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现代化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的面向现代化就是核心和基础,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实施当前形势下的教育信息化项目,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以优秀的教育技术理论做指引。
理论对实践的指引意义毋庸置疑。若坚持学生分数为导向的理念,难免在实践中把信息技术变成知识灌输的“高压泵”,从原来的“人灌”变成“电灌”,这种以传统方式使用新工具的教学方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本义相距甚远,远远没有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还会使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资大打折扣。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对教育信息化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国外的有加涅学习理论和维特罗克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国内的有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以及教与学方式”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三部分组成的理论,李克东教授的“数字化学习”理论,祝智庭教授的“协同学习理论”等。
近年来教育部引进的项目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都带来了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成功案例。
优秀的理论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少走更多的弯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除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传统方式,还加强远程培训的力度,扩大受众范围。
第二,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和2004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基本通过“天网”和“地网”相结合的形式,获得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课程,实现资源共享,对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对于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城市而言,硬件设施和广大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 2010年我市多媒体进课堂的数量屈指可數,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为30:1,小学达到69:1,而浙江2009年已经达到7.1:1。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要的任务。
2009年,教育部提出“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落实教育部“班班通”意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力量从研究“班班通”的内涵、分类、关系等要素入手,出版了《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案进行装备。我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投入3.7亿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开展“班班通”建设试点工作,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型解决方案和网络教室Ⅱ型解决方案,同时扩大教育城域网的覆盖面,增加计算机数量,力争建成覆盖全市城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第三,发挥教学资源的核心作用。
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随着web2.0、网格计算、云计算等各种新技术的产生以及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等新型学习理念的出现,对教学资源组织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等学者提出了一种能对教育资源的组织、共享形式起变革作用的“学习元”理论。学习元能帮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获取所需资源,从而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中学到特定领域的片段性知识。我们在建设资源库时可以参考学习元理论,提高教育资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服务。
在教学资源内容方面,除了利用中央和省级教育资源库外,我们还根据需要购买合适的商业资源。我市合浦县就创新思路,统筹经费,与某著名网校合作,构建了一套基于互联网平台,符合本地中小学教学特色、内容丰富的县级中小学网校系统。
我市还注重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教育资源,如利用我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性机遇,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历史文化教育功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通过校本课程必修课进入课堂,辅以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有效性。
我市利用“特级教师工作坊”效应,由名师通过举办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课堂研讨、行动研究等形式,建设名师教育资源,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我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学校帮扶、资源共享及研讨交流等途径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建设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构建教育管理系统,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管理信息化。我们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实际应用为核心,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目标,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目的,采用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服务体系进行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与平台支撑。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协同办公系统等多种应用系统,降低应用系统的使用及维护成本,更好的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通过家校互联,为家长、教师和孩子架起了无限沟通的桥梁,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达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
第五,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和科研工作。
硬件是基础,资源是关键,管理是效率,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通过人来实施。人的素质是教育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通过加强培训和科研工作,提升应用水平,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往纵深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对象,培训和研究的内容也不同。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我们主要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基础教育信息化与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研究等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对装备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基础信息库建设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研究以及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实践研究等专业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对学校教师开展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
实施当前形势下的教育信息化项目,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以优秀的教育技术理论做指引。
理论对实践的指引意义毋庸置疑。若坚持学生分数为导向的理念,难免在实践中把信息技术变成知识灌输的“高压泵”,从原来的“人灌”变成“电灌”,这种以传统方式使用新工具的教学方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本义相距甚远,远远没有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还会使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资大打折扣。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对教育信息化理论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国外的有加涅学习理论和维特罗克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国内的有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以及教与学方式”及“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三部分组成的理论,李克东教授的“数字化学习”理论,祝智庭教授的“协同学习理论”等。
近年来教育部引进的项目如英特尔未来教育、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都带来了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成功案例。
优秀的理论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少走更多的弯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除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传统方式,还加强远程培训的力度,扩大受众范围。
第二,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和2004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基本通过“天网”和“地网”相结合的形式,获得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课程,实现资源共享,对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对于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城市而言,硬件设施和广大发达地区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统计, 2010年我市多媒体进课堂的数量屈指可數,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为30:1,小学达到69:1,而浙江2009年已经达到7.1:1。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要的任务。
2009年,教育部提出“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落实教育部“班班通”意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力量从研究“班班通”的内涵、分类、关系等要素入手,出版了《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班班通”综合解决方案。在建设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案进行装备。我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投入3.7亿元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开展“班班通”建设试点工作,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型解决方案和网络教室Ⅱ型解决方案,同时扩大教育城域网的覆盖面,增加计算机数量,力争建成覆盖全市城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第三,发挥教学资源的核心作用。
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硬件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随着web2.0、网格计算、云计算等各种新技术的产生以及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等新型学习理念的出现,对教学资源组织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等学者提出了一种能对教育资源的组织、共享形式起变革作用的“学习元”理论。学习元能帮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获取所需资源,从而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中学到特定领域的片段性知识。我们在建设资源库时可以参考学习元理论,提高教育资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教育教学工作更好服务。
在教学资源内容方面,除了利用中央和省级教育资源库外,我们还根据需要购买合适的商业资源。我市合浦县就创新思路,统筹经费,与某著名网校合作,构建了一套基于互联网平台,符合本地中小学教学特色、内容丰富的县级中小学网校系统。
我市还注重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教育资源,如利用我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性机遇,充分挖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历史文化教育功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通过校本课程必修课进入课堂,辅以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有效性。
我市利用“特级教师工作坊”效应,由名师通过举办专题报告、案例分析、课堂研讨、行动研究等形式,建设名师教育资源,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我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学校帮扶、资源共享及研讨交流等途径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建设优质教育资源。
第四,构建教育管理系统,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管理信息化。我们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实际应用为核心,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目标,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目的,采用优势互补,整体优化的服务体系进行教育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各类应用系统提供数据与平台支撑。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协同办公系统等多种应用系统,降低应用系统的使用及维护成本,更好的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通过家校互联,为家长、教师和孩子架起了无限沟通的桥梁,充分调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达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
第五,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和科研工作。
硬件是基础,资源是关键,管理是效率,所有这些最终还是要通过人来实施。人的素质是教育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通过加强培训和科研工作,提升应用水平,可以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往纵深方向发展。针对不同的对象,培训和研究的内容也不同。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我们主要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基础教育信息化与终身学习社会构建研究等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对装备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基础信息库建设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研究以及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实践研究等专业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对学校教师开展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教育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