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机构领导人既要有管理力,还要有领导力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一个公益机构的领导,不但要有管理能力,还要有领导力。所谓领导力,我的定义是懂得带团队,懂得培养人,培养人不是要培养跟随的人,而是培养领袖
  米辉波: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随着公益机构的发展逐渐加快,其财力和人员规模越发庞大。但一些公益机构的执行力、公信力不断受到质疑,其中很大的问题在于管理。在你看来,目前国内慈善机构在管理方面有哪些欠缺?
  米辉波:慈善组织近年在国内发展比较快,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原来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我觉得很正常。其中牵扯到的管理问题,至少有两方面:一个是项目管理,从项目选择到项目执行,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第二个是组织管理,如果我们能在每个节点上向捐资人、公众透明,大家对你的挑剔自然会少一些;但是要做到透明,首先要心中无愧,不能中饱私囊,同时尽量把有限的资源最大效果地利用好。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导致公益机构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米辉波:第一,公益慈善机构本身的机构设置可能不是很健全,各项管理流程有可能不尽完善。尤其是中小型慈善机构。
  第二,公益慈善机构的负责人、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应该进一步提高。我看到很多基金会的从业人员很热心,但缺乏在企业的管理经历,缺乏管理经验。在做一些涉及大额资金和资源的项目时,难免顾此失彼。我倒是呼吁,公益慈善机构在招聘理事长、秘书长、高层管理人员时,最好找有企业经验的人,同时也有热情,年龄倒是可以适当放宽。
  第三,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参与程度需要提高。我鼓励爱心人士去参与一个项目,不单单是捐资,参与执行就会知道这个过程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公众应多支持、包容、爱护这个行业,理性看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因一个“郭美美”毁掉整个公益慈善行业。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中国的慈善领域经常涌现出魅力型的领导或组织文化,尚处于“人治”阶段。慈善机构领导人应肩负怎样的管理和领导角色?
  米辉波:这就谈到领导力的问题。组织的发起人很有激情,也想把事情做好,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亲力亲为。领袖的职责是描绘愿景、传递愿景,带领团队向同一个方向迈进。
  管理是把事情做好,领导是要把握好方向。建立领袖团队、梯队人才、志愿者队伍;同时逐渐完善各项流程。现在很多慈善机构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薄弱,这可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魅力领袖重要,但要传承,团队培养、流程管理同样很重要。一些台湾、香港的公益慈善机构管理体系比较成形,还有很多国外的机构,起初就对架构流程的建设比较重视。
  我建议公益慈善机构可以在不同阶段聘请、咨询一些专家顾问,比如关于法律方面和财务方面等。做环保的可以去找环保部门的专家咨询,做教育的请懂教育的人设立课程体系。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一个优秀的公益领导人应具备哪些素质?
  米辉波:领导者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人格素质,比如:成熟的人格、经验丰富、淡泊简朴、谦卑、公正、有同理心、具有决断力等。人要有激情,比较谦卑,尤其在慈善公益行业,也代表一个正面的公众形象。另外,要有基本的管理能力、管理经验。擅长沟通,包括和主管部门、公众沟通,一个项目牵扯的沟通对象很多。
  做一个公益机构的领导,不但有管理能力,要有领导力。所谓领导力,我的定义是懂得带团队,懂得培养人,很多人做事做的不错,也很有热心,但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人。
  人缺乏安全感的时候自然不愿意培养人,怕别人挑战你的位置,怕别人比你更受关注,怕别人比你更优秀;另外他可能也不是这样想的,但是过分相信自己。领导不懂得授权,员工就没有成长空间和动力。
  培养人不是要培养跟随的人,而是培养领袖,跟班的容易找,领袖难寻。领袖是有想法的人,他们更有创造性。跟随的人通常只是简单地去执行。我对大家的建议是心胸要够宽,允许别人有不同的想法来挑战你,这样培养出来的领袖将来会培养更多的领袖出来。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近年来,有一些企业精英人士转行投入公益,公益慈善组织的领导力与商业领导力有哪些不同?
