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开学典礼后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同学:
  作为新生,我刚才参加了新生开学典礼,校长讲了学校近30年来的辉煌历史,勉励我们在改革的征程中,莫让年华付水流,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我于是心潮翻滚,就给老同学写信聊一聊。(40年前,录取我们的中专为我们举办过开学典礼吗?我毫无印象。反正在我所就读的农村戴帽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没见过什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中国的教育之路就是如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就是改革开放初的真实状况。)
  今年我能榜上有名,是非常幸运的。(为此我后来悔断肠,考上个中专就上了,为什么不补习几年直接考个本科呢?)记得全班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校园大土坡下的操场上,班主任说:“你们可能是这辈子见最后一面了,许多人以后就天各一方了!”离别的滋味顿时袭来,但所有人都没有眼泪。同学们像看陌生人一样看着我,异样眼光里的不仅有羡慕,有不屑,更有疏远。因为当年我们全班全年级乃至全校差点全军覆没。(当年的高考录取率太低了,连中专技校6%,农村戴帽中学的录取率就更低了。再说白云苍狗,世事沧桑,后来混出模样的过得比我好的大有人在。真的不是一考定终身。)
  为什么考上的是我?不瞒你说,有很多原因。老师偏爱是其一,我关心时事,阅读量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的确,如许多人所言,我醒着的时候就在看书。(这样反衬了我的愚笨,但我至今觉得并不丢人。何况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看报刊,不是学习文化课。)开卷有益,阅读使我眼界开阔,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澄清了许多历史问题。去年,《光明日報》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通过阅读,我更加坚信马列主义,坚信唯物辩证法,也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优越性。今年,我们经常听到“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些词语,知道“整顿、改革、调整、提高”是经济工作的八字方针,还知道国家在深圳、珠海等地建设了经济特区,我还不清楚政治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与我有何关系,但知道必须有教学改革,否则就会把学生教成迂腐的书呆子。(当时,根本不懂经济是什么意义,否则,就直接去深圳摆地摊了。)
  还有一个原因,我的爸妈给我借来了全套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我的岁月静好风轻云淡都是因为这些人在为我负重前行。)这两年,教材奇缺,为了还借来的书,也为了加强记忆,不少同学抄过整本书。容易得到的就不懂得珍惜,我的书就放在课桌里,记得有一天,一下就丢了4本,其中包括程老师的《东周列国志》、郭老师的一本数理化方面的书。你知道谁是偷书的吗?窃书者不算偷,但我这是借来的书啊!(多年后,我买来还了老师的书,那个惭愧呀!至今不知窃书者为谁。)有时甚至没有纸张,不仅买不到作业本,而且买不到大白纸,只能托关系从外县买到又黑又糙的黑领纸。乡村学校的条件太差了,没有任何教学设备,上物理课不知道什么是物理实验,上化学课没见过试管长什么样,上语文课没见过老师讲普通话,甚至刚在野地里盖好就搬进去的教室,没有玻璃,没有课桌椅……我上晚自习是没有电的,所以,每人都有一盏煤油灯,每晚煤油灯的烟雾笼罩在教室上空,上罢晚自习,每个同学的鼻孔下都被熏出黝黑的道子,无论男女。
  但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们师生不怕吃苦。我们基础差,底子薄,要想夺回被“四人帮”耽误的青春,只能三更灯火五更鸡,加班加点拼命干,从1977年底到1979年高考,我们几乎没有在12点之前睡过觉。记得我们宿舍的床吗?破庙戏台的后台里间的小龛里,一长排大通铺旁搭了半个乒乓球案子,上面要挤两个人,半夜不敢翻身。数九寒天,只在外间生了个火炉,每天睡醒后一摸鼻子都是冰凉冰凉的。我隐隐觉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我们一生的精神底子,从这样的困苦中能够走出来,还有什么艰难困苦不能战胜呢?
