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宜兴窑青瓷貔貅尊初探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东庙巷有周王庙,庙后原有几个土丘,叫作周墓墩,是西晋平西将军周处的家族墓群。
  1953年和1976年,南京博物院先后发掘了其中的6座墓。这6座墓南北排成一列,其中4座墓出土有纪年文字砖。
  1号墓出“元康七年九月廿日阳羡所作周前将军砖”,可知为元康七年(297年)葬的周处(236-297年)墓。
  4号墓有永宁二年(302年)年号和“关内侯”铭文砖,可能是周处父周鲂墓。
  5号墓有建兴、大兴、太宁年号,可能是周处之子周圮(258-313年)之墓。
  青瓷貔貅尊出土于有纪年文字砖的4号墓,现藏南京博物院。
  1993年全国馆藏文物定级时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以往一直定名为“青瓷神兽尊”。
  青瓷貔貅尊的定名与用途
  青瓷神兽尊不是一件简单的瓷罐,而是特制的随葬品,也是一件绝品,具有一种庄严、肃穆和神圣的意蕴。这件青瓷神兽尊器形硕大,神兽的神态狰狞而威严,全身刻满纹饰,非常具有震撼力。
  青瓷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腹径23.5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为盘口,短颈,斜肩,长圆腹,平底稍向内凹,肩与腹之间两侧各有三系。腹壁浮雕神兽一只,头部双眼突出,口内含珠,颈下有胡须,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制作较精。遍体内外施青釉,棕色胎。器底外部刻有“东州”二字。由于自然界没有一种与之相像的走兽,所以一直将其定名为“青瓷神兽尊”。其实它的形象与传统神兽貔貅完全一致。
  貔貅又名天禄、辟邪,古代把龙、凤、龟、麒麟、貔貅称为五大瑞兽。貔貅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猛威武的神兽。分雌性和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现在常见的较为流行的形状是:龙头、马身、麟脚、有角(汉书《西域传》上记载:独角者称为天禄,两角者称为辟邪)、突眼、大口、长獠牙、额下有胡须、两肋有会飞的短翅双翼、身上披鳞、腹大、长尾毛、无肛门。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貌似金蟾,甲如麒麟,形如狮子,整体上像龙。它的最大的特点是有嘴无肛门。
  貔貅形象的出现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其造型取各兽之长,在朝代变迁的形成过程中,貔貅的形态逐渐统一。貔貅的寓意为招财进宝、助战、镇墓辟邪、除病、官运亨通等,还具有驱邪除妖、降伏群魔的威力。
  尊本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盛酒器,一般作圈足、圆腹、侈口。其中有一类做成各种动物造型的称为牺尊。《周礼》载有六尊,为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诗·鲁颂·园宫》传疏说:在《周礼》六尊之中,最华美的就是牺尊。
  青瓷貔貅尊的制作年代
  从《三国志》《晋书》和《重刊宜兴县志》等史料可知,周氏家族自周舫父周宾始,到舫子周处和处子王己、札,“四世显著”“一门五侯”,直到西晋末东晋初为王敦灭族,始衰。
  关于“江宁周令关内侯之砖”文字砖。周舫在东吴时最后任临川太守,西晋时又为江宁县令。东吴赐爵的关内侯,仅为虚衔,并非实职,在西晋时期仍可沿用。故据古代的丧葬制度,辄以临死前的官衔和赐爵刻记于墓砖之上是完全符合历史情况的。据此推断4号墓很可能是周鲂之墓。《三国志·吴书·周舫传》记载,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人。少好学,举孝廉,为宁国长,转钱塘侯相,迁丹阳西部都尉。黄武中为鄱阳太守,加昭义校尉。以诱曹休功加裨将军,封关内侯。根据以上纪年资料,以及青瓷貔貅尊的造型、纹饰及装饰方法等判断,该尊应属于东吴到西晋时期产品。
  青瓷貔貅尊的产地
  要研究青瓷貔貅尊的产地,应从周墓墩出土青瓷的特征人手,对照宜兴六朝时期青瓷窑址的残片标本,才能得出比較正确的结论。
  周墓墩6座墓出土了一批青瓷器,根据其出土状况、器形、用途、胎质、釉色、烧制、装饰等特征可以看出,它们应是宜兴当地生产,即出产于宜兴龙头芥或小窑墩(过去称南山窑或均山窑)。
