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传记中的信息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钥匙】
  一、考点梳理
  在传记中,信息主要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筛选信息”即根据特定的要求从文章中检索并提炼相关信息。“整合信息”即根据特定要求,对筛选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重组。
  二、答题方法
  (一)遵循原则
  1.尊重文本意识。即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完全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筛选出来的信息是原生态的。
  2.整体意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体阅读,理清基本思路,避免被局部问题所牵引,避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误导。
  3.结构意识。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效筛选重点语段、关键信息。
  4.目标意识。能够依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进行归纳,调整组合。
  (二)解题指津
  新课标卷对传记中“筛选整合信息”这一考点的常考题型为多项选择题(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和简答题(哪些方面、活动或经历、观点、评价、态度、贡献、性格、表现、品质等)。
  1.多项选择题(五选二)
  多项选择题的错误选项一般有以下几种问题: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误评人物、手法错误等。
  解题思路及方法:
  (1)定位:在选项中选择需要“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区域。(2)思辨:以文章的内容、情节、主旨为背景,在相关区域中思考选项是否有根据、是否符合事理和文意。(3)判定:思辨中通过合理联想、推断,判断选项的正误。
  2.简答题
  简答题的设题方式:(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或论述的?(2)……体现在哪些地方?(3)……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原因、理由、根据是什么?)(4)……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及方法:
  (1)提取信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并提取重要词句。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枝叶,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2)转化信息: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地照抄原文,也不可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3)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4)答题原则:①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一般是三点或六点。②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并合理运用。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印度“圣雄”甘地
  □林 达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这个人剃着光头,上身赤裸,皮肤黧黑,总是随身携带着一架木制纺纱机,他一有空就纺起纱来。他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阵阵激动的欢呼,会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他在回印度之前,他就决定要像穷人那样生活,决不占有财富。他在印度旅行时,坐的是硬座,从不预订座位,而是跟农民和其他普通百姓在一起。在城市里,他拒绝乘坐人力车——一种由赤脚男人拉着的两轮车。他吃得很简单,从不吃肉。他早晨起得很早,然后坐在纺车旁纺棉线。他认为工作上从领袖到最穷的农民人人都应该准备干重活。
  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出身于印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在印度这个等级森严、种姓界限分明的社会,这种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种教育使甘地认清了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现实。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还在国外时,他就开始从事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大学毕业后他在南非作律师。非凡的智慧、超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意志使甘地不仅成了一名出色的律师,还成了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的领导人。
  印度是一个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响十分深广。这两种宗教教义繁复,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它们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甘地是一个虔诚的教徒,笃信教义,因此,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争取印度民族独立解放的方式,叫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包括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等,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不买英国货,不穿英式服装,自己纺纱织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1930年的“食盐进军”中达到了高潮。这一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垄断食盐生产,任意抬高盐税和盐价,引起了当地人民强烈不满。甘地号召印度人民用海水煮盐,自制食盐,以此抵制当局的食盐专营法。甘地和他的信徒们在海边坚持了三个星期,直到被捕入狱。
  印度各报对甘地的“食盐进军”进行了广泛报道。沿海各地纷纷响应甘地的号召,自制食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斗争,罢工、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不参加殖民政府的任何集会;不接受英国教育,以自设的私立学校代替英国统治者的公立学校。殖民当局十分惊恐,他们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其他领导人,并下令取缔国大党。
  英国殖民当局吓坏了,他们想起甘地的“非暴力”主张,便改变了策略。1931年1月,殖民当局释放了甘地,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禁令。随后,与甘地达成了协议:甘地改变不合作态度,停止不合作运动,而当局则释放政治犯,允许沿海人民煮盐。这就是《甘地——艾尔文协定》。
  《甘地——艾尔文协定》只是满足了印度人民的部分要求,印度依然没有获得独立。此后,他又发动了几次“个人不合作运动”,继续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他多次被捕入狱,多次绝食祈祷。在他和其他一些志士的努力下,印度民族独立的运动依然进行着。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常为此而绝食。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身体消瘦、神情疲倦而坚毅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调解两个教派的争端。   功夫不负苦心人。1947年6月,印度半岛建立了两个独立的主权国: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经过长期的斗争,印度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在成立印度联邦制宪会议上,甘地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则称他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
