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我们付出了折让,客户还不满意;花了比同行更多的费用,客户还不领情?
销售政策难产
你能想象吗,第一季度早就过了的今天,还有一些公司2007年度的销售政策还没出台!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了一家公司的业务会议,他们已经N次讨论过这样的话题:客户为什么集体性排斥公司政策?新年度的销售政策到底该怎样设计才是两全其美?
这是一家生产家用小电器的公司,它的销售老总告诉我:这几年,公司给予代理商的贸易条件每年都在让步。按目前政策,代理商根据规模大小,除享有不同程度的进货折让外,还能获得不同点位的渠道推广费、终端陈列费、广告支持费以及预付款奖励和目标达成后销售奖励等等,客户的综合毛利能够达到35%。这样的毛利空间,在行业中已是中上水平了,可客户还是不满意!并且这种不满意不是停留在嘴上,不是得了便宜卖乖,而是真的形成了群体性的排斥,有的已不再主推,有的则在骑驴找马。
公司的销售总监问我:为什么付出了折让,客户还不满意?花了比同行更多的费用,客户还不领情?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财务经理在一旁插话:不能再调整了,今年能延续去年的贸易条件已经够呛了……
如果你是一位制造企业的经营者,或者,你是某个厂家的代理商(或直供零售商),你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你的贸易条件在客户眼里算什么
利用会问休息,我和几位区域经理闲聊,他们能够听到来自客户、特别是那些长期合作的大客户的具体抱怨。没了会议上的拘束,这些一线经理好像更能畅快地反映日常拜访时的所见所闻。这里,我把一些话汇总在下面,也请读者和我一起去想象:客户单边思维的背后,是否就只是无赖?还是无奈?
客户对进货折让无所谓,认为这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变相压货;
根据付款方式不同获得不同的奖励,本来就是应该的,资金成本本来就不一样嘛;
渠道推广费是为厂家作嫁衣裳,人赢家始终是你厂家;
是的,你确实给了一定的铺货额度,可如果你算算我为你在渠道内的铺货,那是小巫见大巫;
早没有热情申请促销支持费了,在实际使用时,我自己一直都要倒贴一部分;
广告费也能算特别支持吗?品牌是你的,本来就该厂家出,凭什么一由我用,就算对我的特别支持?
综合毛利不等于实际利润。如果真是那样,我还不要那么多呢,你敢在台同里确保我有10%的实际利润吗?
……
我相信,每一位有过销售经历的人,部或多或少和客户打过口水仗,其中小少就是围绕以上问题。我敢武断地说,即使是让客户从全球500强的公司里挑,也找不到一家的销售政策(贸易条件)让所有企业奉为圭臬。
这里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幕:一位新上任的区域经理,主动给所辖的几大经销商发邀请,希望择日一聚。这本是好意,目的是不管以前合作怎样,现在还得向前看。可让这位胸前带着HP标志的经理意外的是,最终没有一位客户到场。
销售有时就像是行为艺术,要在不断误读中体会价值;销售政策有时则像画布上的油彩,无论浓淡似乎总有那么些色差。难道,世上没谱的事真的那么多?