  1号墓和2号墓共出土青瓷器42件,其中完整的27件,算是历年来宜兴出土青瓷器中数量比较多的一批。3号墓出土2件,均为青瓷盏,口径12.2~12.8厘米、高4厘米,直口,圆唇,斜腹,平底,底稍内凹,口沿外饰弦纹和网纹。器表施青釉,腹下及底部无釉,淡红色胎,器底内部亦一圈弦文。出土于墓两角,应为灯盏。5号墓出土青瓷11件。4号墓出土青瓷貔貅尊,如前所述。
  这些青瓷一部分是日常生活用品,一部分是专为随葬的明器。在制作技艺上相当进步,造型也比较多样。现在就它们的用途、器形、胎质、釉色、成型与施釉等方面做初步分析。
  1.饮食用品
  罐类:有无系、双系和四系三种。口部都有凸起的边,口稍外侈。肩腹分界不明显,平底,中部凹进一些。口沿的里外都有釉,器底、下腹部及器里不施釉,这在所有的器物着釉上是一个普遍的特点。
  壶类:有鸡首壶和方形扁壶之分。鸡首壶口沿外侈,卷边,颈较高,肩上有附加的鸡首与鸡尾。方形扁壶圆口,肩上有双耳,底有双足,形制特殊,比较少见,通体施釉。
  盆碗类:在形制上,碗、盆、碟都是大口,浅腹,平底。遍体施釉,釉色匀整光润。其中碗里外都施釉,仅底外没有。
  盘类:一件为长方形,分成九格,1大8小,又称“楠”。另一件是带双耳杯的盘,两只耳杯固定地烧制在一只小盘上,大致是酒器。
  2.粮食加工和炊爨(cuan)用器
  臼杵:一套共3件,计臼1、杵2。和今日所用的臼杵没有什么差别。
  筛:都是在圆形小盘上面刻划以方格纹,象征着筛。
  水桶、水缸:水桶有两耳,安在口沿上面;口外有3个尖耳。
  熊斗、火盆:二套共3件。火盆三足,有两实耳,盆内置缫斗1,斗内置小勺1。锅刷:刻有条纹,像刷的形状,其上端手握的地方刻有编纹。形状很似草编的原物。   3.清洁和熏香用具
  畚箕、扫帚:一套,各1件。畚箕作三角形;扫帚形状与今天所用的完全相同。
  香熏:4件。2件为博山炉式,其中1件上饰飞鸟,形态生动,下承三足盘;1件上作瓜瓣饰,无盘。另两件中,1件作花篮式,有镂孔及提梁;1件作圈足豆式,上部残缺。这几件熏炉制作得很精细,里外施釉,镂孔及装饰很美观。
  鸡笼:门有2孔,一对小鸡伸首欲出,形态很生动。
  鸭圈:圈中豢养鸭一对,前有方形出口。
  鹅圈:圈中豢养鹅一对,并做有出口。
  猪圈:圈中养猪一只,俯首觅食,形象逼真。
  飞鸟人物罐:上部残缺,但就残存的部分可看出罐上堆塑着人和许多动物,有龟、蛇、蜥蜴,口沿以上堆塑着许多飞鸟和一个双手合十坐着的深目高鼻的胡人。罐外表施釉,内里上半部有釉。这种罐是六朝时南方常见的随葬品,在杭州、绍兴和南京等地均有出土,形制都相类似。
  我们把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发现的晋代青瓷器和宜兴晋瓷做一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罐类器最多,而且四系罐都是直唇、圆腹、高身、平底,肩部有压印的斜方格纹。碗类器也相当多,浅腹、平底,口沿外稍下也有压印的斜方格纹。晋代早期的瓷器,在器表近底部和底圈都不上釉。到了晋代晚期,罐、壶类器增多,出现了唾壶、天鸡壶等,又有带盖罐出现;而且底部也开始上釉了。
  这批青瓷胎骨坚硬,质地较纯,釉作淡青色,有些青中带灰白,有些稍稍带黄褐,是火候还原不够造成的。釉面光亮滋润。最显著的特点是,由于胎土含铁量太高,加之窑炉结构欠合理,所以器物底足露胎处呈十分明显的“砖红色”。
  这批青瓷的制法可分为轮制、手制与两者合制三种。一般碗、盆之类的器完全轮制,小件与不规则形状的器物用手制,罐、壶、杯、熏炉等则先用轮制后,再用手制零部件及装饰物。器物的上釉也不完全相同,碗、盆、盘、碟等是里外都施釉,罐、壶、炉等是外面有釉而里面没有。但是这些器物底部和底部周围的一小部分地方都不上釉。这个特点,与浙江富阳、四川成都所发现的晋墓中出土的瓷器是相同的。
  施釉的方法。从釉色的匀整、厚薄程度来看,推测可能有三种:一是用刷子将釉水刷上去的,如壶、罐的釉非常匀整,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一种是浸在釉水里的,一般小器物如小碟、筛、扫帚等,在它们的凹处积釉特别多;一种是用手抹上去的,一些器里面上釉的,往往有手抹过的痕迹。
  烘烧的方法。从器物留存的痕迹来看,推测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叠起来烧的,器之间用支钉隔开,这从碗、盆里面和罐、瓶、尊类器物的外底发现有支钉的痕迹可知。这些支钉大小不一,是任意取土做成的(多为三角形),它们在器底上排列得很不规则;另一种烧法是将器物一件件单独地放到窑里烘烧,这类器物所占比例较大。在它们的底部往往可以看到火候不一的情况,并且器物底部粘结有一些窑土碎渣。