  我现在考上的这个学校虽然和我想象中的学院有很大距离,没有高大宽敞的楼房,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但是教学设备齐全,教室里有电灯,老师的课讲得很带劲,学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忙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老师说,大家既来之则安之,每个学期成绩都要大排名,现在正值青黄不接的时期,师资匮乏,大家一定要刻苦学习各门功课,将来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听说多数同学又回到高中复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你在村中学做了一名代教。就在高考前夕,你的父亲去世了。你稚嫩的肩膀承受了人生的无法承受之重,下地劳动,糊火柴盒,辅导弟弟妹妹做作业,你勇敢地挑起了人生的担子。你那么聪明,我相信艰苦的日子一定会熬过去,你一定不要放弃努力,我们才十六七岁,将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窗外飘来《我爱你,中国》,碧波滚滚,白雪飘飘,青松气质,红梅品格,这首歌的画面感真强。这首歌是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陈伊玲的故事》很相似:一位学音乐的考生因救火而使自己的高考表现欠佳,最后被录取。时逢盛世,高考正在深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条条道路通罗马,改革开放,天地广阔,回首望去,各种人生篇章辉煌灿烂。我们的国家正在越来越好,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国度里,努力奋斗,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致
  紧紧握你的手!(当年就是这种表达方式)
  ×××
  1979年9月15日
  点评:
  本文是2019年重庆一次考试的优秀作文,作文为给一名同学的一封报喜信,向同学讲述了作者考上大学的喜悦之情,并通过回忆式的讲述,感怀求学的时光,感怀国家的强大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鼓励同学要在这伟大的变革中抓住机遇,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并勇敢向前。本文的内容有强烈的时代背景,但理念却穿越时空,激励着现在的人。这是此文能引发共鸣的原因之一。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2017年3月21日,因患重病,87岁的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他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夫妇俩一共捐出880万余元,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在捐赠后说:“孩子已经自立了。党培养了我,我将个人财产还给
湖南卫视《少年说》节目中,初一男生付轩昂当着同学和妈妈的面,吐槽自己的妈妈以社会实践课为借口,每天逼迫他做家务,写完作业还得刷碗、擦地、择菜,并学会了焖饭、煮粥、拌凉菜。他认为自己只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应当以学习为重,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家务实践,所以强烈要求妈妈不要再逼迫他做家务。  面对儿子意欲逃避做家务,妈妈在现场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以!”一口打消了他的念头。妈妈解释说:“因为家务是
如果一个人握住昨天的成功不放,就会无法充分享受今天,因为成功不会再光顾躺在桂冠上休息的人。事实上,与失败相比,有时候成功对我们的阻碍更大。  我在弗农小学的六年制学习成绩优异,被校方举荐升入梅伍德公学读中学。但是在同学们的赞誉声中,我迷上了看电视,我的房间里总是回荡着来自电视影片《马车队》《沙伊安部落》中的枪声和马蹄声,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我的母亲懂得如何帮助儿子成为有用之材。一天下午,母亲携我
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年代,我欣赏那些在庸常俗世逼迫下仍能从容做自己的人,他们内心深处栖息着优雅的灵魂。如见深巷人家用木桶慢慢蒸煮出的米饭,颗粒饱满雪白,舌尖碰到,香糯又富有弹性。盛上这一碗,才知人间烟火气也可以如此清冽。  偶然得到葉嘉莹先生的书,一位德才兼备的女子,活到90多岁,仍在平平仄仄中优雅笃行,一颦一眸都像是秋日下的江河,娴静,安然,又不失广阔。在这浮躁时代,守得住清贫跟寂寞的人太少。大家都
1985年5月,我爸因工作的关系赴西安,拜访了路遥。  陕西作家协会的古屋,分东院和西院,路遥住东屋,大檐出厦的那种。路遥抽烟,抽得还挺迷,胖胖的中等个,三十多岁的样子,进城的文人发型,穿一双蛤蟆皮鞋。进门左首,北墙上挂了一副秦兆阳的字,立轴,大概是路遥中篇处女作《惊心动魄的一幕》的渊源吧。路遥之前和贾平凹、陈忠实等刚当选了省作协副主席,前不久还进了省作协党组,身外之物,在路遥这儿没有明显表现,起
钟南山朴素的家和满满一屋子的奖杯奖章引起热议,老式的碎花沙发,墙壁上挂着钟院士和重要领导人会晤的合影。但引起大家关注的,是桌子上看起来分量十足的奖杯,居然装满了水果。  关于这个奖杯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钟南山和夫人李少芬女士的相识是一场缘分,两人家中的长辈都认识,但是他们二人并不熟。那时还在北大读书的钟南山经常去看望自己的姨婆,而李少芬也常去看自己的姑婆,巧的是两人的姨婆和姑婆是闺蜜,时间久了,在
林徽因一直希望儿子梁从诫可以考上清华的建筑系,把建筑学发扬光大。虽然对建筑并不感兴趣,但梁从诫还是听从母亲的话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成績出了以后,梁从诫落榜了,林徽因很失落,也很疑惑,不相信平时成绩优异的儿子会落榜。于是她坚持要查阅试卷,发现试卷上有好几道简单的题是儿子故意做错的,而且试卷反面还写有一行小字:“我对建筑学没有兴趣,我喜欢历史。”  原来,梁从诫喜欢的是历史,考试当天,梁从诫灵机
我住在得克萨斯大学城,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们吃喝完毕,注意到有个人站在大楼前,可以看出他是个无家可归的人。他的衣服破破烂烂的,看起来他像是要进去,买一杯咖啡,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很冷。他一定没有足够的钱买东西吃。我记得不是太清楚,因为那并没有打动我。  接下来我记得的是一条狗,走到大楼前。作为爱狗人士,我注意到那是狼和德国牧羊犬的混种。我可以分辨出那是一条雌性犬,因为能看出它一直在喂小狗。它急需吃
问心,才能无惑  德国人卢安克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支教10多年,辗转多处山村,写有《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一书。在广西的大山里,他过着拉牛耕田、挥锄种菜的简单生活,把支教作为人生乐趣。  央视记者柴静知道卢安克的事迹后,和大多数人一样心中疑惑不解,一个外国人放着好日子不过,跑到穷乡僻壤干啥呢?带着这个疑问,柴静去采访他,柴静问:“当时你是为了什么?”卢安克
那天,我下班回来得很晚,邻居王婶来了,还拎着一个袋子,说:“你父亲来过了。”我打开一看,是几把小白菜,还有土豆和南瓜,把它们放到了一边,也没有吃。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喝得醉醺醺的。那时我贪玩,在班里是个中上等生,所以经常挨他的打。母亲会过来劝阻,他又把母亲打了。我那时一看他喝酒就害怕,母亲经常偷偷地流泪,后来就生病了。几年后,虽然我上了大学,但对父亲却没有丝毫的感激。前几年母亲去世了,我把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