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在幼儿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此次暴发的手足口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连市一幼儿园一周内发生手足口病疫情10例,其中一天在同一班级内发生4例,构成暴发性疫情。经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检索,初步确认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局部流行。结论 加强幼儿园晨检及缺課追因工作,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并加大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3-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1]。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大连市某幼儿园2012年5月一周内发生手足口病11例,其中5月28日在同一班级内有4例发病,构成暴发性疫情,经流行病调查及病原检索,初步确认为由EV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局部流行,具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5月21日以来,该幼儿园被医院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所有幼儿。
1.2 调查方法 卫生部2012年6月发布《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6(2008年版)。所有病例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查阅传染病报告卡并询问患儿家属获得其它未就诊人员信息。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此次暴发疫情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流行特征
2.1.1 基本情况 该幼儿园为三层高的独楼建筑,占地面积为1750平方米,自然环境良好。幼儿饮水及食堂用水均为市政自来水。园内分为6个班级,160余名幼儿,教职工18人。
2.1.2 时间分布 5月17-31日共确诊13例患儿,23日15时首个病例确诊,随后病例逐渐增多,28日出现首个高峰,随后病例开始减少,从时间分布波形上来看,本次暴发应该存在一个共同暴露的危险因素,5月29日疾控中心介入干预后,发病数明显下降。具体情况详见图1。
2.1.3 人群分布 性别分布:全部病例中男性患儿10例,占76.9%,女性3例,占23.1%,男女性别比10:3。年龄分布:病例均为4-5岁幼儿。
2.1.4 空间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大二班,发病8例,占全部病例数的61%,该班级共有幼儿32名,实际出勤30人,罹患率27%。其它大一班、中一班发病数为3例和2例,构成比为23%及15%。
2.2 临床表现 发病患儿中100%出现发热,其中伴口腔溃疡者占67%,手足有红疹或疱疹者占50%。
2.3 暴露因素分析 大部分患儿用餐和洗漱均无异常,但是课后活动不同,初步认为是一次园外接触感染的手足口病暴发。为明确危险因素,我们开展了病例对照研究。由A和B幼儿园负责人提供托幼人员名单,选择了5月17-31日期间,在医院就诊的A幼儿园的所有患儿为病例组;A幼儿园未发病的幼儿作为对照组,利用自制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A幼儿园的病例在发病前大多数与B园的患病幼儿有过密切接触。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与B园患儿接触可能是一个暴露因素,(OR=17.8)为危险行为,见表1。
2.4 实验室检测 本次暴发两个幼儿园共采集8份病例标本进行了手足口病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其中A园的3份标本中有2份、B园有4份检出手足口病病毒(EV71),阳性率为75%。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最为常见[2]。近年我国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时有报道,比较严重的是1998年4-7月台湾省,129106例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78例死亡[3]。本次疫情在5月28日出现一个高峰,推测应该是一个点源暴露,通过现场调查,基本上排除了食物引起的暴发,也不存在消毒死角。而B园为非独立封闭式幼儿园,在幼儿放学后会有一些社会儿童进入园内音乐室学习音乐,接待特长儿童练习等活动,消毒效果不理想,造成B园手足口病暴发。由于该小区为开放式的小区,供幼儿玩耍的地方只有一处露天广场。B园手足口病暴发后,同A园的幼儿接触造成交叉感染,从而导致A园暴发,造成疫情扩散。疾控中心接到疫情后,迅速赶到现场,展开调查并落实如下措施:
①严格晨检制度,发现发热及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及时处理。②园内进行一次终末消毒,继续完善室内空气消毒设施,按要求规范安装紫外线灯。③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严格执行儿童洗手措施。在隔离观察期间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教育家长在暴发期间避免带幼儿去人群集中地。
上述措施落实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红,吴晓华,陶兴永.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79-81.
[2] 石平,钱燕华,缪小兰,等.无锡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539-1541.
[3] 沈艳辉,孙培源,贾蕾,等.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4):200-202.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73-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1]。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大连市某幼儿园2012年5月一周内发生手足口病11例,其中5月28日在同一班级内有4例发病,构成暴发性疫情,经流行病调查及病原检索,初步确认为由EV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局部流行,具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5月21日以来,该幼儿园被医院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所有幼儿。
1.2 调查方法 卫生部2012年6月发布《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6(2008年版)。所有病例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查阅传染病报告卡并询问患儿家属获得其它未就诊人员信息。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此次暴发疫情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流行特征
2.1.1 基本情况 该幼儿园为三层高的独楼建筑,占地面积为1750平方米,自然环境良好。幼儿饮水及食堂用水均为市政自来水。园内分为6个班级,160余名幼儿,教职工18人。
2.1.2 时间分布 5月17-31日共确诊13例患儿,23日15时首个病例确诊,随后病例逐渐增多,28日出现首个高峰,随后病例开始减少,从时间分布波形上来看,本次暴发应该存在一个共同暴露的危险因素,5月29日疾控中心介入干预后,发病数明显下降。具体情况详见图1。
2.1.3 人群分布 性别分布:全部病例中男性患儿10例,占76.9%,女性3例,占23.1%,男女性别比10:3。年龄分布:病例均为4-5岁幼儿。
2.1.4 空间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大二班,发病8例,占全部病例数的61%,该班级共有幼儿32名,实际出勤30人,罹患率27%。其它大一班、中一班发病数为3例和2例,构成比为23%及15%。
2.2 临床表现 发病患儿中100%出现发热,其中伴口腔溃疡者占67%,手足有红疹或疱疹者占50%。
2.3 暴露因素分析 大部分患儿用餐和洗漱均无异常,但是课后活动不同,初步认为是一次园外接触感染的手足口病暴发。为明确危险因素,我们开展了病例对照研究。由A和B幼儿园负责人提供托幼人员名单,选择了5月17-31日期间,在医院就诊的A幼儿园的所有患儿为病例组;A幼儿园未发病的幼儿作为对照组,利用自制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A幼儿园的病例在发病前大多数与B园的患病幼儿有过密切接触。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与B园患儿接触可能是一个暴露因素,(OR=17.8)为危险行为,见表1。
2.4 实验室检测 本次暴发两个幼儿园共采集8份病例标本进行了手足口病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其中A园的3份标本中有2份、B园有4份检出手足口病病毒(EV71),阳性率为75%。
3 讨 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最为常见[2]。近年我国手足口病的暴发和流行时有报道,比较严重的是1998年4-7月台湾省,129106例临床诊断的手足口病,78例死亡[3]。本次疫情在5月28日出现一个高峰,推测应该是一个点源暴露,通过现场调查,基本上排除了食物引起的暴发,也不存在消毒死角。而B园为非独立封闭式幼儿园,在幼儿放学后会有一些社会儿童进入园内音乐室学习音乐,接待特长儿童练习等活动,消毒效果不理想,造成B园手足口病暴发。由于该小区为开放式的小区,供幼儿玩耍的地方只有一处露天广场。B园手足口病暴发后,同A园的幼儿接触造成交叉感染,从而导致A园暴发,造成疫情扩散。疾控中心接到疫情后,迅速赶到现场,展开调查并落实如下措施:
①严格晨检制度,发现发热及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及时处理。②园内进行一次终末消毒,继续完善室内空气消毒设施,按要求规范安装紫外线灯。③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严格执行儿童洗手措施。在隔离观察期间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教育家长在暴发期间避免带幼儿去人群集中地。
上述措施落实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刘红,吴晓华,陶兴永.一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1):79-81.
[2] 石平,钱燕华,缪小兰,等.无锡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539-1541.
[3] 沈艳辉,孙培源,贾蕾,等.一起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4):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