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承民间文化,实施本真教育”是我校近年来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要求提出来的。笔者在文中对如何实施“本真教育”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学校发展;民间文化;“本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03-2
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校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民间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研究,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艺术教育”的传统特色。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承民间文化,实施本真教育”是我校近年来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要求提出来的。
一、基于“民间文化”的“本真教育”解读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真教育”就是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教育,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师生一起“浸润”在民间文化之中,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塑造“本真教师”,培养“本真儿童”。
1.让儿童走进民间游戏,在游戏中培养“本真儿童”
学校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本真儿童”,就是让儿童“能跑会跳、能歌会舞、能剪会画、能说会写”。“能跑会跳”是指身体素质要达标,“能歌会舞”就是让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艺,“能剪会画”就是通过民间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说会写”就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我们希望能通过民间文化中的儿童游戏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游戏是点燃儿童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的火种。”民间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寻求快乐,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享受的是一种没有功利的、真正快乐的本真的童年过程。让学生在课间玩游戏,在课堂上做游戏,通过“读书月”“午间休闲读书俱乐部”,读游戏、编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他们“戏”中有所悟,“戏”中有所获,在游戏的情境中自由的表达。
2.让教师亲近民间文化,以文化塑造“本真教师”
塑造“本真教师”,就是让教师“有道德情操、有生活情趣、有书卷情怀”。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特有的文人气质,“有道德情操、有生活情趣、有书卷情怀”是当前时代背景下老师们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民间文化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民众之间的草根文化。所有人都会在不经意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让教师亲近民间文化,就是要让教师感受民间文化的那种草根性、本真性的文化内涵,让教师以本真的心态去面对课堂、面对儿童,用自己的本真去影响儿童本真的成长。
3.让师生步入“游戏课堂”,在快乐中追求“本真课堂”
吕凤子先生的“穷已成已,穷异成异”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自我和他人,在教与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师生的潜能。本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快乐的、自然的、充满生命关怀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游戏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让师生“在游戏中教学,在研究中生长”。游戏不仅仅是简单的玩,游戏也有规则,游戏中也有很多的智慧。轻松的课堂更能让学生快乐的经历学习生活,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畅谈发自内心的体会,充分展示自身的潜能。
二、“本真教育”实施的理念支撑
教育是文化的自我摸索,自我生产。传承民间文化不是简单的回归,是“以文化人”,要在民间文化的根上长出现代文化的枝,要让学生在民间特色文化的经历中回归本真,让学生回归本真生活,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童年。民间文化不仅仅是民间项目,民间文化更是教育的一个抓手,是民间的教育观。我们要把教育从“官方”(学校的制度约束)走向“民间”(师生的自我管理),课堂教学观从“师本”(以教师为中心)走向“生本”(以学生为中心),从提高学生“技能”(学生的双基)走向培养学生“素养”(学生的内涵),从“填土”走向“植根”,从“说教”(灌输式教学)走向“影响”(教育影响),为儿童今后的成长积累丰厚的底蕴。
1.小学教育是给学生完整的本真童年。一个人的童年是否快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拥有快乐童年的儿童更有可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游戏。我们若关心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就应该给他一个完整的童年,让他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学习,这样他的童年才是快乐的、完整的、幸福的。
2.教育即影响,就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受别人影响的历史。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成长,人的气质不会无缘无故的形成,如果让一个人从出生就把他和人类隔绝,我们很难相信这个人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狼孩的产生就能充分说明教育对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3.学生即学习生活,就是儿童民间的、自然的生活状态。由于儿童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把“民间文化”中的各项具体的民间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就能为学生生长创造空间,为学生学习生活找到兴趣点,而教育就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从儿童的本真点出发。
4.儿童的生长要通过经历、体验、表达,是文化浸润和自我发现。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独特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主体体验),在自己的生活中表达(个性表达),接受生活文化的浸润,在浸润中不断生长。
三、“本真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1.开设民间文化“课程集市”,开发校本民间文化课程体系
以儿童熟悉的民间艺术活动和游戏为纽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活动特点开展系列化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其活动内容、时间、程序和要求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特长来通盘考虑和合理安排。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中开展跳绳、踢毽、橡皮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让儿童以艺健体;在音乐教学方面,建立富有本地区特色的小丹剧团,开展舞龙、舞狮等活动,让儿童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下以艺陶德;在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剪纸、布贴,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日记绘画,以艺寓美;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民间故事演讲,在作文课上以儿童自己在民艺活动过程中的经历进行作文训练,以艺拓智。通过民间文化系列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跑会跳、能歌会舞、能剪会画、能说会道。 2.开展“本真课堂”教学研究,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了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累、学生苦,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不敢自由地表达,也不可能有真情的流露。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儿童游戏往往伴随着语言的表达,这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传承民间文化的重点是让民间文化“走向课堂”。因而,我们积极开展本真课堂校本教学研究,努力构建“游戏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只有“本真”的课堂,才能培养本真的儿童,塑造本真的教师。教学即游戏,儿童在游戏的状态下,才能在本真的状态下表达,才敢说、会说,做到“我的语言我成长”“说什么话,写什么文、做什么人”。
