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两难困境更需“善治”抉择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X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年底,又是盘点一年得失、展望来年行止的时候。
  循惯例,为下一年宏观经济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又在无数的猜测与期盼中渐渐拉近。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和矛盾十分纠结的一年,纷繁复杂的情势使得这次会议格外引人瞩目。
  从国际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担忧的是经济紧缩趋向何时结束,因而不断地往经济体系内注入流动性,维持低利率;而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则存在相反的趋势,他们所面对和急迫需要解决的是与经济快速复苏相伴随的物价上行和资产价格泡沫居高不下的难题,率先复苏的国家纷纷收紧货币,进入加息通道。两种并存但方向不同的趋势极大地增添了中国发展的变数,增加了决策层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难度。
  国内的情况同样让人倍感不确定性加大的压力和多重两难困境。面对国际上泛滥的流动性和复苏步伐的不一致,决策层面临的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贯穿全年。
  经过连续两年大规模释放流动性,国内货币超发已很严重。宏观政策如果退出不够坚决或太晚,必然会进一步强化通胀预期,加大通胀压力。而如果政策收紧得过快,除了直接引发国际热钱和资产价格的动荡,也容易使一些中长期项目的后续资金难以得到保障,烂尾工程又将大量出现,这势必使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效果受到限制,不利于投资结构的优化。凡此种种,都可能会给已经步入平稳较快增长轨道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打击尚显脆弱的内需,并使中国经济面对比单纯通胀更难治愈的“滞胀”风险。
  但是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宏观政策从来都是两难选择,从来都需要相机抉择。多重目标下的多重两难是对政府驾驭复杂经济形势和在开放条件下自主进行宏观调控等诸多能力的巨大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恐怕仅仅是破题和求解的开始,而远非得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那么容易。
  从更深一步讲,我们所期盼的,还有对最近几年间宏观调控进退失当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反思。机械、僵化、封闭的决策机制和流程,很难再继续适应当下日渐开放和交融的世界,很难再满足多元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
  危机过后一个危险的倾向正慢慢发酵:行政权力日益集中,行政干预边界日益扩大,行政主导配置资源日益普遍。不可否认的是:突如其来的危机及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全方位干预,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市场应有的敬畏和对市场规律应有的尊重。
  资源的人为配置也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的发生:大量资源配置于政府的“铁公基”、石化、房地产等见效快的项目上,挤压了民间资本的市场空间,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率,限制了市场竞争和活力,并且挤占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从而将资源挤出了本应更多地受到关注和倾斜的弱势部门,譬如农业。市场对此给予的惩罚是:结构性供应萎缩进而推动物价上涨。
  过于迷信权力、威力并过度滥用的结果,恐怕要比危机本身更可怕,比危机后果更严重、影响更深远。
  因此,充分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尽可能淡化经济治理中的行政色彩,更加尊重价值规律,更加尊重市场法则,让市场的归市场,行政干预务必慎之又慎,以使我们的决策更加透明、灵活和高效,更具前瞻性、包容性和市场化。
  展望新一年的中国经济,为给“十二五”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可考虑适当提高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逐渐学会接受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改进增长质量、优化增长结构上。与此同时,不宜过度提高对通胀的容忍度。
  短期内为熨平经济波动,宏观调控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需要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将基本政策取向明确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就长期而言,宏观调控不应是惟一手段,而应与深化改革相结合。改革依然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有力武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财税、金融、资源和要素价格以及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重中之重又集中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干部绩效考核制度。
  改革应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有利于打破垄断而不是回归旧体制、让利于民而不是与民争利、放松管制而不是强化干预。我们深信:惟有依靠改革的攻坚和突破,才能从根本上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相适应、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相适应、与微观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真正实现“善治”的体制基础。