  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论述六朝时期江南瓷窑的分布说,均山窑在江苏宜兴丁蜀镇汤渡附近,最早发现于1959年,因为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均山窑”,又因窑址在南山,所以又称“南山窑”。
  1959年南京艺术学院师生和蜀山紫砂厂顾景舟先生,发现了均山北麓斜坡上小碗窑(小地名)地方的碗窑墩,墩高约4米,墩基围土直径约20米,其顶堆积窑具和六朝青瓷残片无数。窑址四周堆积有大量的陶瓷片。这些瓷片胎坯坚致,半瓷质,色灰白,里外都施以薄薄的透明釉,也有施釉不均而作泪痕状的。器物外部釉不及底,腹部以下露出素坯的本色。釉色浅绿而微带黄,略有深浅不一,这是由于施釉厚薄不均,或彩釉调和不匀所致,实际上是同一种色彩釉。釉下印有简单朴素的网纹或线条三四道,此外别无其他装饰。从残片可以看出器型有盘、碟、洗和大口瓶等几种,而以口径在5寸左右的中型洗为最多。
  1959年6月中旬南京博物院对均山窑进行了试掘。南京博物院著名古陶瓷专家王志敏先生总结归纳了均山窑六朝青瓷的特点。
  早在20世纪50年代,考古专家、美术评论家蒋玄怡先生就已经发现周墓墩出土青瓷和均山窑青瓷有许多相似之处。“均山这两处窑址所发现的遗物与周墓墩及窑基山一带古墓出土遗物相对照,发现为同一系统.特别是与周墓墩的钵形青瓷碗对照,完全属于同一规格的作品。周墓墩1号墓砖上有元康七年等文字,可以知其确实年代。周墓墩发掘时,墓顶磚缝中夹有斜方格纹青瓷碎片,与均山窑址发现的碎碗片相同。”
  考古专家、六朝史学家罗宗真在论及周墓墩出土的青瓷貔貅尊时指出:“这是一件造型、制作各方面均佳的美术工艺品,它所雕塑的神兽,神态生动,雄劲有力,和六朝陵墓前的石刻辟邪作风极似,应属于镇墓祛邪的器物……它的胎质由于瓷土含铁质较多,烧造时氧化原因,已呈棕色。美中不足的是,小部分釉色灰中泛黄,可能由于釉内含氧化铁成分不纯,或由于烧造时还原不够所致……这次发掘的青瓷器,初步观察,其釉、胎,形制与1号和2号墓所出者大体相同。曾有人推测后者为宜兴均山窑所产。现有资料说明,六朝早期,大规模烧造青瓷的地点,约在今浙江的绍兴、上虞一带,但近年我们在宜兴一带调查,仅均山附近即发现两处西晋窑址。此次所出青瓷神兽尊的底上有“东州”二字,可能是地名(或窑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除此以外,它们的造型技艺也是很大进步,器型多样,设计美观,上述青瓷神兽尊可为例证。”
  在谈到均山窑青瓷胎釉特点时,罗先生又说:“宜兴晋瓷的胎骨未经上釉之处,经烧后成淡砖红色(俗称“火石红”),这是瓷土含铁质较多,经过氧化变色所致;同时在胎骨内有些未经氧化的,略带灰色,这又是釉料提炼尚不够精密的缘故。”
  以均山的碎瓷片和周墓墩出土的青瓷相对照,发现胎质、釉色、纹饰和造型都极为类似。特别是底部的“火石红”和三角形窑具垫烧是宜兴均山窑的主要特征。
  青瓷貔貅尊的器底外部所刻“东州”二字,罗宗真先生认为可能是地名(或窑名),但不敢肯定。“东州”二字虽尚需深究,但此青瓷尊文物考古界普遍认为是宜兴本地烧造,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青瓷工艺水平。
其他文献
唐墓中女俑出土甚多。此件三彩调鸟仕女俑,高51.4厘米,现藏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其面型圆润,红唇粉面,眉若柳叶,面若桃花。她右手托着一只色彩斑驳的小鸟,鸟口衔珠,左手曲于胸前,眉眼含笑,神态娇媚动人。其所着服饰大体以绿釉为主,惟衣领、衣襟、袖口、鞋尖施以黄色,帽子由红、黑、白三色描画,虽历时千年,色彩依然鲜艳明亮。  女俑所戴之帽应为胡帽。帽,亦作“冒”,头衣的一种。《汉书·隽不疑传》载:“始元
期刊
《生活加減法》视觉传达设计
期刊
清代有一种铜质挂牌花钱,正面文字为“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题日“古句”,背面图案是魁星点斗(图1)。此类亦有改“红”字为“香”,无“古句”者(图2),只是制作与背图稍显粗糙。还有年代略早的圆孔花钱(图3),将诗句分置两面,正面配图大抵是“三娘教子”之类故事,严厉的母教在传统上是备受推崇的家法,也是不言而喻的状元起跑线;背面一人扬鞭策马,四位从者各执旗仗等物,大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这
期刊
