等妇女服饰(如图3所示)。“妇德”便是要服从君权、父权和夫权。在其传统服饰上,无论春夏秋冬均需要着三重衣,且必须保证不能够裸露肌肤,服装亦不能够显露女子的曲线,尽量能够掩饰女子的形貌,以此达到严守“贞操”的目的。此外,缠足亦是为了配合中国传统妇女服饰,受“女卑”思想影响而出现的行为,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比较切合。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下,无论在服饰的形式、纹样、色彩或者配饰等方面均体现了独特性,且具有相应的严格规则。通过中国传统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亦能够充分的展现中国古代“文质彬彬”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服饰必须要能够体现“忠孝道德”、“君子道德”和“妇女道德”。可以说,中国传统服饰十分强调儒家礼教文化以及思想,既能够充分的展现当时社会诸多道德礼仪,又能够恰当的反应当时社会中的伦理纲常。为此,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特征以及礼教思想变化形态。
儒家礼教文化时我国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历史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儒家礼教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服饰影响尤其深远,可以说我国传统服饰已经充分的与儒家礼教文化进行了融合,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服饰等级,丰富了封建礼教思想,推动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发展。基于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服饰的规定与审美均更加严格。本文对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进行深入研究,能够相应的了解到儒家礼教文化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服饰的欣赏与审美体系,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一、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艺术形式
受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服饰在形式、纹样、色彩和配饰方面均展现了其独有的艺术形式。首先,就传统服饰的形式而言。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儒服比较具有代表性,形式基本为过度宽松的袖口和超过膝盖的长度,一般会在衣襟、袖口和领口处增加皂缘,并且需要使用衣带系紧。同时,儒服为方领,取端庄和方正之意(如图1所示)。其次,传统服饰的纹样方面最具有影响力的应该为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当中,“日、月、星辰”最常用,寓意带来光明;“群山”令人们敬仰;“龙”纹比较多变;“花虫”比较突出;“宗彝”多维猿猴或者老虎,寓意智慧与威猛;“藻”代表纯洁;“火”会赶走黑暗;“粉米”可行养人之功;“黼”表示做事应该果断;“黻”则代表要惩恶扬善。通过十二章纹能够恰当的展现人们的官阶或者地位。再次,就传统服饰的色彩而言。色彩当中包括正色与间色,正色包括赤、白、黑、青、黄,属于高贵的代表色系。间色包括红、紫、绀等,属于卑贱的代表色系。最后,就传统服饰的配饰而言。配饰大多为骨、玉、金、铜等制品,且玉制品比较多见,能够体现高贵的地位与高尚的品德。
二。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思想内涵
(一)“文质彬彬”思想内涵
“文质彬彬”当中的“文”主要是指服饰美,亦可以说是服饰上的纹饰和文采比较美,“质”主要是指资质美,亦可以说是伦理品质良好。儒家著作《论语·雍也》当中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质和文没有达到平衡,若质超过了文,则会显得粗野,若文超过了质则会显得浮夸。儒家礼教文化当中认为,只有文和质达到平衡方能够合乎礼数。由此,儒家的中庸思想被恰当的体现于中国传统服饰之上。例如,在传统服饰的色彩当中,虽然儒家比较重视五色正色,但是并不会完全单一的使用正色,反而会恰当的配合间色,以达到色彩当中的和谐。
(二)“天人合一”思想内涵
儒家和道家均比较认可“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定交融性和统一性。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代的人们一直在追求天、地和人的和谐与统一。该思想对中国传统服饰亦具有一定影响。例如,中国古代服装在形式上追求的主要为整体“包”文化,目的在于对人体进行遮盖,亦形成独立的精神空间。此外,中国传统服饰在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上衣下裳的规矩,主要是通过服饰代表对天地的崇拜。对于服饰的颜色,在古代帝王冕服制度当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帝王的服饰均会根据季节而出现颜色的变化:春季为青,夏季为朱、秋季为白、冬季为元。总而言之,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传统的服饰均与自然运行规律存在着密切关联。
三、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道德展现
(一)展现忠孝道德
中华民族十分重视血缘亲情,古代更是存在着“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在该社会当中,国将君作为最高的主宰,家将父作为最高主宰。因而,臣子必须要对君忠顺,子女必须对父母孝顺,由此方能够符合当时的儒家礼教文化道德。该忠孝道德亦展现在中国传统服饰当中。例如,明代“忠靖冠服”和清代的“忠孝带”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忠君道德思想。此外,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忠孝道德思想当中,“善事父母”亦十分重要。子女需要通过服饰保护身体,着装要不能够违反孝道,且要重视“饰终”,由此体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思想。
(二)展现君子道德
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当中能够展现一定君子之道,即产生了一系列的贵族男子服饰及其相关规范。例如“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等。就中国传统服饰当中比较常见的“冠”而言,根据儒家礼教文化影响形成了一套十分严格的穿戴方式。一般情况下,中国古代的男子在其二十岁时方能够行冠礼,且比较隆重,表示其已经成人。同时,只有身份在士以上阶层的男子方能够行冠礼。再例如比较常见的服饰配饰“玉”,玉的佩戴亦有着比较严格的规矩,通过玉本身能够展现君子的道德品质,因而男子佩戴玉时应该保证“在不佩玉,左結佩,右设配,居则设佩,朝则结佩,斋则情结佩而爵鞯”。
(三)展现妇女道德
自古以来,服饰与妇女之间的关系便十分密切,妇女的传统服饰受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经常能够从侧面或是作者直接的反应出当时的儒家礼教文化内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男女地位偏于平等,但是发展至西汉以后,便逐渐出现了“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规范女子言行的标准,由此出现了曲裾深衣等妇女服饰(如图3所示)。“妇德”便是要服从君权、父权和夫权。在其传统服饰上,无论春夏秋冬均需要着三重衣,且必须保证不能够裸露肌肤,服装亦不能够显露女子的曲线,尽量能够掩饰女子的形貌,以此达到严守“贞操”的目的。此外,缠足亦是为了配合中国传统妇女服饰,受“女卑”思想影响而出现的行为,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比较切合。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服饰在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下,无论在服饰的形式、纹样、色彩或者配饰等方面均体现了独特性,且具有相应的严格规则。通过中国传统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亦能够充分的展现中国古代“文质彬彬”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服饰必须要能够体现“忠孝道德”、“君子道德”和“妇女道德”。可以说,中国传统服饰十分强调儒家礼教文化以及思想,既能够充分的展现当时社会诸多道德礼仪,又能够恰当的反应当时社会中的伦理纲常。为此,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特征以及礼教思想变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