  (选自《世界上下五千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圣雄甘地苦行僧的形象更贴近印度下层的民众,更容易与下层的民众交流,所以他到哪里都有一群信徒自愿跟随着他。
  B.圣雄甘地优越的出身使他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也使他认清了印度的屈辱现实,并率先在印度展开反对种族歧视斗争。
  C.圣雄甘地创造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这与佛教和印度教的深广影响有关。
  D.圣雄甘地的“食盐进军”引发了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热潮。殖民当局被迫签订协议,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E.圣雄甘地笃信忍让的虔诚信仰,有顽强不屈的斗志和极富牺牲的崇高精神,为印度及世界人民敬仰,也获得了敌对者的赞誉。
  2.为什么说甘地是一位“苦行僧”式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
  3.请结合材料,具体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
  4.甘地被称为“印度自由的建筑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
  说意境
  □叶 朗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了“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选自《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有删改)
  阅读上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一例。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E.有意境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所谓“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因而意境是有限的。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让人通过建筑本身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
  C.西方古代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D.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表明西方艺术也有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3.为什么清代王夫之说杜甫是“工”,而王维是“妙”?请简要分析。
  答:
  4.很多评议者认为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具有深远的意境,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
其他文献
名家引路  再忆萧珊  巴 金  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这一夜是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
期刊
2021年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名单揭晓。陈陆、谢军、万佐成、熊庚香、汪勇、张定宇、张桂梅……当主持人念起这些熟悉的名字时,无数观众被感动。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或在各自岗位尽己所能。他们将“伟大”与“平凡”画上了等号,用担当和勇气感动了中国。  陈陆:用生命诠释人民至上   “以前晚上出警,不管多晚回来,教导员办公室的灯都亮着,直到我们平安
期刊
阅读文本一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 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遁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
期刊
一千多年前的晚唐,唐穆宗欣赏完《玄秘塔碑》这幅书法作品后,长吁一口气,他放下书本,对庭階下听候的柳公权说:“朕常于佛寺中见卿笔迹,思之久矣。”随即向柳公权请教书法。   柳公权用中正的声音回答:“心正则笔正。”唐穆宗当即色变。这次有名的“笔谏”,显示出了柳公权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可贵品质。宋代苏轼在其诗中说道:“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这种品质由柳的思想,借柳的掌腕,落墨于岁月长河中,影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二战”期间,某战败国笼罩在一片末日气氛里,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更糟糕的是,当时正处于异常寒冷的冬季,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燃料,根本无法熬过漫长的冬天。于是,各地政府只能允许百姓上山砍树。先由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在有些人看来,这规定简直就是个笑
期刊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老师,犹如火种,为我们点燃了心灵之火,照亮了成长之路;老师,像一位农夫,在黑板上默默地耕耘,为我们播下知识的种子。他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他推崇真誠和奉献,并以此作为做人处世的准则,他是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教室是他的家园,讲台是他的舞台,教科书是他指路的明灯,学生就是他可爱的孩子。他把知识传授给了我们,使我们在知识的海洋
期刊
“文似看山不喜平”,意为写文章犹如观赏山峰,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其实,写叙事类记叙文更是如此。当下中学生写叙事类作文最突出的问题,一是记事不能使人明了事件经过,二是叙事平淡,少有波澜。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提供几种较实用的写作方法。   一、明确线索   写叙事类记叙文,必须做到清晰、完整。清晰,指叙事的条理性;完整,指要叙述出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要满足这一要求,最重要的,是作文要有一条
期刊
模拟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连茅圈”早已成为历史,“厕所革命”正推动越来越多乡村旧貌换新颜。这样的民生细节,折射着乡村变迁:“土坯房”变成钢筋混凝土小楼,“蓝灰黑”被时尚衣着取代,小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时间向前,中国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充满生机与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富足诗意的生活。   城市,刻印着文明的进步,承载着无数
期刊
东汉末年分三国,战火硝烟四起。乱世干戈,残垣断壁,哀鸿遍野。这样的历史时代,是奇才雄出的时代,是蒙尘明珠大放光彩的时代,是各国绞尽脑汁相互倾轧,只为夺得天下江山社稷的时代。   诸葛亮,人称卧龙。如他的名号一般,他是潜伏于山林中的巨龙。他将智才谋略齐集一身,只为寻得明主,尽其才华,创建一个“千里江山举世清”的时代。人们都说,刘备得诸葛,如鱼得水。诸葛为刘备谋权献计,布好乱世硝烟中每一步棋。他担任丞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材料二: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黄旭华用“默默无闻”创造出了“惊涛骇浪”的人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人生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