3.打造本真的校园文化,践行“以爱萌真”的价值诉求
①开展师生读书活动,“以文养心”。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增加灵气,挥笔自有生气。在学校师生中间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以培养师生的心灵,增长师生的心智,唤起师生的心声。在教师中间开展“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心得”等活动,让教师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品位,增强自身的底蕴,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阅读活动,培养读书的兴趣。如“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新书介绍”、“课外阅读摘录笔记评比”、“谈谈读后感”、“故事大王比赛”、“作家进校园”等。
②让师生都能尽量写作,“以写育人”。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能说会写”是一名好教师通向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教师写文章,无论是论文、案例,还是散文、诗歌等,于己是一种倾吐,可以提升生活与生命的质量;对学生又是一种示范,一种影响,一种熏陶,一种无声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在民间游戏、戏剧等活动引导下,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独特的主体体验中用自己独创的儿童语言,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做过什么,就写什么;看了什么,就写什么;听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读了什么,就写什么,让儿童在“我的语言中成长”。
4.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生长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即以师为本。教师主讲,学生听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因而在校园里建立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本真、自然成长的关键因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有碰撞,互相学习有挑战”。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和谐,学生才能自由的生长。但尊重不是不管,尊重不是不问,师生在课堂上要有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互相挑战,激起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乐趣、充满关爱的课堂。通过“碰撞”与“挑战”,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本真的课堂。
“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吕凤子)。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更是要把人教育和培养成富有德才爱、真善美的人,通过教育,让学校、教师、学生都得到发展。实施“本真教育”就是传承民间文化,追求本真课堂,塑造本真教师,培养本真儿童,为社会培养具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深挚的文化情感和高层次的文化审美观,并富有“故乡情结、现代眼光”的新一代文化人。
关键词:学校发展;民间文化;“本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03-2
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提高全民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我校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民间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研究,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艺术教育”的传统特色。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承民间文化,实施本真教育”是我校近年来结合学校的发展现状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要求提出来的。
一、基于“民间文化”的“本真教育”解读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真教育”就是通过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教育,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师生一起“浸润”在民间文化之中,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塑造“本真教师”,培养“本真儿童”。
1.让儿童走进民间游戏,在游戏中培养“本真儿童”
学校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本真儿童”,就是让儿童“能跑会跳、能歌会舞、能剪会画、能说会写”。“能跑会跳”是指身体素质要达标,“能歌会舞”就是让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艺,“能剪会画”就是通过民间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说会写”就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我们希望能通过民间文化中的儿童游戏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游戏是点燃儿童求知欲和钻研精神的火种。”民间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寻求快乐,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享受的是一种没有功利的、真正快乐的本真的童年过程。让学生在课间玩游戏,在课堂上做游戏,通过“读书月”“午间休闲读书俱乐部”,读游戏、编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让他们“戏”中有所悟,“戏”中有所获,在游戏的情境中自由的表达。
2.让教师亲近民间文化,以文化塑造“本真教师”
塑造“本真教师”,就是让教师“有道德情操、有生活情趣、有书卷情怀”。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就应该有教师特有的文人气质,“有道德情操、有生活情趣、有书卷情怀”是当前时代背景下老师们应当具备的一种素质。民间文化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是一种植根于民众之间的草根文化。所有人都会在不经意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让教师亲近民间文化,就是要让教师感受民间文化的那种草根性、本真性的文化内涵,让教师以本真的心态去面对课堂、面对儿童,用自己的本真去影响儿童本真的成长。
3.让师生步入“游戏课堂”,在快乐中追求“本真课堂”
吕凤子先生的“穷已成已,穷异成异”就是要我们充分认识自我和他人,在教与学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师生的潜能。本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快乐的、自然的、充满生命关怀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游戏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让师生“在游戏中教学,在研究中生长”。游戏不仅仅是简单的玩,游戏也有规则,游戏中也有很多的智慧。轻松的课堂更能让学生快乐的经历学习生活,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思维碰撞的火花,畅谈发自内心的体会,充分展示自身的潜能。