花掉该花的,让客户为你赚得更多
厂商之间,他想要的与你能给的,永远没有百分百匹配的可能。
作为销售政策的设计者,首先应界定哪些政策是你的义务性支出,哪些是激励性支出,而不是简单性地基于行业习惯或公司惯例来延续。很多时候,事前约定的激励性支出,往往抵消了事后更大的费用弥补。
举个现实的例子:一个热水器制造商在销售政策中约定小承担退货风险,不接受除产品质量问题外的任何退货。但代理商或零售商在大批量进货时,事实上又无法做到每台必检,代理商自然怨声载道。有不少代理商会采取在终止合作前先拖一笔款,最后拉上一车烂货逼着抵欠款。
而另一家制造商则较少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同样要求收货必检,另一方面以年度为单位给予一定点数的专项无退货奖励。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客户的质保意识,也增加了客户对公司政策的满意度,同时也减少了此类纷争的日后扯皮。
其次,应基丁现实,根据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行业及产品的赢利格局、渠道各环节内的利润分配、运营及流通费用的合理测算等角度,设计具体的贸易条件,而不是云里雾里玩文字游戏,或东补西贴被动让利。
所有的销售折让与奖励,纵然最终都体现为“花钱”,但每一笔“支出”必须针对可预估的“同报”或满足对方现实的“付出”。了解这些,你就会知道哪些钱花了不冤枉,哪种方法能让支出变成投资。
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行业,促进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大相径庭。有的靠频繁促销推动,有的靠新品更替推动,有的依赖渠道垄断推动,有的依赖终端占位推动,等等。在最能拉升你市场的项目上投入,并体现在销售政策的倾斜上,将最大程度减少营销的浪费。
产品或渠道的赢利格局: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渠道,为你贡献了不同的利润,这一点,如果在设计销售政策时兼顾到,并附有一定的差异化奖励,对客户就是一种明确引导。
渠道各环节内的利润分配:销售政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账面利润的售前确认,但实际的定价权、实际的利润空间,在超级终端横行的今天,代理合同的甲乙双方都很难确保。管理者应该对渠道各环节现状进行评估,设计实际零售价、实际批发价、代理价及附加激励和出货价时,应兼顾到各环节的主导比重,确保各环节利润预期的实现。
运营费用的合理测算:在中国的很多行业,代理商公司普遍规模小、管理散,因此优质经销商的运营成本很容易被制造商低估,我们也不难看到一夫当关的皮包公司常常能抢了大代理商的单。我个人认为,好的销售政策不应该是风险的转嫁、费用的转移,而应该是有助于优质客户的成长。
优化销售政策,目的并不是多花钱或少花钱,而是:花掉该花的,并激励你的客户为你赚得更多!
这里,所有的问题,都发生在你身边。通过“有理、有用、有趣”的互动,一切有关营销的思想和工具都将生动起来,最终,变成你自己的技能。本栏目特邀营销专家陈宁先生与读者互动,您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E—Mail至Jeff.chen@163.com 我们相信:有更多交流,才有期期精彩。
销售政策难产
你能想象吗,第一季度早就过了的今天,还有一些公司2007年度的销售政策还没出台!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了一家公司的业务会议,他们已经N次讨论过这样的话题:客户为什么集体性排斥公司政策?新年度的销售政策到底该怎样设计才是两全其美?
这是一家生产家用小电器的公司,它的销售老总告诉我:这几年,公司给予代理商的贸易条件每年都在让步。按目前政策,代理商根据规模大小,除享有不同程度的进货折让外,还能获得不同点位的渠道推广费、终端陈列费、广告支持费以及预付款奖励和目标达成后销售奖励等等,客户的综合毛利能够达到35%。这样的毛利空间,在行业中已是中上水平了,可客户还是不满意!并且这种不满意不是停留在嘴上,不是得了便宜卖乖,而是真的形成了群体性的排斥,有的已不再主推,有的则在骑驴找马。
公司的销售总监问我:为什么付出了折让,客户还不满意?花了比同行更多的费用,客户还不领情?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财务经理在一旁插话:不能再调整了,今年能延续去年的贸易条件已经够呛了……
如果你是一位制造企业的经营者,或者,你是某个厂家的代理商(或直供零售商),你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你的贸易条件在客户眼里算什么
利用会问休息,我和几位区域经理闲聊,他们能够听到来自客户、特别是那些长期合作的大客户的具体抱怨。没了会议上的拘束,这些一线经理好像更能畅快地反映日常拜访时的所见所闻。这里,我把一些话汇总在下面,也请读者和我一起去想象:客户单边思维的背后,是否就只是无赖?还是无奈?
客户对进货折让无所谓,认为这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变相压货;
根据付款方式不同获得不同的奖励,本来就是应该的,资金成本本来就不一样嘛;
渠道推广费是为厂家作嫁衣裳,人赢家始终是你厂家;
是的,你确实给了一定的铺货额度,可如果你算算我为你在渠道内的铺货,那是小巫见大巫;
早没有热情申请促销支持费了,在实际使用时,我自己一直都要倒贴一部分;
广告费也能算特别支持吗?品牌是你的,本来就该厂家出,凭什么一由我用,就算对我的特别支持?