  米辉波:商业人士不接触募款,也缺乏志愿者的管理经验。商业机构有薪金、岗位描述、KPI考核等,但志愿者管理就不是这个套路了。德国有个古伦神父,他负责德国一个修道院二十几处营利与非营利公司。德国政府高官、保时捷、宝马、西门子公司的高管周末不是去打高尔夫,而是抢着参加古伦神父的“生命力领导课程”。他有一本书叫《领导就是唤醒生命》。他认为,领袖就是要把人心里的热情激发出来,通过鼓励、诱导,找到每个人的特长,人尽其才,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激励他做想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在做这些。把机构的愿景和使命跟每个人讲清楚是很重要的。机构领袖要唤醒生命。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如何能做到人尽其才?
  米辉波:一个人才和职位的匹配分5个方面,包括经验、技能、动力、天赋、行为模式,最理想的情况是5个方面都匹配。在聘用人才的过程中,我们通常只注重经验和技能。这方面来说,我发现很多公益机构对岗位缺乏专业定义,招来的人很难符合你的需求,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么。
  关于天赋,每个人有自己的特长。还有,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企业文化、团队成员能不能配合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工作起来就很别扭。最后一个就是动力,就算机构提供了很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年薪,但如果这个事业不是他真正想做的,只是为了钱,哪天钱不是动因的时候,他就干不下去了。
  在职场中,一个人的工作动力分为很多种,一是要有学习的机会,一个是回报:可以是经济回报,也可能希望看到效果,但有时公益行业是很难迅速见到效果的。还有一种因素是唯美,就是说工作环境要好,有一个平衡的生活,如果让他天天加班,他也是干不下去的。还有是价值观的问题,你让有些人去打擦边球,他是不愿意的。
  做领袖的要知道每个人的需求,努力创造环境去激励他,但不是创造同一个环境激励所有人。你觉得兴奋的事,我可能没有感觉。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目前公益行业待遇偏低,难以招到更加优秀的人才,这对公益组织的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
  米辉波:待遇本来不应该变成一个问题,但实际确实是问题。从我个人来讲,我在这个机构服务,机构的愿景符合我的价值取向;我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平台,这么多的资源,正好老板王雪红有,她需要人来帮她实现这个意图,这个意图本身也是我自己的意图,那我对工资待遇就不是那么计较。
  公益慈善机构和企业比,待遇偏低,同样的资历,在慈善机构里,他拿不到相应的待遇,留住人自然就有难度了,尤其是事业还在发展期的少壮派人士。
  一个组织能不能成功,和领袖、管理团队关系特别大。John Maxwell 博士说:万事跟领导力相关。不要怪下面的人执行力不行,都是管理团队的事,最上面核心的几个人搞不好,下面再多的人也不行。
  做一个好的领袖要懂得培养人。你到一个地方上班,第一件事就应该想,如果有天我离开,谁来接替我的位置,开始培养接班人。
  公益机构在挑选从业人员的时候,一开始可能要求低了点,加上缺乏专业培训的机会。企业还会问应聘者有没有参与培训的经历,在慈善机构这好像都不是谈论话题,来这里就是要服务的。这也是机构建设上,大家比较忽略的。
  我个人认为,公益慈善机构的从业人员素质应该比企业更高才对。不能说年轻人在慈善机构做了5年,到企业跟不上了,人才培养的投入还需要加大,人才选聘需要进一步重视。
其他文献
从默默无闻的工厂工人到声震华人世界的“江湖大哥”,从成功商人到佛教徒,吕良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个人升华,他将商业与公益慈善结合,而经商,是为何更好地做慈善  撰文:白筱  来源:慈传媒《中国慈善家》8月刊  空气被一阵武装直升机的螺旋声桨搅动,越南西贡市堤岸区的夜晚随之颤抖,不为所动的,只有一旁静静流淌的湄公河。  直升机声音愈来愈近,11岁的吕良伟急匆匆跑上自家天台,看到一颗颗军用照明弹将黑夜化
期刊
20世纪50年代,顾准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比大多数中国人超前了30年。时至今日,距他出生已整整一个世纪,距他离世也过去了40年,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  稻盛和夫认为,真理的布是由一根线编织出来的。找到线头,追本溯源,从洋务运动的变器物到新文化运动的变思想,构建互联网思维的哲学基础,是时代的题中应有之意。  然而,在写作《非如此不可:顾准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重塑社会价值观,不能依赖
