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材施教思想的教与学的实践探索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ai110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梳理当下语文课堂与美育的现状,分析了因材施教进行美育的必要性,并从生活发现、语文课堂、文学创作三个角度,相应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以因材施教的策略进行美育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因材施教
   一、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的现状
   谈及因材施教,清代郑观应于《盛世危言》就曾说:“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再者即是孔子所言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词屡见不鲜,然而这个“材”究竟谓何,却值得人们深思。它既可指教材与文本,又可指学生自身的学情与背景,能将两者有机融合,才可谓是真正“施教”。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这样写道:“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作文语文教师,发现当下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多半会因为个人掌握能力和学情差异受到教师因材施教的辅导,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逐步完善。但对“美”的意识,却似乎并未得到相应的激发,不必说一些逻辑性较强的说明文,连相对通俗易懂的写景状物,孩子们也并未深入其中: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仅仅停留在答题式的套路,或者仅仅从修辞、句式等角度来回答,并未领悟文字背后“美”的含义。这种对感知“美”的欠缺,不仅学习中如此,生活中也一样,课余的休闲时间多用于无意义的网络游戏与消遣中,游戏升级的刺激与各类短视频的冲击,让孩子们逐渐失去了感受美的能力。而什么是美育呢?具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因此,本文就因材施教的策略,浅析语文与美学如何渗透。
   1.语文课堂重视基础,欠缺“美育”环节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其发展的趋势显而易见从基础知识的建构与夯实,逐步向思维领域拓展,方式无论是对话式、合作式、任务驱动式,都企图通过课堂与教师的互动深化文本的内涵去理解背后的意义,并且文本与生活的结合、单元教学的整体晕染,除去知识层面,其育人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但由于孩子们基础的薄弱,以及教师偏向知识与思维的构建,往往更注重文本,却并未注意到美的教育。所谓审美的人,就是具有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但这些在当下语文课程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
   2.美学相关课程开办较晚
   美学课程的真正设立,始于大学。在文艺学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才开始认真思考:何谓美?何谓丑?从古今中外的名人画作中,在各项流派与风格的辗转中,从朱光潜到李泽厚,从《美学》到《西方美学史》,学生逐步有了一个“美”的理论概念,其本质却模糊而难以言喻。这让人不禁反思:为什么关于美的教育要等到义务教育后才开始施行?关于美的教育,一定要有丰富的理论才可延展吗?而事实上,在接受美学理论之前,更重要的是要把艺术经验提到核心位置。
   二、语文教育与美育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中国社会快速的进步与发展,导致教育观念的不断革新,随着人们认知的提升,语文的人文性作用再度被大众关注,审美教育理论自然包含其中。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也不断放大。都说语文是“熏陶”、是“耳濡目染的”,中学语文教学所对应的是青少年儿童,更需要此类的教育。该探究的影响,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对人格的塑造作用更不在话下,以提升素质教育的实际意义。课堂原本就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师生的对话,更是体验精神家园、体验生命之美的过程。
   2.新课标的要求
   教育部已提出:将从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做好组织保障等方面,做好新时代学校的体育、美育工作。其他科目是如此,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更不容忽略。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的教学指导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创设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的前提下,给予其更充裕的空间,以鼓励学生实现自由的表达。倘若学生的思维禁锢,倘若对生活与美缺少基本的感知,何谈自由的创作呢?所以在当下的教育制度下,也急需教师重视课堂的美育。
   三、美育与语文因材施教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1.生活发现的美育
   谈到美育的特点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情感性。“所谓情感性不仅是指美育主要是以情感为中介,通过诉诸人的情感领域来进行的,也指美育具有激发情感、以情动人、陶情养性的重要作用。”撇开语文仅仅是“之乎者也”记诵的偏见,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实际就是将语文逐步生活化、具体化,从文本延伸到对生活的感悟。将语文原本那种遥不可及的主观感受摒弃,以增加对语文的亲切、熟悉感。让学生主动地了解、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的三观,并以此独立、自觉地去审视外部整个世界,来感受独一无二的人生,凭借自己的语言文字去描绘所经历的世界。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文本转向生活,将课文中作者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主观体验,感受生活,将“美育”转化为日常的“主观体验”。
   2.语文课堂的美育
   《教學论》告诉我们:学生应始终处于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则主要起启发、引导作用。课堂的美育,一是要与学生做到真正的互动、合作,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在尊重他们个体生命的存在,才可为后面进一步美的感知做铺垫。美学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立人格,并在心理自由的方面也寄予空间,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质上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动力。
   二是对文本的研究,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成根据学生的成长经历,在已有的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授。以六年级下册的《京剧趣谈》为例,作为科普性的文章,这篇课文节选自《京戏之谜》,许多教师都会重视标题中的“趣”,但细看文章,会发现文章主要介绍了关于京剧“马鞭”和“亮相”两个艺术形式。如果将课堂的时间都用于分析两个艺术形式如何表演,或许不如一个简短视频呈现出的效果更为清晰。两者间“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并列关系,其实都符合中国的美学,从而理解“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概念,且可追问“为何电影不是这样的画面”,以这个思路去引发学生的思考,理解戏剧的美,领悟戏剧中“中国的传统美学”,是一种留白,是一种空间,是一种别样的艺术。    对建筑类的文章,也可以进行对比学习,这尤其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叶圣陶先生所著的《苏州园林》也是如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篇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可以让学生划分结构、层次并逐条概括,以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但如果结合六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通过最后一段对御花园的介绍:“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通过“掩映”“点缀”几个词语的勾勒,一个有布局、有层次的苏州园林形象就映入眼帘,瞬间与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形象产生对比,不同的建筑景观就立刻映入眼帘,建筑的美于脑海中构建。
