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为什么总喜欢绕过业务员?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_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业务代表包括区域经理都很苦恼:一些经销商总喜欢越过他们,直接和自己的领导沟通,有的大经销商甚至手眼通天,直接和厂家老总对话。
  这样一来,厂家代表形同虚设,政令不畅,令不行禁不止,经销商还动不动拿厂家领导来压自己,市场工作自然没法做。威信扫地、心存怨气的业务代表,逮着机会就“修理”经销商,扣费用、瞒政策、使绊子。经销商一看,得,问题复杂了,还得找厂家领导。一来二去,冤冤相报无了时,最后不是业务代表走人,就是经销商被取消经销权。
  世界上多数事情并不复杂,只是利益相关者所站角度不同,视角有异而已。经销商老板喜欢直接和厂家高层联系,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经销商为什么打小报告?
  
  经销商为什么打小报告?
  潘文富
  
  人生70%的活动时间都在与人沟通。沟通,难在面对面交流时,我们并不知道对方心里的真实想法,只能凭着主观臆测和经验阅历,以猜度取代理性分析。这样的沟通很难到位,因此,许多经销商干脆不再和业务员磨叽,直接找厂家领导沟通,省时有效。
  
  1.身份上平等,有共同语言。
  经销商和厂家高层都算老板,老板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理解程度也高些。厂家的业务人员只是个工作了几年的打工者,对老板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一个当了几十年老板的人,一个只做了几年业务员,巨大的经历差异导致沟通很困难。一般业务员很难用经销商老板的思维来思考问题,那么两者沟通就非常困难了。用经销商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懂不起”。
  比如,国人说话喜欢说一句留一句,一个眼神,一声叹息,都在表露某种意思,需要一定阅历和水平才能识别出来。虽然这样拐弯抹角地说话很累,效率也低,但国人乐此不疲,觉得说话太直白没意思。这种皮里阳秋的本事,经验不够丰富、不够精明的业务员很难做到,经销商这头阴阴阳阳说了半天,业务员一点没整明白,实在无趣得很。而厂家高层绝大多数阅历深厚,与经销商老板聊起来正是旗鼓相当。
  两者相比之下,经销商当然愿意与社会经验更丰富的厂家高层打交道。厂家业务员往往是毛头小伙子,经销商聊了几次后,觉得无趣,索性不再多谈。
  
  2.权力者喜欢与权力者对话。
  老板是有决定权的人,也喜欢找有决定权的人,沟通出来的结果,可以马上确定并付诸实施。厂家的业务人员没有决定权,只有建议权,经销商老板在与厂家业务人员就某个问题沟通完后,厂家业务人员还得层层报告,一来周折太多,二来变数重重,远不如直接和领导沟通来得快。
  当然,经销商越级上报越频繁,往往说明这个厂家的高层也是一个好大喜功、喜欢指手划脚、越级管理的主儿。要不然,经销商电话打来,你一句“这个事情找我们某区域的市场代表解决吧”顶回去,他下次还会找你?业务代表威信扫地,往往不是从经销商越级沟通开始,而是从自己的领导胡乱插手开始的。
  
  3.获得利益更直接。
  经销商老板喜欢能马上变现的东西,这一点业务人员做不到,也无权做到。他们最多只能按照程序和级别,层层报告申请。且不说最后批复如何,就算能批下来,那还不猴年马月?
  经销商与厂家高层沟通就不一样了,领导点头答应的东西,马上就能变现。既然如此,经销商当然不愿意与厂家的业务员讲那么多废话,有什么事情,直接找厂家高层来得更快。
  
  4.担心业务人员有所隐瞒。
  百分之百的经销商,都会认为自己的市场是个竞争非常激烈、非常特殊的市场,需要厂家重点照顾和投入,才能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许多经销商总在怀疑业务员:是不是隐瞒了厂家的新政策?是不是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本地市场的难处?是不是报喜不报忧,没有争取政策?
  心里有了这些疙瘩,经销商自然会设法与厂家高层直接联系或沟通,以及时获得真实信息,看看业务员有没有蒙自己。站在经销商老板的角度看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业务员不是自己人,都是为了厂家利益,甚至只是为了收入和晋升而工作的。为避免业务员将自己的损失拿来做垫脚石,及时与厂家高层沟通自然是非常必要的。
  
  5.愿意与有学习价值的对象沟通。
  有人说经销商不学习,这实在是个误解。经销商是一个最爱学习的群体,他们随时随地在向对手、向企业家学习,向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高度的人学习。厂家老板视野广阔、见多识广,能力和水平上佳,与君一席谈,确实能学到不少东西;厂家业务员无论年龄、阅历,都很难找到值得经销商学习的东西。没有学习价值的对象,就算是你,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和他废话啊!
  