其他文献
5月末,3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为4.07%,比月初下降了1个百分点。换句话说,一个月来,30年期美国国债价格上涨超过15%,这意味着月底的边际投资者比月初愿意为美国国债多付15%的现金和30%的权益金。  该信号值得注意,表明高质量、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相对需求正在显著增长——从整个市场的角度说,过度需求增长如此之快是不同寻常的。  这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约翰·穆勒在19世纪上半叶写道,对现金的过
期刊
(2003年-2006年)  即使李嘉诚、黄光裕旗下的公司,也不得不向这个技术官僚联盟低头。  中国的贸易主管部门分合经常。1949年11月,中央贸易部成立,三年后变更为对外贸易部。此后多次更迭,至2003年3月,新成立的商务部合并了原外经贸部、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沿续至今。  商务部的成立,改变了原来内、外贸易分江而治的管理模式。借此机会,郭京毅们设立了“双向收费站”:一是针对外
期刊
这是一群青年技术官僚的集体倾覆。  他们家世普通,但拥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大学毕业即入部委工作,而立之年已是权重一方的司局级领导。过去十年里,中国涉外贸易法律法规大抵出自他们之手;若无贪腐事发,未来20年之于他们可谓海阔天空。  他们分别是:原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外资司副司长邓湛,原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副局长刘伟,原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管理检查司司长许满刚、资本司司长邹林,以
期刊
一份关于院长年薪制的方案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有望在7月出台。这是成都市医院管理局(下称医管局)正在酝酿的一项改革举措。如果此举措得以实施,15家成都市的市管公立医院院长将不再按职务、级别领工资。  与此同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内部机构整合、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已悄然启动。  成立于今年1月5日的成都市医管局,是这一系列改革的推手。按照成都市的医改总体方案,该局以出资人
期刊
(1998年-2002年)    2006年与2007年,河北廊坊新奥集团总部的“艾丽枫舍”36洞高尔夫球场两次举行“思峰杯”赛,郭京毅、邓湛、刘伟等部委官员及一些并购项目的企业老板悉数登场。  “思峰”,即是张玉栋当主任的北京思峰律师事务所。早在1998年,思峰律所尚未成立之时,联盟中最年长的邓湛在一次聊天中开玩笑提出,要成立一个“村委会”,自己任“村长”,刘伟当“书记”,郭京毅做“副村长”,张
期刊
(2006年-2008年)    2006年“外资威胁论”盛行。一场关于外资并购威胁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争论,伴随着“10号文”与“反垄断法”的酝酿而鹊起。  “10号文”即2006年9月8日经商务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证监会、外管局六个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其在两个方面对外资并购作出规定:一是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需要满足的条件更苛刻,例如增加了关联并
期刊
以赛亚·伯林相信观念起着非凡的作用,它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头脑里的产物,而且还是制度的创造者,治国的指南,政策的制定者,是文化的灵感和历史的引擎。  刺猬与狐狸,这个曾被他用作文章标题的短语或许是伯林关于世界和人性的观念中最著名的一个短语。它源于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Archilochus)的诗歌片段:“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伯林拿这句格言来形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时,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每个人都
期刊
一场贯穿中国30年的重大改革,终于在2010年阶段性收官,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由此载入史册。  8月18日, 光大银行(601818.SH)在A股首发上市。此前,农业银行(601288.SH,01288.HK)7月15日在上海挂牌上市,加上已上市的交行、建行、中行和工行,自2003年起计划中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改革至此基本完成。  这一轮改革经过近八年时间,在主政者的大力支持、主事者的巧为谋划
期刊
新闻行业的恐怖土壤,并未因“记者仇子明被通缉事件”的戏剧落幕而改变。  尽管此事似乎告一段落,但全国民众,尤其是新闻界人士,对记者被“网上通缉”仍心有余悸,对新闻人的权利和自由仍忧心忡忡。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起“抓记者”事件彰显了公共舆论和新闻界一次小小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闻媒体的成长。从新浪微博发出记者被网上通缉消息的那一刻起,各大媒体和网站都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期刊
2003年倒数前两天,成立仅两周的中央汇金公司,就意外地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建行和中行各注资225亿美元。中国大型国有银行迈出了股份制改造的实质性一步。  当时的国有银行积重难返,不良贷款高企,资本充足状况堪忧。此前四大行已于1998年注资270亿元人民币,并剥离总计约1.4万亿元不良资产,这次注资被定为 “最后的晚餐”。  但此后的再次注资,证明“晚餐”后还有“夜宵”。不过此次政府显然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