二、“本真教育”实施的理念支撑
教育是文化的自我摸索,自我生产。传承民间文化不是简单的回归,是“以文化人”,要在民间文化的根上长出现代文化的枝,要让学生在民间特色文化的经历中回归本真,让学生回归本真生活,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美好的童年。民间文化不仅仅是民间项目,民间文化更是教育的一个抓手,是民间的教育观。我们要把教育从“官方”(学校的制度约束)走向“民间”(师生的自我管理),课堂教学观从“师本”(以教师为中心)走向“生本”(以学生为中心),从提高学生“技能”(学生的双基)走向培养学生“素养”(学生的内涵),从“填土”走向“植根”,从“说教”(灌输式教学)走向“影响”(教育影响),为儿童今后的成长积累丰厚的底蕴。
1.小学教育是给学生完整的本真童年。一个人的童年是否快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拥有快乐童年的儿童更有可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一生。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耍、游戏。我们若关心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就应该给他一个完整的童年,让他慢慢地成长,慢慢地学习,这样他的童年才是快乐的、完整的、幸福的。
2.教育即影响,就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受别人影响的历史。人不会无缘无故的成长,人的气质不会无缘无故的形成,如果让一个人从出生就把他和人类隔绝,我们很难相信这个人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狼孩的产生就能充分说明教育对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
3.学生即学习生活,就是儿童民间的、自然的生活状态。由于儿童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紧密相关。把“民间文化”中的各项具体的民间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就能为学生生长创造空间,为学生学习生活找到兴趣点,而教育就应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从儿童的本真点出发。
4.儿童的生长要通过经历、体验、表达,是文化浸润和自我发现。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独特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主体体验),在自己的生活中表达(个性表达),接受生活文化的浸润,在浸润中不断生长。
三、“本真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1.开设民间文化“课程集市”,开发校本民间文化课程体系
以儿童熟悉的民间艺术活动和游戏为纽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活动特点开展系列化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其活动内容、时间、程序和要求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兴趣特长来通盘考虑和合理安排。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中开展跳绳、踢毽、橡皮筋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让儿童以艺健体;在音乐教学方面,建立富有本地区特色的小丹剧团,开展舞龙、舞狮等活动,让儿童在民间艺术的熏陶下以艺陶德;在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剪纸、布贴,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日记绘画,以艺寓美;在语文课中让学生民间故事演讲,在作文课上以儿童自己在民艺活动过程中的经历进行作文训练,以艺拓智。通过民间文化系列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跑会跳、能歌会舞、能剪会画、能说会道。 2.开展“本真课堂”教学研究,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主要是为应了付考试而教和应付考试而学,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累、学生苦,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不敢自由地表达,也不可能有真情的流露。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儿童游戏往往伴随着语言的表达,这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传承民间文化的重点是让民间文化“走向课堂”。因而,我们积极开展本真课堂校本教学研究,努力构建“游戏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只有“本真”的课堂,才能培养本真的儿童,塑造本真的教师。教学即游戏,儿童在游戏的状态下,才能在本真的状态下表达,才敢说、会说,做到“我的语言我成长”“说什么话,写什么文、做什么人”。
3.打造本真的校园文化,践行“以爱萌真”的价值诉求
①开展师生读书活动,“以文养心”。读书滋养底气,思考增加灵气,挥笔自有生气。在学校师生中间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以培养师生的心灵,增长师生的心智,唤起师生的心声。在教师中间开展“读书征文”“读书演讲”“读书心得”等活动,让教师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品位,增强自身的底蕴,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阅读活动,培养读书的兴趣。如“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新书介绍”、“课外阅读摘录笔记评比”、“谈谈读后感”、“故事大王比赛”、“作家进校园”等。
②让师生都能尽量写作,“以写育人”。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能说会写”是一名好教师通向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教师写文章,无论是论文、案例,还是散文、诗歌等,于己是一种倾吐,可以提升生活与生命的质量;对学生又是一种示范,一种影响,一种熏陶,一种无声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在民间游戏、戏剧等活动引导下,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要让学生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独特的主体体验中用自己独创的儿童语言,写出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做过什么,就写什么;看了什么,就写什么;听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读了什么,就写什么,让儿童在“我的语言中成长”。
4.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生长
传统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即以师为本。教师主讲,学生听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因而在校园里建立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本真、自然成长的关键因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有碰撞,互相学习有挑战”。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和谐,学生才能自由的生长。但尊重不是不管,尊重不是不问,师生在课堂上要有思维的碰撞,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互相挑战,激起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乐趣、充满关爱的课堂。通过“碰撞”与“挑战”,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本真的课堂。
“人生制作即艺术制作”(吕凤子)。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更是要把人教育和培养成富有德才爱、真善美的人,通过教育,让学校、教师、学生都得到发展。实施“本真教育”就是传承民间文化,追求本真课堂,塑造本真教师,培养本真儿童,为社会培养具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感、深挚的文化情感和高层次的文化审美观,并富有“故乡情结、现代眼光”的新一代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