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的院长揭晓诺奖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ro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名单都会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公布,这里也因此被称为“诺贝尔奖的摇篮”。
  2010年10月4日,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揭晓日,按惯例,揭晓仪式要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讲坛”举行。为了能第一个进入这个令科学家们向往的殿堂,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精英们在早上8点就来排队等候。当他们站在这一被视为科学界最高荣誉、奖金高达百万美元奖项的地方时,每个人从心底都禁不住感叹万分:“诺贝尔讲坛”竟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里最普通的一处二层小楼,如果不留意门口挂着“NOBELFORUM”(诺贝尔讲坛)的牌子,谁也不会想到这里就是科学家们最向往的圣地。
  揭晓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人,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院长哈丽特·瓦尔贝里·海瑞克森教授。人们猜想,如此隆重的仪式,海瑞克森教授一定会乘坐豪华轿车,被众人簇拥着进入“诺贝尔讲坛”。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离揭晓时间17时30分还差十分钟时,人们并未看到意想中的情景,却见海瑞克森教授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急匆匆赶来,麻利地将自行车停放在存车场,然后满面笑容登上讲坛,和两百名与会者热情地打了招呼,接着宣布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诺贝尔委员会提名并进行筛选,最终决定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先生,以表彰他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揭晓仪式很快结束,海瑞克森教授在走出“诺贝尔讲坛”后,随意脱掉了西装,然后骑着自行车离去。教授如此淡定的神情,令众人惊叹不已。
  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问海瑞克森教授:“您作为已有两百年历史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院长,来揭晓诺奖时竟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您不感到难为情吗?”他淡淡地笑道:“我不认为骑自行车与揭晓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着什么必然的联系。再说,也没有谁规定揭晓诺奖的人不许骑自行车啊。”
  记者也被他很实在的回答逗乐了,接着问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公布后,再次引起各国对试管婴儿技术的争议,也有人对爱德华兹的获奖表示质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选定他之前是否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海瑞克森马上变得严肃起來:“不,我们认为这是他应得的奖励。我们每一年在评审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时,总是铭记诺贝尔于1895年的遗嘱,‘生理学或医学奖应该奖励给那些对人类作出有益发现的人’,而爱德华兹就是有这样发现的科学家。我们在评审获奖者时,从不考虑他来自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也不管他的性别、民族以及年龄或种族,我们注重和关心的,只是发明者本身及发明背后的个人或团队,以确保评奖的最大公正性。”
  当记者问及海瑞克森来年是否还会骑自行车去揭晓诺奖时,他恢复了笑容说:“这确实是个让我感兴趣的问题,还是那句话,揭晓诺奖和骑自行车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关联,为了‘诺贝尔讲坛’这座殿堂的永遠圣洁,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继续保持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以实际行动捍卫诺贝尔本人设立诺奖的最初意愿。”