  老总为什么耳根软?
  丁小兵
  
  一个巴掌拍不响,经销商爱向厂家老总打“小报告”,事实证明“小报告”往往是奏效的,许多厂家老总就爱听“小报告”。
  厂家老总爱听“小报告”可能有以下原因:
  □想直接了解营销一线的现状,尤其是客户情况,想和一些客户多沟通、交朋友;
  □管理上想“一竿子插到底”,事无巨细,都想自己说了算;
  □对部下不够信任(不信任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及其他方面)。
  如果公司小、业务少,老板在业务开拓期亲历亲为也无可厚非;如果公司较大,营销架构和组织也比较健全,经销商还是绕开业务员,这个企业注定搞不好!
  即便你是老总,但就某一个区域市场、某一个客户而言,你的信息肯定不如该区域的业务员,由你直接决策造成的风险很大。
  客户绕开业务员直接找厂家领导,如果厂家老总默许,或有求必应,实质上是破坏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制度。客户一有事就找老总解决,还要营销团队干什么?得不到尊重的业务员,从无所适从到无所事事,甚至离开企业。老总你再能干,所有的活儿一个人能干完?
  
  老总,摆正你的位置
  客户有绕开业务员的想法很正常,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厂家老总能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客户无论大小,只要找到老总反映问题,你再忙都要认真倾听,这是个态度问题。但老总首先得约束好自己的“嘴”,不能事事都答应,甚至完了还来一句“有事儿您说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既然定下了制度和流程,就不要自己坏了自己的规矩。不然上行下效,还不全乱套了?
  听了客户反映的问题,首先你要分清问题该谁来解决,告诉客户该找谁;其次,视问题的严重程度,找相关人员核实,让相关管理者督促主办人员解决问题。但在下达命令时,千万不要发出带有倾向性的指令,否则下级会在制度和领导命令之间无所适从。
  平时,一要注意培养营销队伍的业务素质,培养他们的敬业、按原则办事的精神;二要注意和客户沟通的 度。该说的话就说,不能答应的事儿别答应。
  一般而言,客户的问题应先由主管的业务人员提出解决意见,区域经理研究后上报营销总经理,涉及费用的还要报财务总监,重大问题还要上报公司总经理审批。这个流程自下而上,环环相扣,不可或缺。企业上下要养成习惯,严格按照业务流程操作,老总非要带好这个头不可。
  总之,厂家老总要摆正位置,管该管的事,绝不能事无巨细、一管到底,更不可越级干预。但要多倾听、多了解,提醒和督促下属处理好客户问题,确保企业在健全的业务流程下健康发展。
  
  业务员,你也要反省
  厂家的业务人员也应该自我检讨、反思一下:我与客户的沟通方式是不是要改进一下?沟通内容是不是要变一变?是不是也应该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问题?自己平素里的行为是不是有失检点,让客户难以信任?厂家业务员往往学历高、经验少,与经销商的背景刚好相反。背景的差异反映出来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这需要厂家业务人员多换位思考,多学习,多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经验不能取代教育,教育也不能取代经验。但现实中,厂家确有一些业务员嘴上厉害非常,手下稀松平常,让经销商失望不已。业务员得有真本事、硬功夫,你要真能让经销商赚钱,还怕他不唯你马首是瞻?
  
  “越级沟通”不能升级为“越级决策”
  刘新华 张艳明
  
  经销商绕过厂家业务代表直接与厂家高层领导沟通,是一件寻常事;厂家高层领导,为了解更真实的市场状况,多角度看问题,绕开自己的业务代表,直接与一些重点经销商交流看法,在业界也屡见不鲜。在新型的厂商关系管理中,“全通道360度”的沟通模式更能适应市场快速、多变和复杂的特点,反倒是那种需要逐级呈报的“链式”沟通模式显得滞后、落伍。所以,笔者鼓励经销商与公司高层之间保持双向沟通,即所谓“越级沟通”。
  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厂家高层要特别注意“越级沟通”与“越级决策”的界线,不可逾越。
  若厂家高层的时间精力许可,尽可与这些经销商“天南海北”、“中外古今”地吹吹牛,投其所好,做个顺水人情,不亦乐乎?但如果经销商甩开业务,想从厂家高层这里获得更直接的额外利益,或想单方面采取与厂家业务员不一致的行动时,厂家高层就要三思而行了,不可图“一时嘴快”,或逞“江湖义气”,或“忘乎所以”就满口应诺,这不是“越级沟通”,而是“越级决策”了!
  “越级决策”破坏了组织体的指挥链,害莫大焉,厂家高层不可不察。但厂家高层主管怎样杜绝自己的“越级决策”呢?
  
