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到底离学生有多远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o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低年级 教学例谈 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4-01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1.xx年xx月参加区级xx类型教学竞赛执教《圆的认识》教学一课,虽然此次活动为教学竞赛,不评课,但我孜孜以求请教评委老师,恳请他们对我指点迷津,恰逢我校与其余三校即将开展教学联谊活动,区镇领导要求我进行第三次磨课,使我收获匪浅。
  2.结合xx级集体课题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研究》开展教学实践与反思。
  【案例描述】
  课前激趣、感受圆的形成
  师: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喜欢玩套圈吗?
  师:如果有四名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怎样站位比较公平?(多媒体展示)
  生1:站成一条直线(教师抓住问题展示多媒体动画)
  生2:站成一个正方形,桩放在中心(教师出示图示)
  生3:像这样站(生边说边用手指划)前后左右各站一人,我相当于中心。
  师:你同意哪位同学的想法?
  生1:我认为应站成正方形,这样每个人离桩(中心)同样远(其余学生也不时点头同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生2:如果站成一条直线,中间的同学站的近,两边的同学站的远(还不时比划着,教师动画展示线段长度)。
  生3:我觉得第三位同学的前后左右不就是站成正方形吗?(你看,该生还比划着,全班不时响起掌声)。
  师:如果再来四名学生该这样站比较公平?
  生1:站在每两名同学中间。
  生2:我要补充一下xx同学的说法,中间的同学离桩(中心)要和其他同学一样远。
  生3: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将原来四名学生转动一下(该生还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生1:大家离中心距离相等。
  生2:有点像八边形(其他同学瞧了瞧了他,不一会儿笑了,老师也点点了头)
  生3:(插嘴)好像是圆形哎!(顿时,全班雅雀无声,部分学生点头同意)
  师:如果全班同学一起参加这个套圈游戏该怎样站呢?
  生1:大家围成一个圈啊!(其实他已经体验到“圆”,只是表述问题而已)
  生2:我认为只要围成圆形就行了
  结合多媒体展示:(板书:圆)(动画演示连点画圆)
  教师相机根据学生发言出示了书上画图的步骤图
  【反思一:】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才更有利于学习
  (2011版)数学课标修订版所说: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可见,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一、能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经验,三、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有忽然开朗的感受。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圆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
  本节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学习的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本人在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中设计两项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套圈游戏的解释,通过设计问题,即圈放在什么位置?人与圈的距离就是圆的什么?主要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问题,同时也让本节课首尾遥相呼应,更重要的突出圆的“一中同长也”。
  【反思二:】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最有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2011版)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有效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在自主的学习活动,应让学生在探究、交流、反思、提炼、发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等。本节课充分利用讲学稿,让学生经历圆形物体——圆形图形——圆形物体画圆——工具画圆过程,让学生在在自主画圆、交流反馈、比较感受中经历具体到抽象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丰富感性材料,特别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工具画圆方法不仅初步感受了圆的“一中,同长也”的本质特征,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良好的数学习惯,也培养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这不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吗?
  总结,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要求,合理组织教材,精心预设情境、合理优化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多向交流,选择最佳学习方式,讲究探究实效,不断培养学生的素养,我想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我不断追求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二级学院如何发挥主体功能,通过管理创新找到突破口和发展路径,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案例研究,总结出推动转型发展的四个必要管理因素:顶层设计、师生共同体、地方特色、制度建设。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 二级学院 转型发展 管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23-02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是近年来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广泛关注的课题。《指南》指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带
期刊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情境认知教学正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设置特定的情境引起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但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仍尚在探索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探知与确定。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境 协作 会话
期刊
【摘要】《新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人们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应该评价什么,如何评价,众说纷纭。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针对综合性学习“课题”性的特点分课题评价,明晰反映三维目标,其次实施全程性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发展,第三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法,有效突出评价重点,最后实现评价者多元化,促进多向交流互动。笔者旨
期刊
【摘要】教师在课堂中快乐自然地深入学生内心,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其成为生活中的坚韧顽强者!在授课“刘禹锡《陋室铭》”一课时,笔者主要从引导学生认识刘禹锡的良好品性,让学生真正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强生命的韧性,去其生命的脆弱浮华,提高其生命的质和量!绽放生命的色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品质 为政清廉 生命的韧性 生命的宽度 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2  当前,我国处在由产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转变的重大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的生存和发展令人堪忧,引人思考。今年我所任职的专业有财管、金保和社管,这些专业虽然不跟语文这门学科发生直接的联系,但是无论学生的职业就业塑造和基本素质的养成都离不开语文课的熏陶。语文课在这里不仅仅是传统的识字组文
期刊
【摘要】语文中的对比教学就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内容或结构相同的课文结合在一起教学,通过对一篇或多篇课文的背景、情感、人物行为、结尾等各种因素的分析、对比、鉴别,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比 背景 托物言志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4-02  对比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方法、写作艺术,反复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思考的问题,逐段分析、逐段讲解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但学生接触多了,容易产生厌倦,而找准切入点进行分析理解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丰碑》的教学对这种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 阅读 切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
期刊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科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得以充分调动。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忙个不停,但学习效率、效果难如人意。本文阐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结合部分复习内容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对复习课课堂差异教学活动的设计、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6-01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学习最终带给孩子的不只是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也曾指出,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他优秀的思维方式。是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