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复方丹参滴丸单独或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在2017年3月-2020年3月时间段内来我们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7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随后将这76例患者分为单独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8例。其中对单独治疗组患者采取复方丹参滴丸药物进行治疗,而联合治疗组患者采取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进行治疗。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积分等数据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是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复方丹参滴丸单独治疗相一致,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复方丹参滴丸;单独;联合;西药;冠心病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58-01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1],一般认为与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心肌短暂性缺血有关,本文对复方丹参滴丸单独或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7年3月-2020年3月时间段内来我们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7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随后将这76例患者分为单独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8例。在单独治疗组的3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有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高为71岁,年龄最低为55岁,中位年龄为(61.76±2.08)岁,在联合治疗组的3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有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高为71岁,年龄最低为52岁,中位年龄为(61.52±2.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单独治疗组:对单独治疗组患者采取复方丹参滴丸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270丸/次,3次/d。
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采取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进行治疗,其中复方丹参滴丸药物剂量为270丸/次,3次/d,西药主要采取硝酸甘油,药物剂量为0.5mg/次,缓解期给予患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药物剂量为75mg/次,1次/d,同时可以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20mg/次,1次/d。
1.3 评判标准 由我们附属医院医师详细地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其中治疗效果需要依据常规超声心电图进行评判,我们附属医院的使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将探头频率设置为1-5MHz,使用Simpson法取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来将左室收缩功能加以测量,具体的评判标准如下,
痊愈:患者的心电图以及有关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
好转:患者的心电图以及有关实验室研究结果基本显示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有效:患者的心电图以及有关实验室研究部分结果显示正常,临床症状有所消失;
失败:患者的心电图以及有关实验室研究结果不正常,临床症状未消失。
1.4 统计学科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相关数据采取统计学科学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数据与单独治疗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西医扩张剂可以将临床症状缓解,在缓解后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来将血小板聚集缓解,硝酸甘油扩张冠脉药物,在发作心绞痛可以及时含服可以有效地将临床症状缓解[3]。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胸痹”的范畴之内,素体阳虚以及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血行不畅、痹阻胸阳,从而发生胸痹。复方丹参滴丸主要包含丹参、三七以及冰片等药物,可以发挥活血通经、祛斑清心的功效,除此之外,可以将血流量增加,将血液流变性改善,促进微循环,抗氧化,是治疗心绞痛的理想药物[4]。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复方丹参滴丸单独治疗相一致,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许骏尧, 张承华, 时孝晴,等.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 中成药, 2018, 40(004):813-820.
[2] 刘璇, 杨丰文, 王婷,等.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三种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01):51-57.
[3] 李大严, 李小华, 黎福理,等.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 18(15):164-167.
[4] 叶莎, 金爱萍, 高洁,等.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05):78-81.
关键词:复方丹参滴丸;单独;联合;西药;冠心病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7-058-01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临床症状[1],一般认为与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心肌短暂性缺血有关,本文对复方丹参滴丸单独或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7年3月-2020年3月时间段内来我们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76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随后将这76例患者分为单独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8例。在单独治疗组的3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有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高为71岁,年龄最低为55岁,中位年龄为(61.76±2.08)岁,在联合治疗组的3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有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高为71岁,年龄最低为52岁,中位年龄为(61.52±2.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单独治疗组:对单独治疗组患者采取复方丹参滴丸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270丸/次,3次/d。
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采取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进行治疗,其中复方丹参滴丸药物剂量为270丸/次,3次/d,西药主要采取硝酸甘油,药物剂量为0.5mg/次,缓解期给予患者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药物剂量为75mg/次,1次/d,同时可以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钙片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剂量为20mg/次,1次/d。
1.3 评判标准 由我们附属医院医师详细地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其中治疗效果需要依据常规超声心电图进行评判,我们附属医院的使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将探头频率设置为1-5MHz,使用Simpson法取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来将左室收缩功能加以测量,具体的评判标准如下,
痊愈:患者的心电图以及有关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
好转:患者的心电图以及有关实验室研究结果基本显示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有效:患者的心电图以及有关实验室研究部分结果显示正常,临床症状有所消失;
失败:患者的心电图以及有关实验室研究结果不正常,临床症状未消失。
1.4 统计学科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相关数据采取统计学科学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数据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数据与单独治疗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与单独治疗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西医扩张剂可以将临床症状缓解,在缓解后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来将血小板聚集缓解,硝酸甘油扩张冠脉药物,在发作心绞痛可以及时含服可以有效地将临床症状缓解[3]。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胸痹”的范畴之内,素体阳虚以及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血行不畅、痹阻胸阳,从而发生胸痹。复方丹参滴丸主要包含丹参、三七以及冰片等药物,可以发挥活血通经、祛斑清心的功效,除此之外,可以将血流量增加,将血液流变性改善,促进微循环,抗氧化,是治疗心绞痛的理想药物[4]。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复方丹参滴丸单独治疗相一致,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许骏尧, 张承华, 时孝晴,等.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 中成药, 2018, 40(004):813-820.
[2] 刘璇, 杨丰文, 王婷,等.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三种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01):51-57.
[3] 李大严, 李小华, 黎福理,等.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 18(15):164-167.
[4] 叶莎, 金爱萍, 高洁,等.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9, 19(0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