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生活化、社会化已成为当今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的教学大纲,有必要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旨在对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崭新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育曾流于空洞说教
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片面理解曾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人生态度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教育彰显人的向善之心,展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人对美丽人生的追求。
1. 思想品德教育彰显鲜活的人性光辉
曾经,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因为它重条文说教、轻情感熏陶,重理论灌输、轻心灵感悟,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不仅难以接受和理解,更难于落到实处,甚至心生反感和抵触。其实,思想品德教育应彰显鲜活的人性光辉。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2. 思想品德教育应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应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进行空洞说教,忽视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规律,也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究其根本,思想品德教育,即让学生具有公民应有的基本思想和品德素养,掌握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提倡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世界出发,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又在做人的指导下学习做事。例如在教材《品德与生活》中,从认识校园到结交朋友,从行为规范到认识伙伴、了解自己,从关爱家人到认识自然,均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真实的一面。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采用空洞说教的做法,便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二、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人格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反映,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表现相统一的人生形象。人格健全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自己,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坦然面对自身局限,并以正确和客观的态度认识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亲和力和包容性,有相对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升自我,发现生命的意义并服务于社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健全人格形成的动力。思想品德教育蕴含丰富的人格塑造内容,承载健全人格所需的大量知识,决定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面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担当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生获得认知的基础上,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之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追求健全人格,更借助社会力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身。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奠基教育,过度政治化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2. 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压抑学生的自由。遮蔽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做法,使学生既不能领悟思想品德教育的真谛,也不能诱发学生对人生的领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他人的关怀,更谈不上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整体人格之中。
3.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长期大谈、特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高空作业”,通过训练和考试等方式强化灌输,而忽略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高尚品德的形成,将导致学生最基本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造成学生人文修养的缺失和人格的不健全。
4.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导致“圣人“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导致“圣人“教育。“圣人”教育,即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其面前悬挂一个令人生畏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其实,学生不必做“圣人”,也不必当英雄,但学生应成为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懂得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三、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的做法
种种调查和课堂现状显示,时下大多数思想品德教育无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人”的关注。教学过程即教师思想的单向灌输,严重禁锢学生的思想,于是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成为空谈。那么,如何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呢?
1.从教材入手
首先,思想品德教材务必增加符合学生生活的基本常识。生活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之源,而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作为社会成员,学生最终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载体,开展学生直接体验的学习活动,教授一些基本的常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认识”“知道”“了解”的基本层面,使学生能基本回答出“是什么”“该怎么做”。
其次,思想品德教材应增加有关“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充实和更新。例如增加基本社交礼仪知识,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习平等互爱、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的基本社交礼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如增加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珍惜、节约自然资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敢于同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形成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最后,思想品德教材要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它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激励生命为手段,以成就生命为目标。“生命教育”能帮助学生从小探索、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珍惜生命的价值,这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高度一致。“生命教育”能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健全,从而不断迈向成功,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因此,思想品德教材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必要。
2.从教法入手
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等忽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式”“讨论式”等崭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合作式”教学的精髓,即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提高。在“合作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发动者,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在教师指引下逐步推导,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合作式”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在“合作式”学习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教师指导,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讨论式”教学的精髓,即师生、生生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讨论式”教学具有开放性,能使学生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比较、鉴别和分析的能力。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自由表达,大胆质疑,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讨论式”教学使思想品德教育被真正领悟,情感被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因此形成。
3.从教学形式入手
适当运用“现场教学”,可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真实、更深刻,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更明显。通过现场观察,学生可获得直观的印象;通过与当事人交流,学生可深入了解情况。就这样,学生的内心感受越发深刻,情感体验更加强烈,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现场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让学生直面现实,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和能力,加深对自身、他人与社会的认识。适当运用“现场教学”,可让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思考和实践,而后逐渐明白“是什么”“该做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自信、淡定地抒写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东周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一、思想品德教育曾流于空洞说教