  【原载2017年1月26日《通辽日报·传奇故事》】
  插图 / 诺贝尔奖 / 佚 名
其他文献
这天,电视台的“帮你解忧”栏目组同时收到了两份寻人启事。  一份是这样写的——  栏目组:2016年5月4日下午5点多,我在中山街和文化街的十字路口一个开车卖水果的摊上买了两箱水果,晚上给十二中的时校长送家去了。晚上11点时校长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他家一趟。去了后他批评了我一顿,他说,你上次送来了五千块钱我没有收,这次翻倍了?以为我嫌少?不是告诉过你了嘛,若不符合条件,拿多少钱找我也没用。我和你哥是
期刊
位于芝加哥南部的石岛艺术银行建于1923年,这栋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银行建筑,随着其经济职能的弱化,最终成了一栋废弃的楼,但又因其内部结构健全而尚未被拆除。  2012年3月,政府最终决定在不久后拆除这栋古旧的建筑。艺术家盖茨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芝加哥市长的办公室,他大胆的想法令人震惊:“我想用一美元的价格,买下这栋废弃的银行大楼。”  市长目瞪口呆:“一栋大楼等于一美元?你开玩笑吧!”  盖茨一边递
期刊
孙子叮叮咚咚地弹钢琴,苦着一张脸。我问,童童你不喜欢弹琴?他说,不喜欢。我说,不喜欢你为什么要弹?他老气横秋地叹了口气说,为了普尼啊。普尼是一只兔子般大的狗。童童说,妈妈说我弹琴才能养普尼,不弹琴就不能养普尼。我大笑,这个妈妈把钢琴和狗捆绑在一起推销,真是天才的发明!我说,狗能传染多种疾病,还是把普尼送出去吧。童童叫道,把普尼送出去,我就把钢琴砸烂!九岁的孩子坚决得让人可怕。三十多年前的故事重演了
期刊
针砭时弊 批评世俗 反思历史 解读人生 公正深刻 辛辣幽默 雅俗共赏 生动鲜活  公民讲坛 巴马县之困 吳兴人  聊斋闲品 小蝌蚪找妈妈 翟 杰  立此存照 发死人财窝案究竟让谁 难堪 阅 尽  人生解读 唤醒仁爱 太行墨客  史海备忘录 沈从文的爱与不爱 陈 刀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拾 遗  见仁见智 “巨贪村官”的贵人是谁? 佚 名  社会档案 十五岁优等生杀人事件 杨 海  蓝
期刊
老家的土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我成年的时候,我离开了老家到外面闯荡。母亲就像一根线,连着我和老家。我就像一只风筝,尽管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但母亲这根线始终牵着我。  母亲走了,这根线也随着母亲飞走了。我就像一只无线的风筝,在天空漂泊。  母亲活着的时候,像风筝的线牵累着风筝一样牵累着我,让我疲惫不堪。母亲走了,我解脱了,不用再為尿床的母亲晒被子,不用再照顾行动不便的母亲,不用再操心母亲的一日三餐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三十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
期刊
我记得我的母亲  当我在宽敞的厨房  用电脑微控的电饭锅蒸好热腾腾的米饭  我就忆起童年小偏房里呱嗒作响的风箱  我拉着风箱,看妈妈在灶台上忙碌  火光映着她的脸,汗滴像珍珠  我记得我的母亲  当洁净的卫生间里  全自动洗衣机嘀嘀鸣响  我的眼前就出现故乡的河流  我踩着浪花,妈妈在河边捶洗衣裳  最怕冬天,河水浸红了妈妈的双手  手上的裂口,滲出丝丝鲜红  我记得我的母亲  当我在明亮的书房 
期刊
神醫,因为给明星、官員看病,庸医成了神医;  神算,因为给官员们卜算过前程,神汉成了神算;  神药,一把芒硝一把绿豆经过不断的吹捧竟然成了神药;  神话,骗子做局骗到大量钱财,成了成功的神话;  神器,因为被“大师”开过光,那些普通的石头、木头制作的东西成了神器。
期刊
由江苏省属某文化单位纪委书记丁捷所著、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追问》一书,通过收录一批落马官员的口述实录,展现出他们由奋发有为到自甘堕落的人生轨迹,刻画出他们在贪腐面前复杂又矛盾的内心世界。在《追问》开篇第一章,作者写了一位因犯重婚罪,道德腐化,生活作风败坏而落马的副市长。  追忆往事,这位赵副市长借酒浇愁,他老泪纵横,一个劲儿地说:“我犯的不是罪恶,是罪孽。”  阴霾退去,爱情事业双丰收  我十八
期刊
一个村官平均一年私吞集体资产八百三十三万元,十八年后才案发,这么大的数额难道就没有一点蛛絲马迹?肯定有。不管这个村官伪装得多么“巧”,隐藏得多么“深”,总会露出“狐狸尾巴”的。这就提出这样一个疑问,监管者的责任哪里去了?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睁只眼闭只眼”,“民不举官不究”,不作为意识作怪;二是“屁股不干净”,本身就与村官有利益输送关系;三是“哥俩好”,成为村官“保护伞”,为村官私吞集体资产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