期刊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为什么会想到要做“绿色手绢计划”?  刘芳菲:做“手绢计划”的想法始于2011年。那年,我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主持联合国环境署和新华社联合主办的一个论坛。开会之余,我和环境署的官员探讨自己可以为环保做些什么。由于一直有使用手绢的习惯,而周围的人都用纸巾,我开始考虑能否说服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用手绢代替纸巾。但当真正开始准备推广手绢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手绢无处可买。没人做,我来做
期刊
现代公益是怎么发育起来的?首先是个人的“发育”。没有个人的完全的发育,就不可能有现代公益  何道峰 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  慈善与公益的源起与差别  慈善的源起。  在古希腊有一个“火把论”。人类点燃他人火把的时候,会照亮他人的行程,但同时自己的火把不会因此变得昏暗。也就是说,慈善是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的时候,并不损害自己,是不停地让世界变得光明。古罗马的时候也是有慈善的,他们认为慈善是自然法则。
期刊
她痛心于中国糟糕的文化艺术环境,掀起大型户外实景体验剧之浪潮,与张艺谋、樊跃被称为“铁三角”。她堕入艺术之“坑”,怀着敬畏之心,“癫狂”而歌  五台山的夜已被秋凉浸透,寺庙屋瓦凝了一层露水,风吹檐下铜铃,叮当作响,更显苍山寂静。王潮歌的窗外,天空已由黑变灰,她又一夜无眠。眼看夜即将过去,但演出中的某一个环节具体该如何展现,她还没有主意。这一刻的寂静让她恐惧。  她是“老导演”了,有着丰富的剧作经验
期刊
《大学》把明德至善、修齐治平的圣贤之道归结为“格物致知”。这样的人我们见得不多,在我眼中,越光算一个。他是思想家、文化人,身上分明还保留着浙东士大夫的品格。他不只是坐而论道的“布道者”,而是行动力极强的事业家  徐永光 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希望工程”创始人  《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陈越光NGO讲演集》出版,陈越光请我作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参与主编《走向未来丛书》开始,越光
期刊
罗斯柴尔德家族从19世纪起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奥利佛·罗斯柴尔德作为家族英国系后裔的成员,在耀眼的姓氏光环外,努力实现商业社会影响力的探索和尝试,延续血脉传奇和荣光  多年以后,奥利佛·罗斯柴尔德(Oliver Rothschild)与人谈起自己的家族,准会想起母亲第一次给他讲解“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这个姓氏分量的那个遥远下午。  当时,奥利佛·罗斯柴尔德还只是个三四岁的小男
期刊
赵普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利用自己在央视平台上的地位和优势,参与和推动多个公益慈善机构的发展。他很清楚自己能力的底线,有自己做慈善的原则:不碰钱、不摆高姿态  9月末的一个傍晚,持续了一天的秋雨仍未结束,赵普急匆匆地赶到央视梅地亚中心,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之后,他还要赶赴另一个地方,商谈他即将担任“全国消防形象大使”的工作安排。  自1999年首次接触公益以来,赵普代言并参与了近20个公益项目,包括贫
期刊
张宁曾因为要全心做公益,把准备读商学院的30万学费都投入其中。七年后,他却以公益人的身份重读商学院,并试图再次以商业模式开启教育变革之门  上完湖畔大学的第一堂课,张宁再次转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做了七年公益的他,从湖畔大学同学、天使湾创始合伙人兼CEO庞小伟那里拿到了300万的创业种子基金,准备投身互联网行业,创办一个叫做“堂口”的APP,“变革中国教育,创造更好的适合人类学习的方式。”  这
期刊
北京雅昌董事长万捷的办公室,装饰摆设极具万捷个人性情。书架上放置着一本本装帧精美的艺术书,有的是雅昌印制的书籍,有的是万捷个人的收藏书。书架对面是办公桌,站在桌前抬头即可望见墙上挂着史蒂夫·保罗·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的画像。  万捷告诉我们,他是“乔布斯迷”,乔布斯对他的影响渗透到了他的工作内容和企业文化中。乔布斯创办了苹果公司,他的“苹果”系列产品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