  1.脑中无自我。
  大凡喜欢指手画脚、越级决策的主管,基本都是好大喜功、自我膨胀的角色。这种主管一般本事不大,但“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总要时时刻刻表明自己的存在,生怕下属瞧不起(内心其实很自卑)。
  “脑中无自我”,其实就是要求高层主管要有“忘我”精神。德鲁克曾说,“卓越的领导不是体现在个人的名望上,而是体现在工作的成果上”。因此,高层主管考虑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团队绩效上,要把团队和其他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在乎自己缥缈的形象和乌有的面子。
  因此,高层主管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公司的整体利益?是否有利于团队的协作?是否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胸中有制度。
  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制度和流程)来看守哈佛,它比其他东西更安全有效。
  同理,用制度和流程来管理企业,比其他任何东西也更规范有效。这个理念厂家高层领导想必知道,即便没有身体力行,至少嘴上不会反对。
  现实的讽刺在于:高层主管既是制度和流程的制定者,又往往是制度和流程的践踏者。制度和流程只是针对“百姓”(业务代表)的,“州官”(高层领导)是尽可“放火”的。
  更大的讽刺在于:那些能默默无闻按照公司制度和流程运行的企业,虽然平淡无奇,但绩效往往是最好的;那些动不动有“非常之举”(其实是破坏制度和流程之举)的企业,表面轰轰烈烈,颇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但一阵浮嚣后又归于死寂。
  如果我们的厂家高层“胸中常有制度”,一切按照流程和规则办事,“越级决策”的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会存在(当然这篇文章也没有必要存在了)。
  