   美育与因材施教的结合,是结合文本与学生能力的情况,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需求逐步构建,从而实现美的教育。
   3.作文创作的美育
   学生写作的美育,更应注重的是对学生自主创新思维的培养,让“个性生命”萌芽并存在。人们都说,“思想是灵魂的守护者”“美也是灵魂的一种核心”,作为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每当在生活和学习中,萌发出感触的火花,就应举起手中的笔,将之诉诸文字。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社会和世界,让整个外部世界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在生活中触景生情,以抒发美感,并由此产生美文。让思绪飞动,让孩子们的灵魂在文学的草原上纵横驰骋,将情感、意志一一宣泄,从表达,到超越,再到自我实现,让“美育”的结果得以体现。
   四、小结
   由此可见,人文性与工具性特点相结合的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传承载体,必须重视其育人的含义,更不可忽略当中的美育环节。而美育的过程与学生的年龄增长、教材的变化使用也有较大的关系,但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引导。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熏陶,是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后结合学生成长体验与学情进行的策略性调试,让学生在因材施教下,实现“美育”与“知识教育”的双重收获。
   参考文献:
   [1]田丽.美育在理工科大学德育中的作用之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0:10.
   [2]刘国敏.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14.
   [3]邓旭云.论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99.
   [4]张建英.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10(3):40.
   [5]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拥有创新意识,在自主学习中使个性与实践能力等得到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是最为基本的生存和竞争的“砝码”。这也意味着,当前的教育中,对小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热点,也是重点,因为这一阶段正是打牢基础的关键时期。让学生学会学习,即自主学习至关重要,从学会到会学再到善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既能提高
摘要:在初中阶段,学生会遇到多种学习素材,我们将其称之为“学材”,想要更好地利用“学材”,教师应强化“学材”的整合及加工,利用“打包压缩”来达到“重组学材”的目的,充分反映出教学的多个层次,从而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基于此,主要从“打包比较,温故知新”“压缩连接,引导探究”“回顾重组,强化导学”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二次函数;教学创新;“打包压缩”;“重组学材”   针对初中数学而言,应对
摘 要:在小学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必须重视班级管理的作用,而沟通是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家校沟通艺术   一、沟通艺术的作用   (一)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可塑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顺利完成小学学业,为初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影响是至关
摘 要: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的分析,科学地给道德与法治课中增加了实践活动,意图为一线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教学提供主题依据和思路方法,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主题内容;思路方法   一、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认识与理解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2016年4月28日,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备受关注,如何有效地实现学校管理,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小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从以人为本为指导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学校管理应当强化不同主体观念的管理思路,并进行了相关途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校管理;主体观念    小学教育是学生人生路程最重要的起航阶段,因此小学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人生方向。而学校教育
摘 要:核心素养人本发展对于乡村高中生物学科教师而言,只有站在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来考量教师队伍的发展,才可以更好地引导教师围绕自身学科发展来规划自己的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之路。鉴于此,将围绕乡村高中生物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来谈谈如何站在五全教育的视域下来综合设计农村高中生物教师的队伍建设的有机路径。   关键词:核心发展;五全教育;高中生物;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
摘 要:STEM課程具有重实践、综合性强、周期长等特点,与传统的科学课堂相比,利用弹性离校时间段开展的科学社团更适合实施STEM课程。以“自制净水器”为例,分享了STEM课程在社团实践过程中的优势。   关键词:STEM教育;社团;实践   与以往的科学教育不同,STEM教育以工程设计为基石,引导学生用他们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来解决真实世界中有意义的问题[1]。它是通过学生完整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变得更有自信。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创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达到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问题指导;信息技术;写作指导   阅读对于学生而言属于难点,通常情况
摘 要:小学写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成效。从日常积累素材、准确运用技巧和调动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扎实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写作素材;创新思维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全面贯彻,教师的写作教学活动应该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调整,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应该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还要融入自身情感
摘 要: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改指导下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小学生开展更高层面的知识讲解,立足学校课堂教学,开辟家庭“第二课堂”,在语文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网络信息技术能丰富课程教育资源,也能拓展课程教育空间并革新知识讲解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创新性。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网络信息技术体现出的应用价值,结合学科特色和班级学生的课程基础进行创新性知识讲解,以课堂教学为主