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观摩课《柳叶儿》课堂教学实录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eand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说明】
  教育部2000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制定并试行了新的课程标准。青岛市是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我们每一位参加课改的教师都深感责任重大,因此我们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不断探求、不断思索、不断改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们的学生也逐渐变得聪明起来,他们由依赖等靠,变为主动积极的合作探究;他们已经初步具有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令我们十分惊喜的。
  
  【教学流程】
  
  一、每日一诗,导入新课
  师:上课! 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让我们一起欣赏“文智梦小组”为我们带来的“每日一诗”《咏柳》,有请“文智梦小组”上场。(学生展示《咏柳》诗课件,配古筝乐曲。)
  组员1: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让我们高声赞颂那些报春的使者。
  组员2:(吟诵《咏柳》诗。)
  组员3:这首诗从颜色和情态上写出了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同时也借柳树赞颂了春风。
  组员4:老师们,同学们,在这个迷人的大好春光里,让我们大家共同走向自然,走进春天,尽情绽放生机与活力吧!(四人鞠躬退场,学生热烈鼓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感谢“文智梦小组”为我们大家推荐了一首好诗。的确,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可是柳叶又苦又涩,有的人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来嚼一嚼,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宋学孟写的《柳叶儿》。
  师:刚才“文智梦小组”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展现了他们良好的朗读水平,老师也想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老师朗读课文,多媒体同步播放音乐课件;老师读完课文后,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你获取了哪些信息?让大家来分享你的成果好吗?
  生1:听完故事我知道了,原来我国还有这么一段艰难的岁月,我们不能忘记。
  师:看来,你很有历史使命感呢!
  生2:我觉得作者把抢柳叶写得太有趣了,很生动。
  师:那一会儿你就把那些生动的句子在课文里划出来好吗?
  生2:好。
  生3:我觉得作者对柳叶充满了感恩之情。
  师:哦,为什么?
  生3:因为柳叶救过他的命。
  师:你听得很认真。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声)同意!
  
  三、自主阅读,研究探讨
  师: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作者对柳叶的感情?准备推荐给大家。
  (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哪位同学先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生1:我觉的第二段抒发了作者对柳叶的特殊感情。
  师:为什么?
  生1:他是用品尝柳叶的方式表达他对柳叶的感激之情。
  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2:我觉得最后一段也抒发了作者对柳叶的感情。这一段写的也是作者再次品尝柳叶,可见他对柳叶的感情。
  师:说得不错。请你也来把这一段读一读吧!
  生2:(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刚才两位同学所说的这两段不仅内容相似,而且结构上还有关系呢!
  生3:首尾呼应。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发言吗?
  生4:我认为第三段也写出了这种感情。
  师:哦?能谈谈吗?
  生4:因为它点出了“我”对柳叶怀有深厚感情的原因。
  师:这段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作者却把它列为一段,足见其分量。那么除了点明作者对柳叶怀有深厚感情的原因外,这句话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生4:承上启下。
  师:对。这句话的作用还真不小啊!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5:我觉得最能表现“我”对柳叶儿感情的地方是,“我”爬上柳树抢柳叶儿和家里人做柳叶儿、吃柳叶儿。
  师:对,你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地方确实能够集中表现作者对柳叶的感情。大家再仔细研读课文,看看自己还能发现哪些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共同研究。
  (生自由读文,准备3分钟)
  生1:课文第11段写“我”把太阳看成是一个鲜红鲜红的大樱桃,而且还是“肉作的”,他为什么这么写?
  生2:因为早晨的太阳红彤彤的,远远看去就像个大红樱桃。
  生1:那他为什么不写像个“大圆盘”呢?
  师:问得好。大家想,作者是想有意打个比方呢,还是真就这样看的?
  生2:真这样看的。
  师:为什么?谁来接着说?
  生3:因为他当时很饿,看什么都想吃。
  师:同学们说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对,这个生动的比喻正是“我”当时内心饥饿难忍的真实写照啊!
  生:课文第11段写到太阳“兀地”跳出来。“兀地”是“突然”的意思,太阳怎么会突然跳出来?应该是慢慢升起来!
  师:哦,这位同学还很会咬文嚼字呢!
  生:(微笑)
  生:太阳出来时就是这样吧!