  3.嘴中有业务员。
  经销商为什么总喜欢绕开业务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厂家高层领导也“总喜欢绕开业务员”。 道理很简单:与经销商越级沟通时,如果厂家的高层领导总是不时提及自己的业务员,让经销商感觉到业务员虽然被绕开,但总是“挥之不去”。这样一来,经销商就算没有“心领神会”,多多少少也会知趣而退。
  以下是几个“嘴中有业务员”的常用句式,抛砖引玉:
  □针对经销商感觉“身份上不平等”:“张老板,您是我公司的大客户,自然要派遣最有潜力的业务员来服务您。小李是我公司黄埔八期的明星学员,也是我公司重点栽培的储备主管,还希望您协助我一道指点他,让他早日担起大梁……”
  □针对“权力者喜欢与权力者对话”:“张老板,贵区域的市场问题,我全权委托我公司的小李负责,成功了是你们的,失败了是我的,只要您与他达成共识,我本人就全力支持!”
  □针对经销商想“更直接地获得利益”:“张老板,您的要求我大致了解。您看是否可以给我一点思考时间,我与贵区域的小李商量一下,按照公司流程写个签呈,确定后请小李第一时间回复您,如何?”
  □经销商“担心业务人员有所隐瞒”:“张老板,我公司的政策基本是指导性的,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竞争状况因地制宜。我只抓原则性的东西,至于具体的弹性空间,都下放到业务员手中,你们可以好好磋商一下。”
  □针对经销商“愿意与有学习价值的对象沟通”:“张老板,小李是我公司的新进员工,阅历和经验自然没法跟您我比。不过,年轻人有冲劲、有想法、时代感强,可以与我们形成良性互补,有时候听听他们的意见,总能催人奋进,并有不一样的启发……”
其他文献
前言:  在“2005中国营销盛典”上,我们提出:在2006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企业营销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如何在低毛利的市场趋势下获得营销的整体突破。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高度认同。  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大环境的共性问题不能涵盖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面临的差异化难题,个性化问题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方式和方法。为解决中国企业的深层次问题,2006年,《销售与市场》决定承担起
期刊
在此前很长时间里,家乐福是中国大综超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但在2006年底,家乐福西安北大街店却关店转址,这表明其经营环境及内部管理已出现相当严重的问题。  笔者通过近一年的观察,总结出西安家乐福店自开业起所遇到的8个问题:  1.选址不利。家乐福西安门店位于北大街中段。该商圈距离北大街和钟楼各有一站路程,但人气远远不及全国闻名的钟楼商圈。同时,北大街是一条正在改造中的街道,目前商圈还不成熟,商圈内
期刊
案例提供:巨宁地板贵州总代理 景志富    经销商拿到的品牌没什么独特的卖点,也谈不上多强的品牌位势,厂家更是不提供任何市场运作方面的支持,一副甩手掌柜的样子,叫经销商如何是好?  《销售与市场》编辑同志及专家老师:你们好!  我是巨宁地板、欧米嘉地板贵州总代理景志富。由于巨宁公司在市场运作方面不到位,导致作为经销商的我们在经营推广中困难很大。现我将相关的市场情况反映给贵单位,希望能得到专家指点迷
期刊
国美绝大多数的店铺,和中国大部分百货店一样,实际上处于摊位制市场向全面商品管理的过渡阶段。但处于中级阶段未必是坏事。处于高级阶段未必是好事,全视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而定。    数码零售的“史前文明”    从IT业内人士的角度看,数码产品的零售模式是按以下轨迹发展的:  第一阶段:以街面中小店铺为主(类似于杂货店);  第二阶段:地产商提供物业,将第一阶段街面店的商户、柜台聚集在一个空间内(初级批
期刊
大卖场的策划活动不是想到哪就做到哪,今天想做文具特卖的主题,明天想做酒特卖的主题,这样无目标和无计划,只会降低活动的成效,甚至无成效!  “小李!国美十一期间,购家电累计满1万元就送1台电视咧!你不是要结婚准备电器吗,赶快抓紧机会啊!”  “谢谢您关心啊,不过我已经在苏宁买了,累计满9888元就送彩电,而且还可以参加抽奖,头奖是香港迪士尼免费游。不过我们没抽中,只得到了一个纪念奖鼠标一个,不过我也
期刊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911万亿元,增长13.6%,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加0.7个百分点。  但另一方面,“销售越来越难做”,消费品市场潜力已现颓势,不少行业市场总量的绝对值甚至在下降。 这个奇怪的“矛盾”,中间到底隐藏着什么逻辑?  让我们回归原点,从消费者的需求谈起。  “需求”指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需求
期刊
或许只有在轮岗中,你才会明白:原来兄弟部门否定你的大部分动议,确实不是针对你个人的。    有一家著名的连锁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提升项目后,就外聘“神秘顾客”到门店进行严格的考察。几位神秘客工作很努力,但越干心里越没底,因为每次到店里都发现很多问题,每次都要记下几个不达标一线员工的名字,每次都要面临一些“最后的争吵”。到最后,大家都明白,实际上是那些店的中层经理出了问题——都是公司的老人,自认为经
期刊
快速地跟踪模仿,可能比创新更好操作    产品的更新速度会越来越快。现在的市场环境可谓是“10倍速”时代,在快鱼吃慢鱼的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铁路都要实现第六次大提速,影响营销的各种要素的变化节奏和频率更是处处在“提速”。在手机业,摩托罗拉刚进入中国时每12个月更新换代一次,现在已经缩短到4个月。    身在“红海”的企业,要以产品创新求发展,这句话没错。但这是理论,不是活生生的商业现实。创新
期刊
苏宁模式的优势在于:它选择了一种适合新兴需求而又供不应求的商品,从而在门店柜台“迫使”顾客答应延后付货,最后帮助苏宁在几乎零库存、零占压的情况下快速周转。    第一桶金:从做餐饮开始    在创立苏宁之前,张近东还有一次创业。  1989年,张近东和七八个人从上海转乘火车返回南京。等车时,顺道去上海百乐门那儿转了一圈。在一家店里,他们每人要了杯咖啡喝,没想到最后一算账竟然花了将近100元。100
期刊
区域竞争的生态环境恶化    不少行业像啤酒业一样,已经进入了明显的整合期:青啤、燕啤等啤酒巨头已经在全国各地广为整合区域品牌,但放在整个产业格局下看,啤酒业的同质化竞争愈来愈恶化了区域竞争的生态环境,反过来,恶化的生态环境也为竞争的同质化推波助澜,发展堪忧。    仅以山东淄博的啤酒市场为例,在总人口仅400余万的区域“小池子”里,就有青岛、崂山、柳泉、汇泉、泰山、银麦、绿兰莎等几条较大的“泥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