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片面理解曾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人生态度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教育彰显人的向善之心,展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人对美丽人生的追求。
1. 思想品德教育彰显鲜活的人性光辉
曾经,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因为它重条文说教、轻情感熏陶,重理论灌输、轻心灵感悟,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不仅难以接受和理解,更难于落到实处,甚至心生反感和抵触。其实,思想品德教育应彰显鲜活的人性光辉。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2. 思想品德教育应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应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进行空洞说教,忽视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既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规律,也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究其根本,思想品德教育,即让学生具有公民应有的基本思想和品德素养,掌握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思想品德教育提倡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的世界出发,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既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又在做人的指导下学习做事。例如在教材《品德与生活》中,从认识校园到结交朋友,从行为规范到认识伙伴、了解自己,从关爱家人到认识自然,均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真实的一面。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采用空洞说教的做法,便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
二、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人格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的反映,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表现相统一的人生形象。人格健全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自己,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坦然面对自身局限,并以正确和客观的态度认识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亲和力和包容性,有相对正确、稳定的人生观和理想信念,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升自我,发现生命的意义并服务于社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健全人格形成的动力。思想品德教育蕴含丰富的人格塑造内容,承载健全人格所需的大量知识,决定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面貌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担当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教育指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生获得认知的基础上,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之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追求健全人格,更借助社会力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身。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奠基教育,过度政治化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2. 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压抑学生的自由。遮蔽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做法,使学生既不能领悟思想品德教育的真谛,也不能诱发学生对人生的领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他人的关怀,更谈不上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整体人格之中。
3.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长期大谈、特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高空作业”,通过训练和考试等方式强化灌输,而忽略作为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高尚品德的形成,将导致学生最基本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造成学生人文修养的缺失和人格的不健全。
4.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导致“圣人“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过度政治化会导致“圣人“教育。“圣人”教育,即对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其面前悬挂一个令人生畏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其实,学生不必做“圣人”,也不必当英雄,但学生应成为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懂得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三、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的做法
种种调查和课堂现状显示,时下大多数思想品德教育无视学生的内心感受,缺乏对“人”的关注。教学过程即教师思想的单向灌输,严重禁锢学生的思想,于是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成为空谈。那么,如何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呢?
1.从教材入手
首先,思想品德教材务必增加符合学生生活的基本常识。生活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之源,而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作为社会成员,学生最终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师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载体,开展学生直接体验的学习活动,教授一些基本的常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认识”“知道”“了解”的基本层面,使学生能基本回答出“是什么”“该怎么做”。
其次,思想品德教材应增加有关“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社会生活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充实和更新。例如增加基本社交礼仪知识,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学习平等互爱、团结协作和诚实守信的基本社交礼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又如增加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珍惜、节约自然资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敢于同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形成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最后,思想品德教材要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它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激励生命为手段,以成就生命为目标。“生命教育”能帮助学生从小探索、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珍惜生命的价值,这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高度一致。“生命教育”能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健全,从而不断迈向成功,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因此,思想品德教材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必要。
2.从教法入手
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等忽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式”“讨论式”等崭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合作式”教学的精髓,即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提高。在“合作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发动者,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搜集资料,在教师指引下逐步推导,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合作式”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在“合作式”学习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教师指导,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讨论式”教学的精髓,即师生、生生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讨论,以求得正确认识。“讨论式”教学具有开放性,能使学生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比较、鉴别和分析的能力。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自由表达,大胆质疑,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讨论式”教学使思想品德教育被真正领悟,情感被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因此形成。
3.从教学形式入手
适当运用“现场教学”,可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真实、更深刻,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更明显。通过现场观察,学生可获得直观的印象;通过与当事人交流,学生可深入了解情况。就这样,学生的内心感受越发深刻,情感体验更加强烈,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现场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让学生直面现实,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和能力,加深对自身、他人与社会的认识。适当运用“现场教学”,可让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避免思想品德教育流于空洞说教。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思考和实践,而后逐渐明白“是什么”“该做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自信、淡定地抒写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东周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