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索运用中医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1例病程在2周以内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及推拿治疗。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治愈率及显效率方面,治疗组分别为23.33%和63.33%,对照组为9.52%和38.10%,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运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患者致残率,进而提升患者愈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康复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急骤,患者恢复较慢,而且脑卒中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其致残率在存活患者中高达80%以上[1],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临床研究发现及时正确的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对30例中风患者运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51例病程在2周以内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2岁;其中18例为出血性脑血管病,9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3例为出血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轻度7例,中度18例,重度5例。对照组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9.9岁;其中13例出血性脑血管病,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例出血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轻度4例,中度14例,重度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脱水降颅内压、控制感染、降血压以及护脑治疗,出血性患者予以止血治疗,缺血性患者予以扩容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具体如下:①针灸治疗:半身不遂者取:合谷、肩髑、曲池、阳陵泉、外关、环跳、昆仑、足三里、解溪等。口眼歪斜者取:合谷、地仓、颊车、四白、攒竹、内庭、承泣等,同时可酌情配合选取水沟、下关等穴。每次选取上述部分穴位,选用28号0.5~2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针用泻法,留针25分钟后捻转出针,每日1次,10d为l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2~4天,针刺的同时加用电针疗法及TDP照射以活血通络,增强针感。对于脑梗塞患者,在进行体针治疗的同时,可酌加头针治疗,选穴主要取对侧运动区,失语者加取语言区。舌强语塞较明显者,亦可同时配合舌针疗法,取金津、玉液、曲池、廉泉、人迎、瘀血点等穴,先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曲池并迅速出针,将舌体用舌钳夹出予以常规消毒后点刺金津、玉液以及瘀血点放少许瘀血,再用0.5寸毫针针刺廉泉、人迎等穴,隔日1次。②推拿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进行辩证施治。可分别采用补气活血、祛痰开窍、熄风通络等治疗原则。穴位选取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肩臂部:手三里、合谷、曲池、尺泽;下肢部:阳陵泉、解溪、承山、环跳、委中;头面部:凤池、印堂、睛明、百会、人中、地仓、颊车;背腰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肾俞、肩井。手法操作有肩臂部的滚法,双下肢的掌揉、拇指拨揉,面部的一指禅推法,颈项部的拿揉法,以及足部反射区的按摩疗法等,每日1次,每次1~3分钟。在进行按摩疗法的同时,应嘱患者同时进行站立、行走、抬臂以及绕腕等功能锻炼,每次进行50min左右,每日1~2次,15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2~4d。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1.3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二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986),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计分。治愈:评分减少大于90%;显效:评分减少45%~89%;有效:评分减少17%~44%;无效:评分减少小于16%。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例数与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0.95%,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治愈率及显效率方面,治疗组分别为23.33%和63.33%,对照组为9.52%和38.10%,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3讨论
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预后与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有密切联系,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晚,继发并发症越多,患者的预后效果就越差。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发病后的3个月内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期”[2],因此早期、及时的综合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愈后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表明,运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相比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患者致残率,进而提升患者愈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287.
[2]任宁.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病人112例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2002,6(9):1288.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康复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急骤,患者恢复较慢,而且脑卒中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遗症,其致残率在存活患者中高达80%以上[1],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临床研究发现及时正确的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对30例中风患者运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51例病程在2周以内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1.2岁;其中18例为出血性脑血管病,9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3例为出血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轻度7例,中度18例,重度5例。对照组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9.9岁;其中13例出血性脑血管病,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例出血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病情轻度4例,中度14例,重度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脱水降颅内压、控制感染、降血压以及护脑治疗,出血性患者予以止血治疗,缺血性患者予以扩容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具体如下:①针灸治疗:半身不遂者取:合谷、肩髑、曲池、阳陵泉、外关、环跳、昆仑、足三里、解溪等。口眼歪斜者取:合谷、地仓、颊车、四白、攒竹、内庭、承泣等,同时可酌情配合选取水沟、下关等穴。每次选取上述部分穴位,选用28号0.5~2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针用泻法,留针25分钟后捻转出针,每日1次,10d为l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2~4天,针刺的同时加用电针疗法及TDP照射以活血通络,增强针感。对于脑梗塞患者,在进行体针治疗的同时,可酌加头针治疗,选穴主要取对侧运动区,失语者加取语言区。舌强语塞较明显者,亦可同时配合舌针疗法,取金津、玉液、曲池、廉泉、人迎、瘀血点等穴,先用1.5寸毫针快速刺入曲池并迅速出针,将舌体用舌钳夹出予以常规消毒后点刺金津、玉液以及瘀血点放少许瘀血,再用0.5寸毫针针刺廉泉、人迎等穴,隔日1次。②推拿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进行辩证施治。可分别采用补气活血、祛痰开窍、熄风通络等治疗原则。穴位选取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肩臂部:手三里、合谷、曲池、尺泽;下肢部:阳陵泉、解溪、承山、环跳、委中;头面部:凤池、印堂、睛明、百会、人中、地仓、颊车;背腰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肾俞、肩井。手法操作有肩臂部的滚法,双下肢的掌揉、拇指拨揉,面部的一指禅推法,颈项部的拿揉法,以及足部反射区的按摩疗法等,每日1次,每次1~3分钟。在进行按摩疗法的同时,应嘱患者同时进行站立、行走、抬臂以及绕腕等功能锻炼,每次进行50min左右,每日1~2次,15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2~4d。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周的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
1.3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第二届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986),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计分。治愈:评分减少大于90%;显效:评分减少45%~89%;有效:评分减少17%~44%;无效:评分减少小于16%。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例数与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且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0.95%,P>0.0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治愈率及显效率方面,治疗组分别为23.33%和63.33%,对照组为9.52%和38.10%,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3讨论
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预后与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有密切联系,开始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晚,继发并发症越多,患者的预后效果就越差。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发病后的3个月内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时期”[2],因此早期、及时的综合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愈后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表明,运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相比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患者致残率,进而提升患者愈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2005:287.
[2]任宁.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病人112例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2002,6(9):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