  师:我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大家都见过日出吧?
  生:见过。
  师:那么你见过的日出是不是也这样“兀地”出现?
  生:不是的。
  生:老师,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只顾摘柳叶了,没有专心看日出,当太阳照到自己身上时,就觉得“突然”了。
  师:对,这里正说明“我”摘柳叶时的专注,当一个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他还能有心思去赏景吗?谁还有问题?
  生:11段里写了“我从上面折了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面捡”,我觉得应该是低着头捡,仰着头怎么捡?
  师:你读书很细心,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1:我觉得作者写得不准确,应该改成“低着头拣”。
  生2:低着头捡不怕上面的树枝掉下来砸着脑袋吗?我觉得这里应该是先仰头看上面的树枝落在哪里,再低头捡。
  生3:我在树下捡过树上扔下来的果实,就是一边仰着头,一边捡。
  师:好,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文章,对我们很有启发。谁还有问题?
  生:第13段说“我”吃柳叶包子撑得肚皮“像纸一样薄,肠子都快淌出来了”。他怎么会吃得那样饱?
  生:那还不简单,包子好吃呗!
  生:不对,作者说柳叶“味苦,微涩”,根本不好吃。
  师:可为什么“我”撑成那样?
  生:说明“我”当时很饿,“我”瘦得肚皮都像纸一样薄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年饥荒严重到什么程度,人们生活何其艰难!可是作者却说“那时全家最乐的就是我”。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只有八岁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吧!
  生:(小组展开讨论)
  生1:这说明“我”很乐观!
  生2:我年龄小,只是觉得爬树摘柳叶充满乐趣,不知道生活的艰难。
  师:我觉得两个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不过我认为后一个同学的意见更为合理。那时侯我是全家最乐的,因为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乐的滋味又是何等苦涩啊!真可谓是“含泪的微笑”啊!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感谢作者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使我们了解了过去那段艰难的岁月,再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放映幻灯片,画面展示的是老师自己拍摄的一组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画卷,配乐《好日子》。)
  师:看完了这组图片,你有何感想呢?能联系你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吗?
  生1: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2: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苦日子。
  生3:学了这篇文章,再想想自己的生活,我真的觉得很幸福。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历史虽然不会重演,但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些沟沟坎坎,那时我们怎么办呢?
  生:像“我”一样乐观面对。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到。
  师: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两项作业(投影幻灯片),一是推荐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它和《柳叶儿》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快乐搜索:寻找你快乐的童年时光,整理成小故事讲给同学听。二者任选一项,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精彩表现再一次让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下课!
  附:[点评1]
  课堂应该是个性化展示的艺术舞台
  ——堂语文阅读课的联想
  高科园三中语文特级教师 范燕晖
  在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子课题开题会上,听了高科园三中李兆奇老师上的一节语文课《柳叶儿》。听课之余久久不能忘怀。也许是我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也许是孩子们到位的理解让我激动,也许是教师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我回味。细细想来,是这堂课体现的新课程理念让人感到欣慰,是教师个性化教学引领语文教学的方向。
  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新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这堂课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范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之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积极研讨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质疑、答疑的过程中领会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从这堂课中看到教师的观念变了,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大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如果所有教师的角色都能如此转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就能很快转变。
  世间万物都是千差万别的。语文教师教学的风格,学生学习的习惯也是各具风采的。在这堂课上,教师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在应该收的时候又收得恰如其分,通过学生和老师一起的总结感悟,让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精妙之处展示得淋漓尽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点拨得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中学会学习,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实物。这样的课不仅充分显示出教者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也充分显示出每位学生的个性。
  
  [点评2]
  还学生一片创造思维的天地
  ——看《柳叶儿》一课有感
  高科园三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辛迎旭
  看了李兆奇老师的《柳叶儿》一课,感慨颇深。李老师的开放式教学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改的曙光。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反复问学生: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对这个问题你还想到了哪些可能性?学生的思维不自觉地发散出去,去寻找自己在此之前从没有想过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叶老曾经说过:课本无非就是个例子。课本与生活是语文的双翼,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人在教室,思维应该冲出教室,冲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这样才会打开课堂之门,引导学生接受生活的活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勇于质疑,再加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使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激扬的思绪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更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点评3]
  探究式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评李兆奇执教的《柳叶儿》
  青岛市崂山区教研室赵春凤
  李兆奇老师执教的《柳叶儿》,是中央教科所在青岛市崂山区举行的“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开题会上执教的一节公开课。这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探究式个性化阅读”,是我区三大阅读模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置疑、积极探索,其主要教学流程为:情景引入——总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反思与拓展延伸。