摘 要:随着湖南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大众音乐文化开始呈现繁荣之势。而湖南钢琴艺术在当前音乐生活中受众群体较小,存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分析在大众音乐文化繁荣的背景之下,湖南钢琴艺术面临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湖南钢琴艺术;机遇;挑战  随着湖南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音乐选秀、大型合唱演出、社区广场表演、网络音乐等表演形式多姿多彩,大众音乐文化开始呈现繁荣之势。而湖南钢琴艺术在当
期刊
夏日炎炎,树叶如冠,蝉鸣阵阵。每年此时,许多人都热衷于吃一道美味的夏日特色小食“知了猴”。殊不知这小小的“知了猴”可是“金蝉”的前身,在古人眼中,它绝非充满“烟火气”的美食。相反,蝉不食人间烟火,性高洁,饮露而生,正式古代文人“清高廉洁”的象征;而它出土蜕变重生,与古人追求“灵魂永存,羽化成仙”的观念相合,因此也被用来比喻人的轮回重生。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既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同时,蝉的形象
期刊
樱桃为谁红  齐白石画樱桃似乎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才能见到,这大约与他使用洋红颜料有关。他是哪一年开始用洋红颜料的,笔者不知道,1948年他曾在自己所绘的《牵牛花》中题道:“戊子于厂肆购得外国红,试之,八十八岁齐白石。”有人认为这是齐白石使用洋红的开始,但是在他88岁以前的作品中也见有使用洋红颜料的。  齐白石非常喜欢西洋红,因为“其色夺燕脂,余最宝之”,但他“曾于友人处见吴缶庐所画红梅,古艳绝伦,越
期刊
油畫《老骥》
期刊
北京象牙雕刻厂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厂门之外,是“寸土寸金”的商业住宅区;而一进小楼,却又是一处幽静之所在。从建立至今,该厂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多年来,这里不仅走出过一批又一批的牙雕技艺大师,还诞生过不胜枚举的经典佳作。一听说我们的来意是想采访现当代牙雕创作企业的生存现状后,现任“当家人”肖广义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而从他的讲述中我们也注意到,当文化传承遭遇客观环境的“冲击”,能否被理解
期刊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在我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成都处于欧亚大陆桥中心节点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成都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优势,即具有将成都打造为欧陆与泛亚两大经济空间的联通枢纽,成为东西方枢纽的可能性。而语言人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其发展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大背景,结合当前形势对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多语种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  
期刊
摘 要:吉他作为舶来品,在我國的音乐地位中越来越高,因为吉他用处广泛,且易于学习,可以说在平常生活中都能看到吉他,听到吉他的声音,吉他已经与我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因为吉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无论使吉他处于何种的文化环境中,都可以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对于我们中国而言,虽然吉他作为一种西方乐器,但是它却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音乐领域,使得我国的传统乐器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随着吉他的学习者越来越多,也因此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