综合毛利不等于实际利润。如果真是那样,我还不要那么多呢,你敢在台同里确保我有10%的实际利润吗?
……
我相信,每一位有过销售经历的人,部或多或少和客户打过口水仗,其中小少就是围绕以上问题。我敢武断地说,即使是让客户从全球500强的公司里挑,也找不到一家的销售政策(贸易条件)让所有企业奉为圭臬。
这里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幕:一位新上任的区域经理,主动给所辖的几大经销商发邀请,希望择日一聚。这本是好意,目的是不管以前合作怎样,现在还得向前看。可让这位胸前带着HP标志的经理意外的是,最终没有一位客户到场。
销售有时就像是行为艺术,要在不断误读中体会价值;销售政策有时则像画布上的油彩,无论浓淡似乎总有那么些色差。难道,世上没谱的事真的那么多?
花掉该花的,让客户为你赚得更多
厂商之间,他想要的与你能给的,永远没有百分百匹配的可能。
作为销售政策的设计者,首先应界定哪些政策是你的义务性支出,哪些是激励性支出,而不是简单性地基于行业习惯或公司惯例来延续。很多时候,事前约定的激励性支出,往往抵消了事后更大的费用弥补。
举个现实的例子:一个热水器制造商在销售政策中约定小承担退货风险,不接受除产品质量问题外的任何退货。但代理商或零售商在大批量进货时,事实上又无法做到每台必检,代理商自然怨声载道。有不少代理商会采取在终止合作前先拖一笔款,最后拉上一车烂货逼着抵欠款。
而另一家制造商则较少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同样要求收货必检,另一方面以年度为单位给予一定点数的专项无退货奖励。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客户的质保意识,也增加了客户对公司政策的满意度,同时也减少了此类纷争的日后扯皮。
其次,应基丁现实,根据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行业及产品的赢利格局、渠道各环节内的利润分配、运营及流通费用的合理测算等角度,设计具体的贸易条件,而不是云里雾里玩文字游戏,或东补西贴被动让利。
所有的销售折让与奖励,纵然最终都体现为“花钱”,但每一笔“支出”必须针对可预估的“同报”或满足对方现实的“付出”。了解这些,你就会知道哪些钱花了不冤枉,哪种方法能让支出变成投资。
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行业,促进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大相径庭。有的靠频繁促销推动,有的靠新品更替推动,有的依赖渠道垄断推动,有的依赖终端占位推动,等等。在最能拉升你市场的项目上投入,并体现在销售政策的倾斜上,将最大程度减少营销的浪费。
产品或渠道的赢利格局: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渠道,为你贡献了不同的利润,这一点,如果在设计销售政策时兼顾到,并附有一定的差异化奖励,对客户就是一种明确引导。
渠道各环节内的利润分配:销售政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账面利润的售前确认,但实际的定价权、实际的利润空间,在超级终端横行的今天,代理合同的甲乙双方都很难确保。管理者应该对渠道各环节现状进行评估,设计实际零售价、实际批发价、代理价及附加激励和出货价时,应兼顾到各环节的主导比重,确保各环节利润预期的实现。
运营费用的合理测算:在中国的很多行业,代理商公司普遍规模小、管理散,因此优质经销商的运营成本很容易被制造商低估,我们也不难看到一夫当关的皮包公司常常能抢了大代理商的单。我个人认为,好的销售政策不应该是风险的转嫁、费用的转移,而应该是有助于优质客户的成长。
优化销售政策,目的并不是多花钱或少花钱,而是:花掉该花的,并激励你的客户为你赚得更多!
这里,所有的问题,都发生在你身边。通过“有理、有用、有趣”的互动,一切有关营销的思想和工具都将生动起来,最终,变成你自己的技能。本栏目特邀营销专家陈宁先生与读者互动,您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E—Mail至Jeff.chen@163.com 我们相信:有更多交流,才有期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