  今天李老师的课,鲜明地体现了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特点。在“情景引入”环节,我们看到的是“文智梦”小组的“咏柳”赏析,不仅能够引入文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总体感知”环节,李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使学生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内容及写法。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李老师能够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读,鼓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这一点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合作交流”环节中,我们听到了学生十分可贵的四个置疑,这可能是本节课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透过几个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开始开动脑筋了,他们在研究、在推敲、在感受、在领悟,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渴望的。在“体验反思与拓展延伸”环节中,李老师插入了歌曲“好日子”,并配以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的照片,让学生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认识,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得以实现。最后“推荐阅读”与“快乐搜索”作业,确实起到了扩大阅读,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
  两点建议:
  1、在关键处要敢于大胆放手,不要有走程序的意识。阅读教学最要紧的是让学生读进去,只有让学生充分进入,一切的妙处学生才能体会得到。李老师的课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教学过程自然而流畅,但是在个别地方还有教师“牵”的痕迹。如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的时间长度显然不够,不是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进程,而是根据预设的时间安排教学流程。所以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就显得有些“单薄”。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深入思考,才能产生思想,有了思想才有交流的可能,所以交流的前提是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真正有所感受、领悟。程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课堂需要随机调整教学流程,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2、在学生需要时要善于点拨,不要让学生在低层次徘徊。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但是当学生的发言在低水平徘徊时,教师要对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整,不要一味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如当学生的发言角度单一时教师要及时拨开新的路径;当学生的认识过于肤浅时教师要善于提供提升认识的背景资料,使学生的认识向更高层次迈进;当学生的表达不十分清晰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把思路理清楚……正如中央教科所张鹏举教授在谈到新时期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时要求的那样:在学生似懂非懂时拨一拨,使之“亮”起来;在学生思路不清时理一理,使之“清”起来;在学生深度不够时挖一挖,使之“深”下去;在精彩之处夸一夸,不当之处正一正,使之“高”起来……
  《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更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大舞台,相信我们的老师在中央教科所专家张鹏举先生的引领下,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定能够使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临新的问题。有效的班级管理是学生积极学习、健康成才的主要条件。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建立全面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高效的班级管理组织,确立灵活高效的班级管理机制,会正确评价学生,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师既重要又新颖的研究课题,它是一个具有时代性、长远性的深刻问题,它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和学生在素质教育中都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本文针对语文学科素质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远意义诸多课题作以探讨,为素质教育的继续开展和不断深化提供一点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分散
期刊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挑战。我们教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式,不断地探讨新的教育途径。在此,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强调学生
期刊
校园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校园土壤,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现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平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题,以制度文化建设作保障,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成分诸如校园地理环境、建筑布局、艺术景点、
期刊
在许多学校,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在课堂、办公室、楼道,老师厉声斥责,被批评的学生灰溜溜地低着头。尤其是班主任,和学生朝夕相处,恨铁不成钢,上演的批评场面就更加多了。说实在的,我们谁也不是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是会在对生活的体验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包括学识和人格,学生更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的不足,更加优化自己。有时候也许学生已经尽力了,还是不能如班主任所愿,作为班主任,大
期刊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精神在学科教育中的体现显得更重要。本文着重阐述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中凸现人文精神,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产人才的几点具体做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教育 人文精神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升级为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学校也由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但同时我们学校各专业都还有部分初中起点的学生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课改”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校本课程在中小学中蓬勃开展,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研究性学习则是其中重要领域之一。对于这一新生事物,不少教师投身其中,研究其设计要素,探索其实施策略,积极组织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生活体验,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
期刊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是发展智力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因。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地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乐学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得到学生的喜爱并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而语文教学更是有着丰富的情感资源和需要“情感”的学科,只有
期刊
《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显然这是要求在地理教学中要广泛联系社会实际,并体现了在教学中联系社会实际对于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